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二十四節氣分類
24節氣其實是一個“時刻”,而非“一日”。在地球的公轉與自轉中,由于地球自轉軸相對于公轉軸有23.5度的傾角,使得夏季正午時太陽仰角高度較高,冬季時較低,影響一年四季氣溫與季候。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二十四節氣分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十四節氣分類
第一類是反映季節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表明季節,劃分一年為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因為是從天文角度上來劃分的,所以適用于中國全部地區。四立便不盡然。盡管也從天文上反映季節的開始,由于中國地域遼闊,氣候的季風性和大陸性都極為顯著,各地氣候懸殊,因此各地四季開始日期和其持續時間并不相同,有些地區四季分明,有些地區不甚明顯,甚至某一整個季節都不出現。例如黑龍江省璦琿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帶便沒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傳著:“六月暑天猶著棉,終年多半是寒天”。華南福州以南沒有冬季,有些地區幾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經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云貴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無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稱。所以四立雖是從天文上劃分得來,卻有很強的地區性,它不能適應于全國。
第二類是反映氣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熱量狀況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它們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熱即將過去等都很確切。直接反映降水現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雖說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也反映出溫度逐漸下降的過程,和每個節氣溫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溫度開始降低,水汽凝露較多;以后溫度下降更甚,不僅露更多,而且涼起來,但還未結冰;最后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從農業生產上看,這三個節氣的熱量意義大于它們的水分意義,具體而生動。
第三類是反映物候現象的。小滿、芒種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蘇,向天地萬物通報春回大地的信息。
二十四節氣分類
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歷法學家于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這種節氣的制訂法稱為「平氣法」。然而由于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為橢圓形。離太陽較近時,地球公轉速度較快,較遠時則較慢,對當時制訂此歷法的中原地區而言,某些節氣無法反映出真實的氣候狀況。所以從清代開始,才另定以春分點為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定為一個節氣或中氣,現在的中氣和節氣統稱為“節氣”。
節氣依據地球公轉周期而定,本質上屬于陽歷。由于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太陽位于橢圓的一個焦點上。地球的公轉速度并不均勻。地球在冬至后不久過近日點,在夏至后不久過遠日點。過近日點時運行速度最快,在冬至前后兩個節氣間的日期差要短于平均值,只有14天多,之后運行速度逐漸減慢,直至到達遠日點運行速度最慢,夏至前后兩個節氣間的日期差近16天,之后運行速度逐漸加快。所以各個節氣之間的時間間隔是不等長的。
節氣在公歷中的日期是大致固定的。每月通常有兩個節氣,上半年在5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至多相差一兩日。節氣的名稱,除了幾個如立春、春分等直接取自天文學定義外,其余都反映了所在時段的氣象現象或物候,如雨水、驚蟄等。
24個節氣就是表示地球運動在公轉軌道上24個不同的位置。一個節氣,首先是指地球在繞太陽的軌道上到達這一位置的瞬間;其次,它又指包含這個瞬間的一日;其三,指從這一節氣到下一節氣前的約半個月。在我國的普通天文學教科書上,通常會列出二十四節氣表,表中列出各個節氣的太陽黃經和公歷對應日期。
為了便于記憶,人們根據節氣名稱的順序,從立春開始,編寫了一首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歷法的獨特創造,為世界其他國家的歷法所無。世界文明古國,在天文學上都達曾到相當高的成就,但是除中國以外,均只認識到太陽周年視運動到達的4個特殊點: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
歷史上,隨著中外文化交流,二十四節氣也相繼流傳到了如日本、朝鮮和一些東南亞國家,在這些國家中也產生了很積極的作用。
【二十四節氣分類】相關文章:
設計的分類08-12
[精選]設計的分類08-12
二十四節氣作文04-08
二十四節氣文案04-24
設計的分類(優)08-12
設計的分類(必備)08-12
設計的分類(優)08-12
垃圾分類作文01-11
我國的行業分類12-12
垃圾分類演講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