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讀后感集錦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乙己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乙己讀后感1
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于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經過對外形的整體描述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的人。”這一外形的整體描述,集中而簡練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
肖像描述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畫出一個窮困不得志,又經常挨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后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孔乙己讀后感2
穿長衫的讀書人落魄到走卒販夫之流,本來可以抄書賺錢,卻選擇偷,自斷退路,我認為孔乙己是一個矛盾的人,也是注定要被淘汰的人。
矛盾:讀書讀出酸腐之氣,在喝酒也要保持清高,同時,他也可以放下,做出偷書的丑事,咬文嚼字為自己這種行為減輕負罪感。
時代荼毒過的人:孔乙己不是指某個人,而是一個群體,他們心中唯有讀書高,一心只會死讀書,運氣好的為官,運氣差的.常常受人白眼,一生不得自在。
我很想問孔乙己:“這樣值得嗎?”
反觀歷史,總是會汲取經驗,那么幾個世紀后的人,會如何看待我們這個時代呢?
孔乙己讀后感3
孔乙己在故事中有兩大階段,分別是被打前和被打后。被打前他至少還與別人狡辯,而被打斷腿后也不辯解,可見他的心理狀態已經失去了唯一的一點讀書人的'尊嚴,他的身體就更不用說了。正是這個變化,更看出世態炎涼,例如,看客們看到了落魄的孔乙己仍然和以前一樣,孔乙己死后,掌柜只是惦記著他欠下的錢。
魯迅寫這篇文章,也就是為了揭露這些丑惡的社會,抨擊科舉制度。
孔乙己讀后感4
其實,孔乙己的形象,在我們現代社會仍有存在,而且不是小部分,而是大部分人的身上,都還殘留著孔乙己的氣息。雖然這與封建科舉制度遠遠拉扯不到關系,可他卻與考試制度的`不完善相聯系著。想現在的高考制度,難道一點而都沒殘留封建科舉制度的氣味兒嗎?
其實不然,現在的高考制度雖然沒有以前的封建科舉制度那樣苛刻,可它卻依然毒害了不少現代的’青年們。這些青年們,為了能讀上一流的大學,他們靠的也就是拼命地學習,他們每天都進行著三點一線的三部曲,每日每夜地學習,似乎恨不得把書上的內容裝進腦袋里,以備高考那瞬間能派用上場。
孔乙己讀后感5
《孔乙己》是一篇掩飾書生悲劇的短篇小說,通過孔乙己的悲慘命運,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吃人”。
正是因為當時的封建科舉制度,才會導致孔乙己一系列命運悲劇的發生,他為了謀生而去盜書,也為此被打的'遍體鱗傷,他為了能保持文人的所謂氣節,而鄙視勞動,同時最悲慘的是他深受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以至于他的語言行為上滿是之乎者也。
孔乙己讀后感6
今天,我讀了《孔乙己》。小說《孔乙己》以簡潔、單純的構思和純粹、精煉的語言,塑造了科舉制度下知識分子的形象,揭露科舉踐踏人生、毀滅人情的罪惡。孔乙己是“站著喝著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是一個窮困、潦倒、迂腐、麻木的人,是封建社會中沒落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在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摧殘下中被封建社會所吞噬。作者評擊了國民精神的麻木和社會對苦難者的冷視,同時對腐朽的封建科舉制度進行了尖銳的譴責。
孔乙己讀后感7
有一個人,他碌碌無為。
有一個人,他一無所有。
有一個人,他一事無成。
有一個人,他平淡而凄苦,落寞而凄慘。
他就是孔乙己
我對他的第一感覺就是同情,再是惋惜。人們可能會認為他是一個無用的人,可在我看來他即使生活困乏,處在黑暗的社會中,但他始終保有那個時代難得的’善良和淳樸。他也會在吃茴香豆時分一些給孩子們,會忍受著所有人的嘲笑,卻又滿臉通紅的`反駁著。
也許他是不值得讓人同情的,但他身上卻也有我們的影子。自欺欺人又“樂在其中”。
悲從中來,孔乙己;思從中來,孔乙己。
孔乙己讀后感8
是十年不換的長衫;是有生活能力卻靠偷竊為生;是成天的好喝懶做;是只能擁有綽號的下等人物。
這是孔乙己的人生。
掌柜的賣酒摻水,欺騙窮苦人民;眾人的嘲笑譏諷,麻木冷漠;有權有勢之人的兇殘冷酷。
這是社會的.現狀。
孔乙己是當時社會一部分人的寫照,是社會轉型中的群體之一。
他自命清高,認為自己與他人不同,有著一腔學識,卻自甘于墮落。迂腐麻木的心卻存有一絲善良。孔乙已不過是科舉制度下一個貧困不得志的知識分子,而人性的冷漠、麻木,冷酷壓倒了他最后一棵稻草。
文章看似寫孔乙己的悲慘人生,卻揭露了人性的丑惡,社會的腐敗。一個悲涼的社會孕育了一個悲劇人物,釀出一出悲慘命運。
孔乙己讀后感9
魯迅在小說創作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創作的特點與他當時的時代北京是分不開的。
為此,他的作品主要展現了揭露各樣的.劣點,撕下那好看的假面來,已引起療救的注意等特點。其中,他的著名作品《孔乙己》,就很好的說明了這一特點。
孔乙己讀后感10
這是一個吃人的時代,冷漠麻木的看客,科舉制度的僵化,封建禮教的毒害,自甘墮落的.不幸者,組成了個這個病態的舊社會,而我們的主人公——孔乙已,最終也被這個時代所吞沒。
孔乙已是別人的笑料,卻是時代的悲哀。封建社會后期的科舉制使文人思想僵化,當官的不再是為民做事的英雄而是滿口“君子”、“者乎”的偽君子。孔乙已便成了這個時代的失敗品,成了什么都不會,卻自命清高的可憐蟲。而“我們”這些看客,更是奪走了這個時代最后的生機,成為了壓垮他人尊嚴和生命的罪人。所有人最終也吃了人,然后被吃。
這樣的惡循環什么時候才能終止?這吃人的時代啊!
孔乙己讀后感11
讀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當時社會冷酷,人情的冷暖和事態的炎涼。因為孔乙己是社會底層的人物,所以他注定被人瞧不起。一個善良的人沒有得到好報就死了,而丁舉人一樣的.人物卻活得好好的,我真替孔乙己抱不平。同時,我也體會到了在當時那個社會有錢人和沒錢人的’差別,有錢人可以一手遮天,欺壓百姓;而沒錢人卻只能受苦受難,被人欺壓。現在我才真正知道,我的生活環境與孔乙己相比,真是天壤之別啊!
孔乙己讀后感12
再深入《孔乙己》這篇文章,我發現平凡的語言仿佛不平凡了。
首先,是最后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初讀,覺得“大約”和“的確”很矛盾,覺得很不理解,也不知孔乙己到底死了沒有。深讀幾遍后,我卻覺得孔乙己死了,的的'確確的死了。因為他在店里品行很好,從不拖欠酒錢,一個月之內必定還清,而這一次卻過了將近一年都沒有補上那十九個錢;
再者,孔乙己最后一次來店里時,只穿了一件破夾襖,“我整天靠著火,也許穿上棉襖了”,還有孔乙己腿斷了,一路爬來爬去,可見,孔乙己可能撐不過這個冬天,已經死了。但作者卻沒有證據可以證明他死了,可種種跡象也表明他的確死了,所以“大約”“的確”也不矛盾了。
孔乙己讀后感13
今天我讀了魯迅的孔乙己。它主要講了,清末明初施一個綽號為孔乙己的讀書人,經常來一家酒店買酒,掌柜們都很熟悉他。孔乙己原先是替人抄寫書籍的,后來因為好吃懶做,被趕了出來,只能蹭飯吃,后來有一段時間孔乙己沒有來過酒店,因為被人打斷了腿,終于幾個月后可以給最后一次來酒店之后就再也沒有來過,據說是餓死了。
我對孔乙己的命運感到惋惜,他最后餓死原因,不僅是當時社會的壓迫更是因為他自己本身。貪圖一時的小利,而是自己的`一生都處于饑餓貧窮之中,是十分愚蠢的。
為一切事物都是丑惡的,那么你也不會有開心的生活。
孔乙己讀后感14
《孔乙己》一文只能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短篇小說,卻也繪聲繪色、玲瓏剔透!將孔乙己的形象突顯得孔徑分明,將事態的炎涼描寫的凌厲盡致。一發而不可收拾的牽動著我的神經!無奈!
孔乙己的.出場似乎就是為了給人們取笑逗樂,奠定了他的悲慘命運的基本色調!所以,以后他的生活再悲慘,命運再慘淡也絲毫不能引起百姓的注意了。便也只能讓孔乙己死去了。否則活在世上又能作何感想呢?——我想魯迅先生也應該是這樣想的吧。
孔乙己讀后感15
孔乙己好說也是個知識分子,說起話來也是滿口“之乎者也”之類的,他將精力全部投入書本之中,使得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成為一個“癡書人”標準模范。但他選擇的這條“知識之路”并非完全正確,我想他應該不曾想過有多少人能通過科舉而登上仕途,他不應該不屑于從事體力勞動。他沒過于就是個被文學所殘害的'低層社會中的人。
【孔乙己讀后感】相關文章:
《孔乙己》有感10-19
孔乙己讀后感10-10
《孔乙己》讀后感01-16
《孔乙己》的讀后感03-25
孔乙己的讀后感03-08
孔乙己讀書筆記07-24
我眼中的孔乙己作文05-10
《孔乙己》有感15篇10-19
《孔乙己》有感(15篇)10-19
《孔乙己》讀書筆記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