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磁鐵的兩極》評課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評課稿,評課有利于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么什么樣的評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磁鐵的兩極》評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磁鐵的兩極》選自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三課,該課內容由兩部分組成:
1、關于磁鐵什么地方磁力大的實驗
2、磁鐵兩極的研究。其中第一部分是重點,而對實驗的設計和操作以及數據的處理和分析是難點。
在以往的該課教學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問題:
1、兩端磁力很強,導致實驗花費很多時間,導致課上不完。
2、中間三個點磁力太弱,結果都是0個回形針,無法分析。
3、兩端磁力大,導致中間兩個點回形針掛不住,會往兩邊移動。
4、各組數據相差很大,學生分析起來難度很大。
為此,本課引入了一個新的器材--磁力傳感器。但是,許老師并沒有忽略前面實驗的設計,他的設計重點在前面一塊,磁鐵的兩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已經在第一課中有所涉及。只是停留在顏色和SN。所以重點在認識磁鐵兩端磁力強,中間磁力弱,因此用了磁力傳感器。顯示在儀器上,每個組都不同,所以不可能全部投影在屏幕上。對于傳感器上的正負符號學生很感興趣。先對學生進行培訓,5到6分鐘。
1.清零。規定小數點后第二位忽略不計。
2.用傳感器靠近磁鐵,正負表示兩極不同,跟磁通量有關。
在這堂課中,對傳感器的使用與回形針的使用有什么區別。在用回形針的時候,實驗設計基本是失敗的,但是大概可以感知兩端磁力大,中間磁力小。所以用傳感器驗證的時候就會更精確。讓學生看到數據,知道自己腦子里想的是怎么一回事。把模糊的概念變成數據的變化規律,更具體。
但是,面對如此方便的儀器,學生會不會漸漸產生依賴,從而失去轉換思考的能力呢?
學生畢竟是學生,他肯定會惰性,一旦他用了一些方便的儀器,他就不會想著去使用一種更加麻煩而且復雜的實驗方法,隨著儀器越來越先進,學生的操作能力會不會越來越差呢?對此,許老師是這樣回答的:第一個環節依然是設計,只不過用了儀器,更加數據化。所以,儀器只能為我們的課堂設計而服務,但有了先進的儀器,對教師的設計要求反而提高了,不僅要解決新儀器帶來的新問題,還要不讓學生對儀器產生依賴,這又是一項新的挑戰。
雖然儀器測的的數據更加準確,同時學生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面對先進儀器檢測出來的一大堆數據,學生怎么辦?我想這對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數據和學生學習分析數據的能力要求更加大了。我們交給學生的是一種分析數據的方法,而非死記硬背的條條框框。
科技,只能服務教學,不能作為教學的向導,只有合理運用科技,才能讓我們的課堂更精彩。
【《磁鐵的兩極》評課稿】相關文章:
《磁鐵的兩極》評課稿08-05
三年級科學《磁鐵兩極》評課稿07-30
《磁鐵有磁性》評課稿03-21
《磁鐵有磁性》評課稿【必備】07-15
《磁鐵有磁性》評課稿4篇03-21
《磁鐵有磁性》評課稿(4篇)06-20
三年級科學《磁鐵有磁性》評課稿07-28
六年級科學《電磁鐵》評課稿07-30
(精選)三年級科學《磁鐵有磁性》評課稿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