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文化苦旅》讀后感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苦旅》讀后感1
我從沒有去過陽關,對此也了解甚少。讀罷《陽關雪》后,便找來幾組圖瀏覽一番,不禁生出幾分感傷。“所謂古址,已經沒有什么故跡,只有近處的烽火臺還在,這就是剛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一層層葦草,葦草飄揚出來,在千年之后的寒風中抖動。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積著雪,層層疊疊,直伸際。任何站立在這兒的人,都會感覺到自己是站在大海邊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凍浪。”面對如此的景致,誰都要感嘆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滄桑。
西漢時,陽關曾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許多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軍事重鎮,嚴加把守。可陽關如今早已不如往日,僅僅是在一座紅色的堆滿沙石的山峰上,殘留有被稱為“陽關耳目”的烽墩。遺址周圍竟也看不到斷垣殘壁,只有在沙丘之間暴露出的地面,到處可見碎瓦殘片,讓人回憶起盛事時亙古遙遠的駝鈴。
“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在友人臨別時所作的這首《渭城曲》,用余秋雨的話說,是“纏綿淡雅”的。絲毫感覺不到陽關如今的凄冷之景,只是離別時應有的微微的憂傷。因而王維是懂得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的',陽關亦是如此,再堅固的過去也終有隨著時光消逝的一天。比起《渭城曲》依此而來的《陽關三疊》,那較清冷的調子,或許更適合陽關如今的景象。
誠然,陽關的確再也難于享用溫醇的詩句。“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這么多嘆息的吹拂,陽關坍弛了,坍弛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身后,沙墳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誰也不能想象,這兒,一千多年之前,曾經驗證過人生的壯美,藝術情懷的弘廣。”
陽關不復了它過去的金色的絢爛,只剩下凄凄的一片荒原,它給佇立在它面前的人們帶來深深的感慨和輕輕的遺憾。想起樓蘭古城的悲哀,曾經繁華的美在不經意間卻毀于一旦,也許正應了一位蒙古作家的那句話:繁華不過是一掬細沙。昔日的景象已不能再見,只由人們去想象,勾勒心中的圖畫。歷史是深邃而蒼涼的,面對窗外陽光映照的花園中嬉笑的人們,我想,現在珍貴的事物,千百年后,也會隨歲月的輪回而被漸漸淡忘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2
斷斷續續的將《文化苦旅》看完了。長舒一口氣,說一聲真不容易。若不是礙于作業,我定會看一部分便置之一邊。
《文化苦旅》告訴我要多方面看問題。
余秋雨教授通過游覽山水抒發了自己對于中國文化的感嘆。網上有許多人評論此書道:“作者將‘苦’擴大化”。起初很不理解,并在自序上留下“這種苦只是被自然,被社會震撼后的情感流露罷了”這樣的讀書筆記。但這讀書筆記是寫在自序上的,而不是后記。
給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廬山》《青云譜隨想》等幾篇文章。作者將現代社會的變遷,視為中國文化面臨的悲慘境遇。這一點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也許因為余秋雨教授年過半百,歷經滄桑,是我不夠世故,不能理解世間的種種凄涼。
“散落在各處山間的寺院依然香火不斷,但操縱它們興衰的重要杠桿已是牯嶺的別墅,商市,街道。總的說來,這兒已不是中國文人的世界。”
過于追求國人對于古代文化的`理解程度只會更添加了文化之苦,如若每個人都能看透文人的思想感情并加以抒發,那么只能說明作者的思想過于匪淺。多方面看待事物,會得到不同的見解,我們在文化上人才輩出,在科技體育等等其他領域也是毫不遜色。作者在感到悲哀的同時,也應為我國其他的成功而感到驕傲。因為地震,我們失去了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中國文化的見證者:都江堰。文人們定然會為這一損失而痛哭流涕,但是,在災難過后,我們也得到了許多,它讓我們更團結,學會無私奉獻,喚醒了我們的中國心。雖然這一切的代價太大了。
多方面看待問題,可以獲得更寬闊的視角,世間萬物都是一把雙刃劍,彼此息息相關。也許換個角度看,會讓我們豁然開朗起來。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很好的詮釋了南與北,文化上的差異,如《白發蘇州》《上海人》等等。
雖然同眾多新時代青年一樣不是很喜歡余秋雨,但不得不提的是,作者的博學令我心服口服。無論是文學家,畫家,歷史人物,作者均能用詳細的語言,讀到的見解,以及名句的引用為我們呈現被青年人忽視的一切。作為一個文科生,真的是越發覺得自己對文化了解得太少。《文化苦旅》確實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雖然不喜歡,但還是要仔細的看完《文化苦旅》,細細的品味余秋雨。
《文化苦旅》讀后感3
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復于平靜。靜靜的夜里,最好莫過于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擺上余秋雨的游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靜中求定,這便是讀書的境界。書打開了,一瞬間眼前多了個余秋雨,似乎正與我品茗論文。漸漸,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仿佛整個旅行中就只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一個導游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一定回叫苦不迭。茶,只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只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在這里,我的`思想顯得多么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氣勢。每一個跳躍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感人。
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這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這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這里什么也沒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騰。”是的在這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這朝圣者眾多的圣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
“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歷史,從不給弱者以憐憫。”上海人就是有一種精神,他們要證明他們是強者。“真正的強者,永遠占據一席之地。‘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所需要的嗎?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人生,其實也是一種苦難旅行。
《文化苦旅》讀后感4
徜徉在一書架散文著作之間,我的心在猶豫,手已經不由自主地取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剛剛翻開第一頁,就追隨著他掉入那華麗的摸不著邊際的文字宮殿。我一動不動,心卻已背上行囊,和他一起天南地北地游蕩。冷落了幾百年的古戰場烽火重現,敦煌的黃沙中分明有赤腳的飛天在起舞,靈秀的蘇州偏偏在雨中低聲哭泣……
讀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就像在某處古跡放飛著心靈,讓它隨藝術的激流沖刷每一種文化,讓它與古老中國的文化相碰撞!我的心卻被撞痛了,因為這文化承載著太沉重的歷史,太滄桑的過去……
余先生是一位幸運的苦行者,中東焚天的戰火中,冰島封天的嚴寒中,昔日羅馬悲壯的斗獸場前,都印下了他清瘦的身影。說他幸運,是因為他總是在最佳的時刻巧遇文化,大雨來到寧波講課,就遇上天一閣開放;黑暗中迷路,卻無意中經過但丁故居。而細心的他又總能從眼前的蛛絲馬跡中看到深遠的.歷史,深刻的思想在穩重的文筆下交匯成河,征服了饑渴的讀者,在華美中益顯沉重,深邃中帶有感性,像茶一樣,幾番品讀,仍有余香再口。
余先生又是心痛的,因為他必須一次次駐足曾經失去的輝煌,一次次仰望歷史遺留下來的滄桑。最是痛心在敦煌,于敦煌漫天的黃沙中,我真想隨余秋雨先生一起跪下,向那個斯坦因跪下。這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它彰顯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傳遞的是一個民族的內涵!為什么?為什么敦煌要生在那個時代?為什么一個上下五千年的民族卻沒有一雙智慧的雙眼,沒有一腔為民族文化而生的熱情?我好恨,好恨自己為什么不早生一個世紀,與那位漠然麻木的王道士對峙,我相信我的沖動可以讓他蘇醒!
就這樣,敦煌一步步走著,文化一點點殘缺著;就這樣,我們的祖先,他們精神上的財富一點點地流失著。我不知道,我跪在斯坦因面前要說些什么,也許語無倫次的我只能瞪著血紅的眼睛在凄艷的晚霞中與他對視!我愿讓大漠的朔風將我與他吹成一塑雕像,立在黃沙漫天的敦煌,我愿與他對視千年!讓我用這種方式阻止他們對敦煌文化的吞噬吧!我——只能如此!
總是心存幻想,也許,眼前的一切輝煌與滄桑,都是冥冥之中歷史早已安排好的一場戲;,讓藝術活生生地為后人演繹吧!
仍在追隨著余秋雨先生,讓心在歷史古跡中游蕩,我在心中祭奠曾經的輝煌與滄桑!
《文化苦旅》讀后感5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隨著作者的筆觸在字里行間中游歷了大半個中國。旅行結束,本應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然而我卻無法使自我陶醉,心頭莫名地涌出一種苦澀的感覺。我一向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義,起初認為無非是指旅行的勞苦,此刻才發覺這實在過于幼稚的理解。其實,苦于身無所謂苦,苦于心才實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與苦旅連在一齊。”我以為,這乃是文人最大的。苦澀過后總會留下一絲回味——對歷史的感悟,對文化的理解,對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這苦澀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說:“如果說人生是一條一劃而成的線,那么具有留存價值的只能是一些點。”是的,人生無非是漫長歷史的一個縮影。歷史從古代走到今日,還要繼續走下去。歷史的足跡卻成了無數人一生的執著追求。歷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跡總是隱藏在山水之間,難于尋找。所以沒有博大的歷史情懷,深厚的文化內涵的人是永遠不會找到這些無價之寶的。無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寶”的勝利者,他的收獲便是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杯具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當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極具研究價值的敦煌文物時,人們在為歷史喝彩。然而歷史卻上演了一幕極其荒誕的鬧劇,讓外國人大搖大擺地將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貴文物搬到了他們的博物館里。或許歷史是要故意磨礪一下那些過于執著的歷史學家們,讓他們只能憑借外國博物館供給的微縮膠卷來研究生長在中國的敦煌學。啼笑皆非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反問歷史,這種磨礪的代價是否太大了?當然,這部歷史更多地留給我的是對人生的思索。
“對歷史的多情總會加重人生的負載,由歷史滄桑感到引發出人生淪桑感。”這是作者的感嘆,也是對讀者的啟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歷史。人生之路是彎彎曲曲;回頭看一眼留下的足跡,自豪的同時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因為無論你擁有多么輝煌的成功,卻總會留下這樣或那樣的遺憾。作者在山水之間跋涉是為了錄求歷史的足跡,文化的靈魂;我們在生活中跋涉則是為了錄求人生的真諦。
讀過《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澀后的回味;那么度過漫長人生后,我們又將留下什么呢?
《文化苦旅》讀后感6
讀《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與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與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我想,這個原因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去某一個地方參觀旅游,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到過這里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于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汨羅。我們看到汨羅,就想到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與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涵的要素。沒有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文化苦旅》讀后感7
倘若不去遍歷世界,我們就不知道什么是我們的情感寄托;倘若沒有這一場靈魂的盛宴,我們根本無法洞悉身邊的一切是如此可貴。愿我做你的靈魂老友,不需眼淚不需負擔只需陪伴。——題記
“花瓶被扇子敲開罅隙,馬鞭草正在瓶中萎焉,這一擊僅僅是觸及,無聲無息,沒有人聽見。”我曾悄然凝視文化,它卻如秋水般陰郁遙遠,忽而一朝過隙,雨落兼程,了無音訊。與《文化苦旅》的不期而遇,必然中透露著偶然,偶然也正是絕然。
本書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找文化靈魂的人生的真諦。余秋雨是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然而余秋雨先生卻有著極高的探索精神,余秋雨先生翻山越嶺,用其獨特的視角引領廣大讀者對中國的深層文化進行深思,掀開了歷史沉重的.面紗喚醒了國人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即使是初次接觸這本書,我也不能不被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折服。
凝望牌坊,杯具性的命運令人心寒;走進寺廟,文化的蛻變帶來期望;感受信客,誠信的本質值得深思。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沙漠中的綠洲。一個民族的強大來源于文化的傳承,而歷經千年的中國,外在是一個文化強國,而實際上我們的禮貌正在淪陷和流失。物質禮貌和精神禮貌是相互依托,相互依靠的。若是沉迷于表面,未免有些可笑。也許真的就應出去走走了。在成長的步伐中,那一道道文化藏在泥土中,掩埋在廢墟中,等著開拓者含著淚水,抹去陳舊書上的那份泥土。
究竟是誰,在支撐中國文化?利欲熏心的時代,人人追名逐利,帶了一張張假面孔,看不清余秋雨先生們在想什么。一路走來一路艱辛像劃過那么多年,卻發現自己還在原點,彷徨中上演知己白頭,信任在瞬間就見血封喉。我們的自我價值漸漸消失在歷史的云煙里。天真的人,趕快為中國文化尋一條出路吧。你或許能夠用愚昧的內心編制華麗的外衣,偏離文化的軌道,用一幕謊言唱出萬世不朽。亦或是放下內心的欲望,就這樣靜靜端坐,品一杯清茶,背上旅行的包裹,為文化的傳承而吶喊,責無旁貸,為中國文化找一個確切的目標。
文化苦旅,倒不如說心靈盛宴。遠行的靈魂,已不再回望。“執象而求,咫尺千里”。沒有深刻傳統文化沉淀的人,不是一位優秀的人。做一個文化路上的苦行僧何嘗不可?素心若禪,拈花微笑。
《文化苦旅》讀后感8
在《道士塔》一文中,作者余秋雨表達的是對王道士深深的恨,而我,從中看到的是當時中國的弱。
20世紀初,中華民族的瑰寶莫高窟由一個做了道士的農民王圓箓掌管。可是,這個王道士卻嫌壁畫太暗,將它用石灰刷白;他又砸碎古樸的中座雕塑,重新堆塑上幾個怪里怪氣的塑像;他還將發掘出的文物送往京城的.各個官員家中。當那些為敦煌文物慕名而來的外國冒險者想用大量的金錢換取它們時,王道士竟然也只收取極少的貨物,甚至還會把文物主動送給這些外國人。
看完這個故事時,我真恨這個王道士,他就是個賣國賊,可是再仔細想想,又覺得他很可憐。王道士是個沒有文化的農民,那時候的農民根本吃不飽飯,可以賺到點零碎銀子是很不容易的,更別說接受教育了。當時的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這些文物有多么珍貴,即使王道士他知道,但在吃不飽飯的情況下,他也一定會把文物賣掉的,因為他要吃飯,要活下去。畢竟,像朱自清那樣“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的有氣節的人是少數。而“涂墻砸像”讓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是王道士個人的審美觀與敦煌壁畫完全不和造成的。因為當時的中國農民都讀不起書,沒有接受過什么教育,他不知道這些壁畫也是一種美,這些文物有多么的珍貴。
王道士不是可恨,是愚昧,是可悲。可恨的是當時中國是個弱國。弱國,國民吃不飽穿不暖;而強國,國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弱國的大部分人上不了學,而強國,大部分人都接受了教育;弱國,就是內部人心渙散,而強國,則是所有人團結一心。“王道士”是一個民族的悲劇!
經過幾代中國人的努力,我們現在已經邁上民族復興的道路。毛澤東、周恩來帶領人民打跑了日本鬼子,并為新中國的富強奮斗一生;科學家錢學森放棄了美國錦衣玉食的生活,毅然回國報效祖國;馬云創建了淘寶公司,不僅使我們的購物生活更輕松,還使許多人實現了“做老板”的愿望。再回到我們的身邊,每一個普普通通的人,有老師、司機、農民、消防隊員還有環衛工人……他們都正在為中國能成為強國而奮斗著。假如中國是一列火車,14億人就是火車上的零件,少了一個火車就會減速,零件多了火車則會跑得更快。
周恩來曾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作為一名普通的中學生,我們現在要為中華之富強而讀書,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讀書。
《文化苦旅》讀后感9
我拋棄了所有的憂傷與疑慮去追逐那無家的潮水因為那永恒的異鄉人在召喚我他正沿著這條路這來。摘自《采果集》。人總會不斷地尋家又棄家做著永恒的異鄉人再從無奈中尋找出路重新出發。老師向我推薦《文化苦旅》讀了感慨良深。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他越野歷險萬公里實地考察了中華文化在內的人類各大文明的興衰脈絡沿途寫下了《文苦旅》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風物以尋找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其中《道士塔》和《陽關雪》等是通過一個個古老的物象感嘆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蒼涼之感見于筆端。《白發蘇州》和《江南小鎮》等卻是柔麗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人情。《風雨天一閣》《青云譜墮想》等直接把筆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國文人艱難的心路歷程。 還有文化走想文章《上海人》《筆墨祭》以及讀者熟知的充滿文化感慨的回憶散文《牌坊》《廟宇》《家住龍華》等。余秋雨先生憑借著淵博的文化和學史學的功底他寫下的文章有著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同時也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文化苦旅》在作者有限的文字空間里無論是大漠荒蕪的陽關古道還是秀麗凄美的`江南小鎮;無論是多年叢立的牌坊默無聲息的廢墟還是病房外那株幽香撲鼻的臘梅風雨飄搖中的天一閣濃厚的文化氣氛自然升騰出來。
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歷史社會和人生等因素交融在一起作者筆下全是文化感悟的對應物讀來總能記人有所思悟無端地感動。《文化苦旅》的內在魅力是在山水風物之間尋找文化靈魂和人生的奧秘探索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明。它的藝術風格磅礴大氣典雅而富于激情靈性的語言敘事描寫抒情議論自然交付的手法共同鑄成了余秋雨"文化散文"的厚重感和形式的新穎性。因此無論是贊美者還是批評者都不能不承認這樣的文章無疑是美的健康多美。在惡俗之作普天蓋地的今天我寧愿選擇這樣的。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既無宮庭軼聞氣功秘傳又無算命學和厚黑學更無欲蓋彌彰的色88aa情描寫是極為嚴肅的純文學他開創了散文創作的新路。這種將"學者文化"特色溶于自然山水之中寄托自己獨有的情思才使他的散文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和共鳴。無數的捧閱不正證明了我們的社會多么需要這種辭旨兼勝的作品么?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初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于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語。是什么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處不見證著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對于讀者來說,欣賞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就其作品本身來講,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更給這部美文以強烈的美感。下面就詳細將講這兩方面的藝術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禮的社會功用是其主要的藝術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內容可謂古往今來,不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圣潔,還有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不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艷,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間,作者的那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這種文化見解包括了作者對歷史現象的批評,贊揚等態度)。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歷史觀點,甚至接受了這種觀點,從而引發了讀者對文化的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比如,《道士塔》這篇文章,作者并沒有過多的批評那個“王道士”,而是將“敦煌失竊”的'過錯歸咎于那些官僚們的身上,讀者從這一點可以聯想到當今社會,從而讀者的精神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洗禮。
其次,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藝術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語言的詩化現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現的更為突出,比如《江南小鎮》這篇文章中的語言就顯得那么的富有詩意,特別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聯,例如“淺諸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等;還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詩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種詩韻味兒。另外在《廟宇》中作者詳細敘述了“胖和尚”與“瘦和尚”一些對話;在《風雨天一閣》中也描述了天一閣遭浩劫的一段細節等,這些故事化了的敘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憑借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寫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敘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蝴蝶的美麗源自黑暗束縛中無數次的蠕動,掙扎,破繭而出的是令人驚艷的新生命;流星的美麗源自相互間劇烈的碰撞,劃過天際的是生命華美的綻放。
輝煌的勝利成就了生命的高度,而成功的背后卻浸透著奮斗的淚泉,灑滿了犧牲的血雨。決勝,在看不見的地方,它可能是水滴石穿的執著,可能是小草破土而出的力量,可能在我們勇敢前行的每個腳印里。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而這其中的波折也跟其歷史的長度成正比。幾經波折,不斷改變,改進,創新,變革。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的,而文人們要在這文化的苦旅中前行更是非常的艱難。他們中,有不少人沉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從此銷聲匿跡。但也有一些人,憑借著自身的堅忍與頑強成功了,每名佳作都流傳千年。正如書中柳侯祠的主人柳宗元。
沿著歷史的長河漫步,易安居士在孤獨中化悲痛為力量,與低徊婉轉中吟唱出了“綠肥紅瘦”的絕妙辭章;東坡居士樂觀曠達,屢遭貶謫,以樂觀幽默化解人生的痛苦,于曠遠中留下“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千古絕唱;遠離了春花秋月的李煜在東風又起的小樓上吟唱“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歌,萬千愁怨在堅強的默然承受中成就了詞帝的盛名。
他們,有著我們不曾深切體味的孤獨和痛苦,然而沉默里的.那份堅忍和承受讓他們積蓄了生命的力量。最終,生命如煙花般催然綻放!
塞外飛沙,冷風拂面,蘇武北海牧羊,飲雪吞氈,在冰天雪地中苦忍19載,一顆赤膽忠心如烈火般未曾冷卻。遠離故國山河,卻不移心中那份守望的精神,富貴不淫,威武不屈,他用一個大丈夫頂天立地的脊梁擔當起人間大義,鑄就了千古忠魂。是信念,讓他堅守;是責任,讓他擔當。蘇武仿若空谷幽蘭,志潔行芳,一股幽香永駐人間。
每當我們羨慕別人的非凡成就時,是否清楚,在這勝利的背后,有著我們看不到的無法想像的艱辛。成功,不是一日就可完成的,它需要我們一點一滴的努力付出,淚水,汗水,甚至是我們鮮紅的血液,都是取得輝煌勝利的滋養劑。
其實,那些隱藏在背后的堅持、忍耐中的執著才是決定勝利的地方。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拜讀完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觸頗深,最初接觸這本書,一直琢磨“苦”源于何處?有多“苦”?慢慢品讀完,卻醉與其中,感慨萬千。
同讀一本書,共游一座城,與文藝大咖共品城市文化,裸感到“少時玩易時間短,終老方悔讀書少。”看著余秋雨先生不僅陶醉于祖國的壯麗山河,而深知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源頭時,自己心頭一些疑問不禁釋然,吸引我的章節不僅再次翻讀。
《文化苦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個外出的浪子,而這一浪,從“如夢起點”到跨越大疆南北“中國之旅”,從“世界之旅”而匯聚升華成“人生之旅”,旅途中品味這喜悅、激動、哀傷、沉痛……筆下連連傾瀉,這也是余秋雨老師對每一座城的洗禮,對每一段文化歷史的洗禮,他的文化足跡,最終只匯合成一個赫赫刺人的“苦”字。
當我讀到《杭州宣言》章節出,作者把杭州描寫的'高貴和美麗,原來可以把一座城寫的這樣擬人化,確實,他并沒有像黃山、九寨溝、長白山天池、張家界那樣鬼父神工般的天然美景,而一個淺淺的小海灣,被潮汐和長江帶來的泥沙淤積,形成咸水湖,人工改造后,引淡水河(武林水)的水源,便形成了西湖,現在的西湖美景不盡然讓大家狂奔前往。
由城回想到蘇東坡,讀完《黃州突圍》,讀完深感對歷史知之甚少,歷史對于一位文化名人的利用、榨取、引誘;另一方面從本質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拒、糟踐、毀壞,起哄式的傳揚,起哄式的貶損,兩種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得心態,這就是余秋雨筆下文人墨客之“苦”。
余秋雨在《人生之旅》說明中寫到“高貴的生命要創造文化,必然會經歷坎坷。因此,我所說的“苦旅”,并不是指旅行之苦,而是創造之苦。由創造之苦連接成了人生旅途,這便是文化的宿命。”一句話點出了文化創作者“苦于何處”。
文化“苦”旅,苦的是一種經歷,苦的是一種感受,是對文化創作的一種追求與探索,從文中我領略到每一座不一樣的風采,每一座城不一樣的文化歷史,從而我自己也反思應多讀書,開始自己創作“苦旅”,飽囊了廣袤的知識后,與這些文化大咖共品文化藝術帶給大家的精彩歷練!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一直以來,很向往做個自由無拘的行者,像余老師那樣,將對文化的追問與探索打進簡單的行囊,徒步而行,慢慢欣賞,尋找浩瀚歷史與泱泱文化的鏗鏘足音,瀏覽內心深處絕美恬靜的風景。讀余老師的《文化苦旅》,給自己的心靈營設一處小橋流水人家的靜謐與水村山郭的悠然。你會陶醉其中,仿佛沿著風景名勝的足跡傾聽到了遙遠浩淼的回想。珍藏這樣一本書,絕對物超所值……余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它不甘甜,因為里頭有太多不忍與親身體驗的'辛酸。苦苦的味道,為這本紀錄中國千年文化的書,多寫了一道滋味。未看過「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會想到,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在它們的背后會有如此深層的涵義;而作者運其妙筆,以干凈漂亮的散文,組合,使它們成了一篇篇讓炎黃子孫驚醒的文章。
通讀完了這部“文化苦旅”,才真的有些了解到其中的一些文化淵源,關鍵詞也就落在了這個“苦”字上,用余秋雨自己的話說:“我發現我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和古代文化和人文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的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的喟嘆,常常像傻瓜一樣木然佇立,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這種文化內涵的奔瀉便有了“寫文章的沖動”,只是“沒料到的是我本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我就是這樣邊走邊想,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后一點少年英氣,疲憊地伏在旅舍的小桌子涂涂抹抹……”
從余秋雨的書我們能夠讀出他的人,他的文筆、睿智和探求人文的足跡都讓我望塵莫及。苦旅,不僅僅在人文。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處處都要有這種勇于探求的精神,我們行走在苦旅中。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對于余秋雨先生及他的作品是有所聞,但一直沒有接觸過。我很少看電視,這次去河北與同去的大姐住一間,她一直在看青歌賽的節目,因此我也一起看了好幾期的比賽節目,比賽中有文化知識的考試,評委正是余秋雨先生,其中的考題都是一些常識、專業性的知識,考題本身并不復雜,而與考題有關的相關知識的連接,余秋雨先生解讀的非常到位,可見他淵博的知識,他對中華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評判,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正好手頭有他的《文化苦旅》一書,利用雙休日的時間翻閱了一遍,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靜靜體味的書,他從風景秀麗的江南到大漠孤煙的大西北,從冰天雪地的北國到充滿民族風情西南邊陲,他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是他在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里的苦苦求索,莫高窟的色彩、線條令他著迷:北魏色彩的渾厚沉著,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溫煦,這是一條色彩的河流,也是文化的河流,一直洶涌地向我們奔瀉而來。天一閣的藏書曾令他迷惑,而終于有一天顯現了藏書的社會意義。而西湖終究是文人們心中的一個飄渺的夢境,只能意會,無法用文字解讀。
中國文化如奔騰不息的黃河、長江,流經祖國大地,流向浩瀚的太平洋。文化是內化于心的一種精神財富,在有華人的世界里,就有中國文化的延傳,漂泊海外的華人們可以把原始的巨樹當成神廟,供奉著“大公伯”,然后進化成“拿督大公伯”,希望庇佑著他們。這是典型的宗族文化,一輩子也無法揮去。
960萬及其海域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燦爛的華夏文化,有如一朵朵奇葩綻放著,包容和開放的海派文化,親新婉約的江南文化,濃郁思鄉情結的華人文化。我無法用語言表達作者對中國文化的深刻解讀,我只能用心去細細體味。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復于平靜。靜靜的夜里,最好莫過于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擺上余秋雨的游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靜中求定,這便是讀書的境界。書打開了,一瞬間眼前多了個余秋雨,似乎正與我品茗論文。漸漸,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仿佛整個旅行中就僅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一個導游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必須回叫苦不迭。茶,僅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僅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在那里,我的思想顯得多么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氣勢。每一個跳躍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感人。
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這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那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那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那里什么也沒有,僅有人的生命在蒸騰。”是的在這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這朝圣者眾多的圣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
“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歷史,從不給弱者以憐憫。”上海人就是有一種精神,他們要證明他們是強者。“真正的'強者,永遠占據一席之地。‘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所需要的嗎?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日,沒有昨日就無所謂今日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人生,其實也是一種苦難旅行。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好句07-03
文化苦旅感悟08-29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讀書09-25
書寫文化的苦旅作文07-02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2-27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5-30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