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家庭的記憶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一份好的教學設計是什么樣子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庭的記憶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家庭的記憶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引導學生意識到我與家庭的關系,激發學生熱愛家庭、父母和祖輩的感情。
2、行為與習慣:通過活動增進對長輩和家庭的了解,養成關心家庭變化,關愛家人的習慣,逐漸樹立家庭責任感。
3、知識與技能:知道自己的成長與家庭的發展變化的關系,學會如何搜集資料,用實際行動表達對家庭的關愛。
第1課時
一、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收集全家福照片或與家人合影的照片;向父母了解家里近幾年發生的大事和家庭中的特殊日子;請爺爺奶奶講講他們小時候的生活情況或故事。
2、教師準備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的磁帶或碟片;制作課件《我十歲了》。
二、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投影出示課件《我十歲了》。
2、看完這些畫面,你最想說什么?
3、小結:不知不覺中,我們不少同學已經度過了十歲的生日,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興的事呀!十年來,發生了多少令人難忘的事情,童年的記憶多么美好!而這一切都是和我們的家庭緊緊聯系在一起的。
4、板書課題。
設計思路: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大多學生已經越發感受到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員在自己成長歷程中的作用。因此,本課從一對父母精心為兒子制作的十歲的生日禮物的展示作為開場白,對進一步喚起每個學生的感恩之心有推波助燃之效,同時也巧妙地勾起了每個學生對自己成長經歷中美好往事的回憶。這樣就使課題的出示水到渠成,更顯得流暢自然。
(二)再現生活
1、我們在成長,家庭也在變化,課前布置同學們了解家庭大事和家庭特殊日子,大家都完成了嗎?
2、(投影出示書上70頁表格)指名學生,其他同學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再補充說明。
3、四人小組相互交流。教師行間巡視,鼓勵學生從不同的方面來談,如父母的生日,長輩去世的日子等,并選取有代表性的在全班交流。
4、小結
在大人眼里,我們給他們帶來了很多的快樂,使家庭生活充滿生機;在我們眼里,大人們給了我們更多的關愛,讓我們能更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現在的生活真是甜美無比,你感受到了嗎?下面我們舉行一個《我愛我家》的小小故事會,好不好?
5、同桌互相講述。
6、指名在全班匯報。
設計思路:家庭的幸福緣于每個成員的和睦相處,課堂效率的提高在于充分利用好每一分鐘。因此,本環節安排了兩次同學間的交流(第一次是先讓一個同學說,再四人小組交流;第二次是先同桌交流,再指名匯報),這樣既讓每個同學都有了表達的機會,又提高了全班交流時的導向性和針對性。
(三)講述往事
1、過渡:因為我們都還小,所以對家庭中發生的事情知道的還不多,但我們的長輩們對家里的事最清楚了,你問過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嗎,他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穿什么樣的衣服,吃什么樣的東西,住什么樣的房子呢?
2、指名學生回答或模擬表演。
設計說明:本環節需要根據學生收集的資料情況以及現場氣氛來進行。大多情況以先讓幾個學生作簡單發言,再分組進行交流,教者行間巡視,最后全班匯報表演。必要時教師可參與其中,進行指導。
3、小結,看來大家在課前都做了充分準備,老師也想給大家講一個當代作家麥天樞回憶童年生活的一個故事,好嗎?
4、師配樂講述故事《苦糖》。
5、聽了這個感人的故事,你最想說的是什么?
6、欣賞歌曲《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
設計理念:新課程標準下的品德與社會課堂要讓學習過程成為學生完整生命投入的過程,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要經受認知的挑戰,從中獲得理智上的滿足,更在情感、心靈的充盈上獲得情感的體驗,在回歸生活的過程中進一步得到正確的價值引領。因而,在聽故事、品故事之后,我又設計了欣賞歌曲這一環節。因為在教師繪聲繪色的故事聲中,學生不知不覺中觸動了自己的情感之弦,不少學生會迫不及待地要求發言。所以,歌曲的欣賞會讓更多的學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讓他們的情緒達到極點,從而為整堂課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四)總結導行
我們每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我們是家庭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員。為了我們能更加健康地成長,也為了我們的家庭能更加美滿幸福,我們要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家庭,同時不能忘了要對家庭有所貢獻。有位詩人這樣寫道:“家是人避風的港灣”,確實,老師相信你們設計的吉祥物一定會給你的家帶來吉祥如意,讓你們一家人相親相愛到永遠。
第2課時
一、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為自己的家庭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收集福娃或其他活動的吉祥物的資料;了解建庭成員的屬相、愛好等。
2、制作有關吉祥物的課件。
二、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這幾天,為自己的家庭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的同學舉手。
2、指名具體介紹所做的事情。
3、南京夫子廟小學三(3)班的同學真了不起,他們為自己的家庭設計了一樣吉祥物呢?你們想看看嗎?
設計理念:《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實踐性,只有把認識轉化為行動,指導學生的行為,的目的才能達到,這也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個基本規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行為準則,光說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別是現在人們的思想已駛入了現代化的快車道。小學生耳聞目染,其思想認識也已變的逐漸復雜起來。只有及時把道德準則轉化為實際行動,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反饋交流,才會達到事半功倍之效。另外,上課伊始,一定要緊緊抓住每個學生的心理,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弘揚孝親敬長之風。因此,要盡可能多請幾個學生介紹他們做了哪些值得自豪的事,并為所有舉手的同學送上熱情的掌聲。從而為下面的學習打下感情基礎,尤其是為吉祥物的創作埋下自信的種苗。
(二)欣賞學習
1、投影出示兩位同學設計的吉祥物。
2、指名讀設計說明。
3、小結:吉祥物大多是用一種動物形象或其他物品來表達某種意愿或向往,如每四年一屆的奧運會都會用不同的吉祥物,來表達人們對世界和平的向往。大家知道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是什么嗎?
3、相互展示課前收集的各種各樣的福娃或其它吉祥物。
4、課件展示福娃的誕生和采訪一位成功地為學校藝術節設計吉祥物的同學的實錄。
設計說明: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有關吉祥物的知識,本環節首先出示兩位學生的作品,再由大家耳熟能詳的福娃談起,相互展示課前收集的各種吉祥物,再到課件的運用,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欲望,不斷萌動設計的情感。尤其是同學成功事例的介紹,增強每個人的信心,為他們能順利地生成自己的意義世界打下基礎。
(三)設計展示
1、同學們想不想為自己的家庭設計一樣吉祥物呢?
2、小組討論設計意圖
(提示:首先想你和父母親分別喜歡什么東西,然后想什么東西最能象征你們家的特點,最后再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同學聽一聽。還要注意不能鸚鵡學舌,人云亦云,即設計要體現自己家庭的特點,勇于大膽創新。)
3、各自完成自己的設計,并加以說明。
4、交流展示
設計思路:每個兒童生活在不同物質與精神世界中,他們的發展存在很大的差異。本環節中,肯定會出現有的學生信心不足,有的學生過于自信;有的學生愿意把自己的作品與大家共享,有的更喜歡獨自欣賞或反思。因而在交流時,教者要注意對信心不足的學生加以鼓勵,對過于張揚的學生要提醒他謙虛一點,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敞開自己的心扉,將自己的快樂和收獲分享給每一個人。
(四)總結拓展
老師很高興我們每個同學都為自己的家庭設計好了吉祥物,課后請同學們把設計的吉祥物再美化一下,帶回家給家人欣賞欣賞。
家庭的記憶教學設計2
課程內容
依據《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我的家庭生活”中如下條文:“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
教材分析
本課是統編《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家是最溫暖的地方”中的最后一課,也是本冊最后一課。主要引導學生感受中華是一個非常重視家庭的民族,通過“家庭稱呼搶答賽”、“‘家史’小調查”、“傳統節日中的‘家’”、“語言文字中的‘家’”這四個板塊的內容讓學生感受中國人重視家庭的傳統觀念。教材內容不僅涉及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稱呼,家庭的變遷,家庭的歷史以及家庭帶來的美好記憶,還涉及了中國人在傳統節日和語言文字中重視家庭的文化傳統。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小學生對家庭的理解更多地體現在與身邊家人的關系中,他們對“家庭”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的認識以及對中國家庭傳統文化的了解很少。本單元前面兩課呈現了學生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聯系,現代社會中家庭形式以“核心家庭”為主,所以,學生對于大家庭內部各種關系和稱呼的感知與理解變得較為困難,對家庭歷史及家庭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還需更進一步的了解。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目標
1.知道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及相應的稱謂。
2.能通過采訪、調查、查閱史料等方式了解家庭的過去。
3.產生對家庭愛的情感和對家的歸屬感。
教學重難點
1.了解較為復雜的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并能用書面語進行稱呼。
2.初步學習和掌握訪談、調查等研究方法。
教學資源
1.教師準備PPT,其中包括家庭成員關系、家庭稱呼搶答題目(在教材基礎上,補充部分家庭成員關系題目)、兒歌《家庭稱呼歌》以及學生們的繪畫作品。
2.學生填寫家庭關系示意圖、《“家史”小調查》的表格。
教學過程
活動一、家庭生活掠影
(一)上節課最后老師布置了一個家庭作業,幫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做一件事,把我們的關愛帶給他們,那么他們在收到我們的關愛之后有什么反應呢?誰來說一說。
請學生講述自己與父母的互動。
(二)孩子們,聽了你們的講述老師心里暖暖的,這些都屬于我們的家庭記憶。今天我們共同走進下一課《家庭的記憶》。(板書課題。)
活動二、家庭輩分稱呼
(一)家庭關系示意圖
1.認識家庭單元。
教師:家庭的記憶中除了家人之間美好的'相處之外,還包括很多內容。比如:家族的歷史、大家庭里不同輩分的長輩……
教師:課前老師布置大家完成《家庭關系示意圖》, 誰來展示一下你填寫的示意圖。(學生展示)
教師:孩子們,我們的爸爸媽媽是什么關系?“家庭關系示意圖”里面還有哪些人是這種關系?
學生回答。
教師小結:像這樣擁有夫妻關系的兩個人和自己的孩子組成的家庭是“核心家庭”,核心家庭是現代社會最常見的家庭形式。
2.認識不同輩分。
教師:請大家看大屏幕,說一說媽媽和外婆是什么關系?
教師:“家庭關系示意圖”里面還有哪些人是這種關系?
學生自由發言。
小結:外婆是媽媽的長輩,她比媽媽長一輩。媽媽是你的長輩,媽媽比你長一輩。外婆比你長幾輩呢?對,長兩輩。
教師:孩子們,除了剛才說的夫妻關系、母女關系以外,請再看看“家庭關系示意圖”,你還能找到哪些關系?還有哪些人是這種關系呢?”
學生自由發言。
3.了解“四世同堂”。
教師:有的同學的爺爺的父親還健在,那么這樣的同學和他的曾爺爺之間共有幾代,如果他們聚集在一起,這樣的大家庭就叫“四世同堂”。咱們同學們中間,誰家的大家庭是“四世同堂”呢?
學生發言。
教師:我們來看課本79頁下面的“知識窗”:社會生活的變化,往往會帶動家庭規模的變化,現在由爸爸、媽媽和孩子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以往那種和爺爺、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已經變得越來越少了,“四世同堂”的家庭更是少見。
(二)家庭稱呼搶答賽
教師:孩子們,家庭成員間的關系和稱呼都弄明白了嗎?我們以小組為單位,來一輪搶答賽吧!
將班級學生分組,教師用PPT逐條展示課本《搶答競賽》中的問題,由各組學生搶答回答,答對一題加一顆星(在黑板上畫表格分組),答錯不加,得分多的小組獲勝,可適當獎勵。
教師:剛才的搶答真激烈!同學們知道的比老師想象中的要棒多了,除了剛才那些,你還能提出什么關于家庭成員關系或稱呼的問題考考你的同學?
預設學生問:我是我表弟的什么?
預設學生問:我是堂姐的什么?
……
教師:同學們對家庭成員間的稱呼了解真多,有一首《家庭稱呼歌》,我們一起來唱一唱。
活動三、我的“家史”小調查
(一)我的“家史”。
1.教師:課前老師請同學們做了個“家史”小調查,請大家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先在組內分享交流,然后再推薦一位同學來全班分享。
PPT出示小組分享要求:
1.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你家發生了哪些大事?
2.你是如何知道這些事情的?
3.你能感受到不斷傳承的家庭美德嗎?
2.小組推薦的學生全班分享。
3.教師:同學們真是太聰明了,記得以后要多和父母長輩們交流哦,這樣你會知道更多的“家庭大事”。
(二)比比童年。
1.教師:通過剛才的調查,你是否對自己的家庭有了更多的了解呢?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我和父母比童年》,課下老師讓學生們采訪自己的爸爸媽媽,讓他們給我們講講他們小時候的故事,然后畫成畫講給大家聽,同學們完成的非常好,老師從中挑選了幾張,我們一起來看看。
讓學生邊講解自己的作品邊比較我們和父母的童年有什么不同。
教師總結:同學們,我們平時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今天通過這么多家庭成員間的稱呼和“家史”小調查,我們發現:原來我們每個小家庭背后還存在著一個又一個大的家庭。這些大的家庭組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們的社會。我們都來做個有心人,以后在生活中多多觀察身邊還有哪些不同的大家庭。
課后作業
回家和爸爸媽媽學一個他們小時候玩的游戲,來了和小伙伴們一起玩。
板書設計
家庭的記憶
家庭稱呼
我的“家史”
家庭的記憶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了解家庭成員的稱呼,知道家庭的發展變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理解語言文字中的“家”。
2、感受家庭的傳統和價值,體會自己的成長與家庭發展變化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家庭成員的稱呼,知道家庭的發展變化,知道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學難點:理解語言文字中的“家”,感受家庭的傳統和價值,體會自己的成長與家庭發展變化的關系。
課前準備:
教師:課件。
學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日子和事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教師: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可愛、溫馨、美麗的家。
聽歌曲“讓愛住我家”,說說你的家,你家里有幾口人?你長得像誰呢?
二、新知講授
活動一:家庭稱呼搶答賽
教師:開展“我來問,你來答”的小活動。
學生交流:搶答。
教師:開展“我來問,你來答”的小活動。
學生交流:搶答。
教師:請同學們帶著節奏拍手讀兒歌。
《稱謂歌》
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爸爸的爸爸叫爺爺
爸爸的媽媽叫什么爸爸的媽媽叫奶奶
爸爸的弟弟叫什么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什么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媽媽的爸爸叫什么媽媽的爸爸叫外公
媽媽的媽媽叫什么媽媽的媽媽叫外婆
媽媽的兄弟叫什么媽媽的'兄弟叫舅舅
媽媽的姐妹叫什么媽媽的姐妹叫姨媽
教師:進行搶答競賽,看誰說的又快又正確。
教師:社會生活的變化,往往會帶動家庭規模的變化。目前,大多數的家庭是由爸爸、媽媽和孩子組成的,人們稱之為“核心家庭”。以往那種和爺谷、奶奶等三代人生活在一一起的大家庭已經變得越來越少了,“四代同堂”的家庭則更為少見。
活動二:“家史”小調查
教師:隨著我們的成長,家庭也在發生變化。讓我們做一個“家史”小調查吧!
教師:你是如何知道這些事情的?你能感受到不斷傳承的家庭美德嗎?在過去的幾十年,你家發生了哪些大事?
學生交流:自主發言。
教師:比較父母和自己的童年,你發現了什么?
活動三;傳統節日中的“家”
教師:每當春節來臨,我們都會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大家知道“年夜飯”的由來嗎?
學生交流:小組討論。
教師:講講“年夜飯”相關小知識。
教師:你家的“年夜飯”通常有哪些人呢?說說當時的情形和你的心情。你家的“年夜飯”常吃些什么?你知道它們與家庭美好生活有什么關聯嗎?
學生交流:自主發言。
教師:打開教材P82頁,閱讀“回”老家“過春節”。為什么很多中國人過春節一定要回“老家”呢?
學生交流:小組討論。
教師:除了春節以外,在我們國家,還有很多傳統節日與“家”有關,你知道嗎?
活動四:語言文字中的“家”
教師:在中國,不僅很多傳統節日與“家”有關,而且很多語言文字也與“家”有關呢!
教師:你知道哪些祝福家庭的詞語和諺語嗎?通過這些成語和諺語,你發現中國人最重視什么呢?
學生交流:闔家歡樂;家書抵萬金;家和萬事興……
教師:通過小組合作形式收集有關“家”的成語、諺語、格言、詩篇或者故事,進行交流。
家庭的記憶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體會自己的成長與家庭發展變化的關系。
教學重點:
感受家庭的傳統與價值。
教學難點:
體會自己的成長與家庭發展變化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美文欣賞:《苦糖》 。
這一部分既是對上—個環節“聽爺爺奶奶講過去的事情”的具體化,是一個范例,也是一個獨立的環節。選用的《苦糖》是當代作家蓮子記錄另外一位當代作家麥天樞回憶童年的——件事,細膩地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的艱辛,為兒童對今天生活的感受提供了一個歷史參照。
教師可以自己選用——些類似的文章。
教師可以靈活處理這——部分與“聽爺爺講過去的故事”的先后順序,也可以將這部分放在前面作為一個引子。
這—部分的教學應以兒童自己的閱讀和體悟為主,兒童能理解多少算多少,避免上成語文課。教師可就學生閱讀中的疑難司題進行解答。
二、創意大賽:家庭吉祥物設計
這一部分分為四個環節:
小詞典。小詞典的內容是對吉祥物的一種解釋。教材對吉祥物的解釋是:“變形或夸張的動物形象或其他物品形象,用來表達對某種良好意愿的渴望。選來做吉祥物的原型往往具有一些我們所向往的品質,比如虎具有威猛、勇敢的品質、鯊魚具有兇猛的特性等。”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補充解釋,也可以舉例說明。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兒童對吉祥物的概念和功能有一個了解,為下面的活動打下基礎。
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改造本部分內容,如改成“家庭徽記”設計大賽。
對吉祥物的解釋兒童讀一讀,老師略做解釋就行了,不必讓兒童記憶這一概念。
第二個環節:收集吉祥物。讓兒童將自己熟悉的各種吉祥物收集出來,粘貼在教材上,并向同學解釋自己所收集的吉祥物。這一環節仍然是一個準備性的環節,其目的是在了解吉祥物概念的基礎上通過收集吉祥物來達到對吉祥物的'形象化、具體化的理解。
第三個環節:南京夫子廟小學的學生設計的兩個吉祥物。一個是鹿,兒童的解釋是:“因為我的爺爺屬牛,我奶奶屬羊,和牛加起來像鹿,鹿的角很美,所以我就畫一個像鹿的動物做我們家的吉祥物。”這種解釋雖然有點可笑,但卻是兒童自己的、真實的解釋;一個是龍,兒童的解釋是:“因為形容龍的好成語很多,例如‘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龍飛風舞’;因為我們是龍的傳人;因為龍代表著溫馨、和諧、平安、和平、神圣;因為龍具有勇敢、勤勞的品質;因為我們家都喜歡龍,爸爸媽媽都屬龍。”
這一環節仍然是一個范例,是為兒童設計家庭吉祥物提供的兒童自己的范例,為兒童設計自己的家庭吉祥物再做形象化的鋪墊。
第四個環節:設計并解釋自己的家庭吉祥物。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兒童設計自己家的家庭吉祥物,然后向老師和同學解釋為什么這么設計,對自己的創新進行說明。
吉祥物收集可以從兒童熟悉的團體和組織人手,如當地的球隊,如“江蘇舜天足球隊”的吉祥物等。
吉祥物設計指導很重要,教師可從多方面進行啟發,如問一問兒童家庭最喜歡什么動物、這種動物具有什么品質等。
課后可進行一些延展性的活動,比如“家庭吉祥物”展覽等。
板書設計:
家庭的記憶
一、美文欣賞:《苦糖》
二、創意大賽:家庭吉祥物設計
【家庭的記憶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家庭電路安全用電》教學設計11-07
《家庭電路安全用電》教學設計4篇11-23
《家庭電路安全用電》教學設計(4篇)11-23
《家庭電路安全用電》教學設計6篇11-08
《家庭電路安全用電》教學設計(6篇)11-08
《家庭電路安全用電》教學設計(集錦6篇)11-16
《家庭電路安全用電》教學設計匯編6篇11-17
《家庭電路安全用電》教學設計集合6篇11-17
《杯子的設計》教學設計03-14
an教學設計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