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優秀7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1
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簡便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我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終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難怪,看這本書要慢、要細,里面的思考,十分人所思,十分人所見。他筆下的《風雨天一閣》我記憶猶新,一個人,不!一個家族背負著堅守一座藏書樓的命運,范欽讓偌大的中國留下了一座藏書樓,保留到此刻。別的藏書家有,藏書也有,但沒過幾代,歷史的風塵就將它們掩埋了。可是,范氏天一閣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執著、堅定,還是如余秋雨說的“超越意氣、嗜好、才情,甚至時間的意志力!边@種意志力體此刻哪兒?他曾毫不客氣地頂撞過權勢極盛的皇親郭勛,為此遭廷杖,下監獄,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顧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終連權奸嚴氏都奈何不了他!耙粋成功的藏書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個強健的人!庇嗲镉暝谀抢锟偨Y道。
看到這,反思一下,我們這些讀書人,如果生在那個年代,身為一個藏書家,會像范欽一樣嗎?我想不會,范欽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讓我們來,難!我們是教師,教育學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在挫折面前,爬起來的又有誰?生活著,又為了什么?這不正是我們該思索的。
文化苦旅讀后感2
看過書的序,對于“苦旅”,我便有些不解,雖沒有太白乘輕舟的飄逸,也沒有放翁騎瘦驢的灑脫,但無須顧慮衣食住行的麻煩,何談“苦”字?
確切地感受過,才能夠體味其中一二?嗟牟⒉皇锹眯斜旧,而是這路途上所經過的文化,這苦有幾分堅忍,這苦有幾分沉重,這苦更有幾分責任。
魯迅說“失敗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莫高窟內,千古的文化不幸地落入無知的農人之手,壁畫被毀,塑像被砸,寶物以低價流出華夏大地。難道這不是悲?是,這是!是莫高窟的失敗,是中國的失敗。
王道士在這場悲劇的演出中不過是一個丑類,他所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多少年來中華的短處。他們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沒有文化的浸染,對于民族的歷史榮辱沒有概念,眼里只有金錢與市井的喜怒哀樂,甚至對于文化的.價值沒有概念。他們沒有錯,錯的是千百年來對于他們的忽視,不經受教育,價值觀的形成便有了漏洞。父傳子,子傳孫,對于他們,人生便只有一個目標,吃飽穿暖,有些貪念便是得個小官當當。
難道這不苦?苦,這苦中有沉重的文化陋習,這苦中,有太多的不負責任,百姓的不負責任,官員的不負責任,開山鼻祖的不負責任……
曾經孕育了幾代繁華的古老的中華,竟沒有想到,在文人雅士的底層,還有一個對生活,對文化都無能為力的人群。
于是,中華大地坍塌出一堆廢墟,那是文化的廢墟,是坍塌的中華民族古老的脊梁。
文化苦旅讀后感3
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全書主要是憑借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作者的散文形式的確與眾不同,但你看了本書的篇目后,想在正文中尋找天一閣、莫高窟、天柱山,乃至江南小鎮的周莊、同里是什么樣子,那你肯定會大失所望。因為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一詞,其過人之處是在點明某地后,即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麗而沉郁的人生圖景,緊跟著進入直抒式詠嘆。
這種詠嘆以熾烈的情感和夸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著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我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余秋雨那獨有的文化底蘊、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作意念,始終貫穿于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初次讀余秋雨的'文章,就被他作品的沉穩、大氣所吸引,更加另人折服的是他學識的淵博以及他對學術嚴謹的態度。要深刻地讀懂余秋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就不能不讀。在公司舉行的女職工讀書活動過程中,我匆匆地讀了其中大部分作品,并且收益頗豐。感受,自然是有的,可一提起筆,就感到思緒紛雜,不知道如何用言語去表達自己的感受,也許這就是余秋雨散文的魅力吧,品讀時給人以美的享受,回過頭來卻又感到縹緲,神秘了。
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你
文化苦旅讀后感4
時間造就文化的悠久,人類編織文化的魅力,而精神與品質便成就了文化的靈魂。余秋雨用他敏銳的雙眸和獨特的視角,穿越神州大地萬里河山,帶你感受著歷史的深邃。在他的眼里,一切妖嬈的景物都脫下華麗的衣裳,還復了最初的本真,因為真正的山水不僅僅只是山水,更飽含著人情世故和文化良知。因此,在西天凄艷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窟的罪人;在羅池廟里,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旁,我看見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在天柱山上,我看見了華發蒼然的蘇東坡……
從他的書中,我更讀出了歷史人文其實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它同時擁有嚴肅與幽默的“雙重性格”。歷史勇敢的'記錄著人類的一切與自然演變,從盤古開天辟地到不可預知的宇宙巨變,這一切的一切都被它悄無聲息的收入囊中,深不可測,令人神往。但它也有輕松愉悅的時刻,《洞庭一角》里有一則關于烏龜的奇事,它每年定時都會爬回家,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洞庭湖流域風土人情的光彩。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既仁既智者則會擁有廣闊的胸襟,去欣賞這世間的萬物,山山水水,和這一片又一片氤氳著墨香的神奇土地。
每當我翻開這本書,便會有縷縷情思揮之不去,在心頭悄然纏繞,燃起我對中國歷史文化深深的向往。我想,余秋雨也是這樣,他并非是在艱苦的漫漫跋涉,而是樂在其中!
文化苦旅讀后感5
沙源既是沙鳴山,隱泉既是月牙泉,因形如新月,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文中講述的是作者一路攀登沙山而上,尋找月牙泉的旅途經歷和感受。
“夕陽下的綿綿沙山是無與倫比的天下美景”這句話是余秋雨攀上山頂時發出的'感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美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不美嗎?為什么一顆平凡的野草在攝影師的手下變得如此唯美?為什么一朵枯萎的花朵在美術家的筆下變得如此輝煌?這讓我想起一句話: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得眼睛“。高淑珍的坑頭課堂,最美女老師張麗莉,托舉生命的最美媽媽,你說她們不美嗎?
美,不是偉大,其實就在身邊。
”連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懶得細加調配,讓世間大受其累“而月牙泉不就是這樣的產物嗎?黃河以她澎湃的氣勢流傳千古,長江以她的綿延萬里而聞名于世。這讓我不禁的想,那月牙泉呢?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時,給粗狂以明麗!庇嗲镉暝跁锏倪@段話實在是再貼切也不過了。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古人以他們的方式贊美著四季的美麗,平靜,實在;蛟S又會是這樣,當你回到家時飯桌上已經擺好了熱騰騰的飯菜,當你生病時有人在照顧你……
文化苦旅讀后感6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令人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輝煌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边@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泄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想我真應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也希望更的人走進《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讀后感7
天地如此之大,卻容不下幾個詩人嗎詩人是什么是一個個自我的生命,還是藍天綠水間飛翔的那只蝴蝶,是大自然的使者,這使者沒有翅膀,卻化為了詩人,揚起褪色的兩袖,在這天地間遺恨又遺恨。
漫漫長路。誰走的不艱辛,我們這樣走是為了什么,當我們房間的燈越來越亮,我們船開的越來越快,耳邊MP3越來越響亮。我們又怎樣才能回到那個清晨,那個民族的清晨,那個民族的清晨,在眷眷長河上,劃出山水的船只。那個有滿腔詩情的'詩人和耳邊不停吱吱喳喳呼喚希望的鳥雀。
我知道一切都無法走至天荒地老。只是我們依然揚著頭迎接那無法永遠的承諾。生命對我們只是一次長途,而我們可愛的詩人呀,不安分的搖著船槳,走在我們前面,用他們的生命接受著一個世界的殘缺,用長途苦旅,孕育一個民族的精神。我們可以為自己而活,自私的活著,我們還有什么資格,苦吟這世界太小,無法盛下我們的憂傷呢。我們是活得太過慎重,我們應該學會去理解沒有答案的問題,我文化苦旅三峽讀書筆記 們也該被不知名的東西驚嚇一下,回頭看我們走過的路了。
一句"美麗的夢流下美麗的憂傷"讓我們朝那凄涼的歷史與文化斜瞟一眼。當我問你有何收獲時,你的回答是什么呢是一次撕心裂肺的吶喊還是兩行清淚垂掛一個夜晚。這句詩是一個不安分的開始,還是完整的結束,一切只是為了刺醒我們民族的精神。
你來我往,波濤來了又去了,天地濕了又凈了。那個靜靜等待山川融合的神女呀!我站在曾經的那個船只頭上,問你"無數次的開始與結束,我厭了,我的故鄉在哪里"只聽那一聲溫柔的回答"故鄉就就在你的腳下。"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感悟08-29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2-27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經典語段摘抄03-14
文化苦旅作文11篇07-1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06-09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11-03
文化苦旅的讀書筆記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