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傳統文化作文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傳統文化作文 篇1
“民安國泰逢盛世,風調雨順頌華年”道出了新年的期盼;“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點明了天下學子的抱負;“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描出了甜美愛情的模樣。
一字一句,一聯一對,上下相應,平仄相和,妙趣橫生,雅俗共賞。中華傳統文化瑰寶——對聯已經走過了數千年,從最早的桃符“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到如今形式多樣的春聯、壽聯、挽聯,無一不體現著漢語言的博大精深,彰顯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國土茫茫,萬里無疆;中華之魂,傳揚四方。新春是每個中國人心中最溫柔的記憶,如今,張貼對聯仍是家家戶戶喜迎新春最重要的習俗之一,盡管各種打印的華麗春聯橫行于市,可在街頭巷尾,依舊可見,一套掉色的舊桌椅,一硯墨,一支筆,一沓大紅正丹紙,寫成的春聯整齊地掛滿一墻,似鮮血明亮,如紅旗飄揚。寫字的大多是已退休的老人,兩鬢斑白,銀絲摻雜,字寫得端端正正,行云流水,如群鴻戲海,似舞鶴游天,這種簡單又傳統的春聯,是許多人熟悉又溫暖的春節回憶。
此去經年,良辰好景應猶在,卻道物是人非事事休。算起來,爺爺去世約莫有七年了,那時,還有許多自家寫春聯的,也還容易買到印有龍鳳呈祥金紋的正丹紙。每當過年,爺爺就會鋪上紙,表情認真嚴肅。施之以墨,飄若浮云,矯若驚龍,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寫“五湖四海皆春色”,書“萬水千山盡得輝”。橫平豎直,如中國人的脊梁,;剛勁有力,如中國人的筋骨。然而如今,家里也用上了打印春聯,不再有紙墨幽香,奶奶也不再認真看著揮墨如云煙的春聯,盡管她一向不識字。
“書必有神、骨、血、肉,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我曾自以為字寫得不錯,也曾試探著寫過春聯,但我發現,寫在紙上,大小不一,或歪或斜,不夠方正,不夠大氣。寫字,寫聯,真的是靠長期的積淀和修養。
紅色中華,浩浩然正氣于身;書墨憶古,句句聯筋骨育人。之前的書法老師,六十多歲,很是和藹,夏天的時候穿一件純白的短袖,天天執筆,卻從不染墨。他說他退休前,在學校里除了體育什么都能教,卻認為書法是每一個學生首先必須要學的。記憶猶深,在書法課上教的第一個完整的字就是“人”,簡單兩筆,卻很不容易寫好。“這個字的`慢慢練,一直練,有些人啊,一輩子都寫不好這個字。”寫字如做人,橫平豎直,端端正正。
紅色的春聯是對往昔的感慨和明朝的期盼,剛勁的筆畫是不屈不撓的堅韌和堂堂正正的大氣。
對聯之下,中華之根;書法之上,民族之魂。無論你身處何地,是居住港澳臺的同胞,亦或是漂泊異國的華僑,中國人,就是我們共同的身份。鑄造我們的,是中國精神。連接我們的,是中華文化。
遲遲鐘鼓,中華文化從歷史長河中流淌而來,源遠流長,綿延不絕;耿耿星河,中華文化亮之于今世,永耀于后人!
傳統文化作文 篇2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舞獅子、風箏、中國織繡……但我喜歡的卻是其中的陶瓷。陶瓷可以分好幾種,如日用陶瓷、衛生陶瓷、藝術陶瓷等等。我通過網上了解了一些陶瓷的制作過程,現在讓我向大家介紹一下吧。 一、練土將泥土中的空氣擠壓出來。泥土中的氣泡會令作品在燒制時爆裂 ,前功盡棄。二、成形 用手捏或拉坯等各種方法,做出心目中的形狀。 三、泥坯裝飾 如果你要為你的'作品進行上泥釉、化妝土、剔花等裝飾程序,就要在泥坯呈皮革干時進行。 四、風干 完成的作品在架上自然風干。一般一星期左右可以完全干燥。 五、素燒 將作品先進行900度左右的素燒。 六、上釉 素燒后就可以為作品上釉。 七、釉燒 將作品進行最后一個步驟——釉燒。一般在1100--1260度左右。 還記得,有一次爸爸帶我去南宋官窯博物館玩。南宋官窯博物館不僅讓我知道了許多關于陶瓷的知識,看到許多古代出土的陶瓷品,還讓我親身體驗了一下陶瓷制作過程中的其中一項,那就是——成形。首先,走來了一位叔叔,他的手上拿著一塊干巴巴的泥巴,然后那位叔叔走到了我的身邊,教了我一些讓泥巴成形的玩法和方法。可看看容易,做做難啊!叔叔手里的泥巴可乖了,但一到我手里就不聽話了,我讓它寬,它窄,但當我讓它窄時,它卻又寬,真不知道泥巴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中國傳統文化數也數不清,每一種傳統文化都有著許多許多的屬于它的故事呢!
傳統文化作文 篇3
敦親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論語·學而》
114.父慈而教。——《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115.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孝經·天子》
116.孝在于質實,不在于飾貌。——桓寬《鹽鐵論·孝養》
117.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118.夫婦和而后家道成。——《幼學瓊林·夫婦》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篤誠信。——陳子昂《座右銘》
120.父不慈則子不孝。——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121.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孟子·離婁上》
122.貧濺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漢書·宋弘列傳》
傳統文化作文 篇4
中國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積淀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藝術、如戲劇、國畫;有宏偉的.古代建筑,如故宮、長城;有美麗的神話,如女媧補天……
下面我要為大家介紹一下重陽節: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重陽節,又名重九節、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我國古代把九定為陽數,農歷九月九日,月日并陽,兩陽相重,兩九相疊,故名“重陽”,又名“重九”。
每到這一天,人們出游登高,賞菊花、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時至今日,一些地區仍保存著這種風俗。政府還把重陽節定為“敬老節”,向老年人表達敬意之情并幫助他們解決困難等。
傳統文化作文 篇5
20xx年,中國家喻戶曉的皮影戲,被印尼申請為該國的文化遺產。20xx年在內蒙古流行的馬頭琴被蒙古國申報成功為該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xx年,韓國成功申報端午祭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的傳統民俗被搶的消息傳到國內,國人一片嘩然,痛罵者有之,鄙夷者有之,更多的則是無奈和痛惜。
隨著經濟的發展,國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步西化,很多人信奉天主教,熱戀圣誕節。然而,在崇尚洋節時,似乎已經失去了對自己文化的自覺意識。
很多中學生能熟練的用英語讀寫,卻看不懂文言文;對牛頓、培根奉若神明,對老莊、孔子卻形同路人;說起西方頭頭是道,談到老祖宗一無所知。仔細反思,究竟還有什么傳統文化也已瀕臨失傳?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將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保護我們的文化財產,不僅是政府的事,更是我們每個國人自己的事。我們要熟讀“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體驗古人在詩詞里面留給我們的意境美;我們要多聽《貴妃醉酒》,從傳統戲曲中領略民族藝術的風姿;我們要過清明節、端午節……,在節日中頷首我們民族節日文化的習俗,把它發揚光大;我們要學習儒家經典、道家理論,那是中國文化的靈魂,可以以此培育我們中華學子的`“中國心”。
如今,國家為保護民俗文化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從20xx年起,清明、端午、中秋成為了法定節假日。央視《百家講壇》也先后推出了劉心武的《解密紅樓夢》、易中天的《品三國》、于丹的《論語》《莊子》、錢文忠的《三字經》等,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詮釋了古代文學作品,既保持了原著的精髓,又有創新,深受大眾喜愛,從而帶動了國人對國學、歷史等傳統文化學習的熱情。
對傳統文化的保護,需要從每一個人做起。清明時節的掃墓,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中秋時與家人的團聚,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讀孔子、學老莊更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讓我們都來學習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共同實現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
傳統文化作文 篇6
在元朝,中國曾經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而在唐宋,她又曾是世界上國力最強盛的國家。這樣的大國有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然而,隨著世界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外國文化和其他先進的文化的泛濫,中華傳統文化開始受到冷漠,甚至將被國人遺忘。
在物欲橫流的'今天,人們追求的是潮流的生活,享受的是“娛樂的文化”,傳統文化已經逐漸被人們跑到腦后。許多人已經將自己祖先的歷史忘得一干二凈,他們不知道中國經歷了多少朝代,有過哪些輝煌;他們甚至不知道抗日戰爭時期中國經歷的那些苦難,所受的屈辱。有人說:“當一個民族忘記了它的歷史,忘記了它的傳統文化后,那么它離毀滅也不遠了。”的確如此,一個民族連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傳統文化都可以放棄,還剩下什么呢?
毛筆書法,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沒有毛筆書法,也就沒有“書圣”王羲之,也自然沒有著名的《蘭亭序》。然而現在中國還有多少人寫毛筆書法呢?與我們相望的日本卻規定每所學校都要開設毛筆書法課,每個人都要懂得寫毛筆字。日本的毛筆書法是從中國傳過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視,我們呢?從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京劇、皮影戲、變臉…這些都逐漸淡去,現在的人們忙于追逐潮流,我相信沒有多少人愿意天天對著這些中國文化的瑰寶過活,傳統文化成了遠去的記憶。
現在的人已經很難靜下心品讀中國的四大名著,面對滕王閣也很難再想起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面對困難也很難再吟出李白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那唐詩,那宋詞,那元曲,還有多少人記得?現在的我們沉醉于青春小說,科幻小說,沉迷于網絡。可是,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嗎?
中國的傳統文化已經被我們漸漸遺忘。現在許多西方的學者到中國尋找中華文化的根源,來學習中華文化,作為國人的我們,卻把這些遺忘,這應該是件很可笑的事情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希望有一天人們能夠重視即將被遺忘中華文化,將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為中華文化續寫燦爛美好的未來。
傳統文化作文 篇7
我國的傳統文化像一個大寶庫,里面有無盡的.寶貝。比如中秋節吃月餅、過年包水餃等。其中,我最喜歡包水餃了
水餃的樣子各種各樣,有波波餃、錢包餃、元寶餃。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月牙餃了。月牙餃的做法其實非常簡單,先把水餃皮放在左手掌心,再把適量的餡放入水餃皮里面。然后把餃子皮對折立起,右手端邊的角捏住,右手食指向外輕推外側皮,與外側皺褶捏緊。重復步驟至左端餃邊,交將兩端封口處捏牢。一個月牙餃就做成了。
過年包水餃這個傳統習俗真有趣!
傳統文化作文 篇8
過年是每一個小孩子最盼望的,因為可以一家人團圓,可以放鞭炮,還有壓歲錢:多么開心啊!可是同學們,你們知道過年的來歷嗎?
傳說在很早以前,有一種叫“年”的'怪物。它很兇,常常來吃東西,只要是牛、羊、豬被它見到都要遭殃,“年”獸會把它們都吃了。
人們為了不讓“年”獸破壞這些,于是外出的人都要回來保護家園。就有過年一家團圓的習俗。還有貼對聯、貼福字、放鞭炮,都會嚇走年獸。于是過年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我喜歡過年,喜歡這種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作文 篇9
星期天,我和爸爸媽媽一同參加了焦作日報校園記者工作中心組織的,走進科霖達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公益講座活動。
一大早,我就興奮地催促著爸爸。因為上學期,我已經參加過走進科霖達學國學活動,有了很大收獲。百善孝為先。回到家后,我意識到我應該學會快樂學習,學著主動幫助爸爸、媽媽做家務。聽說再次舉行這樣的活動,我開心極了。
到了現場我才知道,這次活動的主題是中國傳統文化——孝道文化。從吳一孝老師講解的《孝道》中,我知道我做的還不夠好,應該更加尊重我們家里的每一位老人以及父母。當行拜師禮時,我懷著真誠的心面對老師。這簡單的'一鞠躬,讓我想到學校里辛勤的老師。以后,我一定要做一個懂事的好孩子。
回到家,我與媽媽溝通、交流今天所學的知識。我滔滔不絕的樣子讓媽媽吃驚,她夸我真的是長大了。
活動結束了,吳一孝老師講的那些關于孝道的故事依然牢記在我心里,我會努力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