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烏合之眾》讀后感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烏合之眾》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烏合之眾》讀后感1
《烏合之眾》是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經典之作,早有耳聞,細讀起來,頗為震驚,覺得應該早點。
“烏合之眾”并不是一個正面的詞匯,聽起來有一種魚龍混雜的感覺。從某些層面來說,這本書與其說是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不如說更像是一本政治心理學或者說是宗教心理學的書籍。書名上寫的是大眾心理學,個人感覺它卻并不適用于所有群體,但確實比較適合用于研究“烏合之眾”。結合很多社會現實,它很多時候的確可以解釋一些頗為令人難以理解社會現象,讀著頗有意思,同時又不停的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了“烏合之眾”。
書里強調,孤立的個人可能是個很有教養的個人,但在群體中個人卻會變成了野蠻人—即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他表現得身不由己,殘暴而狂熱。個體在群體中是沒有智力的,也許是為了成為群體的一部分,或者依附于群體,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進入盲從狀態。人們在某種需求的驅使下,形成或者被形成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一旦形成,就成為一個沒有智力的野蠻巨人,這個巨人沒有邏輯推理能力的,不能辨別真偽或對任何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這個群體特別容易走向極端,易于受到煽動,受到情緒和想象力的支配,失去理性,并且變得膽大妄為起來。這個巨人也許就是由我們身邊的某些人組成的,但這些人又不全是他本人,比如一個人平時謹小慎微,什么都不敢做,可當他處在這個群體中,就有可能變得為所欲為,像在某些游行中砸陌生路人的車、圍攻門店等等行為的人也許平時就是個謙謙君子。有時候某些明明不合常識的觀念或事物,群眾們卻非常追捧趨之若鶩。比如某些養生專家提出的綠豆、茄子治百病理論,吃生泥鰍等等,其追隨者不乏高學歷精英。
個人進入到群體中的變化,是道德、情感、觀念、理性、信仰等等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候讓人覺得難以理解、難以置信,讀了此書,又覺得是在清理之中。借用別人說的一句話,一個人是孤獨的,和一群人在一起時是愚蠢的,并且孤獨的。
書里還有許多不太合理的地方,并不全是理性的分析,甚至還有杜撰和偏見的內容,但我也是“烏合之眾”的一員,所以覺得書里的理論也是能夠自圓其說,某些時候還是頗有道理,很值得一讀。這本書至少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機會,我屬于哪個群體?這個群體到底是什么?在某些時候,我們到底是誰?代表了誰?又被誰代表了?
《烏合之眾》讀后感2
《烏合之眾》是社會心理學領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對個人融入群體生活的事件做了深刻的剖析。畢業之后,走入職場,學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融入。但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想要融入一個群體而保留自己特色,談何容易?!
假期帶娃,發現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圈子。不認識的孩子想要融入圈子一起玩,真的很困難。對于孩子來講,需要勇氣,需要幫助,需要自己走出去。
聯想到我們自己,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大學,大學畢業,進入公司,呆得不滿意,重新選擇一家公司;這些都是我們重新融入群體的事件。
記得初入職場,進入一家知名快消品企業,懷揣夢想努力學習。但過于努力和勤奮讓帶教人忌憚,被部門的其他同事排擠。于是,開始放下自己的個性,跟隨大家一起組局聚餐出游。對于工作開始盲目抱怨,從眾讓自己泯然眾人矣。后來才知道,原來,他們不是排擠我,而是排擠我努力的樣子。
龐勒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這個比喻生動形象的體現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
群體的特征概括來說有一下幾個方面:
1、組成群體的個人個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轉向同一個方向;
2、環境的變化導致群體性格的變化;
3、群體中的個體互相傳染并易受暗示;
4、群體往往沖動、易變、且急躁;
5、群體可以產生幻覺,因此他們的證詞常常毫無價值;
6、群體想象力改變著傳統書中記錄的神話;
7、群體的情緒夸張且單純,同時由于缺乏理性,因此群體具有偏執、專橫和保守的思想,并具有雙重的道德標準。
近年來,網絡的盛行帶來了網絡暴力。四川德陽,因泳池沖突,兒科醫生承受了網絡暴力而自殺。重慶公交墜江,網絡上一時將矛頭指向紅色轎車,真相大白后譴責的不僅僅是與司機吵架之人,還包括車上的所有乘客。這樣的案件體現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且強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網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
很喜歡《烏合之眾》中的一句話:“看透盲從的多數人,成為領先的少數人。”讀了這本書,結合生活和工作經歷,我認為做事情不能頭腦發熱隨大流。凡事冷靜三分鐘后,再仔細分析,謹慎處理。在集體生活中,更要堅持融入集體的同時,保持自己的思想與原則,講融入,但不盲從。
《烏合之眾》讀后感3
合上整本書,強烈引起我共鳴的觀點主要有三:
一是關于群體的無意識行為。正如作者所言,群體是易受暗示的,你以為自己獨立做的決定往往包含了他人的暗示及影響。一些愚蠢的、違背內心原則的做法在以個體存在時是絕不會做出的,但被冠以群體之名時會有種莫名的力量讓你投入其中。“群體”的'存在,會給予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感,也很容易讓人相信所謂群體的判斷。
二是“群體不受理性的影響,只受情緒的支配”。讓我最有感受的便是微博上多次發生的新聞反轉事件,比如今年的廣州某小學患哮喘女孩遭體罰致吐血事件、茍晶事件、羅冠軍事件......這些事件最后呈現的真相總讓人意想不到,且一次又一次消費了網民的感情。我自認為自己還是能夠獨立思考的,但當我看到這些令人憤怒的新聞時,我也和大多數義憤填膺的網友一樣,自然而然地站在弱者的立場相信弱者的話,結果好幾次被真相啪啪打臉。即使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但總有一堆人不長教訓,在沒有足夠證據的前提下對某人某事妄加評判。
《烏合之眾》提到說:“在群體中,累加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不管你是聰明厲害的人,還是普通平凡的人,很多情況下做出的反應都是一樣的。我是從黃執中學長的微博了解到羅冠軍事件的,即使是辯論大神黃執中在看到該事件涉及的社會敏感問題時也難免情感占了上風,在沒有一定證據的情況下對此事作出了評判。我們都處在后真相時代:事件的真相在話題中發生一次次的顛覆重塑,情緒一浪高過一浪,公眾不關注真相,只是著力于道德的審判和情緒的渲染,甚至期待反轉,但一旦真相被揭開,公眾卻已將事件的原委淡忘。
《新聞學》概論里,闡述了后真相時代的基本特征:“情緒在前,真相在后;認知在前,真相在后;成見在前,客觀在后。”我們以為我們在利用輿論伸張正義,實踐上卻成為了罪惡的幫兇,成為了群體中的一個工具人。
三是關于斷言的說服力。書中討論了如何說服選民群體,其中寫道:“在選民面前,候選人必須哄騙群體,就算用最離譜的騙術也不過分,再加以異想天開的承諾,才能完全征服選民......"我的腦海里不由自主地想,這說得不就是特朗普嗎?而現實證明,老是騙人的特朗普卻收獲了世界各國的關注與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