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故事(范例18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接觸過比較經典的典故吧,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大詩詞表現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更為豐富的內涵,可以增加韻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你還記得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學經典故事,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學經典故事1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xiàn)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他的哥哥譏笑他,他卻不在乎。
天長地久,他寫出了兩本書,引起了轟動,別人問他讀書有什么竅門。
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xiàn)。”
人們很佩服他,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并問他是如何學習的。
董遇告訴他們說: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學習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種的空余時間: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現在有些人總找借口說:“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壓力那么大,生活節奏那么緊,哪有時間學習?”其實,只要你自己肯學,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
國學經典故事2
從前,孔子跟從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后,孔子每日彈奏,絲毫沒有厭倦。過了十天,師襄子說:“這首曲子你彈得很不錯,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雖學會了曲譜,可還沒有掌握一些高難度的.技巧。”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說:“你已掌握了彈奏技巧,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品味出這首曲子的神韻。”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說:“你已領會了這首曲子的神韻,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一個人,尚未深入他的內心世界。”
又過了很多天,孔子莊重地向遠處眺望,說:“我現在知道作曲者是什么人了。這人長得黑,身材魁梧,胸懷大志,要統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師襄子聽后,立即離席行禮,說:“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國學經典故事3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一天,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內雜草
叢生、某物滿地,就對他說:“你怎么不打掃一下屋子,以招待賓客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聽了無言以對,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開始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大事都須從小事做起。《弟子規》中說:“房室清,墻壁凈,幾案潔,筆硯正。”意思是說:書房要整理清潔,墻壁要保持干凈,讀書時,書桌上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放置整齊,不得凌亂,觸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條,才能靜下心來讀書。
國學經典故事4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國學經典故事《三字經》和《百家姓》。
2.了解中華文化的基礎知識,提高幼兒的國學意識和愛國情感。
3.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
二、教學過程
1.引入環節
先和孩子們聊一聊“國學是什么?”、“你們學過什么國學?”等問題,引導幼兒進入主題。
2.學習環節
(1)《三字經》
1.先向幼兒簡單介紹《三字經》的由來和作用,告訴孩子們這是一本教人做人的好書。
2.教孩子們快樂誦讀《三字經》,注意抑揚頓挫,動情地朗誦出每個字。
3.通過多彩的故事情節,來幫助孩子們理解賢達卓識、忠誠孝順、正直誠懇、識人不惑、學富五車、追求進步等內容。
4.運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如配上動畫視頻展示、互動問答等,讓孩子們對《三字經》的內容深入領會和理解。
(2)《百家姓》
1.向孩子們介紹百家姓的來由,幫助孩子們認識各種姓氏。
2.用口訣教會孩子們黃、陳、李、張、王、趙、錢、孫、周、吳等常見姓氏,并讓孩子們重復默誦。
3.借助各種游戲形式,來幫助孩子們記牢各類姓氏及寫法,如拼音連連看、姓氏接龍等。
4.通過分組互相模擬扮演,讓孩子們領悟《百家姓》中所傳達的歷史感和家族之情。
3.實踐環節
為了讓孩子們更加深入地體驗中華文化的內涵和魅力,簡單的.實踐環節也是必不可少的。
(1)繪制國學名句
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掌握國學常識,可以給孩子們一張白色大紙讓孩子們用五彩繽紛的顏色大力抒寫國學名句。
(2)制作折紙
國學文化是有嚴謹和典雅之美的,讓孩子們從小學會折紙練習,感受國學文化的細膩和美好。
4.總結環節
在教學結束后進行總結,讓孩子們通過教學的方式全面了解中國的文學經典,激發孩子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探究興趣,同時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閱讀和審美能力。
三、教學評價
教學變化不斷,評價也是不可缺少的,對教育質量進行評估,以及教學經驗的反饋總結,這樣才能制定更好的教學計劃,讓孩子們充分體驗到國學文化的魅力。
四、教學流程表
時間 | 所需材料 | 教學內容
9:00-9:10 | 教材、教具 | 介紹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進入主題
9:10-9:30 | 教材、教具 | 學習《三字經》
9:30-9:50 | 教材、教具 | 學習《百家姓》
9:50-10:00 | 折紙紙張、其他工具 | 實踐環節——制作折紙
10:00-10:10 | 國學名句紙張、筆 | 實踐環節——繪制國學名句
10:10-10:20 | 教材、教具 | 教學總結
五、教學方法及評估
1.教學方法
多樣化教學方法:口訣、朗讀、說唱;
多媒體教學方式:配上多媒體數據或音響設施等;
游戲化教學模式:設置姓氏接龍、姓氏連連看,玩動手制造,折紙等游戲項目;
實踐操作模式:用折紙和國學名句練習環節來深入剖析和展現國學文化的精髓。
2.評估
口頭測驗: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問答反復確認是否達到教育目標;
書面測驗:通過測試孩子們對《三字經》和《百家姓》的理解和記憶程度;
其他綜合性評價:對孩子們是否充分參與、學習成效、協作能力、語言表述等方面進行全面反饋和評估。
國學經典故事5
王獻之學書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為了繼承家學,向父親王羲之學習書法。學了一段時間后,他覺得差不多了,就寫了一篇字,拿去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后,什么話也沒說,在他所寫字中的一個“大”字下面點了一個點。王獻之看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就拿去讓自己的母親看。王獻之的母親也是書法家,看了王獻之所寫的字后,指著王羲之在上面的那一點,對他說:“這一點寫得不錯。”王獻之聽了,才知道自己和父親的.書法還相差很遠,從此一心練字,后來也成了書法名家。
《弟子規》中說:“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意思是說: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不要自暴自棄,也不必憤世嫉俗,應該發憤向上努力學習,圣賢境界雖高,循序漸進,也是可以達到的。
國學經典故事6
狄仁杰是武則天當政時的名宰相。他在當豫州刺史時,辦事公正,執法嚴明,受到當地人民的稱贊。于是,武則天把他調回京城,任為宰相。
有一天,武則天對狄仁杰說:“聽說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狄仁杰說:“人家說我的不好,如果確是我的過錯,我愿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經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于是誰在背后說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得更好些。”
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杰氣量大,胸襟寬,很有政治家風度,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還贈給他紫袍色帶,并親自在袍上繡了12個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績。后來,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則天流著淚說:“上天過早地奪去了我的國老,使我朝堂里沒有像他那樣的人才了。”智慧小語:氣量與胸襟都是人格賢善的基石。學會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5.經典國學故事簡短五篇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松,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啊!有什么門道嗎人說: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經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一次;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立著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繁多,但我一心專注于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后、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什么不能成功呢!最后孔子轉過身來對弟子說:“專心致志,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說的道理。”
國學經典故事7
管寧割席
《世說新語》中有這么一則故事:管寧和華歆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成天形影不離。
有一次,他們在田里鋤草。管寧挖到了一錠金子,但他對此沒有理會,繼續鋤他的草。華歆得知后,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子摸來摸去,愛不釋手。管寧見狀,一邊干活,一邊責備他:“錢財應該靠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華歆聽了,不情愿地丟下金子回去干活,但不住地唉聲嘆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么,只是暗暗
地搖頭。
又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這時一個大官在窗外經過,敲鑼打鼓,前呼后擁,威風凜凜。管寧對外面的喧鬧充耳不聞,好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華歆卻被這種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熱鬧。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華歆回來后,就當著他的面,把席子割成兩半,痛心地宣布:“我們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后,我們就像這割開的草席一樣,再也不是朋友!”這即是歷的“管寧割席”。
《弟子規》中說:“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如果不肯親近有道德的仁者,無形中會給自己帶來無限的危害。一旦讓小人有機可乘,你所做的一切會一敗涂地,甚至有可能墮入罪惡的深淵。
國學經典故事8
雞鳴狗盜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么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
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于鉆狗洞偷東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便借著月光,鉆進貯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
孟嘗君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么還沒睡踏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成語“雞鳴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國學經典故事9
三人行必有我師
大教育家孔子是個善于學習的人,他勤思好學,不恥下問。
有一次,孔子和學生們正在趕路,忽然一個小孩子攔住了他們的去路。
原來,這個小孩子正在路上用磚瓦石塊壘一座“城池”呢。
孔子叫那個小孩讓路,而小孩卻說:“這世上只有車繞城而過的,還沒有把城池拆了給車讓路的。”
孔子想:確實不能把這孩子擺的城池當成玩具。我這樣想,可孩子不這樣想啊。我倡導禮儀,沒想到讓孩子給問住了。
孔子十分感慨地對他的學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孩子雖小,卻懂禮儀,可以做我的老師了。”
智慧小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孔子的名言,出自《論語》。要求人要謙虛好學,努力學習別人的優點,完善自己,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弟子規》中說:“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意思是說:每一個人都應當重視自己的品德、學問和才能技藝的培養,如果感覺到有不如人的'地方應當自我惕勵奮發圖強。若能誠心誠意地依止一切高尚人士,于知識淵博的學者前常常詢問請教,交結忠厚、重義氣的人,就能常時感受安樂。
國學經典故事10
任何一個文化系統都有其永恒不朽之經典,作為源頭活水,而經典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常理常道,它的價值歷久而彌新,是開啟智慧的最好方式。這個暑假里,我有機會讀到了孟祥宇、劉森編著的《學生勵志國學小故事(忠孝誠信好學篇)》這本書,我從中受益匪淺。
這本書以歷史小故事的形式來介紹《論語》《孟子》《史記》《韓非子》《戰國策》等古代國學名著的精髓。每個小故事或幽默有趣,或發人深省,娓娓道出國學典籍中蘊含的哲理。每個故事獨立成篇,配以原文節選,同時對原文進行注釋,每個小故事的結尾還配有“小故事?大道理”,對故事進行點睛評點。彩色插圖,讓我在閱讀故事的同時,輕松掌握知識,了解歷史文化,感悟國學精粹。
《濫竽充數》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班上有的'同學在老師讓背誦課文的時候,只動嘴不出聲,這和”南郭先生“有什么區別呢?希望這些同學也看看這個故事,早日改掉”濫竽充數“的毛病,才能一天天進步啊!
《鑿壁偷光》讓我感受到我們的生活現在這么好,我們卻不好好學習,真是不應該啊,看了這故事以后,我應該學習匡衡刻苦讀書的精神,珍惜時間,珍惜現在父母給創造好的學習環境,好好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忠義蘇武》這個故事中,蘇武不只是一位歷史名人,還是一座精神豐碑。我們應將他不朽的崇高品格傳承——傳承其堅毅,傳承其勇敢,傳承其執著。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畏艱險,堅忍不拔,披荊斬棘,勇攀高峰。十九年的執著,十九年的追求,十九年的堅守!蘇武卻以十九年之久的歲月抒寫著一卷民族不屈的丹青。“人生自苦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指的也就是蘇武這樣的人吧!
國學書籍已經成為我成長中的良師益友,給我帶來了知識和快樂,我將繼續努力學習國學,多讀經典國學,并帶動身邊的同學,把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國學經典故事11
小刺猬撿到一顆小星星,趕緊把她抱回家。
“請你放我回家好嗎?”
“你一閃一閃的,這么可愛,我才舍不得呢。”
“那我每天給你講一個故事,講三天就送我回家行嗎?”
“那好吧。”
小星星第一天給他講了《一顆小星星》,第二天給他講了《撿星星的搬倉鼠》,第三天給他講了《星星和刺猬》。
“你該送我回家了吧?”
“可是,可是我很喜歡你,我舍不得你走啊!”
刺猬讓小星星繼續天天給他講好聽的故事。
天氣越來越冷了,刺猬每天撿回來很多紅的黃的樹葉,搭在自己的屋子上,遮蓋得厚厚的'。星星一到夜晚就會發光,一閃一閃的,他可不想被大家發現。
月亮媽媽發現自己的孩子不見了,很著急,呼喚著小星星,到處打聽,胖胖的身體都急瘦了。
晚上小刺猬出去找東西吃,月亮媽媽問他:“你看見我的小星星了嗎?”
“我沒看見,真的不知道呢!”小刺猬支支吾吾地說。
月亮媽媽怎么也找不到小星星,急哭了,滿身的淚水讓天空飄起了小雨。她越哭越傷心,臉都急黑了。
太陽神派了天狗來找小星星,一路到處聞,最后扒開了一層層的枯枝樹葉,找到了小星星。
因為小刺猬騙了月亮媽媽,大家都很生氣,決定懲罰他,讓他永遠都待在洞里不許出來。
“媽媽,雖然他騙了我們,可是他對我挺好的。”小星星向媽媽撒嬌。
“那好吧,那就罰他睡幾個月,天暖了才能出來!”
從此以后,小刺猬每年都要大睡幾個月,等到天氣暖和了才能出來,找那顆會講故事的小星星玩。
國學經典故事12
〔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譯文〕作為兄長要善待弟弟,作為弟弟要尊敬兄長,兄弟之間和睦相處,這也是對父母的一處孝順。與人相處時把財物看得很輕,哪里還會產生怨恨呢?與人說話時做到互相忍讓,憤恨自然就消失了。
〔故事〕孔融讓梨
漢朝時,有個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孔融先拿。你猜,孔融拿來了一個什么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見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里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就故意問孔融說:“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兒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不是還有個弟弟呢,他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孔融才四歲,就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稱贊他。
國學經典故事13
兔子每天四處游蕩,這跑跑,那跳跳的,遍地的鮮花引起了兔子的注意,走進一看,太美了,各式各樣的花朵開放的非常美麗。
兔子這摘一朵,那摘一朵,“哎呦!疼死了!”花兒們吵著說。
兔子沒有理會,繼續一朵朵把花兒們折斷,花兒們生氣的'說:“你這只壞兔子,不許摘。”
兔子說:“你們這些花朵就算我不摘也會凋謝,倒不如讓我摘下來做花環。”
花兒們生氣的叫來蜜蜂,蜜蜂通過風,接收到了花兒們的求救聲,全體出動,蜇的兔子滿臉大包,兔子只好討到水里,兔子委屈的去到獅子大王那里告狀。
獅子大王見到兔子向自己訴說自己的委屈,把兔子批評了一頓,獅子大王說:“我們草原上的動物都要學會珍惜環境,愛護植物,你竟然隨意糟蹋花朵,蜜蜂是花朵的守護神,你遭到它們的攻擊也算是對你的懲罰了。”
兔子捂著自己滿臉的大包“哎呦~~哎呦~”的離開了。
國學經典故事14
西漢時期的路溫舒,他少年時非常熱愛學習,可家里十分貧窮,沒錢去讀書,只好以替人放羊為生。有一天,他趕著羊群來到一池塘邊,看見一叢叢又寬又長的蒲草,靈機一動,采了一大捆蒲草背回家,曬好壓平之后,切成與竹簡同樣的長短,編連起來。然后他向人家借書,抄寫在這些蒲草上,做成一冊一冊的.書。從此,他每次去放羊,身邊都帶著這種書,一邊放羊一邊讀書,從中獲得了很多知識。后來,路溫舒靠自學成了一個有學問的人,因為他精通漢書、熟悉法律,以后做了獄吏,最后官至臨淮太守,成為著名的法律專家。
國學經典故事15
《世說新語》中有這么一則故事:管寧和華歆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成天形影不離。
有一次,他們在田里鋤草。管寧挖到了一錠金子,但他對此沒有理會,繼續鋤他的草。華歆得知后,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子摸來摸去,愛不釋手。管寧見狀,一邊干活,一邊責備他:“錢財應該靠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華歆聽了,不情愿地丟下金子回去干活,但不住地唉聲嘆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么,只是暗暗地搖頭。
又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這時一個大官在窗外經過,敲鑼打鼓,前呼后擁,威風凜凜。管寧對外面的喧鬧充耳不聞,好像什么都沒發生一樣。華歆卻被這種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里看不清楚,干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熱鬧。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華歆回來后,就當著他的面,把席子割成兩半,痛心地宣布:“我們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后,我們就像這割開的草席一樣,再也不是朋友!”這即是歷史上著名的“管寧割席”。
國學經典故事16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時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窮孩子放牛砍柴。后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從前的一些窮朋友,都想跟他沾點光,弄個一官半職,于是有兩個人結伴去京城找他。
見到朱元璋后,一個人先開口說:“還記得我們一起割草的情景嗎?有一天,我們在蘆葦蕩里偷了些蠶豆,放到瓦罐里煮。沒等煮熟,你就搶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里,卻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嚨,卡得你直翻白眼……”他還在那兒喋喋不休講個沒完,寶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當即下令把他殺了。
然后,朱元璋又問另一個人:“你有什么要說的.?”那人連忙答道:“想當年,微臣跟隨陛下東征西戰,一把刀斬了多少'草頭王’。陛下沖鋒在前,搶先打破了'罐州城’,雖然逃走了'湯元帥’,但卻逮住了'豆將軍’,遇著'草霸王’擋住了咽喉要道……”朱元璋聽了,頓時心花怒放,隨即降旨封他做了將軍。
二人所說的內容雖然相同,但后者把朱元璋小時候偷吃東西的軼事,用一種特殊的“隱語”表達出來了。當事人聽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聽來,完全是在描述朱元璋當年金戈鐵馬的戎馬生涯,所以最后他的結果完全不同。
國學經典故事17
小時候,我就特別喜歡聽故事。后來上了小學識字了,媽媽給我買了許多故事書,其中就有《 365 夜國學啟蒙故事》。
這本《 365 夜國學啟蒙故事》匯集了《百家姓》、《三字經》、《弟子規》、《史記》等多部經典蒙學。其中有好多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如啟發我們勤動腦筋善于觀察的:“田忌賽馬”、“晏子使楚”和“鉆木取火”;教育我們勇于認錯,知錯就改的“負荊請罪”、“魏文侯改過”;激勵我們奮發向上,積極上進,用功讀書的:“孔子韋編三絕”、“蘇秦刺股勤學”和“路溫舒的蒲草書”;讓我們孝敬父母,懂得感恩回報的:“木蘭從軍”、“黃香溫席”和“王祥臥冰”……
這些故事中,我最喜歡“木蘭從軍”。一次,朝廷要與鄰國打仗,需要大量人馬,地方官讓木蘭家派人參軍。花木蘭想:父親年老體衰,弟弟還未到參軍的年齡,怎么辦呢?看著父親愁眉不展,花木蘭人偷偷將自己化裝成一個小伙子,代父參軍去了。戰場上,花木蘭巾幗不讓須眉,機智勇敢,驍勇善戰,立下了赫赫戰功,還被提升為大將軍,直至帶領大軍勝利歸來。花木蘭衣錦還鄉,卻拒絕了受封。
我認為,花木蘭不僅有著一顆孝心,同時,她還有著一顆愛國心,忠君報國,舍生忘死,這就是我為什么喜歡花木蘭的原因,她的精神太令人欽佩與學習!
書中其他的故事也非常精彩,常使我愛不釋手。我知道這些故事都是幾千年代代相傳下來的,是民間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歷史的文明,頌揚了古人們的`傳統美德與思想,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人生哲理。
我從《 365 夜國學啟蒙故事》中得到了傳統文化的熏陶,獲得了許多學習與做人的啟發,它指引我做一個優秀的人,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我在閱讀中學會了成長!
國學經典故事18
還有一只小鳥,她比林塔娜笨很多,長相也大大遜色于林塔娜,名叫芳西嬌。
一年一度的"雙鳥運動會"開始了。雙鳥運動會就是任意兩只小鳥比賽飛翔,先飛到終點的為勝利者。林塔娜和芳西嬌被分到一組,只聽哨聲一響,芳西嬌趕緊飛,可飛得慢極了。咦,號稱“無影手”的林塔娜呢?她正不慌不忙地扇動著翅膀,準備飛,卻沒起飛。眼看芳西嬌已經飛了一半,林塔娜才終于像箭一般飛了出去。
奇怪,最后居然還是林塔娜獲勝。有其他小鳥問林塔娜:”為什么你要等芳西嬌飛那么遠才起飛?”林塔娜笑著回答:“你們都說我是聰明鳥,而認為她是笨鳥,這是大家公認的`,對不對?所以我想讓著她,讓她也贏一回,沒想到……還是我勝了……"
【國學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國學故事06-14
國學經典五則故事06-23
國學經典故事06-22
(經典)國學經典故事11-19
經典國學故事簡短03-22
國學經典故事03-17
【合集】國學經典故事08-02
國學經典故事(精品)09-20
國學經典故事(必備)09-20
國學經典故事(精華)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