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藝術》讀后感范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溝通的藝術》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溝通的藝術》這本書我買了很久,但這書厚的像教科書,知識點生澀難懂,所以一直沒有堅持看完。而通過這次共讀,把這本書啃完了,不過經典的書需要反復看,每一次看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首先,我們為什么要進行溝通?從生理、認同、社交等各個方面都需要溝通,書中有一個很鮮明的例子:給嬰兒吃喝拉撒,可就是不和嬰兒溝通,嬰兒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一個人即使再內向,也是需要溝通的,得了抑郁癥的人沒有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整天都很憂郁,得不到其他人的勸解和及時的治療,最后走向死亡的道路,他們認為死了才會解脫。
溝通實現了社交需求,娛樂、解悶、發泄自己的情緒,工作和生活都需要溝通,眉毛,眼睛轉、瞪等非語言傳遞信息給對方,也是屬于溝通。
而馬斯洛提出的五種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無不例外不需要溝通。
既然溝通如此重要,我們該如何培養溝通能力?培養溝通能力,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溝通能力?溝通能力是一種既要留心他人又要考慮自己來獲取平衡的能力。并不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不擇手段。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損害別人的利益并不具有溝通的能力,而這種溝通往往是有害的,會損壞雙方的關系的。溝通是有單向和雙向的,好的溝通能力是雙向的,帶有反饋的。
了解自我,在溝通中會有不同的行為特征,高自尊的人會表現出對方是很厲害的,值得我們向他們學習的,并期待自己被他們接受,和高手進一步溝通。而低自尊的人會認為對方看不起、批判他,于是產生反叛心里,蔑視對方。
因此在溝通中需要有同理心。
、儆^點: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理解對方的觀點,用同理心并非贊同自己的觀點而放棄自己的觀點,用同理心僅僅是把自己的觀點和對方的觀點里找到共同點,從而更好的進行分析。
②情感:體會對方的感受,恐懼,難受,痛苦,失望。有些感受是需要經歷過才會真正懂那種撕心裂肺的感受。但可以為對方的利益著想,關心對方。
溝通者對于外在信息的傳遞和接收,并不是語言才算溝通,非語言傳遞出信息也是一種溝通,可以從非語言中接收信息。傾聽并不是只是聽對方講話,而是在聽的過程中留意對方的面部表情或是肢體動作,從而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對方。
因面貌、性格,興趣,利益等各種原因和別人建立了關系,既然建立了關系,就肯定是會因為溝通氛圍而影響雙方的溝通。氛圍有正向和負向,正向可以讓溝通順暢,達到溝通的目的,而負向可能會讓對方一種防衛心理,書中提出用吉布的支持性行為來降低對方的防衛。從而能夠實現正向溝通。
意見不合會及其容易發生沖突,爭論、斗毆、抵觸等。無論雙方關系多么友好,都會發生沖突,而發生沖突之后如何化解要看溝通雙方的溝通能力,如果處理不當,會讓雙方的關系破裂,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所以對于處理沖突的方式很重要、批評對方,回避問題只會引起更大的沖突,并不會緩和雙方的關系。只有達到雙贏才是真理。
可雙贏真的可以做到嗎?很多人認為雙贏的模式是趨向于理想化,很難做到,因為當我爭執、矛盾時會很容易說出沖動的話語上到對方,在非理性的時候確實是很容易沖動,不經大腦就做一些后悔的事情或說一些話。當自己處于非理性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把自己抽離出來,不能越陷越深,不然關系會弄得很僵,沒有挽回的余地。很多夫妻的關系就是吵吵鬧鬧,說一些氣話,做一些非理性的行為,最后感情破裂,導致分開。
溝通能力強的人能夠了解自己,控制好自己的行為,同時了解別人,洞察別人的行為,所謂察言觀色,做出恰當的行為。和別人相處很愉快的人有一個共同點:能夠在自己的看法和考慮別人的感受之間平衡。
【《溝通的藝術》讀后感】相關文章:
與人溝通的藝術07-10
《分類溝通的藝術》的教學設計07-04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02-08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09-30
《溝通的藝術》讀書筆記04-30
人際溝通口才藝術01-25
溝通的藝術心得體會03-23
教師與學生溝通的藝術03-22
《溝通的藝術》讀后感04-01
溝通的藝術讀后感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