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隨筆優秀(1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種,可以不受體裁的限制,靈活多樣,不拘一格。為了幫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隨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隨筆,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隨筆1
孩子們在幼兒園生活即將結束,這次是他們在幼兒園里的最后一次春游了,又是清明時節。為了讓春游活動更有意義,我們大班年級組統一組織安排了本次清明掃墓活動。
這天天氣晴朗,知道要給英雄掃墓,孩子們心情都很激動,早早的就在戚家山山腳下集合了,每人都背著小書包,興致勃勃地沿著臺階往上走,邊走邊聊著自己曾經的登山經驗。我們是第一個到達的班級,很快就排好隊伍等所有班級都到齊后。我們一起聽張老師介紹了戚繼光英雄的光榮事跡,還一起默哀,最后獻上了自己做的小白花。整個過程雖然很短,但民族英雄的事跡在我們心靈留下了震撼和感動。事后,孩子們自己提意要在戚繼光英雄雕像前面,照一張合影以作留念。還一直問我還有其他的戚家軍在哪里?
回園的路線我們換了一條道,邊走邊玩,我們一起玩了好幾個小游戲。途中還經過了一片農田,看到了一大片油菜花,孩子們都紛紛下去找有沒有什么新奇的東西,追趕著小蜜蜂,一起觀察了七星瓢蟲,擺著個種造型讓我給他們拍照。有些幼兒帶的水喝完了,其他同伴都將自己的水拿出來一起喝,在分享中感受著快樂。
半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孩子們也漸漸地落出了疲態,我們慢慢地往回走,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班上的嘉嘉小朋友比較嬌氣很愛哭,平時都不愿意參加運動的,這次走到半路上坐在地上不愿意起來了,說是走不動了還哭了起來。最后在大家的鼓勵和幫助下跟著隊伍一起走著回到了幼兒園。回到班級后,孩子們跟我說雖然很累,但真的很開心。我就鼓勵小朋友,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這開心的半天時光,這樣這份快樂的心情就會一直保存著了。
清明節隨筆2
沉悶灰暗的天空,壓迫著世上的人們沉重傷感的心靈。連綿不斷的細雨,象是世人懷念悲傷的淚泉在清明節前后噴現。多少次撕心裂腑的呼喊,喚不回消亡的親人。滴答的鐘聲不停地向前運行,青春隨著消失后,接著聽到的是死亡跟隨的腳步聲越來越近。荒山野嶺的亡墳,是青春消失后的結局。竹桿上晃動的白旗仿佛是幽靈在向走完青春的人們招手示意。歷史的記憶中,留下了多少青春年華時寫下卓越的篇章;多少青春無知荒廢年華,白頭悲切。天空閃爍的`星晨,是青春無悔的見證。捧一撮黃土祭奠青春。
時光不會倒移,但靈魂深處的記憶,還是留給了青春。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盛”。捫心自問,是否唱出了青春無悔?
談笑風聲,意氣風發一路拼過,雖然淡泊也無悔于追求過青春的人生。
平淡的生活,平靜的工作,溫暖了家庭,甜蜜了愛情,雖不瀟灑,卻也安心于青春。
一路走過,還記得,十七八歲的沖動,是上天攬月下海捉鱉的鴻皓之志。二十幾歲是人生知識的積累與機遇巧合。三十幾的時光是人生的膽氣拼搏和財富的斂積。平凡的歲月里,仍然是無數前赴后繼的青春在涌動。
譜一曲贊歌,獻給無悔的青春。
驀然回首,自己卻走過了青春,站在人生道上的中央,望著漸行漸遠的年青,心中一片愁悵。沒有激情的生命,總是惦念青春怕它遠行,擔心消失,嘆一聲無奈,灑一縷烏墨,祭奠平凡的青春,不想它埋沒,讓它留在自己的心海。
雨還在下著,那是愁思綿綿;淚仍在流,已是悲戚憂憂。沉痛的心里嘆惜往事不堪回首。
奶奶三年搖籃前的煎熬,是用壯年生命的堅守,換回我瘦弱生命茁壯成長。怎是每年三柱香一扎草紙一個長跪所能報答的恩情?那是感恩淚的源泉。
淚水漠糊了雙眼,忘年的記憶中,暢開心懷,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激那些無私奉獻的青春永不消逝。
清明節隨筆3
今天的天氣可真好,風和日麗,陽光明媚。我和媽媽坐車來到濮上園。在路上,我們路過濮水公園,我看見了一座山上,有粉色的花,黃色的花,藍色的花,紅色的花,把小山裝扮成了“彩虹山” 。不一會兒,我們就到了目的地。
來游玩的人可真多呀!人山人海的!進入濮上園的大門,我們沿著湖邊走,身旁開滿了鮮花,走過一座橋,經過瀑布,好美的瀑布,我在瀑布前照了好多照片。最后,我們來到一片草坪上,我遠遠 地就看見了我的同學韋妙和呂文樂,不一會兒,陳琰也來了,我們一起跑,一起跳,玩的可開心了。我們在小湖邊發現了許多小蝌蚪,黑溜溜的小腦袋,扁扁的`小尾巴,一搖一擺的,樣子真可愛!我和 韋妙、陳琰一起撈了幾只小蝌蚪,準備回家仔細的觀察觀察。
時間過得真快,該回家了,我們戀戀不舍的離開了濮上園!
清明節隨筆4
我們懷著悲痛而沉重的心情來到烈士陵園,緬懷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寧而英勇犧牲的戰士,瞻仰他們的豐功偉績。
烈士陵園是那么莊嚴、肅穆,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我們先排好了整齊的隊伍,然后按要求站好隊,認真地聆聽主持人的致詞。我抬頭瞻仰墓碑,墓碑上寫者: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我想,如果世界上有永垂不朽,那么我相信那是一種精神——不悔。我們的先烈們就有這樣的不悔,不悔為革命的付出。所以,他們理應受到敬仰!我們開始背獻詞!背完后我們沉痛的哀悼!
我們衷心地感謝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出的美好生活,也明白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做一個積極向上、身體健康、熱愛生活、熱愛祖國、情趣高尚的好少年。我們是幸運的一代,我們是幸福的一代。而我們的幸福是他們賜予的。我們該用一顆感恩的心來面對這個美好的世界。
“桃花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今日神州看奮起,陵園千古慰忠魂!”在中國這方熱土上,有無數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解放、國家的獨立和人民的幸福,拋頭顱、灑熱血,譜寫了一篇篇悲壯激越的歷史篇章。是他們的生命換來了中國繁榮的今天,是他們的.鮮血染紅了遍地的桃花。我們怎能忘記這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悲壯史詩?我們怎能忘記那一張張曾經鮮活的面容?
讓我們靜靜的追思,深深地緬懷,把最深情的思念和最崇高的敬意,寄托在這鮮花中,讓它陪伴在先烈的左右。接著,我們參觀了烈士陵園。還認真的整理和清掃了烈士陵園。
清明節隨筆5
今正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句詩是描寫清明時節的景象。清明之前,已經下了幾天的雨,今天,4月5日,清明節當天卻變成陽光明媚、天氣晴朗。我們一大早,便整裝待發了。
媽媽早就準備好了一切,有兩大筐豐富的貢品。我掀開籮筐上面的蓋著的布,啊!一層一層的,最下面一層是媽媽昨天精心做的米糕,米糕上面是一只肥大的雞,旁邊還放著許多的水果:有進口香梨、有芭樂、有美國臍膯、還有一些不知什么名的水果。另外一個籃,放著要燒的紙、香、鞭炮等等。
我們一家人懷著崇敬的心情開車去祖先的墓地,我打開車窗,一路迎著舒服的`春風,享受大自然的美。很快到了目的地——墓地山腳,人到齊了,拿好東西,一家人就開始有說有笑地向墓地出發了。
我才爬了一小會兒,就被山上的景色迷住了,路旁是一眼望不盡的果園,那茂盛的荔枝樹、龍眼樹正向我們展示著無限的生命力,樹冠上已是綴滿的新的嫩綠的芽,有些已變成翠綠的新葉了。那葉子中間,躲藏著一些可愛的小果果。一陣風吹來,若隱若現,非常可愛。盡管荔枝已結了果,但還是可以看到忙碌的蜜蜂在飛來飛去,一派繁忙的景象。路的兩旁長著各種各樣的小草小花,一片生機勃勃的樣子。瞧,這邊一簇的杜鵑開得多么鮮艷啊!那里的野草莓花也不甘示落展示著她的容顏。這邊的葉子尖上還掛著一小滴晶瑩的水珠,這是太陽沒有照射到的緣故啊。
到達墓地,大家就干起了活,有的人鋤草;有的人擺放鮮花;有的人擺放水果;有的人把紙錢放在相應的地方;還有的人擺供品熱鬧極了。而我呢,則是在旁邊折樹枝玩,繼續欣賞山邊的風景,繼續陶醉在大自然中。后來,媽媽叫我去插蠟燭、上香,我可高興了,終于有事做了,我迅速地按著吩咐的任務去做,不一會兒,我就完成任務了。又開始閑著了
過了許久,我們終于打掃好墓地。爸爸開始上香了,只見他表情嚴肅,雙手合一放在胸前,嘴里念有詞,似乎在祈禱什么。過了一會兒,他祈禱完了,便跪下來磕頭,恭敬地磕個四個響頭后叫我們姐弟也磕頭了。我們受他的情緒感染,也不說話準備學著爸爸跪拜了。突然間,我問爸爸:我要說什么嗎?爸爸輕聲地說:你可以讓祖先保佑你學習進步啊。于是,我莊嚴地給每個祖先行一個禮,我并默默的在墳墓前許愿:請各位祖先保佑我身體健康,學習進步。姐姐也表情嚴肅地跪拜出四個響頭。跪拜完畢,開始把先前準備好的紙錢之類分別燒給祖先,接著就是放鞭炮,用火輕輕一點導火線,鞭炮就噼里啪啦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
祭拜完,我們就有說有笑地下山了。一路上,清脆的鳥叫聲、歡快的蟲叫聲,還有小朋友們的歡笑聲,一聲聲叫聲,組成了一曲動聽的大合唱。
清明節隨筆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的那一首《清明》,寄托給我們以思念,相隔數千年,在那落雨的春日之中,寂寥無聲。——題記
我常想:清明,大概是個不太受歡迎的傳統節日——在這時,想起已逝的親人、朋友,許多人多會不禁潸然淚下——這情,這景,可有誰會開心高興呢?可至少我是為他們高興的。
清明,掃墓,除盡那墓前的灰塵,放上作為供品的水果,點心。焚上幾根香,裊裊煙霧升起,籠罩在墓碑前,寂寞而憂傷。也許,那是一座無名的墓,墓碑孤獨地矗立在野地上。然,那是,一個鮮活生命長眠的地方。那不是無主之地,那是他們的,庇佑親人的最終愛念;最后的篇章。
清明時節,細雨綿綿,清風瑟瑟拂過面頰,好像葬禮上的悲涼樂章。親人們,朋友們長眠于這廣袤的大地之中,也許數百年后,也許數千年后,他們終究會歸于塵土。而這里,是他們最后的`歸宿,他們人生路途的終點站。可人生沒有最終篇章,那清明中的一抹微笑,是親朋好友對他們最后的悼念……
在清明時節踏青,不知是誰提出的,我想,在清明時,走過那一片青翠的草地;走過那一片晨露中的草地;走過,那一片溫暖的草地。尋找著永遠離開的人,他們在這里留下的痕跡;——帶著對已逝之人的思念,帶著他們對這世間的最后一絲眷戀……清明,掃墓,是對已逝之人的悼念;清明,落雨,是自然對親人的勸慰;清明,踏青,是對已逝之人的懷念。
清明這一個節日,是我們對已逝的親人朋友在這世界上最后一點留存痕跡的證明——證明他們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曾活在這世界上。
試問:那“路上行人”為何“欲斷魂”?因為,他們,在懷念在思念,也在想念啊!一個人的生命能有多長?它也許很短,在不經意間逝去,可它同樣也很長。在即將逝去的那一刻,留在了在很多很多人的心里,永不泯滅。
謹以此文,記清明。
清明節隨筆7
又到清明拜山時一年24個節氣,清明節應算得上有點名氣。
清明的出名,不只是因為晚唐詩人杜牧的《清明》詩,清明之所以讓每一個炎黃子孫難以忘懷,恐怕緣于清明是一個特定的日子。
據說古人常把清明與寒食聯系起來,而寒食又傳說是春秋時期晉文公為紀念功臣介子推而定的,此日嚴禁煙火,以掃墓、踏青、插柳、寒食為俗,故而清明那天,人們都紛紛上山或遠行,給自己逝去的親友送去一份濃濃的祝禱。
廣州從化人清明期間的祭祀叫拜山,這與內地的掃墓很有些不同,一是這里的拜山時間長,一般說整個4月份都是拜山期;二是這里拜山的規模大,他們往往是一個村、一個家族同時出動,那浩浩蕩蕩的車隊和漫山遍野的人群,讓那些內地人看了真有點不可思議。曾有在從化工作的內地朋友跟我探討過這種現象,其實當初我對這種現象一時也難以理解,后來,在從化生活久了,對這里的人們及民風民俗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也就漸漸地品味出了這種活動的意義。
清明是祭奠的日子。你看,漫山遍野的爆竹硝煙在春風的輕拂下,和微微冰涼的雨絲交融在一起,在墓冢間久久地飄蕩,它給祭掃的人融成一種思念,化成一種寄托,變成一種期待,生生把一個或雨或晴的日子變成了一個節日。
清明也是生者和死者共同的節日,是一條連接著人間和陰間兩個不同世界的系帶,只憑著一柱香火,幾樣果品和“三牲”,就足以把出生、成長、死亡一起概括了。
在親友墓碑前祝禱已經不再單純是一種追思,更多的是對生活和生命的一份向往和祈愿。不管是默然不語還是泣號連聲,都是一種情感的宣泄,昭示著生者和死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清明時節,山上的杜鵑花都開了,姹紫嫣紅地彌漫開來,放眼望去,那山好像燃燒著的火焰,點燃著拜山人的`激情。相映之下,山那邊的小草也因此分外的綠,而且,都一律很鮮亮地掛著晶瑩的露珠或雨珠,仿佛在一夜之間被誰抹上了如此厚重的色彩。春天便因此豁然變得分外嬌艷,分明讓在城中蜷縮了一冬的人們格外的心驚眼熱。
拜山歸來,信手在漫山的花叢中折上幾枝,很夸張地舉著招搖過市,回到家后插人花瓶里用水養著,花不香也不名貴,但也算把遲滯在山野里的春天擷回了幾許,擺進自己的生活里。
清明是季節里一座光滑的橋梁,哪怕一年寒風呼號,開春時雷雨交加,無論那雨水多么的肆虐,到了清明,那雨也變得不再那么凜冽,何況再過十幾天,遍地的耕牛就拖著犁耙在田野里來回地游走了,一年中繁忙的春耕季節又來臨了。顧名思義,清明應該有清亮的天空,明凈清新的空氣,但清明的時候往往都是細雨綿綿。有時太陽不經意要從鉛灰色的云層里探出半張臉,只一下就把大地上那稚嫩的草芽充足了活力。
因此,每年的清明拜山期間總是裹攜著雨水和陽光。明白了這些,你就明白了從化人拜山的內涵。
清明節隨筆8
“清明時節雨紛紛”果然如此。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去掛紙。
我們走進農村,漫步綠易盎然的草原上,那里到處鳥語花香,一路上我邊玩邊觀賞那植物世界,啊、原來植物也很堅強呀、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管是下雨、打雷還是火燒到死不了。讓我很佩服。
我們來到墓前,幾片松林疏疏朗朗,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麗宜人。美麗無比。墓前還有幾只布谷鳥,那布谷鳥的叫聲真是可愛。有趣極了,仿佛我自己也變成了一只翩翩飛翔的.鳥兒。媽媽見我在那發呆就提醒了我燒紙錢。那時我才想起來我是來燒紙錢的呀。
經過那件事以后,我就一放假就叫爸爸媽媽帶我回老家。原來農村是這么的美呀!
清明節隨筆9
清明節大約始于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歷史的周代。每年都盼著它早早到來,因為只要清明節一到,天兒就暖起來了,我們就可以漸減衣物,無憂無慮地狂耍了。這對于我們小孩子來說是件多么“爽”的事啊!其實我們盼清明節還有另一個原因。在這時期,我們的戶外活動特別多,比如說植樹啦,掃墓啦,踏青啦……
我來自一個古老的小鎮,我們家鄉的清明節又有它的與眾不同。
在清明節這天,家家戶戶一大早便攤好柳葉餅當早飯吃,預示著辟邪,驅盡妖魔鬼怪。吃完早飯又開始下一個程序,大伙齊動手做菜祭祖,要越早越好,因為我們家鄉有句諺語叫“早燒清明晚燒冬,七月半等不到小日中”。誰家祭祖早,誰家老祖宗就會保佑家里興旺發達,多么樸實的人們啊,這寄托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家鄉清明節還有個小風俗就是吃完午飯,家里不論男女老少都要用皂角洗一洗頭發,洗去往日的污垢和晦氣。盡管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已經漸漸都不那么做了,但老人還是依舊保持著洗頭的傳統,所不同的就是用洗發水代替了往日的皂角。
我們家鄉清明節的重頭戲莫過于趕集了。人們吃完飯收拾妥當了,便拖家帶口到鎮上去趕集。起源于何時,老人家們也已經說不太清楚了,只知道這個風俗是老祖宗傳承下來的。不大的小鎮街上卻人山人海,兩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小攤。有賣衣服的,有賣生活用品的,有賣吃的',還有賣我們小孩子喜歡的玩物的……總之應有盡有,看得我們是眼花繚亂,擠得我們是分身乏術,吵得我們是震耳欲聾啊……我通常是約上幾個小玩伴帶上幾個零花錢也去湊湊熱鬧,鍛煉鍛煉自己的生存能力嘛。這不,今年我還討價還價買了只灰耳朵兔子,他現在被我養的好肥好可愛啊!
這就是我們家鄉傳統而又與時俱進的清明節!你喜愛我們家鄉的清明節嗎?
清明節隨筆10
清明節是一個拜祖先的日子,也就是給祖先燒點食物的,燒給他們。
4月5日星期六,是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一大早就起床,連早餐都沒吃,就從濮陽開車回老家掃墓。一回到老家,我們都把鞋換成拖鞋,因為去掃墓祖先的路是一條水泥路很臟,換完鞋我們就出發了,來到第一個地方時就看見有許多人在把草挖開,這里每年都會這樣的到處都是草,所以每次來這里都得挖草,挖完之后,我們就開始給祖先蘋果、包子、雞……的食物,接著,第二個地方那里有許多個祖先,其中最里面的第二行其中一個就是我們的祖先,首先是燒些食物給祖先,然后燒一些拜錢給他,最后燒鞭炮,做完這些以后,我就上前去拜拜祖先,并雙手拿著水壺倒茶給祖先喝。拜完之后,我們就去第三個地方拜另外兩位祖先。
第三個地方去的.路全是水泥,把我的腳弄臟了。我上前去問爸爸:“爸爸,是不是拜完第三個地方就回家了。”爸爸回答說:“是呀!然后12點準時出發去吃飯。”我聽完之后就在去的路上摘了許多花,因為我想把這些花送給祖先,希望他能保佑我身體健康,步步高升。來到之后,我看見有兩位祖先,我仔細看了看水泥上的字,原來他們是一對夫妻,我們還是按老規據給這對夫妻送上水果,燒一些錢和煙給他們,還有茶和白酒,做完以上這些工作,我就去拜拜他們,把所有剩下的茶倒給他們喝,并把我剛才在路上摘的鮮花送給他們,希望他們在天堂能更加相愛。
拜完所有祖先后,我們就回家。其實,我并不喜歡清明節拜祖先。
清明節隨筆11
哀傷的氣息一直沿著低矮的土坡向上爬,爬過五彩的河堤,爬過擁擠的羊圈。羊兒們不再咩咩叫,有所察覺地安靜了。空氣中絲絲的潮濕,增添了幾多哀愁,或許在哪個人的臉頰,淚水已不可歇止地流下來。
那片松軟的古桐色土地,被雜草掩蓋著,若有若無。
外祖母拉著我的手,努力地往上爬,有時,外祖父會過來拉我們一把,外祖母的滿頭銀絲便拂過我的臉。我拿著一根竹竿,慢慢地撐著,聽他們講那過去的`故事……
那矮矮的三個小土堆,可是我長眠在地下的曾祖先們?清煙裊裊,紙絮紛飛,和著人們的思念和愐懷。我輕輕捧起一把黃土,唯恐驚醒沉睡的他們。往事在外祖父的敘述中,緩緩展開,那是一段充滿硝煙的日子,這里記載著他們傳奇而又平凡的一生。我靜肅在墓前,哀思如潮,恍惚間,仿佛聽到先人的聲音在耳旁響起。
荒涼的山上又起了凄清的雨,讓活著的人更加懷念那些離去的人。
清明節隨筆12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于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歷4月5日前后。清明節后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污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于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后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后,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蘇,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么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為樂,仕女云集,踏青之風也極盛。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于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饑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并勤政愛民。
十多年后,重耳終于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并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后,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著母親的尸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清明節隨筆13
今天是4月5號,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我非常喜歡這個節日,第一是可以放假久一點,第二是可以感謝先輩培育我們一代又一代,直到有了我。
本來前幾天的雨下得非常大的,每次都電閃雷鳴,就像是雷神降世一般;而那傾盆大雨就像是為了迎接雷神的降臨而為大地洗澡。老天爺也知道我們要掃墓祭拜先人,今天陽光四射,我們去掃墓的旅途就此開始了。
我們來到祖先的墓地,我幫爸爸把車上的礦泉水搬下來,爸爸和其他大人一起去用鋤頭來鏟草,我還幫爸爸搬炮仗,這是掃墓祭拜先人的必備用品。爸爸說:你待會可必須要認真地祭拜喲!我們的祖先可是會看到的哦!我似信非信地點點頭,反正我不管三七二十一,我無論如何也是要誠信祭拜的。
鏟好草,我們開始放貢品,準備正式開始掃墓。貢品有非常多,有最讓我嘴饞的金黃美味的燒豬(這是最吸引人的一個),有種類繁多的小朋友們最愛的糖果,有的是奶糖,有的是水果糖,還有的是軟糖種類及多,我就不一一說明了。
可以開始祭拜了。在祭拜之前,大人為了讓我們這些貪玩的小朋友更認真祭拜,大人都傳:可要認真拜喲,認真拜寫字會更好看的哦!大傳中,中傳小,小傳更小,我想:我也不是三歲小孩,我是不會相信這些沒有科學依據的東西的,不過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我如果認真祭拜真的可以寫字非常好看的話,我一定認真拜。(我本來就打算認真祭拜)我發起了白日夢:在我30歲的時候,我因為寫得字實在是太好看了,不管是什么國家的字我寫得都看,因此,全世界都在練字帖,是我創的哦!讓后我就變成了一個大大的富翁。我美美地想著。我們雙手合十,眼睛輕輕閉上,虔誠拜祭。
此時此刻,我們都在想:感謝先人保佑我們歲歲平安,保佑親戚朋友身體健康,大家都在祈求今年心想事成什么的,都是一些美好的希望。我的清明節就是這樣過去的,你過得清明節和我一樣嗎?
今年的清明節來的真快啊!正如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以前我總是以為清明節很好,可以放假了,我就多么想要清明節快一點到,終于清明節到了,可是那個時候一開始還玩的很好,一到了星期一就一直下大雨,下個不停,還得我們上學都成了一個麻煩,從家里到學校就已經濕了全身的一半,雨一下就是2個星期半了,還記得一次去上學的時候也是清明節后的最后一天下的雨了,那一天偏偏就下大雨又冷又刮風,我最不喜歡的下大雨時鞋子進水,一進水就很難受了。但下那么大的雨也有好處跟壞處。
雨的好處。現在中國有很多的國家都是缺水的,像我老家那樣,那里的跟都已經快干枯了。那一年是過年,我回了老家一次,幾天后就很無聊就到爺爺的田地去看看,一看就嚇一跳,那里的那條用來澆菜的河水就只能裝2個水桶那么多了,不但是這里還有被的地方也是這樣。一次我又跟爺爺奶奶去他們種的新田地,我又看到了那些河都已經干渴,就只有小小的水了。水都還是黑的。
我在老家也有半個月了,也應該回廣州了,在我沒回之前就下了一場大雨,第二天就回去了,但那些河也已經裝滿水了。加上現在又是清明節下了這么多天的雨,老家那里的河水也夠種田地的人用也用不完了。
雨水的壞處。清明一到,就下去了大雨,學生們上學就出問題,雨就不停的下著,人也只好撐著雨傘去上學,盡管帶了雨傘照樣也會被雨淋濕。而且雨下了這么多天隨時隨地都會引起洪災,雨即有好處也有壞處,雨少下也不行,雨多下也不行,就像我家對面有條河,里面養著很多魚,但河水都早被污染了,清明下雨那時,河水就漲起來了,那些魚也游上來了,那水越長越高,幸好人們及時處理了,才退出了危險。
清明雨上,我又學到不少知識。
清明節隨筆14
昨天中午午休的時候偶然翻到人民網文化主題模塊下面的清明節專題,看到了推薦的幾首清明節必讀的古詩詞,出于欣賞的角度,我一一點開看了看,雖然有些詩歌學生時代都學到過,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詞語讀到的時候還是不是很理解,同樣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身邊一些親戚、長輩的離世,一些當時理解不了的情懷,在今天也是有了些新的感悟。柳葉吐新芽,又是一清明。在這個萬物復蘇的春天里,又讓我想起了那些難以忘懷的日子。
由于工作的原因來青島已經20日有余,有的時候在戶外場地一待就是一天,春天的青島,仍舊寒風刺骨,凍得我們也是瑟瑟發抖。這幾天氣溫有所回升,湖邊的柳樹開始吐露出新芽,調皮的教官掰下幾根柳條用力的搓擰著,抽條,削減,說話的功夫,一個透露著原始和春天氣息的哨子就這么出來了,年輕一點的同事們覺得甚是新奇,紛紛效仿,訓練場一下子就熱鬧了起來。
記得小時候,我的爺爺也總是在清明前后給我變這個柳條變哨子的“戲法”,在那個玩具基本依靠原始創造的年代,這樣的玩具不可謂不是一件“大件”。清明節當天,我們還要被家里的老人們早早的叫起來,手上、腳上套上多種顏色線條做成的“手鐲”、“腳鐲”,脖子上也要套上由新鮮艾草制作的`“香荷包”,用老人的話說這都是有靈性額東西,會保佑我們健康成長的。吃罷用新鮮艾草煮過的雞蛋,三五成群的小伙伴們變爬樹登高去折柳條、松枝。在老人們看來,河邊常年生長的直柳條和刺松枝都是不能要的,上等的柳條一定是那種垂到地面的大柳樹上的柳條,所以校園里粗壯的柳樹就遭了秧,每每清明節假期,校園里總是出現和門衛大爺為了柳條打游擊的場景,現在想想真有點哭笑不得。
算了算時間,這邊工作忙完回家的日子正好在清明節假日前一天,回家吧,掃墓、除塵,寄托哀思。
清明節隨筆15
清明節是我國的法定節日,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這一天幾乎是固定時間的,如果不是在4月4日,那么就一定是在4月5日,反正就是在這兩天中的一天。今年——2022年的清明節就是在4月5日這一天。
今年的清明節跟往年看似一樣,但又好像不一樣。
往年的清明節,我們幾乎是家家戶戶都要上山掃墓。我們這邊有一個說法:清明節掃墓可以提前三天、往后拖三天,前三天加上后三天再加上清明節這一天,一共就是七天。所以我們每到清明節這個時候,這七天總是有人陸陸續續地上山掃墓,如果家里有人在外地打工或者做生意的,都會在這個時間點回到家里來,一家人熱熱鬧鬧地買好祭品去掃墓。所以,在我們這里,清明節這一個節日幾乎是轟動的、是大規模的、是重視的一個節日。
但是今年的清明節,卻不同于往年。由于有一些地方,比如上海、天津。受到疫情的影響,而我們汕頭這邊雖然沒有疫情,但是因為怕人口的流動而受感染,所以我們汕頭這邊今年是不允許現場上山掃墓的,只能在家里默哀......又是一年清明節,看似跟往年一樣,其實又很不一樣。這兩年因為疫情的`關系,做生意的受到了影響,打工的也同樣受到了影響,就連網絡生意還有快遞行業也受到了影響......
這都是疫情惹的禍!我們這邊是安全的,我們這邊是幸福的,我們這邊沒有疫情。相反之,比如上海,疫情的嚴峻,學生只能在網上開學,做生意的、打工的全部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響。人們常說:平安是福!這一句話一點兒也沒有錯,確實!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活著,就是最大的幸福!希望疫情早點過去,每一個人都過上幸福、安穩的生活。
【清明節隨筆】相關文章:
清明節的隨筆10-13
清明節隨筆11-03
清明節的隨筆11-03
清明節隨筆10-22
(精選)清明節隨筆07-10
(精選)清明節隨筆07-10
清明節隨筆(精選)07-10
【精選】清明節隨筆07-10
清明節隨筆(精選)07-12
清明節隨筆[精選]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