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么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一、學習本文聲情并茂、文質兼美、駢散結合的寫作方法。
二、掌握“安”、“信”、“求”、“治”等實詞的義項,辨析文言虛詞的不同用法,注意古今詞義的不同。
三、背誦全文,歸納成語典故。
四、學習古人“居安思!、“戒奢以儉”、“虛心納下”的治國思想及為人之道。
【教學設想】
一、教學時首先了解寫作背景,重點介紹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諍臣’’的關系。
二、誦讀課文,理清層次結構,體會本文華美流暢的語言及“居安思!钡乃枷搿
三、背誦全文,歸納詞義,落實練習。
【教學時數】
三課時。
【教學重點】
一、介紹作品背景及文體特點。
二、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一、介紹作品背景及文體特點。
二、疏通文字障礙,以誦讀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教學步驟
一、簡介作者及寫作背景
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館陶(今屬河北)人,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韌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擢為諫議大夫,常召人內室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無不言,敢于直諫,史以“諍臣”稱之。
曾主持《隋書》、《群書治要》的編撰工作,《隋書》的序論及《梁書》、《陳書》、《齊書》的總論,皆出其手,時稱良史。
本文《諫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頭,奉為座右銘。其文風影響到宋代歐陽修、蘇軾。
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隨其父李淵反隋時作戰勇敢,生活儉樸,頗有作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在貞觀初年,他鑒于隋煬帝覆亡的教訓,進一步保持了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治理,經濟得到發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廣求珍寶,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勸太宗“居安思!、“戒奢以儉”,太宗看后感到很慚愧,表示從諫改過。
二、通讀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內容。
1.注意讀音:
求木之‘穹’留掌源竄舟\/軍’蔽
2.對照注釋,粗通文章.自讀五分鐘。
黜惡 謬賞
要求:把解釋、翻譯困難的句子找出來。(質疑)
3.同學間互相商量,把疑難問題解決,如有解釋、翻譯不當的地方,老師及時糾正;個別較難翻譯,同學問解釋不當的地方,老師重點講析。
4.注意句子:
、僬裰酝杭础耙酝裰。振,通“震”.威嚇。譯為: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
、谡\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東西,動詞作名詞。譯為:如果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歡的東西。就想到知足來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
三、作業
①完成課后練習二。
讀熟課文,背下來最佳。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辨析詞義,歸納義項
二、分析文章,概括各段大意。
教學步驟
一、齊讀課文,能背下來的.同學背誦
二、檢查作業,分析課后練習二。
1.古今問義相同的有:⑧骨肉,都指親人。
2.古今詞義有區別:⑤虛心,文中是實指,“使心虛”,現代漢語抽象化,為美德,謙虛的表現。
3.古今詞義不同的有:①根本,文中是本意,指樹根,現代漢語用比喻義或引申義。
②縱情,文中是“放縱感情”,即“驕傲”之意,現代是“盡情”之意。
、芤詾,文中是“以之為”的省略,是兩個詞,現代是“認為”的意思。
三、結合課內詞義,復習以前知識,做課后練習三?梢陨塘,用5分鐘完成,然后請同學回答,明確:
1.安:A.安定;B.怎么;C哪里;指享受
2.信:A.誠實;B.信任;C.信用;相信
3.求:A.追求;B.探求;巳請求;
4.治:A.治理;B.醫治;巳懲治追求
其中A項詞義為課文中義項,其余三項是以前知識,通過歸納.掌握多義詞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和用法。
四、課文內容我們已經了解,現在請同學們用最快的時間概括各段大意:
1.“居安思危。戒奢以儉”重要性。
2.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钡牡览。
3.提出“十思”,即“居安思危”的具體做法。
五、各段在闡明觀點時各用了什么手法以增強表達效果?
明確:第一段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話題,用“木長、流遠”,喻國運長久,只有“固本思源”,才能“長治久安”,中間用排比來加強語勢。
第二段用設問和對比的手法,說明能否恭儉下人是事業成敗的關鍵,即民心重要,能“載舟覆舟”。
第三段:用排比和對比的手法,提出君王要做到“十思”,才能“垂拱而治”。
全文駢散結合,語言流暢,表現力強。
六、作業
1.結合課后練習一,背誦全文。
2.完成課后練習四、五。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
一、背誦全文,結合課后練習一,加深對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體會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課的成語,總結全文。
教學步驟
一、背誦課文
1.個人背誦、集體背誦與部分(段落)背誦、全篇背誦結合。
2.用課后練習一提問,學生背誦回答。
二、虛詞的歸納
1.提問完成課后練習四,重在翻譯。
2.歸納虛詞“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語,學典故
要求同學們從文中找出成語,不少于三個,并且釋義,教師總結。
明確:(1)居安思危:處于安逸的環境里,要考慮可能出現的危險和困難。(《左傳襄公十一年》)
(2)載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擁戴統治者,也可以推翻統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書武成》)
(4)擇善而從(之):挑選其中的好的采納(或采用)。(《論語述而》)
(5)善始善終: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獻書報燕惠王》)
四、教師總結
本文是篇奏疏,雖以進言為務,不事雕琢,但寫得聲情并茂,文質兼美,文章駢散結合,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運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動有力。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2
教學目的:
1、理清文脈,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欣賞作者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4、領悟“十思”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掌握文中基本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題解
簡介作者及疏的有關知識。此處注意要突出介紹作者直言諍諫的勇氣和膽量。
2、吟詠、品讀課文
A、教師范讀,要注意讀出語言的美感,以此吸引學生對文章的興趣。
B、試讀,邊讀邊正音。
C、粗讀,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
D、連讀,整體把握文意。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
G、熟讀,讀出意蘊,讀出情感,讀出自己的.理解。
第二課時
1、品讀、背誦課文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一起理出課文的文脈,并由此指引共同背誦課文。
2、文言知識注釋
在背誦的過程當中,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對文章中的一些重點實詞和虛詞做一些注釋說明。
或者讓學生找出他們認為難懂的詞語、句子,教師給予解釋。
3、文言知識訓練
完成課后的字詞練習。
4。課外延伸
1、政壇上的魏征有善諫之名,除此之外,了解一下在文壇、史壇上的魏征。
2、《貞觀政要》一書自古以來被奉為帝王學習的經典,了解一下此書。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3
[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勸諫藝術;
2、領悟“十思”的積極意義;
3、掌握文中一些實詞的詞義和虛詞的用法;
4、背誦全文。
[教學重點]
1、誦讀-領悟-背誦全文。
2、翻譯難懂的語句(難點)。
[教具準備]
幻燈片。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諷諫帝王,是冒險的事。批“龍鱗”,逆“圣聽”,需要大勇與大智。多少忠臣義士,盡忠講諫,結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傳。但是,唐代著名諫官魏征進諫唐太宗,卻大多被采納,不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還經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揚。魏征寫了《諫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贊賞,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他是怎么寫這篇文章的。
二、解題
這是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后來卻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園囿,魏征就不斷用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來提醒他。魏征連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寫得語重心長,剴切(kǎiqiè,切實)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歷史學家。隋朝末年,為避亂,曾一度出家為道士。后參加李密的反隋起義軍。李密失敗后,他降唐,輔佐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諫議大夫、檢校侍中,領導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書成,拜遷左光祿大夫,封鄭國公。
魏征先后上書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納。
三、研習課文
第一次,試讀,正音。邊讀邊正音。已經認識的字詞不但要讀準聲調,還要讀清平舌與翹舌、前鼻音與后鼻音,以讀出漢語的美感來。陌生的字詞則邊讀邊看注釋或查閱詞典。
第二次,粗讀,正義。邊讀邊看注釋,以粗知句義;同時邊讀邊揣摩句內停頓,如: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連讀,整體把握文章。連讀時要流暢,語音準確,停頓正確,并且讀出感情。通過連讀可知全文先運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體內容,點明其重要意義。
第四次,細讀,理清各層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過細讀可知,文章第1段通過比喻引出道理:積累道 義是治國之本;第2段通過對比說明竭誠待人(特別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義。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語言簡約,整散結合。整句音韻和諧,瑯瑯上口;散句意到筆隨,筆力雄健,酣暢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時對“十思”的內容要細細領悟,這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民族傳統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現實教育意義。特別是“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這些句子對每個人的修身養性都極有啟發,具有豐富的人文價值。
第六次,熟讀,背誦。背誦時能將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蘊,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獲得心靈的愉悅和精神的滿足。
四、課內訓練
。薄懗鑫闹须y懂的'詞語和句子,準確地進行解釋和翻譯。
。、當堂完成課文后面“思考和練習”的字詞練習。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反復誦讀,我們逐層領悟了作者高超的勸說方法和積極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蘊涵著傳統文化精髓的佳作,領悟它、掌握它,對玩們奠定語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處,它會讓我們享受終生。
[能力訓練]
一、解釋加點詞。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當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終者蓋寡
6、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7、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
8、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
9、宏茲九德
10、簡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懼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以惡而濫刑。總此十思,宏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
1、注音與解釋無誤的一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簡德:選擇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務。 謙沖:謙虛。
C、黜(chù)惡:罷斥奸邪小人。 讒邪:說壞話,造謠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謬(miū)賞:錯誤的賞識。 盤游:指狩獵。
2、這段內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儉
C、積其德義
D、宏茲九德
3、“十思”內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瑣細。請選出最重要的幾項是( )。
、賱谏窨嗨
、谔撔募{下
、勰罡呶
④謙沖自牧
⑤因怒濫刑
、逎M溢
⑦慎始敬終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⑦
C、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請說明作者的寫作目的和語言特點。
①魏征的寫作目的是:
②其語言特點為:
三、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問待臣口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自不諭其故諸公各率意以實言之群臣皆稱陛下功德如天地萬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勝己者朕見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備朕常棄其所短取其所長人主往往進賢則欲置諸懷退不肖則欲置諸壑朕見賢者則進之不肖者則憐之賢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惡正直陰誅顯戮無代無之朕踐阼以來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嘗黜責一人自古皆貴中華踐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ü濅涀浴顿Y治通鑒》唐紀十四)
1、給這段文字加上標點符號。
2、詳述畫線部分的大意。
四、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識疾苦知節儉
九月,癸酉,上餞衡陽王義季于武帳岡。上將行,敕諸子且勿食,至會所設饌;日旰①,不至,有饑色。上乃謂曰:“汝曹少長豐佚,不見百姓艱難。今使汝曹識有疾苦,知以儉御物耳!
裴子野論曰:“善乎太祖之訓也!夫侈興于有余,儉生于不足,欲其隱約,莫若貧賤!習其險艱,利以任使。為其情偽,易以躬臨。太祖若能率此訓也,難其志操,卑其禮序,教成德立,然后授以政事,則無怠無荒,可播之于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技,崇樹襁褓;后世遵守,迭據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絕咽于衾衽者動數十人。國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誨也。
。ㄟx自《資治通鑒》)
【注釋】
、訇海╣àn):天色晚。
1、加點字的解釋和讀音都正確的一項是( )
、匐分T子且勿食
、谌瓴苌匍L豐佚
③汝曹少長豐佚
④太祖若能率此訓也
A、且(將) 少長(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B、且(暫且) 少長(shào zhǎng) 佚(逸) 率(shuài)
C、且(全) 少長(shǎo cháng) 佚(逸) 率(shuài)
D、且(暫且) 少長(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2、給下列句子選擇正確的釋義。
①今使汝曹設有疾苦,知以儉御物耳()。
A、現在讓你們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節儉的態度來使用東西。
B、現在假使你們嘗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東西要節儉。
C、現在讓你們知道世間還有疾和苦,懂得節儉地使用東西。
D、現在讓你們嘗嘗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節儉,會理財物。
、谟潆[約,莫若貧賤( )。
A、想讓他們地位不顯赫,不若讓他們飽嘗貧賤之苦。
B、想讓他們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讓他們處于貧賤的環境中。
C、想讓他們依稀嘗到貧賤的滋味,不如讓他們處于貧賤的環境中。
D、想讓他們當國君的意識模糊,不如讓他們先當當普通老百姓。
、蹫槠淝閭危滓怨R( )。
A、把給他們描述事情的真偽情狀,變成親自去體驗。
B、正因為給他們描述事情難免虛偽,才讓他們去親自體察。、
C、因為有許多事情是虛假的,應該讓他們去親自體驗。
D、向他們描述事情的真偽艱難,而讓他們去體驗是容易的。
④國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
A、既然國家的命運不是由他們來維系,那么趁早把注意力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國家的命運并不是由他們來維系,卻過早地讓他們居于萬民之上。
C、國家的存亡,并不在于他們的好壞,應該讓老百姓多一些自由。
D、國家的存亡,他們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讓他們趁早和老百姓一樣。
3、本文用“秦始之初,升明之季,絕咽于衾衽者動數十人”的事例,意在說明( )。
A、國家不太平,連諸王的后代也難保命。
B、諸王之后養尊處優,是不會長命的。
C、權位之爭愈演愈烈,已無骨肉親情。
D、國之存亡所系,不在諸王的小孩子身上。
4、下面的分析,不合乎裴子野之論的一項是( )
A、帝王的后代應該在貧賤中歷經磨難。
B、帝王的后代應該親自體察民間的疾苦。
C、贊揚宋太祖執行了利于諸子繼位的教誨。
D、帝王的后代應該磨煉情志,降低地位與待遇。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闡釋“十思”內涵及現實意義;
2、援引內容的理解;
3、設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教學重難點
解讀援引內容;闡釋“十思”;學習設喻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檢查上節課的學習情況。
1、字詞及文言現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確目標
解讀援引內容;闡釋“十思”;學習設喻的論證方法。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請學生闡釋對“十思”的理解。
2、教師歸納如下
這“十思”是:為人君者,見到能引起自己喜愛的東西,就想到應該知足來警戒自己;在將要大興土木、營建宮室的時候,要想到適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寧;考慮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險,就要時時想到謙虛謹慎以修養自己的品德;懼怕自己驕傲自滿,就要想到襟懷廣闊應像能容納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獵,要想到網開一面,不要趕盡殺絕;擔心懈怠情緒的滋長,就要想到做事情應善始善終;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應想到虛心采納下邊的意見;畏懼邪惡奸佞之人干預朝政,就想到嚴格要求自己而疏遠斥退那些壞人;對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個人的喜好而謬加獎賞;進行懲罰,要想到不因個人的恩怨而濫施刑法。
3、指導學生討論“十思”的現實意義。
4、請學生回答對文章援引內容的理解。
5、教師總結
、佟拜d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語》:“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薄运髅,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鑒戒之意,緊扣文章起段。
②“謙沖而自牧”活用《易經》“謙謙君子,卑以自牧”語!敖O掳俅ā,暗引《老子》語,作為比方。這兩句,是兩兩相對的對偶句,都指出了培養自己謙虛德性的重要。
6、教師講解設喻的論證方法
比喻論證是議論文常用的一種論證方法(引導學生回憶第一冊教材中《拿來主義》一文中比喻論證的運用),結合本文一例解釋。文章開頭三句,形成排比。一、二兩句先設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點出“思國之安”的“思”,與“積其德義”的`“德義”,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觀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國安邦的根本所在,擺事實講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總結、擴展
通過本文的學習,同學們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問題。
附:板書設計
諫太宗十思疏
“十思”的內涵及現實意義援引和設喻的論證方法
作業布置
1、歸納各部分的論述內容及論證方法。
2、理解“十思”的內涵。
3、掌握文言字詞。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僭驮O喻的論證方法;②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理論結構。
教學重難點
難點:①援引內容的理解;②字詞及文言現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內容理解及現實意義的把握。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要點
1.疏通字詞;2.理清作者的論證思路和本文的論證結構。
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同學們一定特別熟悉,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什么呢?(納諫)?v觀貞觀一朝,諍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無所忌諱,堪稱第一人。魏征跟隨太宗十余年,先后陳諫二百多條,言辭切峻,頗中弊端。更為難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論疏奏并非一事一時而發,而是高瞻遠矚,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遠見。這篇《諫太宗十思疏》作于貞觀十一年,當時,所謂的“貞觀之治”正處于顛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卻提出要居安思危,實在是具有戰略眼光的。
二、明確目標
1.借助工具書,疏通字詞;
2.理清文章的結構。
三、整體感知
1.請學生快速閱讀課文,用鉛筆畫下有疑問的字詞。
2.本文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中心論點是什么?
四、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通讀全文,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使學生掌握以下字詞
。1)固:培土加固。根本:樹的根。(2)德義:德政與信義。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勝:不堪。
。5)景命:大命。(6)殷憂:大憂。道著:道行顯著。
。7)克:能夠。(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遙遠。
(9)董:督責。(10)茍免:茍且免罪。懷仁:懷念仁德。
。11)奔車朽索:用腐爛的繩索駕馭飛奔的馬車,比喻事情的危險。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險。謙沖:謙虛。自牧:自己調養。
(13)盤游:游樂盤桓,此指打獵。(14)敬終:終了時仍不忘恭敬。
。15)謬賞:錯誤的`賞賜。(16)不言而化:不多言語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結構
全文三個自然段,自然地分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僬堃幻麑W生口頭分析本段內容,師生共同完成。
、诮處熜〗Y
第一段旗幟鮮明地揭示中心論點:為人君者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文章開篇連用兩個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來正面說明“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道理。接著,緊承上文,用一個排比句從反面說明“積其德義”的重要性。
補充講解史料:太宗稱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討論如何治國的大政方針。太宗說:“現在處在天下大亂之后,想要治理好國家實在不易!蔽赫髡f:“不然。人民遭受了戰亂之后,治國正容易見效。這比如給饑人吃飯,給渴人喝水,是不費力的事。”封德彝說:“不對。三代之后,風氣壞了,所以秦朝要用嚴刑峻法來治理。漢朝也不能恢復三代用道德、文教來治國。這不是不愿意恢復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復,但形勢不許可!蔽赫髀牰。樹h相對地予以駁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導,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結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結果。如果說秦漢時風氣已壞,不能變好,那么現在的人早該變成魔鬼丁。”唐太宗贊成魏征的意見,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邊地蠻夷都來歸服的局面。該事例說明魏征非常重視“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治國主張以及這個主張的正確性。
“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點明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責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國的重任;則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熬影菜嘉#渖菀詢”是歷代統治者創業后守成的歷史經驗。貞觀十一年正是唐太宗執政后的鼎盛時期,魏征十分強調地提出這一問題,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論述創業與守成的難易問題,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視,創業與守成,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吧剖颊邔嵎,克終者蓋寡”,揭示了歷代創業的君主難于守成的普遍規律。這是因為創業之難雖平庸之輩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難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視。魏征在這道上疏中尖銳地提出了“豈取之易而守之難乎”的問題,接著分析了創業與守成易難的道理!耙髴n必竭誠以待下”“竭誠則胡越為一體”,闡述了“善始者實繁”的原因,講的是創業。“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傲物則骨肉為行路”,則闡述了“克終者蓋寡”的原因,講的是守成。文章從難易這一觀點上立意,諍言規諫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縱情,傲物結怨,以失掉人心!皠摌I難守業更難”,因為在勝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而終于丟掉江山者大有人在!霸共辉诖,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經據典,苦口婆心。反復玩味這段文字,一個封建時代的敢于犯顏直諫的忠臣義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統闡釋“積其德義”的具體內容。(展開分析下一課時)
總結、擴展
補充影音材料,對比唐太宗和周厲王對待諫謗的不同態度。
附:板書設計
諫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論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二、創業與守成
三、十思積其德義
作業布置
1.熟讀課文;
2.總結文章的論證結構。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6
一、說教材
《諫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六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關于文言文閱讀,《普通語文課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
二、我對“新課標”的理解
高中階段要能達到初步鑒定文藝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受到感染和啟迪。要想實現這一要求,在教學方式上必須采用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為此我制定的教學目標如下:(新課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具體表現“三位一體”的理念,即“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確定本課的具體目標)
1、知識與技能
a辨析“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詞義;積累文言虛詞“以、哉、所”的用法;區別文中“根本、以為、虛心、縱情”等古今異義詞的含義。
b領悟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虛心以納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積極意義。
C掌握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藝。
2、過程與方法
a采取從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逐漸深入,點滴理解。
B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合作學習,以學生為本,注重師生的親和力。
B在教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德育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
三、針對高一學生確立教學重點與難點:
高一階段正是夯實基礎的重要階段,在教學中,應以抓基礎為本。
教學重點:
1、掌握“浚、殷、沖、牧、壅、謬、董、振”等文言詞的義項。
2、辨析多義詞,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虛詞以及相應的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內容,學習文章用比喻說理,生動形象的特點,體會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整齊而富于變化的風格特征。
教學難點:文章第三段內容的理解。
四、教法學法: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所以我嘗試用以下教法和學法進行教學:1情景教學2誦讀法3問答法4討論法5多媒體教學法
五、教學整體設計
教學時數:兩課時
利用早讀熟讀課文,重點解決字音字型斷句輕重音等問題,教師范讀。
第一課時:作者寫作目的,1—2段內容梳理,文言知識點。
第二課時:第三段內容梳理,文言知識點,理解十思內容及意義;積累成語。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導語設計: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因為忠臣批龍鱗,逆圣聽,諷諫帝王確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證與教訓。然而,唐代諫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相反卻得到了唐太宗的稱贊,太宗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我們在感嘆這對賢君良臣時,也會為魏征超人的勇氣,高超的諷諫藝術所折服。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體味它流暢的藝術的文氣,敢于直諫的火熱報國心。
2、解題: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陳述自己意見的一種文體。
3、疏通文意:(1)找學生朗讀第一二段并糾正發生的錯誤。
(2)齊讀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識點。
(3)整體感知文段內容,理清思路。
一段:以固本思源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觀點。
二段:總結歷史經驗,并從創業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論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4、積累成語: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載舟覆舟
課文小結:本節課我們重點研讀一二段,在夯實文言知識點的同時,更要把握文章內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道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處,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太宗虛心納諫,創造歷史有名的“貞觀之治”。若大家也虛心納他人建議,虛懷若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定會樹立起光輝俊潔的人格。
5、作業:課后多義詞識記
第二課時
1檢查鞏固文言知識點。
2學生誦讀第三段內容
3把握本段文言知識點,理解十思內容及意義
4積累成語:謙謙君子卑以自牧長治久安垂拱而治
課文小結:“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于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紀的同學們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時刻胸懷一顆火熱的報國心。
七、課堂機智處理
1、抓好早讀
2、導語讀出感情是引學生入境的關鍵
3、朗讀時,找水平較好的同學讀(以免耽擱太長時間)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識點(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成語)
2、學習本文比喻說理的方法;體會對偶句、排比句的風格特征;掌握作者反復開導,循循善誘的高超的勸諫藝術,不斷提高學生的說話技藝。
3、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虛懷若谷,虛心接納他人建議,勤儉簡樸,繼承優良傳統。
教學過程:
【導入語】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因為忠臣批龍鱗,逆圣聽,諷諫帝王確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證與教訓。然而,唐代諫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來殺身之禍,相反卻得到了唐太宗的稱贊,太宗親手寫詔書嘉許魏征,并放置案頭,以資警惕。我們在感嘆這對賢君良臣時,也會為魏征超人的勇氣,高超的諷諫藝術所折服。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魏征的《諫太宗十思疏》,體味它流暢的藝術文氣和敢于直諫的火熱報國心。
【解題】
諫:進諫;疏:一種文體,專指臣子向國君陳述意見的奏疏!笆肌眲t是本次勸諫的內容。
【寫作背景】
唐太宗剛登帝位時,借鑒隋煬帝覆亡的教訓,保持節儉、謹慎的作風,實行了不少有利國計民生的政策。經過十幾年的戰后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邊防鞏固,內外無事,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征對此極為憂慮,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榮昌盛的后面隱藏著危機,在群臣齊唱贊歌時,獨能多次上疏進諫,使太宗猛醒。本文就是貞觀十一年寫的奏議。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并十分具體地提出了十個要經常考慮的問題,指出一個國君應該如何正確處理眼前的各種事物。據說唐太宗看到此文后很有感悟,親自寫了詔書答復魏征,承認自己的過失,并對魏征這種敢于直諫的精神表示贊賞,還把這個奏章放在案頭,經常對照反省。魏征所講的道理,對后世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現在我們來看看,為什么這篇奏議如此深沉地打動了唐太宗的心思呢?為什么唐太宗如此看重這篇奏章呢?它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去學習呢?
【字詞、文言知識點、內容】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為喻,說明“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重要性。
開篇并沒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內容,而是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打開了話題。文章起筆,先從正面設喻,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為喻,引出正題“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然后再從反面設喻“源不深而豈望流之遠,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治,雖在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這樣加重了強調意味。接著,進一步明確指出,“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要想國家長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長一樣荒誕。通過正反設喻,作者本意就十分明確了,唐太宗如要鞏固政權,就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本段成語:
居安思危:處于安逸的環境里,要考慮可能出現的危險和困難。
戒奢以儉:防備奢侈,做到生活節儉。
第二段:用歷史事實說明國君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原因。
先總結歷史:幾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終,然后以“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設問,引出產生這一現象原因:取天下時,“殷憂必竭誠以待下”;守天下時,“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接著引出警告: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動用嚴刑也無濟于事。“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這一段從現象到本質,逐層剖析,清楚有力。
本段成語:
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靡:無;初:開始;鮮:少;克:能。事情都有個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多用以告誡人們為人做事要善始善終(做事情有好的開頭,也有好的結尾。形容辦事認真)。
載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擁戴統治者,也可以推翻統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人心向背:向:歸向,指擁護;背:背離,指反對。指人民大眾的擁護或反對。
第三段:“十思”的具體內容和做到“十思”后的好處。
本段成語:
謙謙君子:指謙虛謹慎、能嚴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
卑以自牧:謙卑并且自我約束。
擇善而從(之):挑選其中的好的,并進行采用。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費力;治:平安。古時比喻統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稱頌帝王無為而治。
長治久安:指社會秩序長期安定太平。
正面設喻
求木長,必固根本
欲流遠,必浚泉源
引出正題:思國安,必積德義
反面設喻
“人君”地位高,責任重大,必須“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總結歷史:幾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終
取天下時:殷憂必竭誠以待下
守天下時:得志則縱情以傲物
以“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設問,引出原因
引出警告: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戒奢侈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戒驕躁
思謙沖以自牧
思江海而下百川
戒放縱
十思思三驅以為度
思慎始而敬終
戒小人
思虛心以納下
思正身以黜惡
戒賞罰不公
思無因喜以謬賞
思無因怒而濫刑
智者盡其謀
好處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說話藝術】(第二段講完后就講此部分內容)
談論問題,特別是向對方提建議,必須注意對方的接受心理,即一定要使對方愿意接受自己的意見,談話才有意義。對方是帝王,最關心的當然是自己的.國家政權是否穩固的問題,能否長久擁有政權的問題。因此本文第一段就從怎樣才能長治久安說起,自然容易引起對方的興趣。而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守住千辛萬苦得來的基業,于是第二段從歷史上很多君王創業成功卻沒能守住說起,自然又切合對方的接受心理。為什么“昔取之有余,今守之不足”呢?答案歸結到人心向背的問題上。那么怎樣才能得到百姓和大臣擁護呢?第三段提出具體措施。這樣第一、二段是第三段的必要前提,沒有前面兩段,第三段就顯得生硬、突兀,不得體。而且,如果一開始就要求對方應該這樣、必須那樣,必然引起對方的反感。
【論證方法】
。1)正反對比論證:對同一問題從正反兩方面論證,剖析,使說理更加透徹。例如第1段先從正面論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從反面論證不這樣做的危害。
。2)比喻論證:比喻論證是議論文一種常見的論證方法,如文章開篇三句,一二句先設喻,第三句才揭示正意。
【語言特點】
“十思疏”是一篇駢文,唐代奏疏都習慣用駢文寫作,但此文與當時流行的駢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駢文的排比、對偶、表達真情實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沒有繁冗的引證。言之有務切中時弊,難能可貴,既有駢文的華美,整齊,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易于誦讀。
【小結】
“讀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們重溫《諫太宗十思疏》,不僅要體味它流暢藝術的文氣,還應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為使唐王朝長治久安而敢于直諫的高度責任感,使命感;同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處,更何況我們普通人呢?太宗虛心納諫,創造歷史有名的“貞觀之治”。若大家也虛心納他人建議,虛懷若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苦樂觀,定會樹立起光輝俊潔的人格。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的主要觀點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義詞的用法
3、掌握“以”“所”“哉”等虛詞的用法
4、領會突出運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語言形象,說理有力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在封建社會,諷諫帝王往往會招致禍患,比干被挖心,屈原遭放逐,司馬遷受宮刑,便是千古明證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諫、敢諫而名垂青史如果說,《戰國策》中記載的觸龍和鄒忌是委婉而諷的典型,那么,唐代著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諫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沒有招致禍患,反被唐太宗視為一面明鏡,并以其策治國,出現了著名的“貞觀之治”為什么會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學完這篇課文,你自然就會得到答案
二、作者簡介
學生自學助學材料,了解魏征熟悉“疏”的含義
三、題解
這篇奏疏是魏徵于貞觀十一年(637)寫給唐太宗的當時,經過戰后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來,加上對外戰爭連年勝利,邊防鞏固唐太宗逐漸驕奢忘本,大修廟宇宮殿,四處巡游,勞民傷財魏徵在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頻上四疏,以陳得失”,這是其中的第二疏因此也稱“論時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慚愧寫了《答魏徵手詔》,稱贊魏徵“誠極忠款,言窮切至”,并說“公之所諫,朕聞過矣當置之幾案,事等弦韋”,表示從諫改過(弦、韋是用以警戒之物)
本文以“思”為線索,將所要論述的問題聯綴成文,文理清晰,結構縝密并運用比喻、排比和對仗的修辭手法,說理透徹,音韻鏗鏘,氣勢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論說文
三、初讀課文
通讀全文,初步預習,完成下列要求
1、結合自學助學材料、注釋讀準字音
2、找出對偶句、排比句、比喻句,分別用單線、小括號和波浪線標注
3、掌握注釋中重要的字詞,畫出下列句式,并解釋:
。1)斯亦……也 (2)雖……而況……乎
。3)豈……乎 (4)何必……哉
4、讀準語調、停頓
四、講讀分析第一段
1、補充注釋:
2、學生齊讀本段,然后自譯成通順的現代漢語
3、分析回答問題:
。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觀點?
明確:比喻句:“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觀點:(1).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 (2).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2)本段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其作用何在?
明確:喻證法——把積德安國這個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長、浚源欲遠這種生活常識進行比喻,使論述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易懂;
正反對比論證法——采用強烈、鮮明的對比使勸諫對象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思國之安必積德義的道理
。3)第一句中前兩個分句對第三個分句起什么作用?
明確:前兩個分句說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順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闡明的觀點,也能對觀點起到論證說明的作用
(4)魏征雖是大膽直諫,但在勸諫中也講究方式方法,言語也中聽,你能說明這樣的特點嗎?
明確: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勸諫生動形象化;再就是借貶低自己來抬高君主,使對方耳聽直言心悅誠服
(5)本段三句話各是從什么角度來闡述自己的看法的?
明確: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重要性;第二句從反面論述自己的主要觀點,闡明積德義的必要性;第三句從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來闡明不積德義的嚴重后果,進一步論證治理國家,必積德義
(6)本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至“而況于明哲乎”,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第二層,指出人君“必積其德義”的途徑:“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4、板書內容,做背誦指導
五、講讀分析第二段
1、補充注釋:
2、齊讀本段,然后自由翻譯全段
3、分析內容
。1)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歷史教訓?
明確:歷代統治者能善始,卻不能善終
(2)作者認為他們這樣的歷史教訓原因在“取易守難”嗎?
明確:不是在于統治者得天下之后“縱情”“傲物”
。3)作者魏征對以嚴法治國持什么看法?我們現在強調健全法制,你認為可行嗎?
明確:魏征對“嚴法治國”既沒有推崇,也沒有反對,只是認為“法制”不是問題的關鍵,根本還在于統治者對天下黎民要竭誠相待我們強調健全法制,實際也是為了使天下變成一個公平合理的社會,這與魏征主張“竭誠以待”是一致的,那當然是可行的
。4)作者在本段所闡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5)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對比——善始與善終;竭誠待下與縱情傲物比喻——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6)從本段所述來看,作者的思想上有很大的局限性,這表現在于何處?
明確:“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宣揚了皇權神授論,這與他的封建忠君思想分不開
。7)全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為兩層,前一層至“守之難乎”,概括歷史教訓,提出取易守難的問題,應讀出惋惜的語氣后一層則連用兩個問句來解釋原因,承前啟后,照應“居安思!,又為下文的“十思”張本讀起來應慷慨激昂,末兩句應兼含深沉
4、板書內容,引導背誦
六、分析第三段
1、補充注釋:
2、分析內容:
。1)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樣的?
明確:十思:略;境界:智者盡其謀……垂拱而治
。2)“十思”的核心內容是什么?這十思各從哪些角度去談論治國之道?
明確: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
三四思—戒驕躁;
五六思—戒放縱;
七八思—戒蒙蔽;
九十思—戒賞罰不公
。3)“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一句以反問結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樣的`效果?
明確:作者以反問的形式啟發太宗,講明了十思的現實意義,可以更加堅定他實行開明政治的決心
。4)本段可分為幾層?
明確:本段也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至“無以怒而濫刑”,闡述了“十思”的主要內容后一層,“總此十思”,指出積德義的好處:天下大治
3、板書內容,引導背誦
“誠能”,表示了作者的殷切希望,同時也總攬“十思”誦讀時要注意預期的懇切
“總此十思”兩句,要讀得頓挫鮮明,作總結
“則”,有延長音,開啟后文下面則是分述智、勇、仁、信
“何必”收束全文,意在說明善于用思而后達于思,境界極高要讀得緩緩悠長,回味無窮
4、“十思”與第一段的觀點有何聯系?
。1)“十思”是“積德義”的具體內容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 提出問題,
為什么思
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問題,
思些什么
誠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決問題
。2)本文現實意義以及拓展
通過誦讀完這篇文章,我們可以從其中學到哪些?
七、總結全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論證方法進行論證?
明確:中心論點——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方法—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2、本文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駢散結合,極富氣勢,華美流暢
唐代的奏疏,習慣上都用駢文寫這篇奏疏雖然也用了許多駢偶句式,卻突破了駢體的束縛,駢散語句交替運用既有駢文的整齊華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暢,駢散結合,華美流暢,易于誦讀
【《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高中課文《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07-04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學實錄07-04
高中語文《諫太宗十思疏》教學設計07-04
《諫太宗十思疏》的教學實錄及點評07-04
《諫太宗十思疏》優秀教案設計10-17
靜夜思教學設計06-07
《靜夜思》教學設計07-12
靜夜思教學設計04-23
思品教學設計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