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小學元宵節的作文3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元宵節的作文3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元宵節的作文 篇1
轟、邦、噼啪噼啪……外面的鞭炮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今天是正月十五,大家好像要把所有的鞭炮趕在今天放完似的。每年政府都要在江邊為市民燃放煙火,今年也不例外。媽媽說堯堯長大了,外面天氣也不怎么冷,今年我們全家一起去看煙花。
路上的車多人更多,比過年都熱鬧,大家都到江邊看煙花。我們選定了神州大廈附近的.位置,剛站好只聽轟轟的響聲,抬頭一看紅色的禮花映滿天空。連忙招喚淞堯看,堯堯的爸爸把他抱的可高啦。可是只看了一會兒他就不感興趣了,他被大樓上的霓虹燈,江邊樹上仿霧凇的串串燈吸引住了。一會兒喊:“媽媽你看那大樓漂亮不?”一會兒喊:“媽媽你看那樹上的燈一閃一閃的。”一會兒又問:“媽媽煙花放完沒?”
煙花放了二十分鐘,看完后媽媽提議:“正月十五走百病,這離家也不遠我們走著回去。”我們隨著人流往家走,堯堯興致也很高,走的可有勁啦。
小學元宵節的作文 篇2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后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于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于我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李時珍《本草綱目》說:“龍,其形有九:身似蛇,臉似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
在古人的心目中,龍具有呼風喚雨、消災除疫的功能,而我國自古即以農業立國,風調雨順對于生產生活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所以古人極力希冀得到龍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時舞龍和在元宵節舞龍燈的習俗。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元宵之夜,“以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飛走之狀。”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舞龍也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樣式,主要有龍燈、布龍等。龍燈也稱“火龍”,這是流行最為廣泛的一種龍舞。這種龍由篾竹扎成龍首、龍身、龍尾,上面糊紙,再畫上色彩。龍身有許多節、節數可多可少;但必須是單數。每節中點燃蠟燭;有的地方不點蠟燭,而是用桐油、棉紗或燈草做成的“油捻”。這種油捻燃燒力很持久,龍燈舞動時五光十色,始終不會熄滅。
下面裝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龍前還有一人手舉紅色綢珠指揮龍舞。如廣東陽江的《鯉魚化龍》,靈活奇巧,善于變幻,舞龍手身著可開可合的鯉魚皮,觀眾起先看到的是一條條戲水之魚,可隨著明快的樂曲突然一變,魚兒成龍,然后一條口中噴火的鯉魚躍過龍身,象征“鯉魚跳龍門”之意。布龍也稱“彩龍”,主要在白天表演,節中不燃蠟燭,所以表演時騰飛歡躍,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氣勢非凡雄偉,別有一功。舞龍時循勢連貫表現巨龍盤旋歡騰,動作非常復雜。有的地方鬧元宵,各路龍燈匯集竟達百余條,隊伍長達二三華里。每條龍燈還伴有十番鑼鼓,聲聞十里,甚為壯觀。在海外,至今仍有許多華人社團保留著耍龍燈的古老傳統,常為當地節日賽會演出。
小學元宵節的作文 篇3
“元宵節,元宵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吃湯圓。”每當我向奶奶提起元宵節,奶奶總會拿起快板,不由自主地哼起了她編的“元宵節之歌”。每當她唱的時候,我心里老嘀咕"現在又不是元宵節。”
不過,元宵節真的很有特色喲!紅紅的大燈籠像紅紅的大柿子掛滿了家家戶戶,白糯米和黑芝麻的組合,甜甜的,香香的.。吃在嘴里,甜在心里,就是香香甜甜的湯圓。
元宵節的晚上,全家團團圓圓地在一起,這是最快樂·甜蜜的時光。
元宵節真有趣的好好玩啊!我盼著元宵節快快到來!
【小學元宵節的作文】相關文章:
元宵節小學作文08-04
元宵節小學作文05-30
小學作文元宵節06-24
小學元宵節的作文09-18
小學元宵節的作文09-18
[經典]小學元宵節的作文09-26
小學元宵節的作文(經典)09-15
(經典)小學元宵節的作文09-21
(精選)小學元宵節的作文09-19
小學元宵節的作文(精選)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