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通過對演講稿語言的推究可以提高語言的表現力,增強語言的感染力。在現在社會,演講稿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為了讓您在寫演講稿時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1
各位同學:
大家好!
在九月的晨曦中悄然清醒,秋意已經布滿了床邊。涼快的秋風、金黃的落葉,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其次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
中秋之野,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聚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聚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予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家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家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厲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
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很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如“但愿人長期,千里共嬋娟”。“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等都是流傳至今的佳話。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很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皓月當空時,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個習俗,月餅象征著團聚。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講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像了。
關于中秋節的傳奇也有許多。其中,最為人熟識的固然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相傳嫦娥偷走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飛奔到月宮的故事有許多版本。奔月后,嫦娥住的廣寒宮其實是一個很孤獨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樹和兔子,就別無他物。后來,一般婦女每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宮里的嫦娥遙祭。
教師們,同學們。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是每個民族長期積存的文化傳承,傳統節日蘊涵著民族的精神。蘊涵民族的價值取向,蘊涵著民族的文化根基。作為當代青年學生,我們不僅要了解傳統節日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挖掘和探究傳統節日背后所隱藏的價值。“時尚的東西是眩目的,但民族的東西才能長期。”
海上升明月,天際共此時。最終,預祝大家中秋歡樂,合家團聚!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2
各位社區領導、居民朋友們:
下午好!
人同心,語同音,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今天,我們在此舉行“端午節‘中華誦’普通話”朗誦比賽,以此來感受普通話的無窮魅力,一起迎接端午佳節的到來。我代表唯亭鎮政府,對今天的活動表示熱烈的祝賀,也對參賽的社區和全體選手表示衷心的感謝。
語言文字的規范程度和管理水平,體現著一個地區的文化教育水平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效。唯亭鎮是一座凝聚著吳文化和水文化精華的歷史名鎮,語言文字是我鎮文化傳承的重要內容。今后五年是唯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期,是加快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攻堅期。隨著園區開發建設的發展進程,唯亭鎮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越來越進入國際化軌道。因此,語言文字的規范化已經成為我們走向國際、人與人交往溝通的橋梁和紐帶。而說好普通話、語言規范化,也已經成為我們每一個居民走向社會、服務社會、提升自我的重要工具與途徑。
近期,省語委、文明辦頒布了關于開展《語言文字規范化“城市創優、鄉鎮達標工作”》的通知,我鎮積極貫徹省、市文件精神,成立了語言文字工作領導小組,出臺了《唯亭鎮創建江蘇省語言文字規范化達標鄉鎮的'工作意見》,并以此為動力,大力開展語言文字規范活動,力爭在20xx年實現“普通話初步普及、社會用字基本規范”的創建目標,創建成為江蘇省語言文字規范化達標鄉鎮。
朋友們,我們是唯亭鎮開發建設的主人,我們生活工作中的一言一行,體現著唯亭鎮城市化主人翁形象,所以還需要我們不斷進步,共同努力。本次大賽既是弘揚優秀民俗文化知識,也是居民精神風貌的一次展示,更是推動我鎮語言規范化工作的一個新的開始。
最后,預祝各位參賽者在比賽中,賽出水平,賽出風格。并預祝本次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3
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內容是保護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昨天我們剛愉快地度過了這個法定節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得知韓國端午祭在2007年11月25日申遺成功時的憤慨。中國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竟被他國爭先搶奪,亦或躍躍欲試。從“端午祭”申遺到“漢字之爭”,“中醫之爭”,再到近期的“風水之爭”,文化摩擦在中韓坊間蹭出不少火花,而結果,絕大部分,中國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被韓國成功申遺了。
中國人在責怪韓國人的恬不知恥的剽竊行為時,是否有理性地看待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遙想當年,中國軟弱,帝國主義侵占中國領土,如今韓國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規模搶占中國文化時,有一些從洋媚外的人正在風風火火地哈韓,韓國的二流肥皂劇和服飾潮流都備受國人的追捧。還沒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場,甚至政府出資在籌備平安夜、圣誕節,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中國古老而美麗的七夕節,卻很早就翹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節,或許現在就不奇怪為什么韓國可以一直申遺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無能,也不要怪罪于韓國的無恥,因為是我們自己把我們的文化丟棄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視自己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一直對祖國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熱情。利用各種媒介,多多的宣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對國人從兒童時期起就教導他們重視,讓更多中國人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別人的東西。政府也應該重視傳統文化,重視“抓精神文明建設”的起步。加大傳統文化在民間的教育宣傳。這種高度重視的意識,從官府傳遞到民間,從我們這一代傳遞到下一代,我們國家的文化還會丟嗎?小小韓國還可以這樣張揚跋扈卻可以屢屢得逞嗎?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中國—一個偉大而繁榮富強的國家,一個擁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的古國,它是全世界各種古代文明中唯一延續至今而沒有中斷的文明大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滋養著我們民族的靈魂,成為支撐民族團結奮斗發展繁榮的精神力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許多著名學者為我們留下的光輝的著作,智慧的結晶,而且深入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許多杰出的歷史學家。從小我就聽媽媽給我講司馬遷的故事,今天在這本書中,我再次看到了他。司馬遷—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他繼承父業,著述歷史,用畢生的經歷寫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炎帝時期,到漢武帝初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它規模宏大,體制完備,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萬多字,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學,美學,天文,地理,甚至醫學,占卜等方面,幾乎囊括了整個歷史時期社會活動的全部內容,是一部百科全書的鴻篇巨制,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為了完成《史記》,司馬遷走出家門游歷四方。他游歷了大江南北,到過長城,渡過黃河,登過泰山,經過長江,一路上采訪民間傳說,考察文物古跡,搜集歷史資料,這些活動使他獲得了大量史籍上沒有的史料。
正在司馬遷專心致志寫作《史記》的時候,一場飛來橫禍突然降臨到他的頭上,原來,他因為替一位將軍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入獄受了宮刑。司馬遷悲憤交加,幾次想血濺墻頭,了此殘生,但想到《史記》還沒有完成,便幾次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寫完這部史書!”他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埋在了心底,重新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筒,在上面了寫下了一行有一行工整的文字。
就這樣,司馬遷發奮寫作,終于完成了一部輝煌巨著——《史記》。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這是司馬遷的人生觀,他認為自己的死不過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這種信念,使他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了宮刑,遭受了冷落,但他卻在史書中有權評價每一位帝王將相,他在史書中,自己就是統治者。
在司馬遷的眼里,自己只不過是個刑余之人,可在我眼里,他是個大人物,因為他是個敢于指責黃帝的人,他是個大丈夫,因為他可以忍辱負重,他是個圣人,因為他給后世留下了《史記》真正的大人物,并不是大權大貴之人,而是那些有作為、有事業、有理想,可以忍辱負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馬遷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寫照,生活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權貴,而是在于一顆有作為、有事業、有理想、看破名利的心。讀了這本書后,我懂得了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是整個中華民族共同依托,共同傳承,共同發揚的文化精神和價值觀念的總和,是中華民族賴以生活和發展的精神財富。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端午節,現在作為我國的法定節日,這充分證明了我們重視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已經增強了許多。
眾所周知,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端午節,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酒,賽龍舟這些活動喜氣洋洋。這些,曾經在端午節是最受歡迎的活動,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節奏加快,外來文化的入侵,中國人民不再眷顧流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了,而是把重點放在“圣誕節”“愚人節”這樣的節日中,面對這樣的形勢,我們感到悲傷,發出端午節是否不再姓“中”這樣的疑問。
正當我們還沉浸在西方節日的歡聲笑語中時,據可靠消息稱,“亞洲一個國家正在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端午節為其文化遺產,現在端午節已被列入國家遺產名錄。”
聽到這個消息,中國人民除了驚訝只有尷尬,這不僅僅是一個傳統節日的得失,不僅僅是少了一些慶祝活動。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傳統的中國節日,文化內涵豐富,保留了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每過一次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次加強和洗禮,如今,這個擁有那么多年歷史的傳統節日,眼看著即將成為他國的國家遺產,我們會有多么尷尬?
不用說,這些年來,中國的傳統節日,似乎總是離不開吃。端午節吃粽子,清明節吃青菜團,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春節更不用說了——大魚大肉讓你吃到不想吃。
農耕社會對饑餓的恐懼形成了中國傳統節日中最獨特的習俗——吃。滿足了溫飽需求的人們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時候吃都可以,傳統節日的吸引力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我們守著“聚寶盆”卻不善于保護和挖掘。比如繁體字,當代青年有多少人熟悉并會使用繁體字?你不懂文字怎么能理解古代文化呢?另一個造紙的例子,中國的造紙工業是傳統手工業流失的結果,許多高質量的紙到日本或韓國購買,他們不僅繼承了我們傳統的造紙技術,而且有了新的發展。
以端午節為例,它已經融入到各個周邊國家的文化中,形成了獨特的生命力。在韓國,端午節被稱為輪渡節,這是一個在插秧后祈求豐收的節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人注重創新,但往往容易忽視對傳統的堅持,文化的缺失必然會導致精神上的斷層甚至扭曲,而這種斷層又會給精神文明帶來什么呢?
俗話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如何保護和傳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顯然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外國節日的興盛與傳統節日的衰落形成鮮明對比,凸顯出這一問題的緊迫性。
事實上,不僅是傳統節日,中國民俗文化的生存環境也正面臨著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挑戰。
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其強大的綜合國力、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發達的文化傳播手段,積極傳播西方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生態造成了一定的沖擊。
中國傳統節日豐富多彩,文化內涵豐富,保留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我們必須敬畏和重視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產。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5
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內容是保護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昨天我們剛愉快地度過了這個法定節假日,但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在得知韓國端午祭在2007年11月25日申
遺成功時的憤慨。中國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竟被他國爭先搶奪,亦或躍躍欲試。從“端午祭”申遺到“漢字之爭”,“中醫之爭”,再到近期的“風水之爭”,文化摩擦在中韓坊間蹭出不少火花,而結果,絕大部分,中國的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都被韓國成功申遺了。
中國人在責怪韓國人的恬不知恥的剽竊行為時,是否有理性地看待這一系列事件,反省自己呢?遙想當年,中國軟弱,帝國主義侵占中國領土,如今韓國的一些政客正在大規模搶占中國文化時,有一些從洋媚外的人正在風風火火地哈韓,韓國的二流肥皂劇和服飾潮流都備受國人的追捧。還沒有到12月25日,大城市的各大商場,甚至政府出資在籌備平安夜、圣誕節,很多年輕人不知道中國古老而美麗的七夕節,卻很早就翹首以待2月14日的情人節,或許現在就不奇怪為什么韓國可以一直申遺成功了,不要老是怪罪于政府的無能,也不要怪罪于韓國的'無恥,因為是我們自己把我們的文化丟棄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盲目的憤怒,而是要自己首先重視自己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我們要一直對祖國的文化保有高度的熱情。利用各種媒介,多多的宣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對國人從兒童時期起就教導他們重視,讓更多中國人重視自己的傳統文化,而非盲目吸收別人的東西。政府也應該重視傳統文化,重視“抓精神文明建設”的起步。加大傳統文化在民間的教育宣傳。這種高度重視的意識,從官府傳遞到民間,從我們這一代傳遞到下一代,我們國家的文化還會丟嗎?小小韓國還可以這樣張揚跋扈卻可以屢屢得逞嗎?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讓我們刻苦學習,頑強拼搏,時刻準備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6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廊中,留下了許許多多璀璨的文化瑰寶。而傳統節日就是這些歷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縮影與沉淀。但如今,傳統節日似乎離國人越來越遠,往往流于形式,而“過洋節”卻成為流行。對此,我們感嘆悲哀和遺憾之后,更應該思考如何讓中國優秀的傳統節日回歸,讓寶貴的中華文化得到肯定。
取其精髓,保留傳統節日中的美德和情感。傳統節日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無不是因為其凝結著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端午佳節,是為了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歌頌其剛正不阿、抱石投江的愛國情操;中秋佳節,是為了寄托思念家鄉,祈盼闔家團圓幸福的美好愿景;九九重陽節,更是以登高遠眺、賞菊、遍插茱萸等傳統習俗倡導全社會樹立敬老、愛老、助老的和諧新風……傳統節日的精髓就是幾千年中華文明流傳的優秀品質和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發揚品質,傳播美德,永遠都不會過時。
去其糟粕,擯棄傳統節日中的陳規與陋習。雖然傳統節日是祖國燦爛文化的結晶,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美麗的寶石之中也存在著一些“雜質”。春節,是走親訪友,增進情感的好時機,有些人卻鋪張浪費、暴飲暴食,更有甚者選擇通過聚眾賭博來增添“年味”,殊不知這賭博行為才是讓年味消散的元兇。清明節,是緬懷英烈、祭奠先人、寄托哀思的節日,然而每到清明祭祀時節,燒紙焚香祭奠之風盛行,灰紙滿天,煙霧彌漫。這既影響了社會風氣,又污染了環境,更帶來了諸如火災等社會安全隱患。美麗的.寶石需要經過打磨才能綻放異彩,傳統節日也需要擯棄陋習才能愈久彌新。
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縮影,呼喚傳統節日的回歸就是呼喚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和重視,呼喚國人的自身文化認同和愛國情懷。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傳統節日更加絢爛,大放異彩。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7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兒時常聽家鄉老人念叨的這句俗語,如今只有給人忍俊不禁的感覺了。彼時鄉間諺語,不少人篤信至深,今時不計童叟,恐怕沒人對妖怪擔心了。
傳統節日雖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卻從來都不是固定僵化的。它與歷史時代和人們生活相融合,演化流變是一大常態。端午節也是如此,從先秦時期一直溯流至今,兩千多年來,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會給這個節日注入新的內容,豐富新的形式。不管是生活習俗、娛樂方式,還是人物紀念、文化內涵,端午節一直在調適,一直在變化。這個動態過程至今不衰,朝未來看去,也必將不絕。
人是歷的,也是當下的。節日也是。當下的端午節等傳統節日,不乏民俗文化魅力,但在不少地方,卻更多地被當作政府招商、企業謀利、市場狂歡的噱頭,充斥著政績活動、商業營銷、旅游開發、假日經濟的喧囂。功利化、商業化、娛樂化盛行,消解著節日本身應有的精神文化內涵,文化指向更多地淪為經濟指向的'“孵化器”“服務商”,而經濟指向卻消費、透支甚至顛覆著文化指向。這種不良現象已經引發普遍擔憂。
傳統節日首先是傳承文化,其次才是制造商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力量與文化力量有必要融合在一起,但決不能夠為了壯大經濟力量而忽視、抵消、削弱文化力量。我們的民族、我們的社會依然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來薪火相傳、遺之后世。當下,傳統文化可以通過市場化、商業化、產業化的各種形式和載體來展現,但以文化人、凝魂聚氣的功能決不應喪失,精神基因、文化內涵和價值追求決不應扭曲。傳統節日再怎么流變,都不應只重經濟指向而忽略文化指向,不應單純強調“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而應以文化指向為首要,讓經濟指向更多為文化繼承、保護、挖掘、創新、發展等提供服務,使其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上都創利增值。
傳統日不能淪為充滿銅臭的市場玩物,也不能淪為全無底線的娛樂題材,更不能淪為某種食物的消費符號。在優秀傳統文化面前,一些地方政府的功利之手應該少伸,一些企業的牟利之道應該少倡,一些年輕人的玩鬧之心應該少捧,一些媒體的異化之筆應該少寫。傳統節日當然要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并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但絕對不是單純以經濟指向來導航,以經濟指標來衡量,以經濟價值來定性。對于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來說,一些唯利是圖、急功近利的做法,不僅認識上有很大偏誤,實踐起來更貽害無窮。
古今中外,任何節日都少不了經濟因素,少不了經濟指向,但經濟因素和經濟指向卻從來都不是節日形成的全部動因,甚至核心動因。尤其是我們這樣一個民族,傳統節日從來都是精神文化、思想道德、價值倫理的載體,內在蘊藏著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風雨而綿延不絕的決定性基因。這種文化因素,這種文化指向,不管在廟堂還是在鄉野,都遠遠高于也遠遠超過經濟考量。面對先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我們如果只會功利消費、收益算計,卻無法滿足現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很難說可以將這份遺產傳給后代,更遑論還要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遺產了。
文化是國家實力的戰略組成部分,承載著優秀文化的傳統節日必須體現出更為強大的軟實力來,這是中國崛起的必要一環。在這方面,我們最終要宣示的永遠不是掙了多少錢,而是影響了多少人的思想、生活、修養。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8
敬愛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我是來自高二5班的孫一雲,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重視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艱苦求索中汗水與美德的結晶,希望與祈禱的產物,文明與發展的.承載。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形式方面的組合,更有內涵方面的體現,比如,全社會公認的最具有普遍性和影響力的四大傳統節日:元宵節——吃湯圓、掛燈籠、舞獅子;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吃月餅、賞明月;春節——吃餃子、貼春聯、放鞭炮、穿新衣、拜大年等。本來,"吃"只是過節的一個組成部分,后來由于"破四舊"、易風移俗,再加上溫飽沒有解決,"吃"成了一種企盼乃至是唯一的過節形式了。把傳統節日歸結到飲食是一種悲哀,而因為飲食生活的改變,便放棄過節更是一種悲哀。節日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一種內涵,一種精神寄托。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傳統文化的體現,重視傳統節日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傳統節日之所以能延續幾千年,就是因為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越是經濟發達,傳統節日越是應該紅火,也越有條件做得紅火。如果我們不用傳統節日去占領市場,外來的洋節就會占領市場,同時外來文化就會占據我們的心靈,左右我們的意識。
我們重視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但并不排斥外來健康文化。我們沒有必要用命令的方式去阻止人們過圣誕節和情人節等洋節,但洋節有其產生的特殊背景和獨有的文化內涵,如果我們長時間過洋節,不過傳統節日,肯定會對我們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造成影響。我們不提倡狹隘的民族主義,但我們也不能用外來文化全面代替我們的傳統文化,況且,外來節日所體現的文化并不一定就適合我們,現在不是傳統文化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外來文化在擠壓傳統文化。我們不否定借鑒,但需要的是以我為主的借鑒。
正因如此,作為一個炎黃子孫,了解我們的傳統節日,愛我們的中華文化,振興我們的中華民族,讓我們從對國旗的尊重、國歌的領悟還有對民俗的崇敬開始,一起努力吧!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9
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國旗下講話的如題目是《端午節,我們的傳統節日》。
同學們,你們能列舉出我國的傳統節日嗎?
也許,你們早已習慣了圣誕節的狂歡,習慣了在“母親節”送給媽媽小禮物,習慣了在“父親節”向爸爸表達感激之情。其實,一年365天,還有許多印有“中國”標簽的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傳統節日折射著古老的中國文化,象征著豐富的華夏文明,閃耀著龍的'傳人無窮的智慧。
6月xx日(農歷五月初五)是今年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的代表。它的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端午還被稱為端陽、重午、女兒節、龍日等。民間紀念端午節的風俗很豐富,較普遍的慶祝形式有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草等等。每一項端午習俗背后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內涵留存著獨特的文化記憶。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和文化標簽。然后,當我們的生活被高科技元素充斥時,人們也多多少少冷落了傳統節日,丟失了對文化傳統的記憶。
同學們,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到了。你們想用什么方式紀念這個綿延兩千年的傳統佳節呢?讓我們從今年端午節開始,重新拾起對中國傳統節日的關注,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更多的新元素,用自己的力量,拯救傳統節日習俗,發展傳統節日習俗,創新傳統節日習俗,讓中國文化逐漸被世界上更多的人接受和認識,畢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10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隨著清明節的即將來臨,各地也開啟祭掃模式。對這樣傳統節日來說,其實有更多需要思考的內容。清明節里,我們追思緬懷先人,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活著,更好地傳承先人遺留下來的最好傳統。而對于傳統節日來說,對我們每個中華民族的子孫來說,無疑都是最好的精神原鄉。所以,如何建造好這樣的家園,如何才能夠將這樣的精神原鄉打造好,成為每個人都應該關心的基本話題。而傳統節日作為“我們的節日”這樣的話題勢必會再次被提及,同時也能夠演繹成為最美的精神原鄉。
傳統節日源遠流長首先在于傳承。傳統是現代的精神根基所在,傳統節日里深深浸透著文化的基因。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源遠流長的都是文化因素,比如春節,我們舉家團圓,這是最好的“和”文化傳遞;比如清明節的緬懷先人,是最好的傳遞傳統的表達;中秋節里的團圓,又是最好的.合家歡樂的表達。從這里出發,我們都應該能夠懂得,傳承才是首要的因素。第一,需要傳承傳統文化的“形”,讓傳統文化能夠演繹成為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在精神原鄉里能夠有更多精神寄托;第二,我們也需要能夠懂得,傳承傳統節日更在傳承其中的“神”,這就需要我們深刻挖掘傳統文化和現代的關系,懂得其中的固定邏輯。
傳統節日源遠流長更在于創新。可以說,創新也是傳統節日不能夠或缺的因素之一。在這里,我們需要看到,對傳統節日來說,一方面需要賦予其中與時俱進的內涵,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隨著時代的進步能夠出現新的內容,比如春節搶紅包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以往的春節中,沒有搶紅包這樣的環節,如今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出現這樣的環節,這就是對我們最好的一種撫慰。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應該順應這樣的潮流和趨勢。另外一方面,對于傳統節日來說,源遠流長的過程中,需要創新的內涵釋放,這包含著主動和被動兩個層面的意義。在主動層面上,傳統節日需要在地方文化部門的推動下努力賦予新內涵;被動層面上,需要接受更多的進步因素,這些都是傳統節日創新的基本內容。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11
女生們先生們:
我的父親是一名中醫。做外一個訪問學者他懷著一個偉大的夢想去了美國,讓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于中國傳統醫學。但在那期間,他遇到了些中國同胞,他們不但主張廢除中醫,還說我父親缺少國際公民的素質。
聽了這個,我感到特別驚訝!這種話怎么會從我們自己的同胞嘴中說出呢?他們的話不禁讓我深思:什么是國際公民?怎么又才能成為一個國際公民呢?
難道全球化就意味著我們舍棄自己的傳統節日而盲目地過圣誕嗎?或是在好萊塢電影前我們傳統京劇的黯然失色嗎?
當然不是!在我看來,國際公民身份意味著對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巨大尊重,但這種心態是建立在我們民族身份基礎上的,只有我們充分地表現出我們的民族身份,才有可能成
為國際公民!換句話說,國際公民從家里做起!要成為國際公民,我們在意識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要做些什么,向哪個方向前進;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能被世界銘記與尊重。比如說孔子,他可是什么外語都不會說,但憑著對人類智慧做出的巨大貢獻,他成了一個無人不知的中國人;成龍,作為一個中國的文化大使,之所以被廣受歡迎,不是因為他穿牛仔,喝可口可樂,而是他的中國功夫,和他那低調的微笑!
所以,大家看,民族身份其實正是使全球化的基礎,全球化不意味,也不應意味著民族身份的喪失。要在世界做好一個國際公民,先得在中國做好一個中國人!
女士們先生們,全球化是我們無法逃避的時代潮流,竟然我們沒有其他選擇,為什么不主動擁抱它呢?帶著我們的民族身份去擁抱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公民!
謝謝!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12
尊敬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這一周,我收集了大量的中國傳統資料:對聯、生肖、剪紙、中國傳統節日的圖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歡傳統節日的信息,因為我對傳統節日很感興趣。
在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春節是我最喜歡的,因為它是中國人民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夏歷正月初一,又稱農歷,俗稱“過年”、“過年”。每年新年,街道上都掛滿了紅燈籠和飄揚的彩旗。購物中心擠滿了人。買年貨可以熱鬧。奶奶準備了充足的食物,外面有很多“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孩子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滿意的微笑。爸爸給我買了很多煙花爆竹。晚上,我拿出煙花,下樓和孩子們一起玩。我們玩得很開心。直到晚會開始,我才依依不舍地回家,一邊吃著水果,一邊和家人一起看晚會。精彩的表演讓我們笑了,心想:“要是天天過年就好了!”!
我也喜歡“重陽節”,這是一個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名為——重陽節。在重陽節,還有“老人節”。這一天,人們賞菊,穿山茱萸,喝酒爬山。這天放學后,我和父母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里很高興,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春節剛過,就迎來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還放了很多煙花,吃了元宵,猜燈謎,看了公園的燈。我家是圓的圓的。當時心里充滿了無比的幸福和喜悅。中國傳統節日真的很豐富多彩。他們是中國文化。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 篇13
各位同學: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自信的源泉。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蕩蕩,滋養出的是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浸染著的是中華兒女熾熱的愛國情懷,凝聚成的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力量,孕育的是歷經千年洗禮依舊熠熠生輝的民族精神。
我們剛剛過了一個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它是一個莊重的日子,在這個日子里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個民族,追賢思孝,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以及緬懷英杰。我們經常說,清明到,兒盡孝。清明節的內在是孝道的傳遞、弘揚。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以一種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形式,來展示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表達著對美好的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
同學們,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讓我們擁有一座美麗的精神家園,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里棲息成長,讓我們的生命煥發光彩,讓我們每個人都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而貢獻自己的力量吧。謝謝大家!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相關文章:
弘揚中華傳統節日的作文09-02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08-29
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07-28
弘揚傳統節日的主題演講稿11-14
關于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06-29
(必備)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09-29
弘揚傳統節日主題演講稿06-09
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范文11-05
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優選)10-29
【必備】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