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讀后感1
掩卷沉思,在社會已然進入科技高度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對物質追求達到了無止境,各種成功學、厚黑學、官場小說甚囂塵上。
讀《文化苦旅》卻讓我如同在茫茫的沙漠中尋著一汪清泉,這樣的`甘冽,透人心脾,蕩滌心靈。作者寓情于景,在帶領我們領略山水風光的時候,更多的是對中國文化失落的嘆息,對民族精神何去何從的一種反思。
很贊同作者在《筆墨祭》最后所寫的:“這個民族的生命力還需要在更寬廣的天地中展開。健全的人生須不斷立美逐丑。”讓我們像逐日的夸父一樣追逐美好吧。
《文化苦旅》讀后感2
“桃花源”千百年來竟成中國人時時夢寐以求的人間樂土之所在,“桃源”所樂者何?無戰亂與征賦,平等而富足,如是而已矣,并無精神之超越,無對人性本具之罪惡與生命本有之苦難的復雜性之認識,“桃源”人也是人,就算避世再遠,也逃不開罪的鉗制。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要么向王權低頭,要么就隱遁超脫,并無為愛為公義為超越性之真理而獨立奮爭的精神。
不是遮與蓋,就是逃與避,在苦與樂之間徘徊不止,走向“桃源”的'同時,也走向了精神價值的虛無,難道這竟是陶淵明和千百士人所向往的樂土?
《文化苦旅》讀后感3
《藏書憂》則是文集中一篇獨特文章。沒寫人,也沒寫物,寫的是書,是作者自己的一種心情。我認為,雖是"文化苦旅”,雖是一路走來,寫人寫物。終究,還是不能缺少這一篇的。書,在文化傳承中的.角色,自然不言而喻,文化的傳承在某程度上絕大部分是由書籍來完成的。跟隨余先生這一路走下來,回首再看這段旅程時,卻是有些苦澀。或許,只有當我們明白了苦澀,才能更好的體會到甘甜。也只有是一段苦旅,才能真正的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苦旅》讀后感4
《文化苦旅》帶領著我在歷史長河中漫游。我們面前出現曾在歷史舞臺上演出過的一幕威武雄壯的活劇,一個個偉在大的人物出現了,他們的身上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們中的'多數還是逃脫不掉那悲劇性的結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這破碎的心卻真的讀懂了中國文化。
《文化苦旅》讀后感5
李白的詩飄逸靈動、超拔縱橫、吞吐山河有余,而沉郁練達、憂患深情、悲心苦難不足,讀其作品如閱其人,羽化超脫而心向隱遁的仙道氣始終伴隨著這位才華橫溢的天之驕子,在世事的艱辛、惡劣和仕途的坎坷不順中他選擇了以桀驁不遜的風骨出入自我精神的狂歡,這與杜甫的始終不棄不舍,執著當下,痛入心髓而猶深懷抱負與憂悲進入民眾、國家的'苦難大有不同。中國的多數人可能大抵都更愛讀李白,因為從李白那兒能讀出一種速度和快感來,但我卻偏愛老杜,老杜的字句不止是用靈氣潑灑的音符,更是一種血淚沉淀的生命的精魂。他不超脫,所以他超越了那時代的每一個神往超脫的詩人。
《文化苦旅》讀后感6
我癡迷于哥特式尖頂建筑,清晰記得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來源與發展,能大段背誦莎士比亞的名句,一度覺得西方的月亮真的挺圓。直到品讀了余先生的`《文化苦旅》之后,才幡然醒悟,最厚重的人文、最恒久的歷史、最深厚的底蘊,就在我們的身邊。
秦磚漢瓦,唐詩宋詞,紫禁城的森嚴,水鄉園林的婉約,塞外風光的豪放,名山大川的壯觀,兩河文明的發展,書畫佳作的精彩,無一不值得我們細細琢磨、久久回味。歷史讓人銘記,催人思索,使人奮進。余先生追尋先人的足跡,借景寫人,博古敘今,文化苦旅,雖苦也甘。
《文化苦旅》讀后感7
深夜暗淡的燈光下,我輕輕地合上了泛黃的書頁,結束了假期的“文化苦旅”。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讀罷便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滄桑瀟灑的文字是人、歷史、自然的渾濁交融,跟著先生的腳步,在這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平靜地游歷每一寸山水,穿越秋千年的風雨,站在古人曾佇立的.方位上,去靜聽與千年之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雨聲,去感受中國輝煌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
合上眼,靜下心,終于讀完了這本散發著身后文化氣息的游記。風一程,雨一程,仿佛走遍了這篇承載著千年沉重歷史的土地。
《文化苦旅》讀后感8
文化苦旅,萬聲嘆息。而萬聲嘆息中所蘊含的`百味,又怎是一個苦字了得。
突然想到八個字:“生亦何歡,死亦何苦。”
合上書,小睡一會,用暫時的平息來撫慰內心的疲憊。醒來后,感覺如書上所寫:“將軍舒眉了,謀士自悔了,君王息怒了,英豪冷靜了,俠客止步了,戰鼓停息了,駿馬回槽了,刀刃入鞘了,奏章中斷了,叱令收回了,船楫下錨了,酒氣消退了,狂歡消解了,呼吸勻停了,心律平緩了。”
但是,“又不能完全忘卻,留下一點影子,陰陰涼涼的,添一份淡淡的惆悵”。
《文化苦旅》讀后感9
在暑假里讀了余秋雨的書,覺得很美。
在《三峽》中余秋雨贊賞李白的豪放,卻未曾吟詠白帝;驚艷于神女峰的多姿,卻未曾賦詞歌詠;無論是敦煌的道骨仙風,還是都江堰的豪情萬丈,都只博他淺淺一笑,再也留不住余秋雨前進的步伐。
余秋雨是個傳頌者,對于他筆下的`山山水水,人們都懷有近乎仰慕的喜愛;他更是個旁觀者,什么越女恩仇三國紛爭都盡入他的法眼。
余秋雨走完了他的文化苦旅,我們呢?
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走一走我們的文化苦旅呢?
《文化苦旅》讀后感10
打開文化苦旅,我看到作者獨自走在浩瀚的土地上,只有厚重的包,思想縈繞在風景名勝區和歷史遺跡之間,文人和文化命運之間,上下搜索,也許苦?
然而,仔細品細品味書中的文字時,我能感覺到作者揮之不去了市中心的喧囂,拋開了所有的雜緒,伴隨著微風、日落和明月的光輝,享受著茫茫沙漠的荒涼,小橋流水的美麗,融合了山川的美景,與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行了心與心的交流,不是很開心嗎?
走一步,停一步。余秋雨秋雨,就是這樣,停下來,停下來,用空靈的文字和深厚的文化遺產,一切都是信手,栩栩如生的寫作,感受山水之間,展示中國文化的廣度和深度,不知疲倦地探索生正意義和文化靈魂。
《文化苦旅》讀后感11
歷史的探索,往往始于足下。我跟隨著《文化苦旅》的腳步,把握歷史的韻律,靜觀王朝的興亡。
遺失“文化,不就是讓有限的生命向更大的空間和時間領域延伸么?”《風雨天一閣》中有一個文化傳承中令人欷歔的事件,明朝大藏書家范欽藏書頗豐,然而時局的變遷令其中多數毀于賊手,許多孤本失傳,成為了文化史上的`一大遺憾。
曾慕名前往拜訪大相國寺,卻發現佛教氛圍早已面目全非,我不禁疑惑了,我們該怎樣避免文化的遺失?而西安大雁塔前一位僧人以倒立的形式化緣,不顧周遭耀眼的閃光燈,才真正詮釋了佛教的思想——修行。
這正是如今無數的廟宇樓閣中的僧人所遺失的——佛的精神以及歷史所賦予他們傳承佛教思想的使命感。
《文化苦旅》讀后感12
廣闊的陸上,孕育著大群大群的生靈。靈長的猿慢慢進化成兩腿站立、會用火,最終會思考的人類,他們渴望更多。
文化究竟是什么?我們走在千年的路上,頻頻回首,只為尋找最初設下的答案。——題記
《文化苦旅》,確如書名和綠色的.包裝一般,甘苦的味道彌漫在方正的漢字間。說是杯中的熱茶還不夠,應是山頂的草藥,可以用水熬出褐色的湯汁。
厚厚的一本,從東海之濱到白雪皚皚的陽關、再到風吹浪打的北歐,余秋雨先生對于“文化”的追尋,從來不屈服于腳下凹凸不平的土地。書中幾處的記述同我的印象重合在一起,既有自豪自己能跟上偉人的足跡,又是遺憾物是人非。
《文化苦旅》讀后感13
余秋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著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為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寫本書!
走進始終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堪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的走上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誓著另一種文化,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讀后感14
《文化苦旅》是一本略薄的散文集子,各篇獨立,卻因文化的淵源而如血肉般緊密聯接。
從塞外大漠到江南水鄉,從沙原隱泉至西湖煙雨,一葉扁舟,一方山水,古鎮巷弄,塔窟廟墓,中華文化的厚重與傳承通過筆者靈逸的`文筆、不羈的語言立于讀者面前。
《文化苦旅》讀后感15
“我好恨!”恨王道士為何將如此珍貴的經卷拱手相送;恨我偌大中國竟是留不住一個小小敦煌;恨作為一個飛天兒女,我卻是在風沙肆虐之時什么也不能為她做。余先生說“中國歷史太長、戰亂太多、苦難太深,沒有哪一種純粹的遺跡能夠長久保存,除非躲在地下,躲在墳里,躲在不為常人注意的秘處。”如果可以選擇,我寧愿敦煌只是默默地孕育著她的`莫高,直到我們足夠強大,能夠保護她。
這個世界能帶走人的不是道路,而是俗世的繁華富貴;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而是守護一生的夢想。我們是敦煌的子民,飛天的兒女,共同守護千古的敦煌夢就是我的夢想。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好句07-03
《文化苦旅》有感05-05
文化苦旅感悟08-29
文化苦旅讀書09-25
書寫文化的苦旅作文07-02
閱讀文化苦旅的心得12-13
文化苦旅閱讀感悟12-27
《文化苦旅》經典語段摘抄03-14
文化苦旅作文11篇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