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節掃墓活動流程稿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2022清明節掃墓活動流程稿
清明節是祭祖的大日子,家里面的游子都要回家掃墓。清明祭祀很重要清明是即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2清明節掃墓活動流程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節掃墓流程
1、等到墓地,首先要先掃墓,要先把墳頭上的雜草清除干凈,然后再加土把墳頭修整的干干凈凈,要是墓碑的就要用清水把墓碑清洗干凈,把周圍的野草清理一下,將墓園打掃干凈。(墓地是我們已故先人的房子,實際上就是我們后人就是給我們的先人修理一下房子,打掃一下衛生,讓我們的先人,干干凈凈,無憂無慮的在此安息。
2、下面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托哀思,二是與先人心靈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這就是風水、人和大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祭奠程序;修正墓地——上香——上供品——敬酒——拜祭——放炮;最后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也可以供奉些鮮花,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后人興旺,此后可以圍坐聚餐飲酒;也可放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相關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要自造成一段和氣的場面,讓我們的先人也能看看后人的喜悅和興旺。
清明節的由來
在我國,清明節前后近一個月時間內,人們會紛紛放下手頭的工作,抽空回鄉和家人一起到祖先墓地拜祭,以追念祖先功德,同時表達對先人的緬懷思念之情。由于清明節已被國家確立為法定節假日,今年清明節當天回鄉祭祖的人比往年更多。很多人問:古人為什么選擇清明節掃墓?
據推測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于是便形成了掃墓的風俗。
當然專家在這方面有更科學的觀點,春天是一年的開始,這時萬物復蘇,草木萌動。按照農歷的季節劃分,立春至驚蟄前一日為春季第一個月,即孟春寅月,驚蟄后至清明前一日為春季第二個月,即仲春卯月,清明后至立夏前一日為春季第三個月,即季春辰月。在清明節,太陽光的直射位置繼續向北緯地區移動,這時北溫帶地區白晝逐漸變長,黑夜相應縮短,天氣逐漸回暖,自然界空氣清新,春光明媚,景物鮮明,所以叫“清明”。
堪輿學認為,清明前后正是陽氣上升的時候,天地間陰陽之氣交換旺盛,正是活人與亡人進行“精神交流”的最佳時間,后人到先人的墓地上去拜祭打掃,會獲得一年的心靈平安。先人的陵墓在清明節經過后人的打掃修理和添土護坡,可以防止雜草蔓延和水土流失,使墓地氣象一新,生機勃勃。后人看到這種景象會感到祖先的在天之靈已經得到安息,先人雖已逝去,但通過掃墓使先人和后人仍然聯系在一起,保持著和諧的關系。應該說,古人定在每年的清明節去掃墓是很合理的。
從堪輿學角度講,掃墓要選擇好時間,最好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一般來說,上午7時后到下午5時前最好,天還沒亮和日落西山時不宜掃墓。如果掃墓那天精神不振,可佩戴玉器在身上,據說佩戴玉器可以起到穩定精神的作用。掃墓時要衣著整齊,神情肅穆,不要粗言粗語,大聲喧嘩,更不能說對亡者不敬的話。掃墓時要專心致志,不要東張西望,不要細看別家墳墓和踩踏別家墳墓,或對別家墳墓評頭品足,在墓地照相留念也是不適宜的。孕婦、病人、7歲以下的小孩最好不要去掃墓。
在祭掃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掃墓回來之后,大部分人都感到有些疲勞,這時應該洗個澡,換一換衣服。按古代習俗,在進家門之前要跨火盆,古人認為這樣可以驅除陰氣。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不少海外僑胞、華裔,也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
清明節掃墓注意事項
避開掃墓高峰、避免擁擠,選擇恰當的出行方式
周六周日是掃墓高峰期,市民最好避開這兩天去掃墓。由于現在開私家車的人越來越多,每年掃墓高峰期都有交通堵塞現象發生,對此,相關部門提醒廣大市民前往掃墓時盡量選擇乘坐各類公共交通工具或騎自行車,將掃墓時間拉長一些或錯開重點時段,以緩解人多車多給道路交通帶來的壓力。
注意防火,確保安全,提倡文明祭掃
呼吁市民轉變舊的掃墓觀念,掃墓時不搞封建迷信活動,不買小販兜售的迷信物品,大力提倡“鮮花祭奠”,用鮮花代替焚燒紙錢、香燭以及燃放鞭炮祭掃,這既是對親人的最好的祭奠,又大大降低了消防隱患。
注意隨身攜帶的物品
在掃墓時,尤其是在祭掃公墓時,要注意隨身攜帶的物品。丟失物品后不易找回,應慎防遺失。在掃墓開始前和結束后都要仔細檢查隨身攜帶的物品是否齊全。帶有小孩的家長更要照顧好孩子,避免小孩因玩耍而走失。
掃墓及祭祖的意義
拜祭祖先,以耀祖光宗,展示華夏兒女熠熠風采;尋根問祖,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省親祭祖、瞻禮祈福;追憶和汲取先人思想精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不斷推進人類文明、進步與發展。這是凝聚全球華人力量,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拜祭祖先,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國家與文明的歷史,靠個人與家庭的傳續來完成;沒有個人與家庭的傳續,歷史將是蒼白、抽象而沒有人情味的;清明節、重陽節對祖先的祭奠,是個體與歷史連接的精神臍帶,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遠”不僅有“民德歸厚”的教化意義,還會讓我們獲得面向未來的力量,確定個體與時代的歷史位置。在崇拜“新”與“未來”的今天,實必不可少。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自己的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斗乃是我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清明節的日期,對農歷而言。
【2022清明節掃墓活動流程稿】相關文章:
2022清明節掃墓活動流程稿03-28
最新清明節掃墓活動流程稿03-22
清明節掃墓活動流程稿(精選5篇)03-29
2022清明節掃墓活動方案11-20
2022清明節掃墓活動方案15篇11-21
2022清明節掃墓活動方案(15篇)11-21
2022年清明節掃墓活動策劃方案11-26
清明節掃墓活動新聞稿11-17
清明節掃墓的活動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