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國學故事15篇
經典國學故事1
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他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助劉邦建立了西漢。韓信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當地的一些無賴總是期負他。一次,一群無賴攔住了韓信,其中一個對他說:“雖然你長得又高又大,愛佩帶刀劍,其實你膽子很小。如果你有膽子,就用你的佩劍來刺我;沒膽子的話,就從我褲襠下鉆過去吧!”韓信知道,如果要和他們打架,自己肯定會吃虧。于是,他就忍住一時之氣,從那人的褲襠下鉆了過去。后來,他把這次恥辱當成前進的`基石,終于在日后一展才華。
與人相處難免會有摩擦,有時候是沒有必要生氣的,能忍耐就忍耐一下,一個可以忍得住氣的人更能成就大的事業。
經典國學故事2
1、痛心疾首
成語解釋:心痛,頭也痛,比喻痛恨到極點。
成語故事:春秋時,秦國和晉國有婚姻關系,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晉國安定君位。但由于兩國國境相接,雙方都要發展自己的勢力,所以仍不免發生沖突。
晉歷公即位后,因邊界糾紛,兩國君王在令狐訂立盟約。但秦桓公回國后,立刻背叛盟約,偷偷去和楚國結盟。同時強令晉國和秦國一起進攻秦國邊界的小國白狄,晉國答應后,秦國又派人偷偷告訴白狄說:“晉國要攻打你們。”白狄和楚國都看穿了秦國的用心,痛恨秦國背信棄義,于是將秦國的所作所為告訴了晉國。晉國于是聯合諸侯之兵迎戰秦國,同時派呂相去和秦國絕交,說:“各國諸侯如今都知道秦國惟利是圖,不守信用,所以都痛心疾首,都要和晉國親近友好。現在我們陳兵以待,如果秦國和我們盟誓,則可退諸侯之兵,否則,我們各諸侯國將共同對付秦國。” 一個月以后,兩軍交戰,秦國大敗。
2、志大才疏
成語解釋:指人志向大而才具不夠。
成語故事:司馬睿建立了東晉王朝,對各位功臣論功行賞。但王敦認為自己勞苦功高卻沒有受到重任,于是籌備起兵反攻。王敦的兄弟王導怕被王敦連累,就找好友周顗幫自己向司馬睿說情。周顗為王導仗義執言,但沒有告訴王導以致王導以為周顗沒有給他幫助。王敦攻入城后,問王導周顗何如。王導沒回答,遂為王敦所殺。后人在評論這件事的時候都說周顗志大才疏——志向很大而才能有限,名氣很大而見識不高。
3、任重道遠
成語解釋:擔子很重,路程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成語故事:曾子的學生問曾子:“讀書人應該怎樣做人?”曾子回答:“必須剛強而且有毅力!因為讀書人要勵志治理天下,這任務非常重大,道路非常遙遠。我們要為實現這個目標奮斗終生——正可謂任重道遠!”
4、出爾反爾
成語解釋:原指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現多指自己說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復無常,說話不算數。
成語故事:戰國時,有一年鄒國與魯國發生了戰爭。鄒國吃敗仗,死傷了不少將士。鄒穆公很不高興,問孟子道:“在這次戰爭中,我手下的官吏被殺死了三十三個,可是老百姓卻沒有一個為他們去拼命的,他們眼看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可恨得很。要是殺了這些人吧,他們人太多,殺也殺不完;要是不殺吧,卻又十分可恨。您說該怎么辦才好呢?”
孟子回答說:“記得有一年鬧災荒,年老體弱的百姓餓死在山溝荒野之中,壯年人外出逃荒的.有千人之多,而大王的糧倉還是滿滿的,國庫也很充足,管錢糧的官員并不把這嚴重的災情報告給您。他們高高在上,不關心百姓的疾苦,而且殘害百姓。”
孟子在回顧了這辛酸的往事后,接著又說:“您記得孔子的弟子曾子說過的話嗎?他說,要警惕呀!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如何對待你。如今百姓有了一個報復的機會,就要用同樣的手段來對待那些長官了。” 孟子最后告訴鄒穆公說:“所以,大王不要去責怪他們、懲罰他們。如果實行仁政,您的百姓就會愛護他們的長官,并且愿意為他們獻出生命。”
經典國學故事3
曹沖五六歲時,知識和判斷能力意識所達到的程度,就可以比得上成人了。孫權曾經送來一頭巨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這頭象的重量,向他的下屬詢問這件事,可眾大臣都不能想出稱象的辦法。
曹沖說:“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沒過船痕跡的地方刻上記號,稱實物裝上船,那么比較之下就能知道結果了。”曹操聽了很高興,立刻按照這個辦法實施行動。
經典國學故事4
孔子在前往齊國的路上,突然聽到有人在哭,聲音顯得很悲哀。
孔子對駕車的人說:“這哭聲,雖然聽起來很悲哀,卻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聲啊!”
于是,趕著馬車尋聲到前面,前進一小段路后,便看到一個不尋常的人,身上掛著鐮刀,系著白帶,在那里失聲痛哭,然而卻不是哀喪之哭。
孔子于是下車,上前問道:“先生,請問您是什么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問:“您現在并不是服喪的時候,為何會哭得這樣悲傷呢?”
丘吾子哽咽地說:“我此生有三個過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覺悟到,但已經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問:“您的三個過失,可以讓我聽聞嗎?希望您能告訴我,不要有什么隱諱啊。”
丘吾子悲痛地說:“我年輕時喜歡學習,可等我到處尋師訪友,周游各國回來后,我的父母卻已經死了,這是我第一大過失;在壯年時,我侍奉齊國君王,然君王卻驕傲奢侈,喪失民心,我未能盡到為人臣的職責,這是我第二大過失;我生平很重視友誼,可如今朋友間卻離散斷絕了,這是我第三大過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嘆道:“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父母,父母卻不在了。過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的,是年齡啊;再也不能見到的,是父母啊!就讓我從此辭謝這個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盡了。
孔子很感嘆地對弟子們說:“你們應記著此事,這足以作為我們的借鑒啊!”
經典國學故事5
孟子,名軻,是戰國時期知名的思想家,相傳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承擔了教育孟軻的職責。孟母為了教育他,曾經三次搬家。
起先,他家住在一座山下,山上有很多墳墓,他便經常學著上墳人的樣子,又燒紙又跪拜。孟母怕兒子誤入歧途,就把家搬到人多的集市上,可是他家的鄰居是個屠戶,孟軻又學著吆喝賣肉。孟母十分擔心,又把家搬到一個靠近學堂的地方,他每天聽到的是讀書聲和先生的教導,學堂里瑯瑯的`書聲吸引了孟軻,他漸漸地學著念起書來。孟母終于滿意了。
在孟母的努力下,孟軻終于找到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后來,他拜孔子的孫子子思為師,最后成為偉大的思想家,被人們譽為“亞圣”。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什么樣的人相處,常常會影響到自己。也有說:學好三年不足,學壞一日有余。因此,善于學習之人,會很謹慎地選擇朋友,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弟子規》中說:“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不親仁,無限害。小人近,百事壞。”意思是說:親近仁德之人,親近良師益友,可以提高我們的道德學問。而與不善之人相處,便會受到影響,損傷道德。
經典國學故事6
有一天,齊景公宴請各位大臣。酒席上,君臣舉杯助興,高談闊論,直到下午才散。酒后,君臣余興未盡,大家一起射箭比武。輪到齊景公,他舉起弓箭,一支箭也沒射中靶子,然而大臣們卻在那里大聲喝彩道:“好箭!好箭!”
景公聽了,很不高興,他沉下臉來,把手中的弓箭重重地摔在地上,深深嘆了一口氣。
正巧,弦章從外面回來。景公傷感地對弦章說:“弦章啊,我真是想念晏子。晏子死了已經17年了,從那以后,就再也沒有人愿意當面指出我的過失。剛才我射箭,明明沒有射中,可他們卻異口同聲一個勁地喝彩,真讓我難過呀!”
弦章聽了,深有感觸。他回答景公說:“這是大臣們不賢。論智慧,他們不能發現您的過失;談勇氣,他們不敢向您提意見,唯恐冒犯了您。不過呢,有句話說'上行下效’。國君喜歡穿什么衣服,臣子就學著穿什么衣服;國君喜歡吃什么東西,臣子也學著吃什么東西。有一種叫尺蠖(huò)的小蟲子,吃了黃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藍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又變成藍色。剛才您說,17年來沒有人再指出過您的過失,這是否是因為晏子去世后,您就聽不進批評而只喜歡聽奉承的話呢?”
齊景公聞言豁然開朗。
智慧小語:只有真心愿意接受批評,才會經常聽到別人對你的批評、建議。如果總是聽到別人恭維自己,那恐怕原因就在自己身上。
經典國學故事7
戰國時期,魏惠王任命龐涓為大將,大舉進攻趙國,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成侯知道國力難以抵住魏軍,就把中山之地獻給了齊國,求齊國派兵解圍。
齊王即拜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趙。孫臏獻計說:“魏國攻打趙國,一定把精銳部隊統統派出去了,而國內只留下些老弱病殘。我們不妨揚言攻打大梁,魏軍聽聞后一定會撤下邯鄲外圍的兵力,回頭救大梁,我們在中途襲擊魏兵,定可大獲全勝。”田忌用了孫臏的計策。
龐涓聽到齊國進攻大梁的消息后,馬上撤下包圍邯鄲的兵去救大梁,誰知魏軍在桂陵遭到齊軍截擊,被殺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趙國之圍得解。
經典國學故事8
道聽途說
春秋時代,齊國有個人叫毛空,他愛聽那些沒有根據的傳說,然后再把自己聽到的津津有味地講給別人。有一次,毛空聽到一只鴨和一塊肉的事,他覺得非常稀奇,便告訴給艾子。他說:“有一個人,養了一只特別能生蛋的鴨,那鴨一天能生一百多個蛋。”他見艾子笑了,又說:“那天,從天上掉下一塊肉,那塊肉長有三十丈,寬有十丈。”艾子笑著問道:“真的嗎?有那樣長的肉嗎?”毛空急忙說:“噢,那就是長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長了。”艾子說:“你說的那只鴨是誰家養的?你說的那塊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說不出來,最后只好說:“我是在路上聽別人說的.。”
成語“道聽途說”就是從這個故事而來的。這一成語比喻在路上聽到沒有根據的言論或傳聞,再去傳給別人。
經典國學故事9
話說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宴會,喝了幾輪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么會取得勝利?而項羽為什么會失敗?”高起、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而項羽恰恰相反,能人不分,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他稱贊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斗的勝利。這說明張良心足智多謀,善于用兵。
后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表示善于策劃用兵,指揮戰爭。
經典國學故事10
狄仁杰是武則天當政時的名宰相。他在當豫州刺史時,辦事公正,執法嚴明,受到當地人民的稱贊。于是,武則天把他調回京城,任為宰相。
有一天,武則天對狄仁杰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
狄仁杰說:“人家說我的不好,如果確是我的'過錯,我愿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經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于是誰在背后說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得更好些。”
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杰氣量大,胸襟寬,很有政治家風度,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還贈給他紫袍色帶,并親自在袍上繡了12個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績。
后來,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則天流著淚說:“上天過早地奪去了我的國老,使我朝堂里沒有像他那樣的人才了。”
智慧小語:氣量與胸襟都是人格賢善的基石。學會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經典國學故事11
5歲時,媽媽就教我學經典。那時侯,每天晚上我都會聽著經典入睡。漸漸地,我不僅能熟讀經典,并且喜歡上了經典。我曾經讀過的經典的有:《三字經》、《弟子規》、《論語》……
我學經典的過程是快樂的。《論語》是我最喜歡讀的經典,每次讀《論語》時,我都會一邊讀,一邊悟,從中領悟每一句的道理。有時候,媽媽還會提出問題讓我解答,如有答不上來的,我就會反復的讀,直到理解為止。
我還把從《論語》中學到的知識,用到了學習和生活中。比如學習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后,我看到,我們班的班長學習非常好,而且身上的優點也多,上課坐的端正,積極發言,愛動腦
這些優點,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有的同學上課愛做小動作,不聽講,不思考……這些毛病,我都要查看自己身上有沒有,如果有,我就會好好的.反省自己,并改正。子曰:“過則勿憚改”。
經典告訴我們的都是最簡單的道理,經典能讓我們過上心靈所需要的快樂生活。
我喜歡讀經典,我不僅要把《論語》讀完、讀懂,還要讀更多的經典來提高自己,將來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經典國學故事12
在這個炎熱的夏天,我們迎來了暑假,在這炎熱而又充滿笑聲的暑假中我看了《感動一生書系》,這個書系中給我感觸較深的是《感動中國學生的100個品德故事》。
在這本書中給我感觸較深的是一個名字叫《高等教育》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說一個人把所有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才能做成功。故事的主人公是偉和他的哥哥。勤勞和樸實本是人最基本的美德,而現實卻有許多人投機取巧,為了做成功某件事到處找關系,花錢。已經把基本的美德給扔掉了,正如故事中一樣,偉堅持了自己的美德,而偉的哥哥就是那種投機取巧的人。
“勤勞和樸實本是人最基本的美德”的下一句是“而節儉則是積累財富的基本方式”。有些人的確很富有,但就因為他們富有,才不會關注小事,比如請別人在飯店里吃飯,吃剩下的菜就不管了,如果在這樣下去,在富有的人也會貧窮。
我不管有多少人已經丟掉美德,有多少人扔掉了節儉,我只是想讓丟掉美德,扔掉節儉的人把美德撿起,把節儉拿回。
經典國學故事13
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孔子回答:“你父親、兄長都還在,他們的閱歷與經驗比你豐富,應該先問問他們,不要急著動手。”
接著,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
孔子回答:“當然要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后,大惑不解,就問:“子路和冉有的問題是同樣的`,為什么您的答案卻不一樣?”
孔子答道:“子路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經觀察,比較草率沖動,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后行;冉有遇事畏縮,沒有魄力,他需要勇氣與膽量,所以我鼓勵他不要猶豫,聽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動。”
智者對不同的人,所作的調教截然不同。就算他們犯的錯誤觀點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樣,但也因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異。因此,我們遇到具體問題時,要具體分析、對待,不能一概而論。
經典國學故事14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松,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門道嗎人說: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經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一次;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立著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繁多,但我一心專注于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后、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轉過身來對弟子說:“專心致志,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說的道理。”
智慧小語: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
經典國學故事15
一提到國學,你是不是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誦讀二字呢?誦讀經典固然是好的,但對于國學精粹而言,不僅要多讀,還得細“品”。
什么是“品”呢?你先別急,聽了下面的故事你就明白了。
之前老師讓我們背《笠翁對韻》,這里面的很多字都不太好讀,死記硬背的話,記起來就好很難,但如果多讀多誦,掌握住音律韻味可就簡單了點兒,但也只是簡單點兒罷了,還是不太好背,我曾為此大發牢騷,很不想背。直到后來,我學會了“品”,才由衷愛上了國學。“品”呢?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品”重在理解,體會。先說理解。《笠翁對韻》中一篇原文讀下來,先是難讀,接著感到不理解;就比如(十五·刪)中有一篇文章寫到“埋筆冢,爛柯山”。有的同學讀下來就會發問:“什么是埋筆冢?什么是爛柯山”?因為不理解,所以會有些迷茫,不解其義,又怎能熟練背下來呢?遇到這種情況,可以查電腦找解義,如“埋筆冢”是指晉代書法家智永禪師學書三十多年用過的五筐筆頭埋成的墓,又稱“退筆冢”。理解了意思,加深了印象,以后背時絕不會出錯,讀起來也會更加熟練。再說體會;在“品”中,體會也很重要。《笠翁對韻》雖然只是啟蒙音律,但是要想記熟它,也需要體會。比如讀書時讀到“龍潛終得躍,鳥倦亦知還。”這句話時,有沒有想到“蛟龍就算潛得再深也終有躍出水面的一天,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聯想呢?這樣多想想實在是好,只是簡單的兩句話就是體會了,既能使我們加深印象,又能讓我們擁有自己的見解,多好哇!
理解與體會結合在一起就是“品”了,學會了“品”,學會國學內容就易如反掌了。
也正是“品”字使我愛上了國學。
【經典國學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國學故事簡短09-02
(經典)國學經典故事11-19
經典國學經典故事11-29
國學經典故事05-20
國學經典故事03-17
國學經典小故事12-11
國學經典故事(精品)09-20
國學經典故事[必備]12-01
(集合)國學經典小故事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