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小故事常用
教學小故事常用1
《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講了一個通俗易懂、情趣盎然的童話故事。課文先寫老木匠做了一個小木偶,并在小木偶的`臉上添了一個“笑嘻嘻”的表情,以為只要會笑小木偶就會永遠快樂;接著寫小木偶在著急、生氣、委屈甚至是痛苦、傷心時也總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因而在生活中遇到了一系列挫折;最后寫小木偶在小女巫的點化下,擁有了所有的表情,此時作者發出了由衷的感嘆:“要是只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
教學這篇略讀課文時,我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閱讀要求自讀課文。自讀時,先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再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分角色朗讀,在充分自讀的基礎上,組織學生交流閱讀收獲,如,在小木偶身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小木偶遇到一系列挫折時,心里會想些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話是什么意思?學生在交流閱讀體會時,我還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加深對最后一句話的理解。最后組織學生展開想象續編故事,拓展思維,鼓勵學生創造性表達。
另外,我還鼓勵學生搜集表達有特色的詞語,進行語言積累。如,ABB式:笑嘻嘻、毛茸茸;AABB式:蹦蹦跳跳、嘟嘟囔囔;ABCC式:可憐巴巴。學生學習效果良好。
教學小故事常用2
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對于《科學》這門學科就要抱著一種非常認真的態度。每次上課都要認真備課,提前實驗做好一切準備。在我做實驗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我上四年級《混合后的變化》一課。課前我按教材要求精心做了實驗:測量液體混合前后重量和體積是否發生變化。我準備好了實驗材料:燒杯(帶刻度)、油、水、天平、砝碼、記錄表。第一步,用天平稱出1號燒杯的重量86.4克,倒入油之后,量出油的體積50毫升,然后稱出油和1號燒杯的重量146.9克,進而計算出油的重量60.5克。用同樣的方法得出水的體積50毫升,水的重量63.7克。第二步把水和油混合后,量出水和油的體積120毫升,稱出水和油的重量210.6克。前后一對比,發現混合前后重量沒有發生變化,而體積卻增大了一部分。這與科學教參不一致。這是怎么回事呢?是我做得不精確嗎,我又做了一遍,結果完全一樣。換成其他液體怎么樣呢?我把油換成牛奶重新做了一遍,其結果與前一次仍然是相同的。于是,我就用同樣的教具在班里演示了這個實驗。給學生的結論是:液體混合前后重量不變,混合后體積增大。
課后,我與其他教師針對實驗課結論進行交流,又查閱了有關資料,發現我的`實驗結論是錯誤的。為什么我經過三次實驗,結果都是錯誤的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三位老師一起合作,共同觀察,研究問題到底出在哪兒,是不是燒杯刻度不準,于是用量筒做了這一實驗,結論正確,又用以5毫升為一刻度的小量杯代替燒杯,反復做了這一實驗,最終得出了正確的結論:液體混合后體積變小了。那么錯誤出在哪里呢?有可能是燒杯的刻度不準確。
我們用2個同樣的燒杯,量出同體積為50毫升的水,倒在一起,體積竟然比100毫升刻度超出20毫升。原來就是燒杯的刻度不準確,導致了實驗錯誤的結論。
第二天,我及時給學生把實驗結論更正過來。告訴同學錯誤的原因,并再次用量筒演示這個實驗,讓學生親眼看到正確結論。
通過這節實驗課,我深深體悟出:科學實驗課來不得半點馬虎,科學是實事求是的!我感受到,做一名科學老師首先要有認真的科學態度,尊重科學;其次,要多向其他教師謙虛請教,遇到難題要反復研究、探討;還要加強學習,增加新知識,不斷充實自己。
教學小故事常用3
"數學是一切科學之母"、"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它是一門研究數與形的科學,它不處不在。要掌握技術,先要學好數學,想攀登科學的高峰,更要學好數學。數學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搞好研究與教學是增強學生數學觀念,形成良好的“數學素養”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讓人痛心的是,長期以來,一些本來生動活潑的數學知識,由于被淹沒在大量的“加、減、乘、除和乘方、開方運算”、“分式、繁分式的化簡”、“解方程的技能訓練”以及“大量的人為編造的以致脫離實際的所謂應用題”和“各種各樣的解題技巧、解題模式的訓練”中,而失去了其應有的魅力,學生也許學到了不少具體的數學知識,但卻很少甚至根本沒有領悟到其內在的本質,只有知識的“軀體”,缺乏知識的“靈魂”……
要搞好初中數學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認真研究初中教學的各種規律,并加以有機綜合,形成適應自身教學的有效方法。如何讓數學課上得更理性,更科學有效?我認為要真正做到“功夫花在備課上、精力放在研究上、本領顯在課堂上。”我們要在行動的“實”上下功夫,在研究的“深”上想方法,開創行動扎實、研究深入的課程教學改革下局面。
首先,一切數學知識都來源于現實生活中,同時,現實生活中許多問題都需要用數學知識、數學思想方法去思考解決。比如,洗衣機按什么程序運行有利節約用水;漁場主怎樣經營既能獲得最高產量,又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一件好的產品設計怎樣營銷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場認可,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為此數學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經營和開拓市場的能力。
其次,現實告訴我們,大膽改進學習方法,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學習方法的改進身處應試教育的怪圈,每個教師和學生都不由自主地陷入"題海"之中,教師拍心某種題型沒講,中考時做不出,學生怕少做一道題,萬一考了損失太慘重,在這樣一種氛圍中,往往忽視了學習方法的培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方法,但什么樣的`學習方法才是正確的方法呢?"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聽講的過程中一定要有積極的思考和參預,這樣才能達到最高的學習效率。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應營造一個寬松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而之前的備課則不應當受教材思路的影響,重新組織教材,把學生的發展放在首位,學生學得生動活潑,在學習過程學生有知識的掌握,個性的解讀、情感的碰撞,且創新火花不斷閃現。
再次,教與學必須有一個和諧步驟,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步驟來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其中,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燃點,這樣不但能對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迅速喚醒,從而提高單位時間里的學習效率。學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學習熱情激發起來,萌芽學習興趣,認知系統開始運轉。
初中學生剛剛進入少年期,機械記憶力較強,分析能力仍然較差。鑒此,要提高初一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效果,務必要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這是每一個初中數學老師值得認真探索的問題。
教學小故事常用4
還是第一次教一年級,面對一群剛從幼兒園出來的孩子。走進課堂孩子們用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神看著你,他們有的在課堂上忍不住要上上廁所,忍不住要偷偷的喝喝牛奶,忍不住要和旁邊的同桌聊聊天。此時任你的嗓門有多大,任你的眼神有多犀利,過不了三分鐘他們就照舊,氣歪了也不理你。和孩子們在一起生活了幾個月,驀然回首,發現我也收獲了許多……
在教學1~5數字時,為了讓學生熟練地掌握數字的書寫,我要求學生天天堅持把每個數字寫一行。那天教完了數字3和4后,布置作業時,我聽見有位學生在座位上低聲說:“唉!又是些數字,真沒勁!什么時候老師能布置有趣一點的作業?”學生的話引起了我的思索。對于上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的確枯燥無味,那五個阿拉伯數字要天天練寫,確實是一件很煩瑣的事。作為教師,是否可以把傳統的教學方法改一改,適時調整寫數的方法呢?過了幾天,認識數5之后,我把田字格寫好后,進行了如下的作業設計:“同學們,今天和老師來比一比看看誰的數字寶寶寫得最漂亮,好嗎?”還沒等我把題目讀完,學生就迫不及待地在作業本里寫,興致很高,有的學生端端正正寫完后,用大拇指指著自己,迫不及待的讓老師去欣賞他的作品。
從那以后,我就不再讓學生純粹地寫數字,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寫數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今天讓學生寫寫自己家的電話號碼,記記老師和小伙伴家的'電話號碼;明天讓學生寫一些有規律的數,例如:1.3、5、或2.4、等,在寫數的同時感受數學的奧秘。學生興趣十足,寫的數字也一天比一天端正、規范……。
其實,“枯燥”與“生動”之間只隔著一層窗戶紙,對學生來說,熟悉的情景和親身的體驗,他們都喜歡,都充滿好奇,都有樂學、好學的愿望。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只能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這節課中我處理的雖是“小數字”,而留給我的卻是深深的思考……。
數學課是一個不斷發展、永不停歇的過程,“變是永恒的不變”,讓我們在陶行知思想和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帶著自己的感悟,認識新課程、探索新課程,走進新課程,走進孩子的心田,我愿在春天最美妙的音符中能和孩子一起成長,讓數學教學青春永駐!
教學小故事常用5
《小木偶的故事》是篇略讀課文。略讀課文怎么上,一線語文老師各有各法。略讀變精讀有之,略讀變自讀有之,略讀變不讀,偶爾也有之(時間不夠用時)。畢竟,《語文課程標準》對于略讀課文的要求過于粗放:“略讀課文重在略讀方法的指導,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一直以來,我比較贊同葉圣陶先生的觀點:“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應用什么?以我手中的第七冊童話主題單元為例:我已經帶領學生把精讀課文《巨人的花園》和《去年的樹》“細嚼慢咽”了,略讀課文《小木偶的故事》,就要應用為訓練學生快速把握文章內容、主旨(我所定的訓練重點)的材料了。甚至,還可以做復述或寫作應用文本。因為,對略讀教學的評價,首在考察學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無獨有偶,教材編寫者似乎在佐證我的思考:《小木偶的故事》閱讀提示只有兩點:1、認真默讀課文,看看在小木偶身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2、聯系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對最后一段話的體會。文章末尾的“小泡泡”,則提出了“續編”要求。任務1其實就是把握文章大意,任務2相當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主旨的領悟),“續編”則為口、筆頭寫作要求。顯然,一節課把三大要求全部完成必定蜻蜓點水、囫圇吞棗。
抓住以上主干,我果斷取舍:把“小木偶身上發生了一件什么事”融入“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之中(課堂學習活動的第一大板塊);以“擬人體”童話寫作特點帶出“人物”、“對話”以及讀好對話的辦法,再全班分角色朗讀課文。讀完后重點體會最后一段話所蘊含的深刻道理(第二大板塊),并從“寫”的角度提煉出“主旨高遠”對童話創作的意義。最后,拓展閱讀《小木偶的故事》(二)(三),著重體悟它們的主旨(第三大板塊);“續編童話”口、筆頭任務,布置為家庭作業。(《小木偶的故事》公開課設計、課件、資料)
這樣的備課思路,雖自嘆為神來之筆,但也做好了被質疑乃至被否定的思想準備——雖然我知道類似略讀課文的教學模式很多年前就存在了,但我校“一板一眼”上課的老師仍為大多數。
開課后的“模擬表情游戲”,很為老師們贊賞,被認為是整節課最出彩的環節。“默讀課文,再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在支架的指引下也完成順利,凸顯了良好的表達功底(功夫在平時呢)。磕磕碰碰的地方,就是對“老木匠說得沒錯,笑是很重要的。不過,要是只會笑,那可是遠遠不夠的`”的深層體會。即便我出示了提示詞,抓住個別同學的發言聯系生活實際作點撥,還是有幾個學生在文本表層的“笑”里打圈圈,跳不出來。兩篇拓展文章,第二篇也只看了三分之一(課前本有“備用”思想)。總的來看,課堂教學活動比較順暢,目標達成較為理想。
研討課結束后,幾個老師陸續向我反饋了評課意見。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她們其實是很喜歡這樣的拓展閱讀的,只惱于平時略讀課堂找不到類似的到位材料。一位老師說,提供一篇課外閱讀文章就可以了;還有一個老師說,師生合作朗讀費時太多(約8分鐘),可以改為各小組選喜歡的人物對話去朗讀、匯報。我解釋:沒有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一是因為小組合作需建立在有效機制上,否則易流于形式;二者小組合作更耗時。如果時間無法把握,后面的拓展部分就無法完成。我課堂的第二、三大板塊內容,其實都在為重難點“體會主旨,領悟寫法” 服務。
該老師還說,我的課例讓她想起“生本”教學的“以讀引讀”。我厘清:兩者有較大的不同。我的拓展內容并非同類主題文章的“讀”的延伸,而是為“寫”做鋪墊的。以往,我教過的四年級學生受慣性思維影響,在續編故事時大部分都想到小木偶如何找小紅狐要回背包(或報仇)。統一的思路,千篇一律的主題,沒有意義。我這節課,就是針對往屆學生出現的“寫”的問題,應用主旨高遠的材料“以讀引寫”,為學生的小練筆及單元習作打基礎。
教學小故事常用6
小熊的媽媽生病了,為了能掙錢替媽媽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魚,趕早市到菜場賣魚。
一天,小熊剛擺好魚攤,狐貍、黑狗和老狼就來了。小熊見有顧客光臨,急忙招呼:買魚嗎,我這魚剛捕來的',新鮮著呢!狐貍邊翻弄著魚邊問:這么新鮮的魚,多少錢一千克?小熊滿臉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老狼搖搖頭:我老了,牙齒不行了,我只想買點魚身。小熊面露難色:我把魚身賣給你,魚頭、魚尾賣給誰呢? 狐貍甩甩尾巴道:是呀,這剩下的誰也不愿意買,不過,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點魚肉。這樣吧,我和黑狗牙好,咱倆一個買魚頭,一個買魚尾,不就既幫了狼大叔,又幫了你熊老弟了嗎? 小熊一聽直拍手,但仍有點遲疑:好倒好,可價錢怎么定?狐貍眼珠一轉,答道:魚身2元1千克,魚頭、魚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嗎?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兒畫了畫,然后一拍大腿:好,就這么辦!四人一齊動手,不一會兒就把魚頭、魚尾、魚身分好了,小熊一過秤,魚身35千克70元;魚頭15千克15元,魚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貍和黑狗提著魚,飛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魚頭魚身魚尾配好,重新平分了,小熊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想:我60千克魚按4元1千克應賣240元,可怎么現在只賣了95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頭緒來。
你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嗎?
【教學小故事】相關文章:
教學小故事01-15
教學小故事06-03
(集合)教學小故事01-03
數學教學小故事05-19
教學小故事【通用】12-01
數學教學經典小故事12-03
關于教學的小故事12-04
教學小故事(精選21則)06-20
科學教學的小故事06-20
物理教學的小故事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