歷史人物的故事(精選5篇)
故事是舊事、舊業、先例、典故等涵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歷史人物的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人物的故事 1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范仲淹)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范仲淹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愿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陳藩,對陳藩說:“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毖η谡J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班超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班超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班超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假如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班超,班超說:“小子怎么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斗,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
原文:
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北唬骸叭耆舨桓毁F,必破我門戶。”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并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祖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F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x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去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x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假如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好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
原文: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6、顧炎武手不釋卷
凡是顧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馬、騾子載著書跟隨自己。到了險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處的詳細情況,有時候發現所到之處的情況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開書本核對校正它。有時候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來考察,就在馬背上默默地誦讀各種古代經典著作的注解疏證;偶爾是有什么遺忘了,就到客店中打開書仔細認真地復習。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馬三騾載書自隨。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詢其曲折;或與平日所聞不合,則即坊肆中發書而對勘之;驈叫衅皆笠,無足留意,則于鞍上默誦諸經注疏;偶有遺忘,則即坊肆中發書而熟復之。
歷史人物的故事 2
一、張釋之
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人。他原先與其兄共同生活。漢文帝時,張釋之用錢買了一個常侍郎的小官,侍奉皇帝。十年過去了,他還是原職,文帝連他的名字也不知道。張釋之看到這樣下去沒什么前途,欲辭職回鄉,感嘆地說:“干了這么多年,連當官欠哥哥的那點錢都還不了!”當時,中郎將袁盎很了解他,知道他是個人才,向漢文帝竭力薦舉,才又留下。
有一次,漢文帝召見了他問歷代興亡之事。張釋之從容不迫地談著秦朝之所以失天下、漢朝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文帝聽完十分吃驚,這么一位人才長期埋沒著,于是拜他為謁者仆射。從此,張釋之在皇帝身邊參與政事。
上林苑是漢代皇帝狩獵巡游的場所,這里養著許多動物供皇宮參觀。一次,張釋之陪漢文帝來到上林苑。文帝詳細地詢問各種動物的情況,負責上林苑的尉官回答不上來。這時,飼養老虎的`一位民夫在旁幫尉官回答上了,口齒還很利索。文帝聽后說:“作官吏的都應這樣才行!”他當即下詔讓此民夫為上林令,罷免原來的尉官。
張釋之走上前問文帝:“陛下看絳侯周勃是怎樣一個人呢?"
“忠厚人!”
“東陽侯張相如呢?”
“也是忠厚人!”
張釋之說:“周勃和張相如二人都是品德超群,然則兩人言政事時話都說不利索。二人都為漢朝立下了大功,看一個人怎么能光憑口齒利索、喋喋不休呢?秦朝就是不務實。任用了一批華而不實的書生,以致滅亡。今陛下因民夫口才好就重用,巨恐怕此風一長,田下人都爭著巧言口辮,而不務實!
文帝一聽覺得很有道理,于是沒讓民夫升遷。
有一次,太子與梁王乘車入朝,過司馬門沒下車。漢宮衛令規定:出入殿門和司馬門都要下車,違者罰金,張釋之追上太子和梁王,不讓他們入殿門,并上奏文帝,請懲治太子過失。文帝要依法辦事,其母薄太后前來求情。文帝連向太后謝罪:“教育兒子不得法!”由于張釋之的堅持,薄太后讓文帝下詔赦免太子,然后才可進殿門。通過這件事,漢文帝對張釋之更加敬重,覺得他是不畏權貴、以法執事的人才。
不久,拜他為中大夫,后又升中郎將、廷尉,成為當時掌管司法的最高官吏。
二、霍去病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十七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驃姚校尉,隨衛青擊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殲20xx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和當戶,并殺死匈奴單于的祖父和季父,勇冠全軍,受封冠軍侯!肮谲姟币辉~最早就因霍去病勇冠三軍受封而來。
元狩二年(前121年)春,漢武帝任命十九歲的霍去病為驃騎將軍。于春、夏兩次率兵出擊占據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區的匈奴部,殲4萬余人。俘虜匈奴王5人及王母、單于閼氏、王子、相國、將軍等120多人,降服匈奴渾邪王及部眾4萬人,全部占領河西走廊。匈奴為此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蓖昵,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率部馳入匈奴軍中,斬殺變亂者,穩定了局勢,渾邪王得以率4萬余眾歸漢。從此,漢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
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22歲)各率騎兵5萬分別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尋殲匈奴主力;羧ゲ÷受姳边M兩千多里,越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河,與匈奴左賢王部接戰,殲敵70400人,俘虜匈奴屯頭王、韓王等3人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乘勝追殺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內),在狼居胥山舉行了祭天封禮,在姑衍山舉行了祭地禪禮,兵鋒一直逼至瀚海(今貝加爾湖)。經此一戰,“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
他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留下了“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千古名句。元狩六年(公元前117)病卒,年僅24歲(虛歲)。
歷史人物的故事 3
碧血丹心文天祥
文天祥,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1256年,20歲的文天祥由理宗皇帝親定為601名進士中的狀元。
入仕后因奏迕宦官董宋臣、權相賈似道,被罷官。1275年,元軍攻破長江天鏨,文天祥散盡家私,組織義軍赴臨安勤王。次年,元軍兵陳臨安,當朝派文天祥出城講和,被扣留,在押解北方的途中脫逃。1277夏,文天祥率軍由梅州出兵,進攻江西,陸續收復了許多州縣。
1278年冬,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時兵敗被俘,服毒自殺未遂,被押送到大都。這時許多投降蒙古的南宋大員前來勸降,皆被文痛罵而去,元世祖又讓降元的宋恭帝趙顯來勸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的說:“圣駕請回!”文天祥被囚禁四年,經歷種種嚴酷考驗,始終不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就是在獄中所作。
1283年文天祥被押解到北京柴市口刑場,臨刑前文天祥跪拜南方,引頸就刑,從容就義,死時年僅47歲。一介儒生,錚錚鐵骨,由此威震霄漢。
約法三章劉邦
秦二世是個無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趙高,而且還殺了許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過得很不好,因此,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而劉邦和項羽就是歸屬于楚懷王的中。
有一天,楚懷王對劉邦和項羽說:“你們誰要是先進入關中,誰就可以稱王!庇谑,劉邦和項羽分別帶著像西路和北路出發。
一路上,劉邦沒有受到什么阻力,還打了幾場勝仗,順利進了關中。不過,劉邦一進入咸陽城后,顯現原本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宮里不肯出來,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張良去勸他,他才恍然大悟,趕快召集關中父老、英雄們開會,和他們做了三個約定 —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廢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樣平安無事,百姓們得知也都很高興,四處宣傳:“如果劉沛公可以回到關東,那么我們老百姓就有好日子過了!币虼,劉邦很順利地收買了關中的人心。
歷史人物的故事 4
1、成吉思汗
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叱咤風云的人物:他戎馬倥傯,征戰一生,一把彎弓締造蒙古汗國,不下馬背縱橫歐亞諸國;有人說他是東方戰神,有人說他是千年風云第一人。西方崇拜他的人贊美他是“全人類的帝王”,毛澤東稱他為“一代天驕”;這個打破東西方壁壘、書寫中國最大版圖的巨人,就是史籍上被尊稱為元太祖的成吉思汗。
2、曹操
三國群雄,首推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呂布,謀不如孔明,工不如滿寵……可是又有誰可以超過曹操?超過這位三國第一人?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說。吾無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憑著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國舞臺長袖善舞,獨領風騷。
3、項羽
滾滾烏江東逝,匯成一段歷史。公元前202年,一頭雄獅在這里倒下,漢王朝從此抬起驕傲的腳步,一路奔跑。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難慰一腔熱血;拔山蓋世,壯歌一曲盡抒萬丈悲情。昔日霸王,英雄氣未斂,本該東山再起,何言無面?
4、諸葛亮
丞相祠堂仍在,隆中舊夢已遠。為酬三顧,先生在歷史舞臺閃亮登場。空城觀景,胸藏精兵百萬;輕搖羽扇,已成天下三分。然出師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嘆蜀道寒云。江流石轉,千古成敗付諸笑談,先生之名如不墜的孔明燈,永照汗青。
5、司馬光
砸碎的水缸走出一個重生的生命,也涌出了中國古代政治和史學的一股新泉。司馬光一生篤誠好學,以儉為德,清直仁厚,死后“家家掛象,飯食必!。所著長篇巨制《資治通鑒》,文字優美,格調古雅,自成一體,為“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歷史人物的故事 5
一、姜維
長城之戰:
時值壽春諸葛誕叛亂,于是姜維乘虛進軍沈嶺,直逼長城。鄧艾聞訊來援,與姜維戰于長城下。姜維伏兵左右,又引得鄧艾前來斗陣。鄧艾斗陣不能勝,部將破陣被捕,本已現敗績,姜維此時又命伏兵盡出,鄧艾軍望而披靡,無計可當,大敗,這也是姜維打敗鄧艾的為數不多的一場經典之戰。
二、趙云
長坂坡之戰:
羅貫中讓長坂坡成了趙云的成名和表演的地方,而事實上并沒有那么夸張。演義上,趙云闖83萬軍陣,斬殺敵將53員,七進七出,救出劉阿斗,使劉備當時唯一的兒子保住了性命。而事實上,趙云是闖入曹操先鋒3000人的陣里,三進三出,就出劉禪的。
漢水之戰:
這是趙云真正成為三國武將第一人的戰役。爭奪漢中時,曹操運米于北山下,黃忠前去劫米,與趙云約好時辰,但逾期未還。趙云率輕騎直入曹軍,迎回黃忠并其部將張著。而后大開營門,曹軍追至而不敢入。此戰趙云以十余騎闖入曹軍大隊,而且是歷史上確有的事,武力之高令人生畏。
三、張遼
千里破蹋頓:
公元207年,曹操攻破南皮,袁紹之子袁熙、袁尚逃至北匈奴。曹操率軍追擊,聽郭嘉語,追擊千里,至柳城而戰。曹操以士兵疲憊,想先勢休息,然后再戰。張遼觀蹋頓兵雖勇而少紀,弩雖勁而陣散,于是建議曹操率軍突擊,大獲全勝。而若稍事休息,讓蹋頓有準備而戰,后果可能完全不同。是可見張遼大將之度。
四、周瑜
赤壁之戰:
公元208年,(確切說是207年12月)曹操占領江陵后,發動赤壁之戰。在周瑜,魯肅,諸葛亮(這里之所以把諸葛亮排在最后是因為在三人中他對孫權的推動作用最小)的`作用下,孫權以周瑜喂都督,督軍三萬(加上劉備的2萬水軍就是5萬),迎擊曹操83萬人馬。
五、劉備
三讓徐州:
漢獻帝初平四年(,割據兗州的曹操派遣泰山太守應劭往瑯邪迎其父曹嵩及家人百余口到兗州。途經徐州時,徐州牧陶謙為交好曹操特派都尉張護送曹嵩一行。不料張殺死曹嵩及其家人,席卷財物而去。于是曹操便把帳記在陶謙身上,以為父報仇為名,發兵攻徐州。
陶謙面對兵臨徐州城下的曹操大軍,自知難以抵敵,便采納別駕從事糜竺的建議,請北海相孔融、青州刺史田楷前來相救?兹谟盅麆渫ゾ忍罩t。劉備欣然帶領關羽、張飛、趙云和數千人馬奔赴徐州。
劉備就帶著關、張來救,初戰就打敗曹操緩解了徐州危機。陶謙便想將徐州讓與劉備,劉備推辭再三。隨后劉備寫信給曹操,希望曹操以國家大義為重,撤走圍困徐州之兵。由于呂布威脅曹操后方,曹操便給了劉備順水人情,退兵而去。這是第一讓。曹軍退后,陶謙再讓徐州,劉備認為他只是應朋友之義才來,拒不接受但答應駐守徐州附近,這是第二讓。劉備在陶謙的再三挽留下兵駐徐州沛縣。后來陶謙病重,再次請劉備執掌徐州,劉備又辭,陶謙死不瞑目,這是第三讓。徐州軍民極力表示擁戴劉備執掌州權,關羽、張飛也再三相勸。至此,劉備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權,擔任了徐州牧。
【歷史人物的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人物故事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06-25
歷史人物的故事07-08
歷史人物的故事10-29
歷史人物的故事【精選】06-03
歷史人物故事03-10
歷史人物的故事(必備)06-05
歷史人物張衡的故事11-24
歷史人物故事04-13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