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年級數學上冊《梯形的面積》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連接基礎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對于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具有溝通作用。那么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上冊《梯形的面積》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數學上冊《梯形的面積》教學設計1
一、復習準備
1.復習舊知,鋪墊引導
師: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前兩天學習的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嗎?還記得三角形的面積是怎樣推導出來的嗎?
生: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在學生說的同時,教師配以投影展示,讓學生注意到圖形的轉化。)
談話:同學們對前面的知識掌握的真不錯。
二、新知探索
(一)呈現實際情境,感受計算梯形面積的必要性
師:這里有一個灌溉堤壩的橫截面如下圖,它的面積是多少?
師:梯形的面積到底該怎么計算呢?今天,讓我們共同來研究。(板書課題:梯形的面積)
師:你認為我們該從哪兒入手研究呢?
(學生思考片刻可能會回答:可以先轉化為學過的圖形)
師: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梯形,而且需要我們計算它的面積。那么到底該怎樣計算它的面積呢?我有個建議,發揮小組的力量,共同合作探究。
(二)提供材料,自主探究圖形的轉化過程
1、提出小組合作的要求
師:下面我們共同來研究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小組全作的要求如下:
a.利用你們小組的梯形學具,先獨立思考能把它轉化成已學過的什么圖形。
b.把你的方法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共同驗證。
C.選擇合適的方法交流匯報。
2.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動手操作,教師巡視參與并給以適當的指導。讓部分小組上黑板展示)
3.全班匯報交流
師:同學們已經用不同的方法轉化成了我們學過的圖形,哪一個小組先派代表給同學們講解,其他時小組的同學可以隨時提問。
生1:我們小組的方法是用兩個相同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學生邊動手演示,邊說轉化過程。)
生2:我們小組是把梯形沿兩腰中點剪開,變成兩個小梯形,再轉化成平行四邊形。
生3:我們取了兩個相同的直角梯形,因此,拼成的圖形是長方形。
(三)探索、歸納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師:同學們介紹了各種方法,現以第一種轉化為平行四邊形為例(實物投影出示),這一個梯形和轉化后的平行四邊形有什么聯系?怎樣推導其面積公式?
生:梯形上、下底的和等于拼成后平行四邊形的底,梯形的高就是平行四邊形的高。
生:梯形的面積是所拼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生: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教師板書梯形面積計算公式)
師:一個梯形的面積為什么要除以2?
生:因為拼成的平行四邊形有兩個梯形,求一個梯形就需要除以2。
師:請同學們再任選一種轉化方法進行推導,驗證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和剛才的是否一致。
師: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積,用a、b和h分別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應怎樣表示?
板書:S=(a+b)h2
(學生在得出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后,安排計算堤壩橫截面的面積)
三、聯系實際,鞏固運用
1.試一試
引入:梯形的用途很廣泛,在很多物體中都經常看到梯形。下面我們來解決一些日常中的問題,計算下列梯形的面積
(1)出示籃球場的罰球區圖形,請計算出罰球區的面積。
(2)出示汽車側面玻璃,要制作這扇門的窗戶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有機玻璃?
2.練一練第1、2、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
3.思考題
我們經常見到圓木,鋼管等堆成下圖的`形狀,求圖中圓木的總根數,你有幾種解答方法?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上課,談談你的收獲。
案例分析: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形計算教學的有效策略,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的教學應該說較好地落實了這一理念。具體體現在:
1.學習策略的變化是本節課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如:在探索新知這一環節中,改變了過去由教師講解、代替學生操作的傳統教學方式。通過動手實踐小組內交流選擇可行的方法這樣三個步驟,完成了轉化和歸納的全過程。突出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新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在不斷地探索、合作、交流中經歷了知識的形成與發展的全過程,并從中體會到了探究所帶來的樂趣。
2.第二個突出的特點是把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如練習題的設計就突出體現了這一點。通過計算學生比較熟悉的籃球場中的罰球區圖形的面積,某些汽車側面的玻璃面積等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眼光認識事物,應用數學的意識,從而進一步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不足之處:學生手中的梯形學具應具有多樣性(大小不同;大小相同;形狀不同;形狀相同),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轉化的過程中去體會: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這一條件的重要性。
五年級數學上冊《梯形的面積》教學設計2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梯形的特征,學會平行四邊形面積、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并形成一定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經過猜想、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剪刀各種梯形圖片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引入新知
1.回憶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簡單說一說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2.(出示教材59頁例題情境圖)這是一個堤壩的橫截面,它是什么形狀的?想一想,我們如何求它的面積?(學生說想法)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索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
通過復習舊知,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大膽提出猜測,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使學生明確探究的目的與方向。
⊙實踐交流,探索新知
1.轉化梯形。
師:我們已經會算哪些圖形的面積了?你能把梯形轉化成哪種學過的圖形?
學生拿出梯形,小組之間合作,嘗試把梯形進行轉化,師巡視指導。
2.匯報展示。
師:請你們把轉化的成果展示出來,再說說轉化的過程
方案一: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如下圖:
師: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來的梯形有什么關系?
預設生
1:平行四邊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生2:梯形的高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高。
生3:梯形的面積等于所拼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方案二:把一個梯形攔腰劃分為兩個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如下圖:
師:在這種轉化方法中,得到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來的梯形有怎樣的聯系?
學生發言后師指出:梯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相等的,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是梯形高的一半。
3.推導公式。
師:通過剛才的操作,我們把梯形轉化成了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還知道梯形與所拼平行四邊形的關系,你能利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求出梯形的面積嗎?
根據方案一引導學生說出:由于梯形的面積等于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除以2,而平行四邊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與梯形的高相同,所以梯形的面積等于(上底+下底)×高÷2。
(1)請學生說說公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字母公式的寫法。
用S表示梯形的面積,用a表示梯形的上底,用b表示梯形的下底,用h表示梯形的高,則S=(a+b)×h÷2。
(3)請學生填寫教材上的問題,用文字和符號兩種方式表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4.完成教材59頁問題一。
(1)提問:求堤壩橫截面的面積就是求什么?需要知道哪些條件?用到什么公式?
(2)請學生獨立完成計算。
設計意圖:這部分內容是這一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后,采用了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讓他們掌握主動探索、大膽猜測、積極驗證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相互合作、主動探索,真正處于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新知、舊知有機地融為一體,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并運用公式進行計算,整個過程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使學生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60頁“練一練”4題。
找準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量出長度,用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2.完成教材60頁“練一練”5題。
引導學生說一說計算方法:利用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即(上底的根數+下底的根數)×高的根數÷2,就能得到這堆圓木的根數。
設計意圖: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精神的體現。練習題的設計,把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既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又有綜合性的題目,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課堂總結
這節課,同學們在探索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了多種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而且能夠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有許多的收獲。
⊙布置作業
教材60頁“練一練”2、3題。
板書設計
探索活動:梯形的面積
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五年級數學上冊《梯形的面積》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梯形的面積》教學設計04-29
《梯形的面積》教學設計15篇04-29
五年級上冊《梯形的面積》教學實錄范文07-04
數學面積的教學設計06-04
五年級上冊《組合圖形面積》教學設計05-04
梯形的面積教學實錄(通用9篇)04-09
五年級數學《梯形面積》評課稿09-05
《認識梯形》教學設計06-01
梯形的認識教學設計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