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傅雷家書有感(集合1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傅雷家書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傅雷家書有感1
“車一開動,大家都變成了淚人兒,呆呆的直立在月臺上,等到冗長的列車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出站時沈伯伯再三勸慰我。”
這是《傅雷家書》的第一段話,講述了全家送傅聰時的離別場面。傅雷作為一個文藝評論家,給人的感覺總是那么冷靜,甚至有些過于理智。在外人眼中,傅雷好像那孔圣人一般,總是那么儒雅中正。但送別那天,傅雷他終于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足以說明他對兒子孤身去歐洲求學的擔心。在那有些冷漠的外表下,充滿了對傅聰的關愛。
傅雷對傅聰的愛是深沉的、無微不至的。比如在54年十月十九日夜的長信中,傅雷寫到:“大照片中有一張笑的,露出牙齒,中間偏左有一個牙短了一些,不知是何道理?難道摔過一跤撞折了一些嗎?”那時的照片還是黑白的,在這種情況下,傅雷還能發現兒子的一顆白牙有一點點短,只能說明傅雷在反復端詳兒子的照片。傅雷作為一個著名的翻譯家,平日里有無數篇等他翻譯的作品,以及無數登門拜訪的來賓,常常忙得不可開交。即便如此,他還愿意花大把時間看傅聰的一張照片,對兒子的關愛溢于言表。在截取的文段中,傅雷并沒有直接表達對兒子的思念。但這股思念之情,充滿了整篇文章,無處不在。
正應了那句“支支吾吾是真情”。傅雷這個大文學家,在給自己兒子寫信時,語言也顯得沒有那么含蓄優美了,而是生硬的平鋪直敘,甚至令人感覺有些啰嗦,想必傅聰見了也會因父親的過度擔心而有些無奈吧。傅雷平日里翻譯作品時,總是再三斟酌、反復推敲,才會交付出版社。傅雷寫家書時,卻把這些斟酌全省掉了,只嫌自己寫得慢——這大概是傅雷想讓傅聰盡早收到家書盡早回信的緣故。傅雷這有些生硬的語言,恰恰象征著他那不善言辭的'、深沉的父愛。
這份父子情,不僅表現在對兒子身體狀況的關心,還有對傅聰生活上的照顧。比如54年八月十六日晚,傅雷教導傅聰那些西式禮儀。“圍巾和大衣一同脫在衣帽間”“手插在上衣袋里比插在褲袋里更無禮貌,切忌切忌”“出臺行禮或謝幕,面部表情要溫和”……傅雷曾在歐洲留學,又從事翻譯工作,幾乎是一輩子都在和外國人打交道,深恐兒子在國內的行為習慣將遭到重視禮節的西方上流人士反感,從而給傅聰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因此,傅雷在“很忙的情況下”,還要硬擠出時間,告誡傅聰一些生活上必須遵守的禮儀。這篇家書看上去甚至沒有一句關愛傅聰的話,可在那苦心孤詣的教導背后,卻流淌著濃濃的親情,濃濃的關愛。
1954年的傅聰,不過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留學生,毫無名氣。可他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收獲了肖邦國際比賽第三名的好成績,資歷最淺卻成績斐然。取得如此引人矚目的成績,和傅雷的支持教導是分不開的。正是這連通兩地的家書,正是這深沉、無微不至的父愛,支持著傅聰在音樂道路shang不斷前行,最終成為了享譽世界的鋼琴家。
記得我上次去郵局,還是小學四年級的事情。一進門,郵遞員就笑著問我:“是語文老師留了寄信的作業吧?”正當我佩服他的料事如神時,聽他嘆了口氣,說道:“現在,除去為了完成作業的小學生,已經很少有人來這里了。”
是啊,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通信變得方便迅捷:相隔萬里的兩人通過手機也能立刻相見。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幾人會跑到郵局寄信呢?這是好事,也未必是好事。倘若杜甫生活在當代,可能就少了“家書抵萬金”這樣的千古名句;倘若傅雷有了手機,也許這世上就缺了“車一開動,大家都變成了淚人兒”這樣動人的句子。
如果出遠門的游子和家人不再用家書交談,如果缺少了家書這樣的藝術載體,損失的不僅僅是許多優美的語句,更會讓濃濃的親情得不到淋漓盡致的表達。為了保住這流傳千古的兩地書,為了表達血濃于水的父子情,我們應當把家書傳承并發揚下去。
讀傅雷家書有感2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上了一堂好課;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向成功行了一段好路。書是我們一生的導師。——題記
《傅雷家書》是傅雷夫婦與其兒子傅聰間往來的書信。不僅是一本充滿了親情的家信,更是一本充滿哲理的好書。
傅雷的童年,是在他母親幾乎不近人情的教育與監視中度過的。受此影響,他對傅聰的教育也就沿襲了他母親的風格,教子嚴格,家規嚴厲,加之傅雷脾氣暴躁,父子之間的關系極其僵硬。有一次僅為一點小事就大吵一架,傅聰離家出走長達一個月才被接回。
后來,為了深造,傅聰出國了,傅雷給兒子寫了很多的書信,而這些書信最后集結成了《傅雷家書》。在這些信中,我們能夠看出一顆深切的父愛之心,即使到現在讀來,歲月都無法磨滅那種父親對兒子的思念和關愛。
在這些信中,最與一般父親不同的是,一開始傅雷在信中不斷地向兒子表達了自己的愧疚,訴說自己的后悔之情,后悔兒子在身邊的時候待兒子太嚴格、太狠,并說到“這愛的最深切的關頭,偏偏來了離別”。傅雷表現出的知識分子那種敢于反省的優良品質,更體現出作為父親對兒子的真切的愛。
隨著我對《傅雷家書》進一步的閱讀,我越來越感覺到傅雷是一個好父親,雖然脾氣暴躁是他的缺點,但是這一切都是源自于他對兒子的嚴格要求和望子成龍的那種期盼。在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不斷的思念之中,在一字又一字、一封又一封訴衷腸的信件之中,一種微妙的感情與關系在傅雷與兒子傅聰之間產生了—那是一種宛若朋友的'父子情。在信中,他告誡兒子與人說話時不要把雙手插在口袋中,脫下大衣時要把圍巾也一起拿下,還建議兒子專注于學業,將談情說愛暫且擱下,教他說話要學會委婉,要懂得感恩,要時常與幫助過自己的人通信等等,點點滴滴,不一而足。
可以說,傅雷把自己對人生的認識和經驗毫無保留地授予傅聰,希望對他有用。傅雷日日夜夜期盼兒子的來信,那種思念的感情透過書和歲月不斷地向我們涌來。對于兒子的來信,我們幾乎感受到了像“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那種珍貴和期待。讓人不得不感嘆“封封信,涓涓情”了。也正是因為這樣,作為在外面求學的兒子傅聰,沒有讓父親失望,早早地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成為新中國第一代杰出的音樂家,也成為中國人的驕傲。
對于我來說,讀《傅雷家書》可以說收獲頗多,除了書中傅雷說的那些諄諄教誨外,我對于父母親的那種深切的愛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我深覺對自己的要求應該更加嚴格。
是的,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一位賢人促膝長談;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受到一位嚴師的教誨,閱讀的甘露將會伴心田一生。而《傅雷家書》就是一本好書。
讀傅雷家書有感3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從古至今書信成了游子與親人的聯系方式,一封出自父親筆下的書信不知蘊含了多少思念和擔心。甚至一封封書信比萬兩黃金更重要。
讀了傅雷給兒子傅聰明書信我感慨萬千,在《傅雷家書》中記錄從一九五四年到一九六五年期間的數百封書信。它不僅刻畫了溫馨和諧的家庭也描寫了傅雷以嚴父的口吻教導兒子的畫面,傅雷告訴兒子首先要做人,其次是藝術家鋼琴家。
在書中傅雷對兒子的關心無微不至,吃喝住行、言談舉止都細細打點。傅雷在與兒子交談的過程中不僅善于傾聽傅聰的想法也給傅聰充分的選擇的權利,教導傅聰時并沒有替他選擇,而是尊重他的選擇。這樣不僅有益于傅聰更好的走自己選擇的路也有益于給傅聰自由的空間。
《傅雷家書》中傅雷對兒子充滿了深沉的.愛,但是他不想全部表現出來只能以另一種方式表達愛意。幾乎沒一封書信傅雷都在為傅聰的行程、身體、藝術、未來而操心,其中蘊含了一個偉大父愛。
在生活中也許會以為自己的父親并不在乎自己,其實不是,他們只是不善于表達而已另一種方式體現出來,每一位父親都是偉大的他們的愛如同傅雷一樣,從孩子出生的那刻起就擔負了孩子的第一位人生導師。
讀傅雷家書有感4
拿起這本也許并不太重的書,卻覺得沉沉的。
了解過傅雷,為他的含冤自殺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學術上是一位學者,在家里是一位嚴厲、盡責的父親。這些家書,有三層資料,第一層是傅雷作為一位普通父親對遠在異國他鄉的兒子表達四年、關懷之情;第二層是傅雷與兒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傾心地交談,討論藝術;第三層就是傅雷作為一名品德高尚、學識豐富的知識分子,認真引導兒子要具備高尚人格和藝德,啟發兒子的愛國情、民族情。
《傅雷家書》能夠使我們更好的提升自身修養的一本好書,在風云暗涌的年代里,傅雷透過書信親子愛子,傳達出一種高尚的品質。
愛子之情本是人間常情,而傅雷卻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把親情放在第二。讀了《傅雷家書》,能夠看到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深愛,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藝術造詣高深,在生活對朋友愛惜尊重,政治上關心國家發展,又如益友、知己般與兒子平等探討藝術的多個方面的個性特征,并且還能從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中獲得做人的道理,讓孩子體會父母之愛。可能如傅雷那樣,對我們有著一顆期盼之心,期望我們成人成才,有一份濃濃的.、毫無保留的愛。明白了父母的愛心,我們就會發奮學習、成人成才。
這是一本“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術修養讀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聰明”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我們能夠像傅雷一樣從中體會做人、學習的道理。
認真品味這本好書,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親情世界,明白不懂得的人情世態。
讀傅雷家書有感5
母愛很偉大,的確,懷胎十月,悉心照料,是世間絕無僅有而一心一意為你好的愛意;父愛很渺小,不如母愛般顯而易見,卻悄無聲息,一點一滴滲入你的生活里。《傅雷家書》更多的是父親傅雷對兩位兒子潤物無聲的愛。
一九五四年八月十六日晚,傅雷給兒子傅聰寫的一封家書提到傅聰在人際關系中的問題:一是到別人家里,脫了大衣,卻留著絲圍巾;二是常常在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褲袋里……出臺行禮或謝幕,面部表情要溫和,切勿像過去那樣太嚴肅。其實這段話放在現實生活當中,對于我,對于很多人來說,真的很啰嗦,真的會讓人極其不耐煩。因為反反復復都是這幾件“小事”,父母還要不停地講,不斷地講,我們自然會感到煩悶和無可奈何。
無論從衣著,習慣,還是禮貌禮儀方面,在我們看來,這真的是普通不過的“小事”但父親傅雷卻觀察得格外仔細,兒子傅聰的每個動作,每個習慣,每個表情總記得那么一清二楚,是父愛啊!若不是這一悄無聲息的父愛,又有什么更好的理由解釋傅雷對傅聰一句句深情而富有內涵的叮嚀呢?
讀過楊絳女士關于傅雷的文章,我們會知道,傅雷對兒時的傅聰無比嚴厲,極其嚴格。這樣一個原生家庭中,傅聰真的很慘。在父親傅雷的嚴厲教育下,傅聰刻苦練習鋼琴,一日復一日的練習。不難發現,當傅聰長大,出國深造之時,傅雷對長大后的傅聰與兒時的傅聰的態度,語氣有著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這又是為什么呢?
我認為傅雷其實是想為傅聰的未來鋪下一條更順暢的路,當傅雷長大了,出國深造以后,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幫助傅聰走向所謂的成功。望子成龍的想法如此迫切,傅雷對傅聰的嚴厲可以說是“毫無父子之情”的,但這也是一種父愛,一種悄無聲息的另類的父愛,一種以獨具個性的方式使傅聰走向成功的.父愛。
我不喜歡這一種父愛,如果把傅雷對待傅聰這一種別致的父愛放到今時今日,絕不可能成功。因為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接受這一種“魔鬼式”教育,因為時代的高速發展,教育需與時俱進,一成不變,固執己見的教育注定是失敗的。
但是,《傅雷家書》告訴我的,更是父愛無聲。在現實生活中,我和父親相處有些尷尬。幾次的大吵大鬧,不如我和母親幾乎每兩三天“互懟”易和好。回想起來,我竟從不曾說過“我錯了”“我不應該”之類的話,但父親總是默默地收拾我落下的淘氣與頑皮。他工作忙,一周幾次的加班值班,對我的愛更多的在于一句句“錢還夠花嗎?”“不夠記得跟我說”。我知道,父親并不是只顧工作,不顧家庭,不顧妻子兒女,而是因為除了這個家,還有很多個家需要守護,要為人民服務,為這個城市的美好與安寧做更好的保障。父愛真的無聲,無聲到你難以察覺,卻一點一滴滲入心里。
母愛似海,父愛如山。母愛轟轟烈烈,而父愛,悄無聲息,卻如巍峨高山。
讀傅雷家書有感6
一封封質樸的信,蘊含著父子間最真摯的感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話語背后,是父親包容又嚴苛的愛;一次次不厭其煩的教誨,是父母望子成龍的殷切希望。這就是鋼琴家傅聰與父親傅雷書信的點點滴滴。這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的教子,一部嘔心瀝血的成長記錄。
《傅雷家書》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間傅雷夫婦與在波蘭求學的長子傅聰的書信。記錄了傅聰由鋼琴學童到世界矚目的鋼琴家的成長過程。書中有傅雷夫婦對身在異國他鄉的兒子的千個叮嚀萬個囑咐,有親情間的心靈溝通,是傅雷夫婦留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當時,通訊根本不發達,遠隔重洋的他們,只能憑家信慰藉思念之情,“家書抵萬金”,見字如面,書信讓他們近在咫尺。這些紙上的家常話如涓涓清泉,滋養著這個學童;如冬天的陽光,溫暖著這個學童。讓身在異鄉的他,感受到親情的溫度。
提起傅雷,我們的心情是沉重的。在那一場浩劫的開始,這位有個性的翻譯家,孤傲倔強的傅雷,在被誤判為“右派”之后,不堪其辱,撇下了那個叫他心碎的世界,夫婦雙雙撒手人寰。楊絳說:“傅雷愛吃硬飯,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兒那樣僵硬、干爽;軟和糯不是他的美德,他全給朱梅馥了。”傅雷為人耿介,以秉性乖戾著稱。但他熱愛祖國,嫉惡如仇。抗戰爆發時,傅雷身處孤島上海,他立下“東不至黃浦江,北不至白渡橋”的規矩,不能消滅敵人,他連看都不想看到日本人。1955年,傅聰在第五屆鋼琴大賽上獲得第三名的好成績,成為第一個在國際性比賽上獲獎的新中國音樂家。傅雷給傅聰的`信中寫到:“但愿你做新中國的——鐘聲,響遍世界,響遍每個人的心”。在傅雷的影響之下,少年傅聰就有一顆赤誠中國心。在波蘭鋼琴獨奏會之后的傅聰寫信給父母:“能夠讓人家對我最愛的祖國產生這種景仰之情,我真覺得幸福。”傅雷給傅聰的做人原則是:“先要學做人,次為藝術家”。《傅雷家書》突出體現“傅雷精神”,傅家門風,是傅聰成長必要的精神鈣片。在這樣的家風中,走出了一位世界級鋼琴家,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嚴苛的家庭教育讓傅聰養成勤奮的好習慣,同時他也有常人不具備的品德和毅力:一個人獨自在海外生活,每天堅持練琴至少十二小時;在榮譽和成功面前,不驕傲自滿,所以造就了這位世界級的鋼琴家。
傅雷夫婦也是典型的“中國式家長”,他雖然沒有像郎朗的父親那樣坐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彈琴,但精神上是陪伴的。他隔空跟孩子探討音樂、藝術以及為人處世等問題,書信中細致到跟孩子探討舞臺上應該保持什么樣的面部表情。更能以“真誠待人,認真做事”的“傅雷精神”去影響孩子。以他的才智和博學,深刻的思想,讓孩子“取法乎上”,用心亦良苦矣!所以《傅雷家書》成為素質教育的范本,傅雷夫婦成為中國父母的典范。
成功的家長家家相同。每一個優秀的孩子后面都有一雙默默奉獻的父母。我們周圍有一大批父母舍棄工作,舍棄舒適的環境,奔波在另一個城市,陪護在孩子身邊;也有一些年輕媽媽,棲居在兩個城市之間,平衡孩子與工作,事業與家庭。中國式家長在孩子教育的層面上,真的做到了可謂“鞠躬盡瘁”、“嘔心瀝血”了。如果說傅雷對傅聰的所作所為,是中國家長的典范,那么當今中國式家長面臨挑戰更大了,包括學識與才華、精力和閱歷,還有財力與實力。中國式家長實為難矣!
不管我們的父母是多么平凡,抑或普通,他們一生都在勤勤懇懇地為孩子們付出。寸草難報春暉啊,你看,每一個熱氣騰騰的早晨,每一桌豐盛的晚餐,每一次披星戴月的上下學接送……都有父母忙碌的身影。作為孩子,我們能做的就是要理解并接受父母的嘮叨。
也請父母相信:您付出了,定會創造一個世界。
讀傅雷家書有感7
《傅雷家書》,是八下的必讀書目。一開始聽說《傅雷家書》的時候,以為挺有意思的,就買了一本看,可是里面的內容讓我感到枯燥乏味,只是傅雷夫婦寫給他們的孩子傅聰和傅敏的書信而已,沒有什么吸引人的。但是當我把整本書看完后,我發現書信中包含著傅雷先生及夫人對兩個孩子深厚的愛。
每個人都感受過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和教誨,可當我讀了《傅雷家書》后,感到的卻是另一種不同于大多數家庭的愛與教導。或許是因為傅雷兒時的生活環境,使他的性格發生了變化,讓他作為人父時也變得如此嚴厲,但在《傅雷家書》中那一封封書信中,無一不表現出他對兒子的愛。
《傅雷家書》不僅僅只是一本表達父母對遠在他鄉的兒子的思念的書,它更是一本教育之術。眾所周知傅雷是我國著名的文學翻譯家和藝術評論家,但在這本《傅雷家書》中,他是一名知識淵博的'教育家,或者說,他更像是一位稱職的父親。傅雷先生與其他人的教育方式不同,“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應是深深的烙印在傅雷心中的。傅雷在兒子傅聰幼時,便是嚴加管教、一絲不茍,“殘忍的虐待”。別人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傅雷是“嚴父底下出才子”。后來傅聰出國離別之時,傅雷自責自己對兒子童年時的管教太嚴。
在傅雷給傅聰的信中,表現出傅雷對傅聰的關心與思念,但同時也不忘對傅聰進行思想上的教育。傅雷和傅聰兩人對學問的追求是無比的執著和熱愛,有一次傅雷和傅聰因一首曲子中的一個片段的重要性而大吵一架,后來傅聰離家出走。在書信中傅雷也對傅聰叮囑到:“在我一生任何時期,也沒有忘卻對學問的忠誠。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這是我至此為止沒有變過的原則”。可見,傅雷對學問的追求是如此熱愛,也可以知道,傅雷是一個真正教育孩子的好父親。
《傅雷家書》,是傅雷夫婦與兒子傅聰的精神接觸和思想交流,是家人之間傳遞愛的文字,同時也是親子教育的典范。
讀傅雷家書有感8
《傅雷家書》不僅僅是一本書,它還是滿滿父愛的載體。一直以來,在眾人眼中父愛是深沉,也是容易被忽略的。恰恰相反母愛則總是被大聲歌頌。古詩《游子吟》、故事《孟母三遷》、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等從古代到現代母愛一直都是歌頌的主題,與之相比歌頌父愛的文體則甚少。
《傅雷家書》是由傅雷寫給兒子的書信所集合成的一本書,它載著一個父親對兒子深深的父愛。傅雷教育兒子們要先做人后成家,眾多的書信不僅教育了自己的孩子也給天下的萬千父母提供了一本關于教育的珍貴教科書。身在異國獨自漂泊的傅聰,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許多豐富的養料。這些書信的到來就猶如父親在身邊一樣,時時刻刻給予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和無限的力量去戰勝生活中的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正當的成長之路。相信傅聰的'熱愛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里之外對他的殷切教育密不可分。由《傅雷家書》可知其實父愛一直都在,它并不會比母愛少,相反有時對于孩子的教育父愛所起的作用遠大于母愛。父愛如山,母愛如水。如水的母愛時常伴隨在我們身邊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山的父愛則是默默的守候著我們,為我們撐起一片天空,讓我們自由翱翔。
閱讀了《傅雷家書》之后,我對父愛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時也了解到父愛是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愛。看了此書我想我會更懂得如何與父母溝通,使得他們的愛不會盲目。
讀傅雷家書有感9
每一封家書都是文化遺產,《傅雷家書》更不用說了。家書,顧名思義,是指家人、親人之間往來的書信。大約在文字產生后,家書就出現了,能夠說是源遠流長。隨著文字語言的逐漸豐富,紙張的發明,家書逐漸流行起來,一向到這天,家書都是維系親情紐帶之一。
一封封書信,在表達濃濃親情的字里行間,映照出完美的人際關聯、高尚的生活準則、優良的行為操守與道德傳統,拳拳的愛國熱情。這些資料,都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傅雷家書》來說,傅雷所寫下的近百封家書,總的主題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華禮貌為準;立志成才,要以報效祖國為要務。整本家書,能夠說是對中華民族優秀道德的最好闡釋。
傅雷家書給我們了解過去歷史,開啟了一扇窗戶,很好地為我們保存那個時代的記憶,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才將中華民族優秀道德清楚闡釋出來,它不僅僅是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也是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
傅雷家書除了教人們立身行事,還洋溢著濃濃的親情,字里行間透露的親情令人感動。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們雖不是偉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說出讓人立身處事的'大道理,但他們事事為我著想,不管做任何事,都會先為我思考,為我打算。傅雷家書中有著許許多多做人處世的大道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誨又何嘗不是立身行事的準則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樣講道理,然而他們總是為我好。
讀了《傅雷家書》后,我學會了許多做人的大道理,還感受到了親情的偉大。
讀傅雷家書有感10
指尖輕撫過紙頁,透過一個個文字,我仿佛看到燈下那對深邃明亮的眼睛,空氣中彌漫的深沉父愛,字里行間跳動的赤子之心。
遠隔千里,憂思紛飛,一對望穿秋水的眼睛,天空中仿佛有滑翔的鴻雁,為遠在異鄉孤獨的傅聰帶去了心靈的慰藉與方向。他明亮的眼睛,如同一盞希望的燭臺,其中睿智的光芒閃爍在迷茫暗夜中,是如此遙遠卻又如此親切,點亮了內心的火花與熱情。
“心酸的眼淚是你培養心靈的酒漿。”留學生活中的困難一個個接踵而至,年輕氣盛的傅聰只能無奈地仰天長嘯,他告訴兒子人生的本質,哲學理性的生動語言根植于兒子的記憶之中。
樓適夷先生曾經說過:“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這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他,鋼琴藝術大師,卻不以家長權威自居,摒棄高高在上的'傳統教育方式,以平等親切的態度,“坐”下來與孩子平和的交流,流露出對孩子的尊重與理解、真誠坦率,同時表現出對傅聰的關心。
他非常關心遠在異鄉的兒子身心健康,噓寒問暖,無微不至的愛使那海外游子感受到來自家中的溫暖。
其中,對兒子的感情問題他幾乎每封家書都有所提及。
愛情是一朵美麗的火花,美則美矣,無奈不能持久。生機勃勃的青少年,似乎一張紙條、一瞥目光、一次沖動,都會以為那就是美好的愛情。可是,這朵美麗的花終究會隨青春狂熱的逝去,而被遺忘,又何必執著于美好夢境而沉溺過去?
敵人的可怕并不一定在于面目的猙獰,和顏悅色,一腔熱情,同樣會耽擱我們寶貴的光陰。所以,我們應該把過剩的情感,投入重要的學業中,腳踏實地,向前看。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
傅雷曾在書信中說過:“東方升起了一顆星,這么光明,這么純凈,這么深邃。”
難道這顆“星”,就是赤子之心嗎?赤子之心又為何物?它是什么樣的?
也許傅雷早已為我解答。
只要堅強,就不怕失敗,也不怕挫折,不怕打擊;只要堅強,就不會被勝利沖昏頭腦;只要堅強,就永遠不會孤獨,即使孤獨也不怕了!
堅強的心就是赤子之心。
江聲浩蕩,滔滔不竭的黃河,長江,敲響了“復旦”的鐘聲,鐘聲復起,天已黎明,愿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愛國之心。
愛國的心就是赤子之心。
讀傅雷家書有感11
談起父愛,我們總是覺得既陌生又熟悉。陌生于父親幾乎沒有用言語對我們表達過愛,熟悉于父親總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候在背后默默支持、呵護。《傅雷家書》中,“孩子,我在心里擁抱你!”,“孩子,
孩子,孩子,我要怎么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會悔恨于熱愛呢!”這樣的'話體現了父愛無言,但隱書信。
“為學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養氣節、胸襟、目光。‘通’才能成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觀天的危險。”書中這一句話使我感受頗多。這句話充滿哲理,是傅雷教育兒子如何讀書求學,體現了傅雷學識淵博,人生經驗豐富。讓我感受到不僅為學如此,為人也是如此。
傅雷對兒子的感情處理也很是注重。“我一生任何時期。鬧戀愛最熱烈的時候,也沒有忘卻對學問的忠誠。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這是我至此為止沒有變過的原則。”傅雷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對待戀愛的原則告誡兒子,戀愛要有分寸,不要過度沉迷于戀愛。
“你將來不時有人請吃飯,請吃飯也得送點小禮,便是半打花也行。”“行前必須把帶去的衣服什物記在‘小手冊’上,把留京及寄滬的東西寫一清賬。”傅雷對兒子的愛還流露在許多生活小細節中。
在我們現代生活中,手機微信聊天已經代替了傳統書信。父親不會用言語表達過多,但每到自己工作之余閑時,總會發幾句微信。“吃飯了嗎?”“零花錢夠花嗎?”“要不要給你轉點?”平時父親的嚴父形象瞬間變得溫柔可愛,雖然是在手機微信里。
父愛無言,但隱書信。《傅雷家書》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理解父親、通往父愛深處的大門。
讀傅雷家書有感12
心與心本沒有距離,距離是由疏遠而得到的,而拉近距離比疏遠還難。——題記
打開《傅雷家書》,就是走近一位父親,聆聽他“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誨”。
《傅雷家書》是傅雷夫婦以書信的形式對傅聰、傅敏的諄諄教誨。雖然傅雷在他們童年的時候,曾因傅聰、傅敏的淘氣而出手,即使沒有使他與孩子們產生心靈上的隔閡,但傅雷還是覺得愧對孩子們,對他們表示出強烈的歉意,傅雷在給傅聰的信中寫道:“跟著你痛苦的童年一起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這也使他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更加的近,難道這并不值得我們感慨嗎?
傅雷對孩子的關心更多的是讓我看到了我的生活。沒有分離,也沒有書信,但仍有那種熟悉的感覺,那種愛的.關懷。父母對我們的幫助,也是無私的,他們教會了我感恩,細致,對學習、對生活的熱情……家書記錄的,不僅僅是傅雷他們的生活,也是我的生活,它教會了我懂得珍惜,珍惜父母給予我的那份愛,因為它只有一份。有時候父母無法給予我們什么,可他們卻把什么都給了我。
天下的父母都是無私的。我誕生在一個與傅雷完全不同的時代,一直以來的幸福團聚讓我們缺少了書信的交流,但那份來自父母的細致關懷,那些點滴的愛仍然熟悉在我的腦海里。感謝《傅雷家書》,感謝它使我懂得了感恩,感恩父母對我的關懷,也感謝父母,感謝他們對我的教導,我們要珍惜父母對我們的愛,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讀傅雷家書有感13
《傅雷家書》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我們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里,這樣說:“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能夠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
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么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里之外對他的教育,是不能分開的。優秀的父親,出色的兒子,不平凡的家書。
讀傅雷家書有感14
海鷗依海而生,但也要展翅飛翔;大海隨海鷗而廣,只為護它一生。——題記
穿越回那個屬于傅雷的50年代,一封家書足以跨越鴻溝,撫平游子心中成麻的萬千思慮。家書似一把打開相隔兩方空間之門的鑰匙,見字如面間,親人間的溫暖,父母對孩子在外打拼的擔憂、不舍,對傅聰的種種關心問候,從字里行間中不經意的流露出來,飄進心中。
《傅雷家書》里更多的是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母親的信似白月光般的溫柔,卻又不敢完全給予你愛的光明。她總怕愛孩子愛的深沉,她的孩子會陷入愛的沼澤里,從而失去了展翅飛翔的能力。
父親的信卻似烈陽般凜冽,不似母親般的白月光溫柔長情。傅雷先生對他的孩子從來都是有一說一,但他的深邃背后也有溫情的一面。傅雷先生曾對他的孩子說過:“我做父親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隨時隨地幫助你,保護你,又要不讓你對這個影子厭煩。”父親是矛盾的,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飛得不高,卻更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摔得遍體鱗傷的模樣。
或許有一天你也會飛向藍天,你的父母就像大海,當你跌落谷底時,你的父母不會責怪你飛得太高,而是為什么自己沒有更廣的海岸。
海鷗與海會永遠相伴,直到時間的盡頭。
讀傅雷家書有感15
風,輕搖著柳枝;天,灑下一抹殘霞的殷紅;云,領著余溫悄悄離去,只剩下一片朦朧的夜幕。
月光灑在《傅雷家書》的蔚藍色封皮上,傅雷用他那真摯的父愛,傾聽著萬里之外兒子的每一次心跳。一張張信紙,傳遞出一份份動人的舐犢之情。當我從書中感受著父愛的力量,即使身陷痛苦之中,因虛無的名利而苦不堪言之時,我也能感受得到那多么溫暖,多么神圣,我逐漸明白了,“那是愛的`力量。”
羨慕著傅聰得到的愛,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家人。
四年前,媽媽的離開并未帶走我一滴眼淚。是絕情?不,是幼稚。懵懂的只被我棄之于野。漸漸的,外婆逐漸占據了媽媽在我心目中的位置。關心、疼愛、信任只是冰山一角,我曾無比幸運地度過我的童年,充滿了歡聲笑語,也曾一度認為,我是多么重要。我漸漸地明白了“被愛的感覺像棉花糖,柔軟而又甜蜜。”噢,這不是《傅雷家書》中傅聰被愛的感覺嗎?
時至今日,媽媽拋棄了事業,沒有一句怨言。當我叫出“媽媽”兩個莊嚴而神圣的字時,我分明看到了她臉上洋溢著幸福和快樂,當她用那黝黃粗糙、茍勻無力的雙手整理行裝時,我分明看見了幾件穿來穿去,洗了快發白的T-恤衫和外套。我在心底吶喊:“媽媽!”長大了,也明白了:“愛,其實無須證明,真情其實就在我的身邊,經過時間的沉淀,早已變成了獨一無二的無價之寶。”
愛的感覺,是一種享受,享受浴火涅槃的重生愉悅;
愛的感覺,是一種誡勉,鞭策靈魂深處的懶散傲慢;
愛的感覺,是一種震撼,震撼精神境界的酣暢淋漓。
【讀傅雷家書有感】相關文章:
《傅雷家書》有感04-19
傅雷家書有感04-29
《傅雷家書》有感范文04-13
傅雷家書有感范文04-14
《傅雷家書》有感范文14篇04-14
傅雷家書藝術特色02-16
傅雷家書人物分析02-16
傅雷家書心得感想11-20
《傅雷家書》教學設計01-09
讀傅雷家書有感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