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范例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文化苦旅》讀后感1
像讀余的書一樣,老師總是把自己獨特的見解溶于文字,引導讀者去理解和思考問題。老師寫的很有邏輯,很獨特,很深刻。每次看完都會被深深震撼。
這本書介紹了一個迷人的景點和歷史遺跡。但你千萬不要以為看了余的書就會覺得輕松愉快。在我讀完整本書之前,我已經被民族意識覺醒后的沉重和悲哀淹沒了。當我們欣賞到歷史留下的有形的“書”——古跡?誰會專心探索這個古跡背后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老師就是這么做的。他用他的妙筆寫下了“震撼”我們心靈的話語。
我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個評論:余虞丘以他的歷史和文化散文而聞名。余以其豐富的文史知識和優美的文字,引領讀者在千年文化中泛舟。是的,他的書《文化苦旅》也深深的印在了每一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繁星璀璨,《文化苦旅》是一條水系,每一顆星星都散發著一種令人神往、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說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散文大師,也是第一位開創新散文風格的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之所以要寫出來和大家分享,是為了表達我深深的敬意。余在《文化苦旅》中向我們展示了遺址背后的辛酸與痛苦,喚醒了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我們記住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不僅告訴了我們中國古代的歷史,也告訴了我們更深刻的道理。
跟著作者到書上,因為歷史文化我們要往前走,——前面莫高窟有個山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依舊。壁畫依舊寂靜。跟著作者靜靜的看著投射在懸崖上的光影變化,就像他們靜靜的看著敦煌千年的變化一樣。千年前的刀割,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輝煌。它遭受了災難。多年后的今天,這個神秘而又意味深長的山洞能吸引人們的目光,不是因為它耀眼的外表,而是因為它的人性。沉積很深。
“報紙上說我寫得輕松瀟灑,其實根本不是這樣。這是一種我自己都過不去的辛苦。當我寫鋼筆的時候,我感覺我在變老。無論是春天的溫暖,還是秋天的涼爽,都是巨大的喜悅和巨大的悲痛。最后總要閉上眼睛,平復心跳,回歸歷史。莫莫,理智而嚴厲。”這是余教授在《文化苦旅》的序言。
幾千年前的災難不能就這么過去了。我們應該吸取教訓,永遠保持中國的文化精神!
合上書,走到窗前,看著川流不息的車流和人群。往往一種文化不是到處發泄,而是深埋在千年文化的故土?
我們真的應該去廣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嚼嚼,體驗一下.釋放我們澎湃的心。滿眼。充滿渴望。
《文化苦旅》讀后感2
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當看到黃州突圍這一篇,我不由自主地看了一遍又再看一遍,此事好想把我此時的心情說給你聽,說給大家聽。
余秋雨曾經這樣寫到:人們有時也許會傻想,像蘇東坡這樣讓中國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應該是他所處的時代的無上驕傲,他周圍的人一定會小心地珍惜他,虔誠地仰望他,總不愿去找他的麻煩吧?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越是超時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能相容于他所處的具體時代。中國世俗社會的機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揚和哄傳一位文化名人的聲譽,利用他、榨取他、引誘他,另一方面從本質上卻把他視為異類,遲早會排距他、糟踐他、毀壞他。起哄式的傳揚,轉化在起哄式的貶損,這兩種起哄都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覬覦心態,兩種起哄都與健康的文化氛圍南轅北轍。
蘇東坡的“烏臺詩案”即便站在朝廷的立場上,也完全是一個莫須有的可笑事件。他何罪之有呢?蘇轍說:“東坡何罪,獨以名太高”。當把蘇東坡長途押解,猶如一路示眾,貧瘠而又愚昧的國土上繩子捆扎著一個世界級的偉大詩人一步步行進。
蘇東坡在示眾,整個民族在丟人……
從“烏臺詩案”來看,一群小人能做成如此大事,只能歸功于中國的獨特國情。小人牽著大師,大師牽著歷史,小人順手把繩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師和歷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國文化史,有很長時間一直把諸多文化大師捆壓在被告臺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擠眉弄眼的小人。
中國的獨特國情千年以來難道就這樣一直存在著?我不禁一遍又一遍地問,又有多少人借著正義和愛國的幌子去指責、污蔑、謾罵、詛咒那些我們中國人本應該尊重并感激的可愛的人。千年過去了,中國人骨子里的那些丑陋的東西難道還沒有去掉嗎?
我想應該可以的……
烏臺詩案后,他真正成熟了,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需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就像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端急的溪流匯成了湖。
《文化苦旅》讀后感3
讀罷《文化苦旅》,我輕合雙目,那雪,那泉,在我眼前久久回蕩,卻又揮之不去……
再次睜眼,卻發現自己已在陽關之前。大雪未止,廣袤的大地被雪覆蓋,一片潔白。西風呼嘯而來,雪片飛揚,天地間頃刻變得白茫茫。遠處,幾塊嶙峋的怪石卻依舊保持著黑色。
面對這樣一個陽關,王維竟絲毫不露凌厲驚駭之色。面對即將出征的好友,他深知友人的遠征可謂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離或許就意味著永別,卻只是文靜淡雅地寫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他們的離別,沒有過多的悲嘆與勸阻,而是將目光放在未來。這,便是唐人風范。
或許前路遙遠,或許歷經坎坷,亦或宦海沉浮、身世飄零,亦或今天的離別,便是永遠的告別,但,苦澀中他們總會體會到甜美,艱難中他們總在尋找希望。于是,我看到,他們的告別是經常的,他們的步履卻是放達的'。所以,即使八月的胡天北風卷地,白草斷折,面對漫天大雪,岑參仍能喜悅地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所以,即使“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仍能高歌“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所以,即使二十三年被棄置在“巴山楚水凄涼地”,劉禹錫仍能達觀地寫道“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所以,……
陽關之前,我看到他們緩緩向我走來,目光那么平靜,笑容那么肯定,神采那么自信!
又是北風呼嘯,沙塵席卷而來,我站在沙山之巔,遠眺夕陽下沙山的美景:一天一地都被鋪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凈凈,色彩單純,氣韻酣暢。陶醉中我低頭俯視,卻發現山腳有異象——那里有一泓清泉,橫臥山底。漠漠沙漠中,它顯得如此突兀;茫茫黃沙中,它是如此明亮。它太清澈了,清澈到讓人覺得它不該屬于這個地方。以它的品貌,應在江南水鄉,溫婉而寧靜地流淌,涓涓不息。而它卻在這漫漫黃沙中營造出一片如此可人的天地。漫天的飛沙,難道從未將其填滿?夜半的颶風,難道從未將它吸干?
沙山之中,清泉之畔,冥冥中,一個聲音傳來,不疾不徐,從容鎮定,字字分明:因為堅守,因為堅持,所以永恒!
在余秋雨先生曾經站立過的地方,我仰視,我俯瞰,我感動,我喟嘆,那自然的山水啊,那人文的山水啊,那如珠璣般的字句啊,都是我生命的養分,滋養我的思想,滋養我的情懷!
《文化苦旅》讀后感4
徜徉在一書架散文著作之間,我的心在猶豫,手已經不由自主地取下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剛剛翻開第一頁,就追隨著他掉入那華麗的摸不著邊際的文字宮殿。我一動不動,心卻已背上行囊,和他一起天南地北地游蕩。冷落了幾百年的古戰場烽火重現,敦煌的黃沙中分明有赤腳的飛天在起舞,靈秀的蘇州偏偏在雨中低聲哭泣……
讀著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就像在某處古跡放飛著心靈,讓它隨藝術的激流沖刷每一種文化,讓它與古老中國的文化相碰撞!我的心卻被撞痛了,因為這文化承載著太沉重的歷史,太滄桑的過去……
余先生是一位幸運的苦行者,中東焚天的戰火中,冰島封天的嚴寒中,昔日羅馬悲壯的斗獸場前,都印下了他清瘦的身影。說他幸運,是因為他總是在最佳的'時刻巧遇文化,大雨來到寧波講課,就遇上天一閣開放;黑暗中迷路,卻無意中經過但丁故居。而細心的他又總能從眼前的蛛絲馬跡中看到深遠的歷史,深刻的思想在穩重的文筆下交匯成河,征服了饑渴的讀者,在華美中益顯沉重,深邃中帶有感性,像茶一樣,幾番品讀,仍有余香再口。
余先生又是心痛的,因為他必須一次次駐足曾經失去的輝煌,一次次仰望歷史遺留下來的滄桑。最是痛心在敦煌,于敦煌漫天的黃沙中,我真想隨余秋雨先生一起跪下,向那個斯坦因跪下。這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它彰顯的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傳遞的是一個民族的內涵!為什么?為什么敦煌要生在那個時代?為什么一個上下五千年的民族卻沒有一雙智慧的雙眼,沒有一腔為民族文化而生的熱情?我好恨,好恨自己為什么不早生一個世紀,與那位漠然麻木的王道士對峙,我相信我的沖動可以讓他蘇醒!
就這樣,敦煌一步步走著,文化一點點殘缺著;就這樣,我們的祖先,他們精神上的財富一點點地流失著。我不知道,我跪在斯坦因面前要說些什么,也許語無倫次的我只能瞪著血紅的眼睛在凄艷的晚霞中與他對視!我愿讓大漠的朔風將我與他吹成一塑雕像,立在黃沙漫天的敦煌,我愿與他對視千年!讓我用這種方式阻止他們對敦煌文化的吞噬吧!我——只能如此!
總是心存幻想,也許,眼前的一切輝煌與滄桑,都是冥冥之中歷史早已安排好的一場戲;,讓藝術活生生地為后人演繹吧!
仍在追隨著余秋雨先生,讓心在歷史古跡中游蕩,我在心中祭奠曾經的輝煌與滄桑!
《文化苦旅》讀后感5
還記得初讀這本書時,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作者的下筆如有神,而是小敘中所說的“對我來說,《文化苦旅》就是這個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無主的稻草人,成了一個廢棄的箭靶子,破破爛爛地歪斜在田野間,連烏鴉、田鼠都不愿意多看他一眼”,還有“看來,浪子未死,氣場未絕,就像筆記中的那個浪子,一路傷痕斑斑,而身心猶健,我離開門縫,許久無語,委屈你了,孩子。”這幾句每一個都戳中我的內心,這讓余秋雨都感嘆的書籍何不引起我的注意,我對這本書充滿了疑惑,對這本書的內容更是好奇,“文化苦旅”到底是什么,當時我仍無從得知,它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謎。
而如今,大樹的年輪又添上幾圈,再拿起這本放置已久的書,也是別有一番滋味。《文化苦旅》到底隱藏這什么?這個問題深深地扎根在我心中。透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咱們中華文化的魅力和大自然的神奇。那千山萬水的豪邁在余秋雨老師的筆下展現得淋漓盡致,我不曾去過他所描繪的任何的一個地方,也從未想過要去摸索、探尋,僅僅是看著這些文字,我的內心就已是無盡的贊嘆。
書中寫了有著“天府之國”稱號的都江堰;那夕陽西下,朔風凜凜而略顯凄清的道士塔;接通著中華歷史血脈的莫高窟;還有一灣不算太小的沙原隱泉和那風雨中的天一閣。這一切的一切,對于我來說都是陌生的、神秘的。它們在各自的地方安靜的保持著自己的美好,但當余秋雨老師的筆觸摸到它們時,它們又開始活躍起來。通過作者的筆,它們活力四射的出現在人們眼前,讓人們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結合的動人瞬間。
作者余秋雨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河之子,他生長在一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莊,他在書中說:“我在山河間找路,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顆星球的嶙峋一角。”他觸摸到了我們一些所不能接觸的事物,他用一生的時間有勁祖國的山河,縱橫華夏的大地,訪遍名山大川,書寫下這不屈的一筆。他想讓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的魅力,見證文化的變遷,欣賞祖國的壯麗無垠。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系如何?其實本沒有兩者,因為路就是書。人生是路,是一條漫長的路;而書也是路,是一條崎嶇的路。我們在這條路上摸索、前進。而最終的目標就是學習文化,了解文化。我們從咿呀學語到如今何嘗不是這樣的,改變我們的也就是這文化,這條路必定是苦的,但我們不妨去試試,就算結果不像作者那樣,我們也最終在文化苦旅中成長起來了。
《文化苦旅》讀后感6
讀《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我想,這個原因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去某一個地方參觀旅游,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到過這里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于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汨羅。我們看到汨羅,就想到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和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涵的要素。沒有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文化苦旅》讀后感7
暮色四合,喧嘩的一切復于平靜。靜靜的夜里,最好莫過于讀書了。一盞孤燈,一杯濃茶,擺上余秋雨的游記散文集《文化苦旅》,細細品位起來。
靜中求定,這便是讀書的境界。書打開了,一瞬間眼前多了個余秋雨,似乎正與我品茗論文。漸漸,我身不由己的加入了旅行隊伍中,又仿佛整個旅行中就僅有一人,那就是我。天高地闊,萬事萬物如此真實。余秋雨就象一個導游影子,摸不著,卻處處皆在,在指引著我,在牽動著我的思緒,讓我真實去體驗這苦澀的旅行。
我愛喝茶,尤其是濃茶——碧綠的水透出一股淡淡的清香。倘若你一口把它喝下,你必須回叫苦不迭。茶,僅有慢慢去品位。初入口也許會感到苦,但細細噙入,仿佛一股細流淌過,一股甘甜清香自腹中升起直沖腦門,那舒服愜意僅有身臨其境才能體到。越咀嚼越有味,讀書也是如此。
在那里,我的思想顯得多么蒼白無力。如錢塘江大潮,細細密密的文字卻有席卷一切的磅礴氣勢。每一個跳躍的字符是最完美的`組合,平實而感人。
我走過敦皇,進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個死了多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這兒,我完全被“歷史的洪流消融”。“那里沒有重復,真正的歡樂從不重復。那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那里什么也沒有,僅有人的生命在蒸騰。”是的在這千年文化的積累面前,我又是什么呢?在這朝圣者眾多的圣地,卻偏偏出了個王道士。從此,它蒙了辱,中華民族蒙了辱,但不也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異彩嗎?中國文化何其多,卻偏偏忽視了這座文化寶庫,何其的悲哀!
“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歷史,從不給弱者以憐憫。”上海人就是有一種精神,他們要證明他們是強者。“真正的強者,永遠占據一席之地。‘這不正是中華民族所需要的嗎?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日,沒有昨日就無所謂今日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廢墟是進化的長鏈。”“沒有皺紋的祖母是可怕的,沒有白發的老者是讓人遺憾的。”在心靈與心靈的撞擊中,發出了“還歷史以真實,還生命以過程”的呼喚。
在這兒,已超過了時空的限制,它是一次艱難的旅行。正如在茫茫沙漠中旅行。它更是一次歷史的漫游,一次文化的苦旅,是對那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的默認。讀它,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撼,精神的洗禮,心靈的升華。
人生,其實也是一種苦難旅行。
《文化苦旅》讀后感8
《文化苦旅》是當代學者、作家余秋雨的一部散文集。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寫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全書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別為如夢起點、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
全書憑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該書獲得了全國金鑰匙圖書二等獎,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文學藝術成果獎,臺灣最佳讀書獎。
剛讀完《文化苦旅》的開篇,就有著一股莫名的沖動讓我拿起筆,想要寫一寫那我不理解可是讀過卻有一種明悟的莫高窟。
我跟隨著余先生,跟隨著他的腳步,去探索一個我從未接觸的、玄妙的飛天世界。我站在道士塔前,傾聽著從塔內傳來的哀嚎,它在列舉著一個罪人的條條罪狀,在向世人敘訴說心中無休止的痛。我的眼前出現了一幅畫面,那個古老的民族在無助向他求饒,卻無法阻止那惡人的行為,在他手中,一箱一箱的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被外國冒險家以極少數的錢財運走,在他手中,飛天的壁畫被那石灰刷得一干二凈,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消失在飛天的歷史長河中,在他手中,飛天雕塑的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了泥巴。
我流下淚來。我好恨,正如余先生所恨的那樣,恨自我不能用自我的胸膛去阻止那小丑與小丑之間的交易,恨自我不能與那小丑離開如云的戰陣決勝負于城下,恨自我即使能夠攔住車隊,卻只能讓它停駐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場。
莫高窟,莫高窟,你有著一千多年的層層累聚,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前呼后擁向你走來,每個藝術家又牽連著喧鬧的背景,在你這兒的舉行著跨越千年的游行。
在余先生筆下,莫高窟有著我不曾體悟到的獨特的美,那些粗粗細細的線條和深深淺淺的色彩,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縮影。北魏色彩的渾厚沉著,隋朝的暢快柔美,唐代的噴射和舒展,五代的精細、溫煦……這些石像已經不是簡單的觀賞品了,他們身上肩負著中華文化傳承的重任,它們也是有生命的,它們的生命是漫長的,是永恒的。
正如余先生所說的,“莫高窟它是一種聚會,一種感召,它是一種狂歡,一種釋放,它是一種儀式,一種超越宗教的宗教。只要是只聞它的人,都會以一生來投奔這種儀式,理解它的洗禮和熏陶。”
以后總有一天我會親自去莫高窟看看,做他的朝拜者,去探尋它的底蘊,去理解它的洗禮和熏陶。因為正如余先生所說,我們,是飛天的后人。
《文化苦旅》讀后感9
讀了《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跟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余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跟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我想,這個原因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同樣適合。
我們去某一個地方參觀旅游,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里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到過這里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跡所蘊藏著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譬如說,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的喟嘆。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閑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于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了汨羅。我們看到了汨羅,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征,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了保家衛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愿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跟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跡,陳年的石頭跟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跡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跡的內涵的要素。沒有了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于無論有著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贊嘆,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游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跟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自古以來,學習就講究實踐和理論相結合。在廣袤的書海中,我認為更以如此。只讀講述大道理的書,實際作用并不大,所以我喜歡讀游記。用或淺或深的文字述說一次次旅行,讓人沉醉其中并受益匪淺。
游記中,我極喜歡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起初,僅僅是名字吸引了我,而當真正翻開此書時,我如癡如醉,仿佛在這些精妙的文字中同秋雨先生一起開展了一場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旅行。觀賞世界風景,經歷人生風雨。在書中的時間總是過得飛快,一天時間,我便讀完此書。可卻讀不到自己的感悟。遂我讀第二遍。仿佛重新開展了一場旅途。這次旅途我放慢了腳步,仔細觀察身邊風景。讀畢,我認為《文化苦旅》主要寫了四種元素,即:風景,歷史,文化,人生。自古以來,華夏文明有許多文化皆是隱匿于山水之間,可以說山水本身就是文化,它包含著人生真諦,見到它也許我們就會想起一段歷史。而秋雨先生并不大張旗鼓的描寫山水,而是以細膩的`筆觸描寫。一個不經意的角落亦或者是一副整體的畫面,令讀者身臨其境,仿佛與秋雨先生產生了心靈的共鳴,再自然地引出這處風景的歷史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令讀者在陶醉中豐富了歷史知識,領悟生活哲理,提高文化水平。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使我不禁感嘆大師的功力。這次文化苦旅對我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提高,更有一種精神上的升華,
讀了《文化苦旅》,我認為真應該出去走走。旅行是對一個人的歷練,它使一個人趨于成熟,洞悉人生百態,使一個人增長見識,了解各地文化,使一個人逐漸沉穩,領悟人生真諦。而我們卻常常兩三天悶在家里,坐著無聊而重復的事,想掙脫這種現狀而又不知道如何改變,去旅行吧!看看那巍峨高山,看看那湛藍大海,看看那荒涼沙漠,看看那遼闊草原,看看那祖國大好河山,看看那世界各地風景!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旅行,充滿了太多未知,而知識就是這場旅途的必需品,在旅行中收獲知識,領悟文化,體會人生。我想這便是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用意,也是人生的一大真諦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中國的專家沒有太大的激動,他們默默地離開了會場,走過王道士的圓寂塔前”
閱讀完余秋雨筆下的《道士塔》,我不由得有了寫文章的沖動。在那看似平常的抬頭瞬間,道士塔它悲慘命運的身影已滲透我的筆墨之中。
原以為他是個白發老人,他賦有犀利的筆端,穿透歷史的冷漠;他有難以捉摸的眼神,總在尋找些什么。但走近他的文章深處,才發現他與蘇東坡頗有相似,有著“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自喻,獨自享受著老年、中年、少年。在顛顛倒到的.日子里,潑墨灑下歷史的余輝……
道士塔是一溜空地上的幸存者。雖然在夕陽下有些悲涼,但它始終不放棄他的使命。只是命運使他有了一個昏庸的主人——王園錄。王園錄是個平方法沒有文化的道士。在愚昧地改造道士塔的過程中,偶然發現了藏在塔底下的文物。面對金錢的誘惑,竟爽朗地用文物做成了一筆又一筆輕松的小買賣。他還四處招搖,引來無數外國人的搶購,好比現實生活中搶購市場大清倉的場面。一箱又一箱的文物悄悄從中國土地上流走,換來的是只是他愚蠢的笑臉和渺小的身影。
我想我們不該痛恨外國的學者、漢學者、考古家、冒險家他們的狡詐。我們是不是該痛心地問一問:‘為什么他會出生在那個年代?’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不,他是古老中國的罪人,是他摧毀了文化。
如果我用‘無知’來形容他當時的行為,那只會使我對不起‘無知’這個詞語。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向他傾瀉,完全可以將他徹底沖刷洗凈。
在初中的歷史課本上,有著火燒圓明園的資料。那時我發現;原來我們中國人是那么富有,古老的中國文化是那么耀眼。雖然現在的圓明園已化為灰燼,但是它同樣是歷史的見證者,它也述說著千百年來歷史的改變與人類對他的摧毀。
一位當代青年的幾行詩句寫得好。
我好恨
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
使我能與你對視著站立在
陰森幽暗的古堡
晨光微露的曠野
要么我拾起你扔下的白手套
要么你接住我甩過去的劍
要么你我各乘一匹戰馬
遠遠離開遮天的帥旗
離開如云的戰陣
決勝負于城下
我嘆息了。在原本屬于中國文化古物的立場上,竟會有千千萬萬的中國專家為了追回曾經遺失的幾件文物而鉆研幾十年。為了文物,他們會用屈辱去換取研究的代價。
我震驚了。在余秋雨的筆下并沒有絲毫刻意地描寫,只將筆端淡淡地寫下這一幕,但它足以令我畢生難忘。那一句‘我好恨’將成為文章中發人深省的最后一章。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中國燦爛的文明正在被時光磨滅,不知在角落里邊回味心酸史邊唾罵歷史罪人的人們是否真曾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我一直以來欣賞懂史且敢于評論批判歷史的學者,而也同時認為現任上海戲劇學院教授的余秋雨先生是無數學者中的豪杰,他的《文化苦旅》是萬千部文史學散文著作中最為出色的上品。
本書是余秋雨先生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其中有些文章曾在各類文學評獎中奪得首獎。全書的主調是憑借山水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歷史構成。余秋雨先生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范例。
余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著少年的激情,享受著老年的清閑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所以,余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著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他發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人們為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等大型建筑,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于人為,但歸根結底,還是源于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總痛心的活在不屬于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著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為這是余秋雨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讀罷余秋雨老師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么,卻又難以言狀,只覺得淡淡的哀愁與寂寞縈繞在心中不去,又難復平靜。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溫婉宜人的江南小鎮,余秋雨老師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夾雜著喜悅、激動、哀傷、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一個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國史上敘說羈旅之苦的文學作品不在少數,然而負擔上“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覺得這苦澀的味道濃得要化不開了。
說說那個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后,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余秋雨老師之苦,皆因有著中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式的文化自覺,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赫然呈現在自己的眼前卻無能為力,也就難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許是我出生的年代比余秋雨老師要幸福,沒有親眼目睹種種擦肩而過的'辛酸與血淚,因而沒有那種刻骨銘心的苦味縈繞心頭,然而余秋雨老師筆下一幕幕清晰可見的中國式文化悲劇,已經令我的心也不自覺得隨之惆悵,陷入了淡淡的寂寞,歷久不散。也許余秋雨老師得知我們肆意欣賞著他的“苦”,卻不能與之同苦,而只是僅僅的“寂寞”,怕是他的“苦”又會更甚了吧。
也許許多歷史界的專家學者曾經不留情面地指出過余秋雨老師作品中與史實不符的種種紕漏,但是依然無妨,文學不同于歷史學,畢竟余秋雨老師釀制的文化苦酒傳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僅僅是向讀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廣大的中國人民。這樣就已經足夠了,不是嗎?
作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這樣追隨著余秋雨老師的足跡,在寂寞間行走著,徘徊著,彳亍著,最后旅途也到了終點站,只剩下了“這里真安靜”的孤獨與余韻……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在廣為傳頌的中國大地上,流浪教師余先生,在文化的苦旅中,跨過大山,走過雪地,回到歷史的陌陌。他理性而嚴厲,回味苦澀,焦慮過后是理解,沉思之后是放松,是老幼,是言辭激昂的氛圍,是能吞噬世界的深刻評論。——這是《文化苦旅》。這就是文化的苦旅。
沙漠的荒涼,黃河文明的興亡,江南文化與人情的美麗與落寞,古城風貌與歷史。在《心靈之旅》中,余先生以文化學者精準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文化感悟與藝術表達,再現了隱藏在時間底層的深層思考,展開了山水與歷史精靈的遠程對話。太棒了!神奇!
妙哉!
是山水將文化的溶解,抑或是文化對山水的詩話?或是山水與文化的`天地契合?在看似平常的風景名勝之中,蘊藏的歷史與內涵,涵蓋的文化與深沉,在秋雨先生筆下,點點滴滴,猛的,全都滴成一團,如一股急流,把人震撼,感耶!嘆耶!撼耶!
西方一位哲人說過:“只有飽經滄桑的老人才會領悟真正的人生哲理。”余秋雨對于文化的經典評論便是他滄桑后博發而出的哲思。蘇東坡三十七歲便自稱“老頭”,他頗有蘇東坡“老夫聊發少年狂”的那種放達。放達于山水世界,放達于文化天堂。他曾說他常佇立,于觀察自然與人交際境界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明史中,余秋雨先生將犀利的筆觸直接伸向歷史,伸向人文,他勇于批判歷史,針砭時弊;他敢于發表見解,針針見血,這真是《文化苦旅》不同于其他散文之處,這正是《文化苦旅》長久不泯的精神所在。對于靈魂與精神的刻畫,猶記得莫高窟里那位無知道士的愚蠢行徑,猶記得長江入海口那個特殊群落一上海人的精明驕傲與能說會道。正是對于不被大眾看到的內涵的深度挖掘,正是對于社會形態的方方面面的反映與體現,成就了這部書的魅力與價值。
在山水解讀歷史,在歷史中解讀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讓自己的心靈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禮,這便是我讀《文化苦旅》獲得的最強烈的感受。或許,我還未完全領悟作者的深意。或許,我還未真正讀透這本書的內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愴奏響了時代的絕響,警世亦憾人!
品一杯香茗,讀一本好書,《文化苦旅》,值得一讀!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第一部散文合集,全書共37篇。它是用過山水景物來探求文化靈魂、人生真諦以及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其運用獨具一格的文字風格描繪出我國的文化歷史,又完好地把中國文人的艱難與自身回憶結合。于是我帶著好奇的心去品讀這一本書。
第一篇為《道士塔》,講的是一個無知愚蠢的道士——王圓箓令人悲憤的故事。《道士塔》的塔就是指莫高窟,而王圓箓做了莫高窟的當家后,以極低的價格向外國人售賣莫高窟里的中華文物。若以我們常人的思維,肯定會萬般怪罪王圓箓。可是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字中,他的“恨”不止恨王圓箓。篇中“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圣地,怎么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中國的文官都到哪去了,他們的滔滔奏折怎么從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一段足以表達了余秋雨先生對清末朝廷以及官僚的不作為感到憤懣又無奈。我第一次讀是憤懣,第二次讀是無奈,第三次讀就只剩壓抑了......
緊跟其后的`正是《莫高窟》,寫的是余秋雨先生對莫高窟的參觀和感悟。莫高窟是我國的佛教圣地,由前秦時期開始修建,歷經十六國,各朝在此地都有不同的建造和修繕。余秋雨先生運動窟中壁畫鮮活的語言向讀者詮釋了莫高窟足以傲視異邦古跡的證據,從樂樽和尚對佛教的崇尚,至盛唐時期人民幻想的飛天,無一不使余秋雨先生感慨萬千。我也去過莫高窟,但大多時候走馬觀花,只是單純地覺得窟中的壁畫很壯觀,卻無法如余秋雨先生一般表達出如此豪邁的文字。篇末的一句,則是先生對莫高窟,對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自豪——我們,是飛天的后人。
余秋雨先生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后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好句07-03
文化苦旅感悟08-29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讀書09-25
書寫文化的苦旅作文07-02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2-27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5-30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