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精選25篇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后感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精選2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1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一本心靈修煉的書籍,看書名似乎就是一本極其枯燥無味的;可此書以小說的形式,講述女主人公經過一次偶遇的一位老人,無意受其的指點,并經過女主人公一次又一次按老人的要求,又不斷向老人弟子求教;終于從煩惱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喜悅,愛與和平,找到真正的自己;并取得生活事業雙豐收的故事。
總的體會是:本應該是難懂費解的心理學方面書籍變成了一個通俗易懂故事型書籍,少了純心理學書籍的深奧枯燥,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是一本適合大人與小孩共讀的好作品。
讀后給我留下最深記憶有兩個方面,其一就是快樂與喜悅的區別,另外一個是擔心是最差的禮物,可謂是“愛,罪惡假汝之名!”。為親人擔心,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為。
故之:
一、讓我們用喜悅去替代快樂
我們多少人是因為與別人攀比而疲于奔波,為財富為地位而不辭辛勞,可一旦擁有了所追求的財富地位卻并沒有感到幸?鞓,反而很多更懷念以前清苦平淡的.日子。因為那些財富,地位并不是真正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那是外在的東西。這就是作者在書中所談到的快樂和喜悅的區別。
快樂是取決于外在的東西,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所以因與別人攀比去追求財富地位過程會帶來快樂,但一旦實現了快樂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擁有財富和地位且明確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就會造福社會讓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樣了,那就達到了喜悅的境界。
二、讓我們用祝福去化淡擔心
“愛,罪惡假汝之名!”為親人擔心,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加害行為,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乍讀不能理解,然則細想后覺得道理很簡單,只是我們不想承認而已。
書中舉例說明了有些事出發點一切為“愛”,實則就是擔心自己受牽連。對沒看過這書的人,或許還沒明白我在說什么!好,舉個例子吧!書中提到對有小孩的家庭來說,小孩的調皮是天性,但是大人就要求小孩必須按他們的意愿去做事,一旦違反就責怪,漫罵甚至體罰,口口聲聲的說為了他們好,實際就是擔心小孩貪玩造成的后果會給大人自己帶來麻煩。小孩受傷了,大人要抽時間去照顧,耽誤自己的事情。小孩惹禍了,大人還得去善后。就是說大人們怕這些事情給自己帶來麻煩,故要求小孩時都是說“我是為你好!”說到這點,為小孩其實更多是為家長自己!
現在出現一個個不應該有現象,很多初中孩子仍不敢一個人去樓下買瓶醬油,高中孩子不敢一個人去坐出租車,讀大學了的孩不敢一個人去發廣告單,從小不敢與陌生人搭訕怕被騙,不敢去嘗試新事物怕失敗出丑而被嘲笑等等。父母給孩子灌輸過于強調面子與自尊、強調安全與自我保護的經驗;表面看來是社會太復雜,實際是大人自己不敢也不肯讓孩子勇敢去接觸社會,融入社會,這就是假以愛之名。正如作者所說“擔心是最差禮物――是一種不負責的加害行為。
我們不如少點擔心,多點祝福孩子。我們不要再以“愛”的名義,不要再去一次又一次扼殺了孩子的天性,不要一次又一次減少對新生事物的好奇感,不要一次又一次抹掉孩子創新意識;不要一次又一次讓孩子產生對外界產生恐懼,而要讓孩子自發擁有走出去的勇氣,順其自然融入集體與社會,快樂成長中擁有更多愛和喜悅的人生。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2
在一位姐姐的推薦下認識了這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她很興奮的向我推薦,說這是她近年來看過的最棒的靈修作品,說她從中看到了太多和自己相似的經歷,說這本書好像就是為她而寫的……
看過之后,發現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它在不知不覺之中,慢慢凈化你的心靈。在自序中,作者以一則故事開始:“有個男子一天下班的時候,經過一條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僅有的路燈下找東西。她非;艔,著急地在找,讓這個男子不禁停下腳步,想助她一臂之力!薄罢垎柲阍谡沂裁?”男子問!拔业能囪匙,沒有它我就回不了家了!”女子焦慮地說!澳愦蟾旁谀膫位置,怎么掉的?”女子指向另一個暗處,說:“在那兒掏錢包出來的時候掉的!蹦凶釉尞惖溃骸澳悄阍趺床辉谀抢镎?”女子理直氣壯地回答:“那里沒有燈呀,怎么找得到。”這是一個看起來很可笑的故事,但它卻很好的讓我們來思索:其實我們在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樂時,常常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子一般,找錯了方向。因為我們尋找的地方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的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求解答和快樂,結果卻都是徒勞無功。原因就是:我們找錯了地方!
本書以一位都市女白領若菱為主角,描述了她向一位老者學習并重獲新生的歷程。若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家庭關系不和,工作不是非常順利,各種因素讓她心情異常壓抑,覺得自己命苦而又無力改變,好像全世界都在與她作對,無法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她的情況真的跟現實?是否發現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惡言相擊獲不擇手段而火冒三丈?是否發現我們常常因為事情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發展而懷疑自己或歸過于別人?
書中告訴我們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當你對什么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著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管有多么的讓人難以接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
最喜歡的一段話: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為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些對生命,對生活的認識,以及做人的態度與原則,讓我學會了更寬容,更包容,讓我學會了時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與情緒。讓我在心靈成長的路上又有了新的進步,讓我開始真正的關心自己,并且學會如何真正的關心自己。讓自己的心慢慢平和,沉淀下來,去慢慢體會喜悅,和平。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3
在還沒看之前我就在百度里搜了一下百科,看到開頭有人說這是一本講解女人的書籍,原本還以為覺得對生活的用處不太大的,直到看完了整本書,我對《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的感覺就不那么想了,另外我的世界觀也發生了一點點微妙的變化。
這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它是在不知不覺之中,慢慢的凈化你的心靈。在自序中,作者以一則故事開始:"有個男子一天下班的時候,經過一條黑漆漆的暗巷,看到一名女子在僅有的路燈下找東西。她非常慌張,著急地在找,讓這個男子不禁停下腳步,想助她一臂之力。"請問你在找什么"男子問。"我的車鑰匙,沒有它我就回不了家了!"女子焦慮地說。"你大概在哪個位置,怎么掉的"女子指向另一個暗處,說:"在那兒掏錢包出來的時候掉的"男子詫異道:"那你怎么不在那里找"女子理直氣壯地回答:"那里沒有燈呀,怎么找得到"這是一個看起來很可笑的故事。但它卻很好的讓我們來思索:其實我們在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樂時,常常就像上面故事中的女子一般,找錯了方向。因為我們尋找的地方,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的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求解答和快樂,結果卻都是徒勞無功。原因就是:我們找錯了地方!
這本書非常通俗易懂,文字簡單,語言簡練,以一位都市女白領若菱為主角,描述了她向一位老者學習并重獲新生的歷程。若菱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人物形象,家庭關系不和,工作不是非常順利,各種因素讓她心情非常壓抑,覺得自己命苦而又無力改變,好像全世界都在與她作對,無法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她的情況真的跟現實中很多人很想像,或者說她就是我們的寫照。你是否發現我們常常因為學習上,工作上的一點挫折而憤懣于胸是否發現我們常常因為別人的惡言相擊獲不擇手段而火冒三丈是否發現我們常常因為事情不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發展而懷疑自己或歸過于別人
書中告訴我們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當你對什么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著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管有多么的讓人難以接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最喜歡的.一段話: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為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些對生命,對生活的認識,以及做人的態度與原則,讓我學會了更寬容,更包容,讓我學會了時時調整自己的心態與情緒。讓我在心靈成長的路上又有了新的進步,讓我開始真正的關心自己,并且學會如何真正的關心自己。讓自己的心慢慢平和,沉淀下來,去慢慢體會喜悅,和平。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4
叢中螢火勝夜上獠牙,房中囈語敵漫夜幽寂。夭折的淚,褪去了澀味,輕督的葉影成了斑斕的手,那是不由俗物破裂的十月剪影。
十一月初,夜,依偎女孩的人悄然離去。門再次被打開,少了溫馨,多了逆妄。破碎的靈魂貪婪地毀滅著無瑕疵的玉器。匕首起,血流不止,被夢籠著的倩兒,霎間驚醒,連迷茫也未曾有機會便身顫驚恐,輕撫涼透的被褥,無望的向后挪動。男子自詡瀟灑地甩下一筆錢,轉身離去。女孩蜷縮墻角,輕抿腥味,痛在催促著,現實卻抑制著淚腺。只有門外卷進地幾縷寒風,偶有理會那被遺忘的舌頭。空靈的眸摻著空洞,空洞的眸望向香氣馥郁的錢。
灰黯的燈光照在殘缺的書上。米芒在牢中看完人生中第一本連名字也不知的書。確切來說,是本不完全的手抄,不算看完,少了開頭,卻異常地刺激著米芒的神經,讓她想用短小的舌頭去濕潤干燥的唇,只是這顯然是可笑的。興許,這書同她一樣是個別人不懂欣賞且殘缺的美。只不過書中所描述的,她大多不懂,為何要順服,為何不抗拒,不就如宰殺場的羔羊。似乎她無法將自己與書有所關聯,但又如書上所言,她從未思慮過當下,只記得過去的錯與未來的死,她早早的放棄了自己。甚至她這輩子就是在為錢而活,為別人的臉色而活,看這本手抄也只在無人的夜,怕面具被撕開,不敢嘗試,就怕換來的是她無力阻止的`嘲笑。強烈的不安來自文字的彼端,她連書中的女子也比不上,從未有愛、快樂,亦或是和平,似乎那顆心從未寂靜過。直到后來才從獄友口中聽來這本書名為《遇見未知的自己》,是牢里前一個服刑的牢犯從外面帶來的,雖然帶不走了。
對于米芒的服役,成了獄卒飯后話題。這個性情惡劣且多次逃獄的殺人犯也會去勞役,不免讓人感到奇跡的跡象。九月初,炎熱褪去不多。長時間的勞碌,米芒鼻尖多了澀汗,眼也開始蒙上水汽,卻對上了另一個勞累不堪的背影,她身板瘦弱,神態憔悴,早已白發蒼蒼,老態龍鐘。
這夜,米芒哭了良久,抓著一邊的被褥哭睡過去。夢中的十月,她輕哼著童謠,帶我去看桂花絮絮飄落,越飄越遠后哭了。她牽著我尋覓我那飛走的爹。她做著工,買下了我的一個愿。她用身軀擋風,換我一夜無夢,F今她已認不出我。時間軸拉長,夢卻破碎成裂片,游絲在記憶中僅剩夜色。那年的十月是個美好的童話,那年的十一月是場驚悚的噩夢。米芒心里的鏡子曾被黑布擋住,現在揭開了,如書上所說,這是她處理不了的陰影。
十月末,這是米芒決刑的一天,楓葉很紅。米芒在決刑場上又遇見了她,卻不愿多看她一眼。米芒卻在白色的墻上望見了熟悉的紙,熟悉的筆跡。紅色的筆圈出了三個字“我是誰”。米芒嗯哼幾聲身體不由自主地撞開了獄卒,搶來了槍。
一聲輕響,如候鳥展翅劃破天空,引起天空淡淡的褶皺,卻悄然撕裂了心,涼了眸。她倏地笑了,滲著淡然的了然,釋懷的絕望,倒在手掌中。
一聲重響,顛覆了方向,看風停了,陽笑了。米芒知道她從未做錯什么。自己卻已迷失了前方的路,忘記了初衷,忘記了本性,忘記了自己。十月剪影在腦海中徘徊,終義無反顧的離開了。
十月,不再見。十月,不再見。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5
感謝張老師能夠讓我讀到此文,先不說從中能夠獲得什么能量。首先你能分享你所擁有的能量,并且傳授給我們,這本身就是一種美德。感謝,感恩。
看完此書歷時3個月左右,原因有幾個。第一,我這個人比較懶,有時候偶爾翻幾頁。第二,書中您提到‘您期望’我們能夠慢些讀,讀完幾章好好的咀嚼,反思一下。這樣正好為我自我懶惰的行為找了借口,嘿嘿。
我對此書印象,感觸,共鳴,最深刻的有以下幾個:
1、我們到底要的是什么?
2、主角面具。
3、吸引力法則。
4、潛意識。
5、學會臣服,接納自我的不完美。
第一,我們到底要的是什么?
這句話倘若你此刻問一些人,他們的回答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金錢,權勢,名牌,美女,心中向往的地方。然而此書中的答案卻是:愛,喜悅,和平這五個字。雖然看起來平凡的五個字體,但是它的力量卻遠遠能超越一切。愛這個東西我們懂得,與生俱來,愛的本能你我都有,愛的技巧需后天學習。喜悅,它跟‘快樂’不一樣。正如您書中寫到:快樂是由外在事物引發的,它的先決條件就是必須要有一個使我們快樂的事物,所以它的過程是由外向內。如果快樂的事物或情境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會隨之消失了。而喜悅不一樣,它是由內向外的綻放。所以你一旦擁有它,外界是奪不走的。和平,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愿意或喜歡紛爭。
第二,主角扮演。
生在這個紛繁復雜的社會,我們每一天都要去扮演很多不一樣的主角,故此我們很疲憊。各種壓力,各種應酬。導致的我們慢慢失落了那個真實的自我。(veryok)如果能找到那個真實的自我,能夠肯定的是。你的智慧、喜悅、看待事物的態度,要比別人多出很多。一齊努力尋找,加油。
第三,吸引力法則。
以前的我,看到這個詞第一反應,我不懂。不懂就應來如何去解釋這個詞。此刻讀完此書后,對此我有新的認知?纯茨闵磉叺娜嘶蛭,他們的出現就是應證了一個理論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說到那里,大家都就應明白什么是吸引力法則了吧。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引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么難怪常有倒霉的事情發生在他身上了。
第四,潛意識。
什么是潛意識?我相信很多也人不懂,我之前也不了解潛意識是什么意思。甚至不明白它的.危害。我們人人都明白吸煙有害健康意識是正確的,但是往往控制我們的是潛意識。它會透過各個渠道跟我們溝通,比如:每一天出現的負面感受,感覺自我不被愛,不受重視,不重要,自我是受害者等等,都是潛意識的運作。意識是吸煙有害健康,但是意識不能夠阻止這種慢性自殺行為,這就是潛意識的力量,它在慢慢操控我們的身體。有人問:有沒有辦法消滅它?我的回答是,不好意思沒有意識與潛意識的存在是相對的,缺一不可。我們能做的是就是好好去摸索潛意識,更好的跟它相處,接納它。
第五,學會臣服,接納自我的不完美。
人為什么要學會臣服?此書真的是能夠獲得很多正能量的書籍,只要你好好去閱讀。所有已經發生了的事物,我們沒有辦法去改變。因為畢竟已經發生了,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學會臣服。倘若你一向在抱怨,厭惡,嫌棄自我。那么負面的很多東西,都會跑來找你,臣服是我們唯一能夠做的。
感謝自我能夠喜歡上看書,感恩身邊出現的每一個人,事,物,你們的出現使我的人生極具色彩。當然此書讓我獲得的東西遠遠不止這些,書中蘊含很多人生哲理需要去體會、去實踐的。感謝張老師,多謝你的分享。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6
一本好書,一杯咖啡,一個周末,時光如此美好,心如止水。
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對我來說并不陌生,幾年前我還在上一家公司工作的時候,某一天Sharon來找我,正好撞上了紅著眼睛的我,Sharon是我一直非常欽佩的技術leader,在N公司那些年,我們一直是非常緊密又非常信任的合作關系。當時看著情緒激動,又很無助的我,我們在會議室里聊了聊,我還記得她當時對我講的那些話,那天推薦給我兩本書《新家庭如何塑造人》,《遇見未知的自己》。今天回想起來,真的很感恩在我脆弱的時候,帶給了我溫暖和正能量。
坦白說,這兩本書我買回來很多年,卻一直沒有完整的讀完。這個周六傍晚,像往常一樣送兒子去英語課,帶了這本書出去,一個周末愉快的讀完了它,我很好奇那些年為什么我連一本書都讀不下去?這本書的內容卻出乎意料的讓我喜歡,就如書中自序的最后一段:“相信很多讀者朋友看了書以后,會聯系到自己實際生活的某些問題······”這本書也帶給了我心靈的觸動。
這是一本心靈小說,書中女主角若菱在人生最迷茫最無力的狀態下,遇到了老人。老人是一個智慧的引領,在小說中引領若菱走上了尋求真我的過程。而讀這本書的人,也跟著若菱的節奏去思考老人的問題,觸發了自己內心深處不曾探索到的自我認知。就比如文章的第一篇章“一場奇怪的對話—我是誰”,原來我們和若菱一樣,多數時候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只是一個角色扮演和身份認同,其實“我不是誰”……書中老人給若菱的提示:
“我們從小到大,都有一個意識,那個意識在你小時候有記憶以來,就一直存在,陪著你上學、讀書、結婚、做事。所以,有一個東西,在我們里面是一直沒有變的,盡管我們的身體、感情、感受、知識和經驗都一直在改變,但是我們仍然保有一個基本的內在真我的感覺。”也是我們的本質“愛、喜悅、和平…”
書中第7章“這個世界是什么組成的'?—能量爭奪戰”,第8章“你所招引的人事物—吸引力法則”,“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么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霉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本身是不是一個能量場呢?而我們對待人、事、物的反應是不是可以決定我們吸引什么樣的能量過來?
老人是這本書的靈魂!除了啟發,有很多我以前沒有了解過的內容,“當我們在身體層面或是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組裝一種化學物質,叫做“勝肽”,隨著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被細胞周邊的上千個感受器所接受。讀后感久而久之,感受器對某種勝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會產生饑餓感。”比如經常愛生氣的人,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要去發脾氣……這個是不是有點意思?想想我們日常生活中會不會有些情緒反應是這個“勝肽”在作祟?另外書中有提到關于意識和潛意識,我覺得這是一個有趣而又深奧的問題,到底我們的行為有多少是受潛意識的影響?所以讀完這本書后我買了書中提到的書《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還想再進一步探索一下。
與這本書還有一個不謀而合的共鳴,“重新和身體聯結—瑜伽與呼吸”,以及老人建議若菱撿起小時候的愛好,比如跳舞。其實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做一個運動或者愛好的時候,當下的專注帶給我們內心的平靜……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7
最近看了本書名字叫〈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于都市身和心靈修行的書,看后很受啟發。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先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說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特別。
在《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中,主人公在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我,確實我相信大多數人對于”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現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像書中所說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
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我們很多人都習慣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換著,最后失落了真實的自己,當哪一天,我們逐漸的把目光從外界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時,我們會可悲地發現,其實我們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隸,它時刻束縛著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了不快樂中……
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著好累!“,以至于漸漸累到失去自我,以至于連”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為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占有得越多,迷失得越嚴重,內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
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
這本書我只看了兩遍,還沒完全融會貫通,也沒進行什么具體的實踐,但我真的體會到了他能凈化心靈,安撫浮躁,悲觀和欲望。他教會我,當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才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蜂擁著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珍惜時間和理想。
這本書讀了之后讓我受益頗深, 寫的這些,其實只是書中內涵的冰山一角。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地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這本書里還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己》,它將成為你的一份人生地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8
最近兩年常常收聽雷鳴的節目,我相信意識決定行為,現在我發現自己改變了很多。節目中多次推薦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身心靈小說,用通俗易懂、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我認真的拜讀過了,現在我想推薦給我的朋友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讓我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其規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要淡然悅納。他人的事,是指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我們不能掌握,只能像書中所說“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性,尋找內在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的結果。所有讓你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我們費力的在別人和外界尋求答案,結果卻徒勞無功,因為我們找錯了方向,答案不在外界,而在內心。生命本是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是在身處逆境茫然徘徊之時還是看盡繁華歸于平淡之際,唯有抱持觀照內心并惜福感恩,一切真相才能水落石出。
《遇見未知的自己》,讓我開始思考“我是誰?”“我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們覺得疲憊是因為我們在生活中不自覺的變換著不同的面具,失落了真實的自己,我們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而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我們的東西席卷一空,真正的你是不會隨時間甚至死亡而改變的,它可以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落日出,云起云滅,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愿意面對它有時候有點丑陋的'包裝,帶著耐心和勇氣一點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的看到里面珍藏的禮物。因此我想感謝曾經傷害過我的人和事,他們何嘗不是給了我這樣一個禮物,也給了我堅強和成長的契機呢?浴火重生的鳳凰才能更有生命力,飛得更加高遠!
《遇見未知的自己》揭示了一個不變的真理,那就是要學會“臣服”。“愛過、通過、哭過之后——是臣服的體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就像時光無法倒流一樣,所以要學會臣服。但這臣服,不是臣服于人,而是臣服于事。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而是要學會接受!因為越是你抗拒的就越會持續,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會是另一種結局。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或者未來,但是我們的身體卻永遠是在當下的,所以我們要活在當下,學會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和身體聯結,那將會是一種難以想象的力量!
這本書并沒能治愈我生命中百分之百的傷痛,我依然在事情來的時候應激性的感到痛苦,陷于其中,但是我覺得它教給我的理念能讓我把痛苦的長度和深度大大縮短和降低,我想這已足夠。人生旅途繁雜紛沓,置身其中才知那是獨來獨往的終身體驗——沿途的浮光掠影,何嘗不是為了成就我們或豐饒或貧瘠的內在?讓我們就像那只看見彩虹的狗一樣,在谷底驚見陽光。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看到自己:站在青青的草地上,徐徐的微風里,蔚藍的天空下,看著我,輕輕的微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9
幾經折騰,終于在網絡上找到了小君老師推薦的心靈雞湯——《遇見未知的自己》。夜深人靜之際,靠在床上,抱著枕頭,一口氣把它讀完,心靈仿佛經歷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旅程。然后,驀地眼界開闊,茅塞頓開。
這是一本有關身心靈成長的小說,作者張德芬以其深入淺出的筆觸,揭示出了困擾人們的煩惱痛苦的深層的原因,以通俗易通、平實樸素的言辭解讀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它以小說的形式,講述女主人公經過偶遇的一位老人的指點,從煩惱的.工作生活中找到快樂,并取得生活事業雙豐收的故事。它通俗易懂,少了純心理學書籍的深奧枯燥,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
誠然,生活中,我們會遇到許多煩惱,對某人的討厭、對工作的煩惱、對待遇的不滿、對伴侶的抱怨,凡人凡事,我們自己都人為地放大。于是,生活中,愁眉苦臉、呻吟抱怨,結果,碰得滿身傷痕,痛苦不堪。其實,現在回首細想,人生沒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來自你對事情的解釋: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因為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這本書告訴我們: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我們為什么不快樂?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
我們所背負的一切都是我們自己帶來的,別人是無法強壓給我們的,因為我們可以不接受?偸钦J為自己的苦惱時因誰或其他什么而帶來的,其實不然,真正讓自己苦惱的是我們自身,過于看重那些會讓自己苦惱的事。
我們多少人是因為與別人攀比而疲于奔波,為財富為地位,可一旦擁有了所追求的財富地位卻并沒有感到幸福反而有些人更懷念以前清苦的日子。因為那不是真正自己內心想要的東西,那是外在的東西。就象作者在書中所談到的快樂和喜悅的區別,快樂是取決于外在的東西,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情境或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隨之消失了。而喜悅是由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油然而生的。所以一旦你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所以因與別人攀比去追求財富地位過程會帶來快樂,但一旦實現了快樂也就消失了。而如果是自己真正想擁有財富和地位且明確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就會造福社會讓更多人幸福那就不一樣了,那就達到了喜悅的境界。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最頂端,不要為虛榮追求那遙遠的不現實,自己會被自己活活壓垮。是你的終究是你的你逃也逃不掉,不是你的得到了也會失去至少失去原有的光澤。那么你得到的意義又是什么呢?
外在環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認識真我,從自身做起。因為外面沒有別人。這本書讀了之后讓人受益頗深,要試著學會放下,當我們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外一種結局,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人生若都能不忘初心,人生若只愿歲月靜好,真實地活著,真誠地活著,不論榮辱得失,不談貧富貴賤,那就是最大的幸福與快樂!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10
最近,朋友介紹我去看一位臺灣暢銷書作家——張德芬女士的書,并極力推薦其身心靈三部曲(《遇見未知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趁這幾天有空,就閱讀了一下她的那本《遇見未知的自己》。
這是一本關于都市身,心,靈修行的書。它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里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里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于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該書告訴了我們一個明確的觀點,那就是我們人類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也不過五個字就可以表達,哪五個字呢?那就是“愛”,“喜悅”與“和平”。為什么我們這么努力還追求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真我和愛,喜悅,和平之間又有什么樣的關系?為什么我們會遠離真我呢?光是角色扮演就能遮擋我們原來的面目嗎?
其實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用五個同心圓來解釋。在最中間的圓里寫上真我,愛,喜悅,和平!然后在最外面的一個圓上寫著角分扮演,身份認認同,里面第二個寫著思想,第三個寫著情緒,第四個寫著身體!上面還寫到身份認同--覺察,思想---檢視,情緒----臣服,身體---聯結。
什么是身份認同----覺察呢?我自己以為書中說的就是要覺察外界的一切,不要被現實中的一切干擾了自己。思想---檢視,也就是說當你對什么事情產生思想的時候,不要就想著負面的,那樣會干擾你正常的思想,凡事要多考慮,也許會得到另外一種結果。情緒---臣服,也就是說當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不管有多么的讓人難以接受,發生了就是發生了,無法改變的,所以要學會臣服,臣服,不是讓我們做軟弱的人,不是一種屈服,而是要學會接受!當你真正放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一切都是另一種結局!身體---聯結,我們要學著和自己的.身體聯結,當真正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如果和身體聯結了,那是一種難以想象的能量!如果真的能做到這幾點了,也許會活出真我吧!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的反映你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你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又被觸碰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會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恨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著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著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為你量身打造的禮物!只想說一句,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11
1,萬物都是空,是能量的集合,情緒也是,你的所有正面負面的情緒都能被感覺,被共鳴,并接收到相應的回應。
比如,你以真誠熱情的笑臉迎人,他人會感覺到你的正面能量,你們會容易有較好的溝通;如果你臉上帶笑心里卻不以為然,這種情緒的負面能量對方完全接受得到,不用假設對方是傻子。
2,當你是一個有佛性的人(即你是一個時刻準備感化別人,拯救別人,愿意幫助他人更積極面對事物的人),請務必是真心關心對方,而不是害怕承擔不好的結果帶來的責任,(比如你提醒戀人要積極進取,請考慮是不是真心希望對方進步,或是怕對方落后了會給你丟臉),如果你的關心、叮囑或者幫助摻雜了半點害怕的成份,對方會感受到你的情緒你的能量。更加不能在提供幫助時設一個期望值,你的出發點只是關心幫助,對方愿不愿接受能不能接受又是另一回事了,不可強求,你不是救世主。你不是,你真的真的不是。
3對你愛的'人要表達出支持和理解,理解對方的情緒,而不是指責或者修正,如果你告訴他他的情緒很可笑很無厘頭,他會感覺被拋棄,這一點在男女關系中,尤為如此,女生抱怨哭訴的時候,請不要告訴她她的情緒莫名其妙,請不要告訴她怎么辦怎么解決,你只要理解她的情緒就好了,你只需傾聽,這種時候她要的就只是你的同情你的理解,如此。。而已。
如果你有話要說,請在表達出你的理解之后再說,你理解對方的情緒了,對方才有被認同的感覺,才有可能信任你并聽你說下去的耐心。
4我們活在這世界上都在扮演各種角色,找各種身份認同,其實你的身份不是你,你的思想不是你你的情緒你的身體都不是真正的你。你是什么呢?不知道。。我們都在忙著弄明白自己是什么,或者有人相信自己是什么了,他會努力證明自己真的是什么給別人看,證明的好累,好賣力...... 最近看過一些我信任的人推薦的書單里頭的幾本書,挺不錯啦!都是些關注內心變化關注成長并研究這些變化與外界環境的關系的書,我還是比較感興趣的,這些書,真是智慧的結晶啊,可是我還有很多沒看哪,怎么辦,時間不夠確實是借口,可是借口往往也勉強成立,要不,我列一些書,信任我品位的朋友或者此刻正有需要的朋友不妨看一看,看完歡迎找我分享讀后感,我最好這口了@......
如果你馬上要進職場了,好奇期待又迷茫,可以看看《職場路線圖》,如果你對外企有向往,可以看看《米婭快跑》
如果你正戀愛ing,又總是感到力不從心,不知如何把握,可以看看《女人的成熟比成功重要》,如果你戀愛好多年,感情穩定,但小摩小擦經常弄得不知所措,可以看看《男人來自金星女人來自火星》,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性格有缺陷想改卻總發現改不了,并且暗自下決心以后自己教育的孩子不要有這樣限制人生發展的缺陷,可以看看《把家變哈佛》,你會看到是幼時哪些經歷導致了今日的你這般的性格,如果你大學上的很迷茫不知前方路怎么走,或者對自己認識不是很清楚,或許看看古典老師的《拆掉思維里的墻》能對你有所幫助,就只記得這些了,對了,如果你對神神秘秘的催眠解夢之類的東東感冒,可以參看巫昂的新浪博客,她會為你打開一個全新的世界滴......
再拜個年吧!祝好運!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12
睇完哩兩本書,然后根據自己既情況,我諗左好多。我忽然覺得好迷茫,我好似入左一個迷宮一樣,我唔知道自己想點,唔知道點行出黎。我有時候好似好開心,無煩惱一般,有時候睇到一D電視劇或者電影既時候,卻會變得好低落,好容易流眼淚。一時好堅強,一時好脆弱;一時好清晰知道諗咩,一時模糊不清;一時清醒,一時沉迷。
點解會系咁?工作,我未上班之前,總系會同自己講,我今日要努力完成我自己既工作,可惜到左辦公室卻唔知道由邊度做起,做下做下甚至會想掉低手頭既工作,想行出外邊透下氣。我點解會變到咁無沖勁?我以前唔系咁噶,我以前好鐘意上班,好享受我份工作。點解依家會系咁既狀態?
愛情,好似成為我一種嚴重既心病,我好清楚我鐘意拒,身邊既人一直問我鐘意拒咩?我答唔出,我亦搞唔清點解我會放唔低拒,我明知道好多嘢都無可能令我可以同拒一齊。對拒,我已經分唔清系一種咩感覺,拒好似成為我左我生活上既一部分,無左拒,我覺得生活變得有D怪,不過有時候我又會覺得其實有無拒,我生活咪一樣無變過,。好矛盾既感覺,有時候偏偏會自己唔準穩拒啦!要杜絕曬拒既一切,但系唔過幾日又會忍唔住穩拒。哩種感受,我好想去改變,有無人可以教我點做啊?
我仲記得拒同我分手既果日,我響部公交車度聽住拒響電話同我講:"你唔信我,咁你同我一齊都無意思啦!"幾簡單既一句說話,就可以講一切都改變,我響文化公園落左車,行過人民橋,行過江邊,望住條珠江,我忽然覺得條珠江好深好深,D風吹落我身度,我覺得好重好重,壓到我個心完全透唔到氣。直到今日我寫哩篇讀后感,我諗翻起我都系流眼淚。
睇曬哩兩本書,我知道寬恕系一種解脫,有時候當身邊既人問起拒,拒就好似我心里面既一個缺口,我經常同自己講,無打開果道門,等拒做我永遠既秘密,仲記得拒離開我果陣,我有幾次上班既時候,我過馬路果陣,D車經過我身邊,我有一瞬間我真系好想等部車撞過黎,我就可以咩都唔使諗,或者撞到我失憶,忘記拒同我之間既一切。
以前我以為自己好堅強,咩都可以解決到,唔需要依靠任何人,但系今次我輸左,輸左俾拒啦!我無諗過拒離開我,我會咁生不如人,琴晚我又俾我老豆鬧啦!我唔想去相信拒系我老豆口中所講既果種人,但系連我自己手上都無任何籌碼去同我老豆抗爭,我只可以等時間慢慢淡忘一切,等傷口慢慢埋口,可能拒從來都無覺得我有幾愛拒,可能拒從來都無真心鐘意過我,可能。好多可能,今年年初一我拜神,我同神仙講:"麻煩你保佑我用一年時間重新振作,重新生活,忘記過去。"
最后我要同拒講:"李英杰,我唔想去相信你系我老豆所講既果種人,但系我仍然要感激你教我既一切,或者你系上天俾我既磨練,等我渡過左,或者我可以更加成熟,更加識珍惜我身邊擁有既一切,更加明白我所得到既嘢唔系理所當然,系需要去經營,去關心。我亦已經盡曬我既一切能力愛過你,雖則唔可以講做得好好,只求無愧于心。"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13
最近看了張德芬的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為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先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是一本關于都市身,心,靈修行的書?春蠛苁軉l。這本書告訴了我們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謂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響的自己,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說金錢,名利,地位,權勢,以及一切身邊發生的事情,包括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虛榮,這些都是小我的表現,小我會被身體里的潛意識所控制,也就是說時候有些事情你會不由自主的去想,去爭。而做到了也未必就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即使是快樂,也是來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讓你感覺快樂的源頭不在了,自己會很痛苦的。而身體里的那個真我呢?那個真我不會隨著一切的改變而改變,甚至于有一天我們離開了,這個真我也不會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沒有吧!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我,確實我相信大多數人對于“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為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現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像書中所說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境影響著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在我讀書的城市,那是一個節奏步劃都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會被落下,那里交通格外擁擠,速食店到處都是,人人都生活在名利角逐戰中。是一個躁動的城市,真的是:忙碌,忙碌,每個人都忙碌;追求,追求,每個人都追求。為了生活,為了夢想,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妻子,好媳婦,好父母,甚至是好人!有些是心甘情愿的,能夠從中獲得快樂,然而在不愿意的時候,為了演好這些戲份,我們每個人都要因時因地的戴上一些面具,正是這些面具遮住了真實的自我。當然還有我們那種小我的虛榮心也會讓我們失落自我。然而也不是說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就很難找會真我了,書中介紹了一些實用性和靈性的生活指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我們周圍朋友,同事來初步認識自我,因為我們周圍吸引來的人和事物,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帶著一定的能量震動和我們的震動頻率相近。
這本書讀了之后讓我受益頗深,以前我總是說自己的心態有多么的好,其不然,我的心態沒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我會為外界的事或喜或悲的,而且有些事情我沒有真正的看開,也沒有學會放下,對思想方面,更是不會考慮,對于以發生的事情不會學著接受,更別得什么與身體聯結了!我要試著看開看淡一切,學著清心,靜心,修心,做個小小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14
剛剛放下《遇見未知的自己》,感覺心情很沉重,同時也很慶幸。沉重的是,如果我不看這本書的話,也許我會永遠都生活在自己給自己設定的條條框框中,找不到我真正需要的,從而讓生活中外在的事務主宰著我自己的情緒,就這樣度過一生。慶幸的是我及時發現了這個稱不上秘密的秘密,能從中學到一些自我調節的方式,并真正了解自己,聯結自己的內在,找回真正的自我。
說實話,在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都感覺我的語言表達能力很差,無論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所以很少寫東西和大家一起分享,即使寫了,也只是自己一個人看,因為不自信,所以每次寫東西的時候都怕別人看了笑話,認為寫的不好。讀完這本書以后,此時,我在寫這篇文章,我同樣感覺沒有自信,怕自己寫不好,怕別人看了笑話,頭上都開始冒汗了,心跳也加速了。可就是因為看了這本書,所以我知道我這種不自信是日久積累的,因為一次的打擊產生了這樣的念頭,所以每次寫的時候,這種慣性的思維都會跑出來,揮之不去。那是我上高二的時候,我是班里的”好學生“,”重點培養對象“,老師們平時待我都很嚴厲。有一次語文老師讓寫作文,一共兩篇。我洋洋灑灑,寫完就交上去了,我是一個不太善于觀察生活的人,寫的更多的是我內心的感受,所以一定程度上跟老師的要求相背而馳。語文老師看完我的作文以后,把我叫到了他的辦公室,說:”你寫的這兩篇文章是什么呀?太惡心了,這怎么讀呀?“我當時真的沒覺得有那么嚴重,畢竟我高一的作文還作為范文給大家讀呢?墒撬麉s這么說我。從那以后,我就很少寫東西,即使寫了,也不敢和別人分享,怕別人說我寫的不好,笑話我,在寫作方面存在著極大的自卑心理。寫的越少,那筆頭功夫就越差,所以每次想寫的時候,都會冒出同樣的念頭:”我不想讓別人看見這篇文章,因為他們肯定會笑話我。“
看了張老師的書,我覺得我現在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消除這種心理。而消除的第一步就是要接納這種感受,這種怕別人笑話的感受,自卑的感受,我閉上了眼睛,充分去感覺這種感受,覺得心里很難受。然后我問自己,這種感受對我有幫助嗎?很顯然,沒有任何幫助;這種感受我需要嗎?我當然不需要。可是它是存在的,我允許它存在嗎?是的,我允許它存在。因為它只是一種感覺而已,并不能代表任何東西。那么我是否可以放下這種感覺呢?是的,我要放下這種感覺。我深呼吸,告訴自己,放下這種感覺。
忽然,我覺得心里真的很平靜。想想我當初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有一點不屑的感覺,覺得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平靜了呢?但是如果真的這樣做了,就是能感受到一種平靜。如果所有負面的情緒,感覺都能就此放下,同時再加入一些正面的情緒,感覺。我相信真的可以心想事成!
我把這篇文章分享給大家,一個是希望大家有時間可以翻一翻這本書,尤其是遇到挫折的時候,想不開的時候。另一個就是想告訴大家,我以后寫的東西都要和你們分享,我不再認為我的寫作能力很差了,我會在不斷的讀寫鍛煉中加強我的寫作能力,因為我可以,我可以寫出好的東西!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15
昨天收到邁邁寄來的張德芬所著書一本--《遇見未知的自己》,花了將近四個小時的時間,將此書閱讀完畢,在看書的整個過程中心情此起彼伏,首先,因為此書是邁強力推薦的,所以很是期待;看到中間時,就好像停不下似的,因為書中講的很多都對我有所觸動,我希望能藉此解決自己心理上的困境;最后看到結尾部分,心中產生失望、擔憂等負面情緒,因為想要走出心中窘境,不可能簡單的從看一本書就能實現,需要長期的修煉,這個道理雖然看書之前就很清楚,但是難免失落,因為人生真的不簡單,追求幸福真的很不容易,《遇見未知的自己》觀后感。不過,這本書講的確實能夠給我一些啟發,讓我有所思。
人窮其一生所追求的東西,并不是我們所能實實在在看到、感到的財富、權利、健康等虛名,這些都只是實現了人的"小我",這些外在的東西或許能讓我們感到一時的快樂,而并不能讓我們得到心中真正的"愛,喜悅和平和",只有我們在人生中不斷尋求真我,當得到真我的那一刻,才能真正得到幸福,觀后感《《遇見未知的自己》觀后感》。
人可以用一系列同心圓來表示,最內層的就是"真我",而后依次是"身體","情緒","思想"和"身份認知"。真我正因為被太多東西包裹,所以才會是我們越來越遠離真我,遠離愛,喜悅,平和。"我們因為與自己生命的源頭沒有了聯接,失去了能量的來源,所以不停的'向外求取,以獲得能量,更糟糕的就是和我們的同胞們--其他的人類爭奪能量"。所以尋找幸福并不能無窮盡的向外索取,相反應該層層剝繭,感受真我。
有意識的杜絕自己的悲觀情緒。書中講到"勝肽"這一概念,讓我有所動。它說人如果不斷的重復某件事,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的卻固定的關系,但我們在身體成綿或是大腦層面產生某種情緒感受時,我們的下丘腦會馬上組裝一種化學物質,就是勝肽,它隨著血液跑到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被所有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就有了特定的胃口,產生饑餓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氣的話,你的細胞會讓你有生理的需求想去發脾氣。這一點我深有感觸,我一向的思維方式就是悲觀化,將所有事情都想最壞的結果無限放大,讓自己感到痛苦,從而應和自己認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判定,現在想想好像不是這樣,事情的好壞不會以情緒的好壞發生太大變化,而壞的情緒是一種負面的固定思維模式,這會影響我們的能量轉換。
深呼吸,練習瑜伽,關注與身體的聯接。
世上有三種事:天的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我們唯一能管好的就只有自己的事。
臣服事實,事實最大。允許自己負面情緒的存在,承認他,繼而消除它。我承認我有不被愛的負面情緒,我接受他,進而放下他。
檢視自己的思想,我們的所思所想不完全都是正確的,沒必要過于執著。
祈禱。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16
當初讀這本書的時候,被它的名字——《遇見未知的自己》深深的吸引。準確說來,其實是因為其中的“未知”二字。我常常想,人們對于自己的家人、朋友,往往能稱得上如何了解,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靜下心來真正考慮自己內心世界的想法?
《遇見未知的自己》給了我一個同自己對話的機會?催@本書的第一遍,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看待若菱,看她在老人的幫助下如何一步步走出困境,重新活出精彩的人生。從若菱的一次次成長,一次次飛躍中,我學到了很多道理。其實,對于這本書的每一位讀者而言,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若菱?
書中的大部分理論其實就是我們生活中經常說的話。例如:這就像我們平時說的積極面對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同樣的是要面對,為何不樂觀一些,這樣樂觀面對讓自己的心情也會好一些。還有第23章,愛過、痛過、哭過之后──臣服的體驗。它是將若凌在朋友和丈夫欺騙背叛后很傷心,而老人讓她對此臣服。這就是我們日常中所說的,當我們無力改變時,我們只有選擇認清現實,從而更好地面對。第10章當靈性與科學相遇——我們創造了自己的世界——我們所處的境遇都是自我選擇的結果,無論好與壞。這點也與薩特的選擇哲學的觀點有相似的地方。第26章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轉念作業!坝H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边@句話被寫過多次的話語的意思是: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身出來的結果。
在看過這部《遇見未知的自己》后,我明白了,她不過是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定義成功的方式分很多種,這取決于人們的'價值取向。但有一種,我將其定義為成功的至高境界,即追求“真我”,追隨本心,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一生。但是,想要做到這一點,談何容易?首先,人活著雖然是一個個體,但卻是生活在多重環境中的個體,我們寓于整體之中,這決定了我們不能僅僅只是一個個體,而是要處于形形色色的“圈子”中。因此我們有家人,有朋友,有老師,有同學……我們寓于一個又一個社會大環境之中。有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在內,我們的內心里一直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狀態與生活方式。然而,社會的大環境又使得我們不得不顧慮他人的眼光,社會的認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對人生有許多高見,其實許多事情正是我們所經歷過的,只是一直沒有將其系統地解釋出來。例如“思想改變態度,態度改變行為,行為改變命運”。很多時候,在生活遇到逆境時,我們別無選擇,只好臣服于事實。于是,當我們絕處蓬生時,常?畤@“柳暗花明又一村”。其實,這正是臣服的力量,承認事實最大,而事實,恰恰給予我們最好的回報。
重新審視自己,我認識到,每當工作生活中有小的不如意,“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是驅散不走它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來光!睆臅羞@句話,讓我真切的感受到,只有自己才是你轉變所有事情的關鍵所在。從前,我只當這是命運對我的眷顧,現在,我知道那是我臣服于事實所得到的福報,是我的潛意識給予我自己的禮物,由此我更加領會了書中那句“所以心想事成的第一定律就是,你所向往的東西必須命里注定該是你的,或者與你更高的目標是一致的,有利于人類社會的。要不然就是你能深入到潛意識和真我層面,破除人生模式,學好自己該學的功課,破解你的命運,否則,心想事成,不過是紙上談兵!
最后,文章結尾處老人給若菱的那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鄙罱o予每一個人的幸福與磨難都是同等的,關鍵是我們如何看待。造成這一切的,只有我們自己,自己其實是一個很強大的存在。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做到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為其所惑,雖平淡如行云,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17
這是一本可以讓你停下來思考的書。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忘了停下來思考人生的意義,思考自我的價值,以至于連忙什么都不知道,連快樂在哪里都不知道,每天只是機械地運轉而沒有了靈魂,失去了真實的自我。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映你的內在。
這句話讓我感到親切,仿佛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要我們愿意,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說到底每個人都是在追求“愛、喜悅、和平”,當我們運用“吸引力法則”,讓自己保持樂觀喜悅、謙卑感恩,相信周圍的一切也會變得美好。
你會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逐漸看到讓你喜悅的東西,它們是無所不在的。一朵迎風招展的小花,一個嬰兒的微笑,一片陽光下閃亮的樹葉,一句朋友隨口的贊美,這些都是無聲的問候、喜悅的祝福。
當你心懷喜悅,你也會發現并感受到周圍的一切是這么的美好。
對于生活中遇到的不好的事,我們坦然地去面對它,能改變就改變,不能改變就接受現實,調整情緒,坦然面對。
這是我從這本書中所學到的。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18
之前聽人說《遇見未知的自己》寫的不錯,暑假就借來看看。看這本書之前我就知道世上只有三件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指的是老天爺安排好的、人力無法改變的事實。對待這樣的事,我們只能順應自然、遵守其規律,不與之抗衡,內心平和,并淡然悅納。他人的事,是指不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即使是自己的家人,那也是別人的事,我們不能掌握,只能像書中所說“擔心是最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覺察自己的心聲,修心養性,尋找內在的真我。
《遇見未知的自己》告訴我“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都是你內心投射的結果。所有讓你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我們費力的在別人和外界尋求答案,結果卻徒勞無功,因為我們找錯了方向,答案不在外界,而在內心。生命本是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是在身處逆境茫然徘徊之時還是看盡繁華歸于平淡之際,唯有保持關照內心并珍惜感恩,一切真相才能水落石出。管好自己的事情,看似是自私的,實則是大愛無私的。管好自己,包括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語言、行動、習慣等等,管好了自己就不會給別人添麻煩,就是愛別人,更是愛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才有能力去管別人的事。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引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么就難怪常有倒霉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
我們每個人都是天天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國民,好子女,好媳婦,好女婿,好父母,甚至好人。然而這些戲份中有多少是我們心甘情愿演出的,為了演好這些人生大戲的不同角色,我們每個人都要因時間地點的不同而戴上一些面具,既然得演戲就好好演,演一個百花獎金雞獎。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你的正能量帶動身邊的人事物。讓身邊具有和你一樣磁場的人事物帶動你。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19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是在我最迷茫最無助的時刻陪伴在我身邊的一本書,他當時就像一盞明燈一般為我指引方向,是它讓我在青春期最重要的時刻心態變得更加寬廣平和。我非常感謝德芬老師這本書讓我的心漸漸學會擁抱這個世界。
接觸這本書是在我高三時期,那時壓力很大,有老師帶來的壓力,有自己帶來的壓力,同時還有父母帶來的壓力。他們愛我,卻不太理解我的心思,我的壓力無從疏解,好在我遇到了這本書。
我的`父母很愛我,但我的母親卻對我要求過于嚴格,她希望我總是聽她的話,因為她的出發點都是關心我,她覺得聽她的話就不會錯,這樣的做法讓我覺得很壓抑,讓我覺得她不會尊重我,總是自顧自的讓我聽話,卻剝奪了我的想法。我覺得作為父母,你可以把你知道的,你認為對的、正確的東西和他們分享,但是背后不要設定一個預期的結果(比方說:你一定要聽我的)。這樣的話,孩子比較能接受。若對方不接受,則做出榜樣令他們受到影響后心甘情愿地接受?傊,不要強迫。所以,孩子想做一件事,無論好壞,都不要強迫。即便事后頭破血流,至少他做了,而且這是他自己的事。他會從這件事中取得自己的經驗與成長。
希望父母們都可以學會尊重自己的孩子,像朋友一般與孩子相處,學會做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們可以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20
《遇見未知的自己》被譽為華語世界第一部影響了千萬人成長的身心靈小說,經過閱讀,我發現這確實是一本好讀、好用也好學的書,使人受益匪淺,從中學會如何成長,感受生命的變化,平衡自己的心態。
故事采取小說形式,講述一個名牌大學畢業的都市女白領若菱從迷惘逐漸走入身心靈綜合體發揮的過程,她在一個老人的幫助下重新認識了人生、世界、靈性,懂得了人所追求的愛、喜悅、和平的真諦,最終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這一過程慢慢展開,而在閱讀過程中我個人也學會了一些實際有效的方法,幫助自己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
作者在自序中寫道:“我們在尋找自己想要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樂時,常常找錯了方向。因為我們尋找的地方,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求解答和快樂,結果卻是徒勞無功。原因就是;我們找錯了地方!笔橇耍诂F下浮躁的社會中,我們已經逐漸忽略這些問題,忘了去思考我是誰、為何生、為何死、如何存在、如何消失。我們中的大多人都汲汲于生活,追逐名利,盲目地去攀附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但就像老人所說,“人類追求的東西,像權力啦、財富啦、健康啦,最終目的還是在追求喜悅與內心的和平”。有一個經典定理——人類永恒的.追求是真善美,而老人所說的愛、喜悅、和平,就像是人類一切追求的終極目標。
接下去探討的就是如何獲得愛、喜悅和和平了。我在相關章節的閱讀中,感受最深的是接納自己的情緒,并且要懂得調節,另外就是要學會臣服。書中有一段話:“如果一個人充滿了快樂、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會和他起共鳴,而且會被他吸過來。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老帶著悲觀、憤世嫉俗的思想頻率,那么難怪這個人常有倒霉的事發生在他身上了!痹诂F實生活中,無論工作方面還是社會生活方面,我們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大大小小的麻煩事,而這往往會激發我們的負面情緒。當有一點不如意時,我們就容易產生抱怨情緒,內心充滿抵觸和厭惡,整個人都是滿滿的負能量,處于低氣壓。我們討厭學習工作上的壓力,討厭自己的庸庸碌碌無所作為,拿我自己來說,我總是三分鐘熱度,拿著手機無所事事刷朋友圈,毫無激情地生活著,充滿了“喪”的情緒,于是就迷失了自己。而作者在書中寫道:“負面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是驅散不走他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光進來。”這就要提到我開頭所說的接納自己的情緒,并且要懂得調節了。調節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跟你的身體對話,傾聽你身體的訊息”,專心地管著自己的身體,為自己的意識帶入更多的覺知。這種負面情緒產生的根源是我們在抗拒、抵觸它,在這種模式影響下,我們就會覺得痛苦,覺得生活對我們不公。但是當我們學會接納它、臣服于它的時候,就會發現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態會大大改善我們的負面情緒。
最后,想分享文章的結尾:“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懟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蔽覀儜摪炎陨硭洑v的一切都當作是禮物,無論好壞,都是在主動抑或被動接受禮物時獲得了成長。我們要學會從這些禮物中去體會人生,去感受它所蘊含著的豐盛美好。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21
馬車夫應該聽乘客的話管好那匹正在奔跑的烈馬,走乘客想走的路線,去到乘客要去的地點。
而現實是,山路那么漫長陡峭,馬只愿意走平坦的下坡路、長滿小草鮮花的軟泥路。馬車夫則希望這旅途盡量地漫長,盡可能地多賺些酬勞,乘客是消費者,被服務者,他希望車夫按他的指揮,好好地駕馭馬車,按他的意思到達他想去的每一個站點。
這個“行進單位”之間是如此地矛盾,以至于我們都要質疑它能不能到達終點。
結局有很多,有駕馭不了的烈馬和無能的車夫加上驚慌失措的乘客,最后馬車墜崖了。當然也有皆大歡喜的,馬兒到了終點,得到了獎勵,車夫得到了該得的酬勞,乘客也心滿意足地到了終點。
普通意識是車夫,身體是馬和馬車,潛意識是乘客。潛意識是一片神秘的待開發的土壤,關于它的研究,爭論也是很多。潛意識和普通意識之間的聯接程度往往能決定著你的心態,處世,事業等等。對“ego”的態度也是很關鍵的,在清醒的狀態下看自己,看別人。
本書作者還參加了“靈修”活動,很多激進唯物主義者又得說迷信了。其實我更認為這是追求靈與肉的結合,讓靈上升到更高的層次,而身體也會獲得更好的增益。畢竟,這個世界仍然有很多事物是科學無法解釋的,在這之前,我們不能隨意否認到底。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老朋友推薦的,它算是一本心理類的書。最喜歡里面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焙芏鄷r候,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別人,卻忽略了自己。
它主要講述了名校畢業生的.女白領若菱在生活中經歷的起起伏伏,以及她與一位老者的對話,由此教我們去探尋內心深層的自己,讓我們逐漸去了解認識內心更存粹的自己,讓我們離最真實的自己越來越近。
在書中,作者從身體,情緒,思想,身份認同四個方面去講述,并切實有效的提出了具有針對性的意見,通過團隊性咨詢,個別的療愈,或者是練習體驗的方式來幫助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種種難題,進一步療愈自己的內心。無法預測未知的自己,只能用自己的勇氣解決當下的問題,期待未知的自己和生活。遇事時,多看看自己,從自己找原因,認清最真實的自己。曾經修過一門心靈修養課,我至今還記得老師說過的一句話:”人最重要的是認識自我,發現自己,探尋未知的自己!
其實,無論在書中,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得不相信:“這世界上從來沒有自己消失的問題,當碰到問題時,就得面對,處理,放下,解決。”如果當你看完這本書,你可能會更加相信,任何事情,跟自己的勇氣比起來,真的不算什么。
很多時候,不同的人面對問題,想法不盡然一樣,但一樣的是:成功的那些,往往是能夠克服自己的怯懦,提起勇氣解決問題的。希望看到這些的你,亦能如此!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22
讀《遇見未知的自己》心得體會我通過這段時間對張德芬的佳作——《遇見未知的自己》的閱讀,心里有很多感慨,每一章節都觸動我心,首先要說的是,這是一本很特別的現代修心書,僅僅一遍的閱讀,比你更不能完全的吸收其中奧秘。
這本書需要我反復的閱讀、咀嚼、吸收,才能從中獲取更多感悟,漸漸的才會發現,他已經慢慢的凈化著我的心靈。我以前看的書都是些講道理,學做人的書,告訴我遇事怎么去做,為什么這么做等等,一些只看到表面的東西,而從來看不到真正的自我,離真我越來越遠,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而這本書明確的告訴我,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追求的是什么,該如何了解自己,看到真正的自己,他將心靈的思考,人生的哲學都融入到了一個小說故事里后,引導著我們漸入佳境深入淺出的.對自己的心靈進行了深刻的探索。
書中的老人就是個智者,第一章中的“我是誰”,讓我驀然驚醒,我問自己:我是誰?而我和作者一樣,并不知道自己是誰,所有的定義只是一個代號,并不能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義,只是從外由內看自己,而且看不到真正的自己,為什么會這樣,其主要的原因是在于我們每個人都戴上了一層層的角色面具。
而真我恰好被這些面具包圍了,所以但我們隨著生活的改變,包圍真我的面具越多,我們就離真我越來越遠!叭松拖褚粓鰬颉巧婢摺蔽曳浅Y澩髡叩倪@一觀點,因為在看這本書之前,我憑著我這二十年的生活感悟領會到了:‘生活就是一個大舞臺,我們每個人就是臺上的演員,我們的人生觀念就是導演,在不同時間,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而我們要做的事,就是要扮演好每一個角色。’書中對于我們所有人所追求東西而下了定義——愛、喜悅、和平。這一點解開了藏在我心中多年的困惑,我們在世界上生活到底為什么?我們最終所最求的不就是愛、喜悅、和平嗎?
他是由內至外的散發,而不是由外來物質所獲得的,一切的付出,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而奮斗。當然,不能說每個人想要的都一樣,雖然追求的目標一樣,但所追求的愛、喜悅、和平想要的程度不同,是我們的目標有所不同,生活就有了差異。
我們喜歡或討厭的一些人或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或需要,就像鏡子一樣,反映我們的內在,當我們看到了自己受到外在事物觸動時,不能只看表面,要往內看,看看自己以前的舊傷有沒有碰觸到,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沒整理好,不能把能量浪費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的,不可抗拒的東西上,當我們面對外在的事物影響到我們的情緒時,我們要把那些的當作是為我們包裝的的禮物,不同禮物就有不同的包裝,他會影響到我們的心情,但是當我們鼓起勇氣,一點點的大開包裝合,我們會發現里面的禮物值得我們去珍藏。最后讓我深深的懂得,其實一切的問題都出在我們自己身上,要我們去適應這社會,并不是讓我們來改變這社會來改變自己,只要我們改變自已,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人外在事物都會隨之改變。對于這本書,我會細細的去品味,去斟酌,從而提升自己的境界。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23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在網上,勵志的書看過不少,靈修的書卻從沒有涉及過,總覺得所謂靈修總有些玄學的味道,看上去似乎有些“唯心”,然而,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這本書的作者張德芬的介紹,從一個光鮮亮麗的新聞主播到一位為追求自我真相不辭艱辛跋山涉水的心靈修行者的蛻變,讓我對所謂“靈修”有了一個新的認識。從關注這個人,進而關注她的其他作品來。而關于張德芬的作品,首推的應當就是這本《遇見未知的自己》。據說這是華語世界第一部身心靈小說,她用一個深入淺出的故事把多年來靈修的心路歷程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教會我們如何快樂地生活,走出困境,如何循序漸進的改變生活,使之更加美好。她以小說的形式來向人們講解和詮釋一個個耐人尋味又貼近生活的道理,感覺很特別。人生,在瑣碎的細節中,讓天性的純真蒙塵,不能再以純真明亮的眼睛注視身邊的人、事和這個世界。競爭和自由主義經濟模式,極大放任了人性私欲的膨脹,于是,人就陷入到貪婪和占有的漩渦之中,正如書中主人公若菱所言“活著好累!”以至于漸漸累到失去自我,以至于聯“我是誰”這個基本問題都看不起清楚的地步。正因我失去了真實的自我,追求的是內心真實需要以外的東西,所以,占有的越多,迷失的越嚴重,內心就更加迷茫痛苦。所以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家庭中,壓力越來越大,失望越來越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常常困惑——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
書中一位老者給出答案:那是因為我們失落了真是的自己,沒有學會用潛意識的方式去處理情緒。記得老人的教導:“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你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了你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虛假認同”。我們常常用許多的信念、價值觀、態度、標準,來約束自己,也來衡量、批判他人。這些就是我們每日所想的基礎,可是我們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基礎,從來不去檢測我們思想的正確性,生活中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們會根據我們的經驗和掌握的知識去判定它,不管它帶給我們的是快樂還是痛苦,其實大多數是因為我們的思想導致的,很多事情,并不是它自然的發生,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使我們自己選擇他們這樣的或者那樣的發生,就像書中所說的,事件本身都是中立的,因為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就會產生不同的而結果。
書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睕]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到哪里,但是總可以確定想去的方向,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身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于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著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保持關照內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才會走向完美。
這本書里有很多很棒的提示、指引、提問和探索,如果你的人生正在不知何去何從,不如拿起《遇見未知的自己》,它將成為你的一份人生地圖。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24
我了解自己么?很多人都有這種困惑,甚至會想自己的位置到底在哪里?
最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總覺得書的內容很淺顯易懂,書的名字就像發掘自己無限的潛能一樣,可是越看到最后越覺得自己迷失了,當看到“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钡臅r候,我呆愣了,唯心論讓我一直覺得什么事情都是跟著自己的心態去完成,而沒有深思過、了解過自己?赡苊總人的感悟都不一樣吧,但我真的.被它震懾到了,它讓我看到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反射你的內在。更讓我確定了自己應該明確自己的目標,充實自己的內在,更應該去反思自己和了解自己的需求,整理好自己的情緒與陰影,不要浪費自己的能量在已經發生和無法改變的事情上。
如何實現自我,取決于自己的內在,取決于自己的心態,更取決于“你自己”,生活中,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找到它們的樂趣。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 25
開始以為這本書是個哲學指點書,沒想到是本心靈小說。而正好最近在工作,生活,人生上開始有計劃的思考些事情,而這本書的到來還是挺有幫助。
故事是從“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車子又沒汽油的孤單女人”開始的。講述了名校畢業、收入豐富的都市“白骨精”若菱,在一個下雨的冬夜巧遇一名智慧老人,在與老人及他的學生的數次交談中,她漸漸學會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內在世界,填補自己不快樂、挫敗的心靈缺口,最終尋回最真實勇敢的自己。
在作者看來,讓我們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想法,和圍繞著這個事件所編造的“故事”。與其費勁地在別人的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尋求解答和快樂。不如放掉無謂的身份認同,最終回歸真我的自然狀態。這個觀點是我在這本書上最為認同的一點,我個人是個非常喜歡從他人態度上找尋認同感的人,從小到大令我非?鄲溃S著年齡成長,逐漸意識到不可能所有人都認同喜愛你,如果要過的順心,首先要認同自己,放棄無所謂人士的.觀點。
其實,人類痛最苦的根源就在于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用書中老人的話說就是“失落了真實的自己”。這個“真實的自己”或者叫做“內在真我”,不會隨我們的身體而生,也不隨著死亡而消失,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而真正的自己,書中給的答案是:愛、喜悅、和平。但現實中種種限制和障礙斷開了我們和真我的連接。為了尋找自我感,我們就發展出了小我,每天汲汲營營,在這個世界上抓取所有我們能抓取到的東西,好證明自己的存在。
事實上,所有的人、事、物都是我們內在的投射,就像鏡子一樣地反映我們的內在。當外境有任何東西觸動我們的時候,記得要往內看。看看自己哪個地方的舊傷又被碰觸了,看看自己有哪些陰影還沒有整理好。不要浪費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變、不可抗拒的東西上,先在內在層面做一個調和整理打破限制,和真我溝通后,然后再集中精力去應付外在可以改變的部分。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后感】相關文章: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04-22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06-26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04-13
遇見未知的自己經典語錄思想06-26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5篇04-22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15篇)04-22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11-09
《遇見未知的自己》讀書筆記07-29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合集15篇)04-22
遇見未知的自己有感合集15篇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