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最新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通用
演講稿可以幫助發言者更好的表達。在當下社會,在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用到演講稿,你所見過的演講稿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最新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通用,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最新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通用1
尊敬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累的過程。下面列出的節日都是從古代發展而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習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一幅描繪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圖畫。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就像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的這些古代節日大多與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后來的節氣有關。這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劃分的二十四節氣,后來的傳統節日都與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了先決條件。大多數節日都是在先秦時期開始出現的。然而,民俗內容的'豐富性和普及性也需要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最早的風俗活動與原始崇拜和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說為節日增添了幾分浪漫色彩;以及宗教對節日的沖擊和影響;一些歷史人物在節日中被賦予了永恒的紀念,所有這些,都融入了節日的內容,這給了節日一種深刻的歷史感。
在漢代,主要的傳統節日已經確定下來。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于漢代。漢朝是統一后的第一個主要發展時期。
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這對節日的形成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的發展到唐代已從最初的祭祀、禁忌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并轉化為娛樂禮儀型,成為一個真正的節日。從那時起,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出現了許多體育和娛樂活動,并迅速成為一種時尚潮流。這些習俗一直在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學者和詩人為每一個節日都寫了許多著名的文章。這些詩詞的廣泛流傳,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偉大的風土人情,流露出高雅,雅俗共賞。
節日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最新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通用2
尊敬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本周四將迎來“清明節”。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我們要深刻認識清明節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含義,不能簡單的將清明節等同于放假一天。
清明,最開始只是一個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再后來,由于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漸漸的,人們就把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了,寒食節里講究寒食、禁火、掃墓的習俗,也就成了為清明節的習俗。為了防止清明節里寒食傷身,人們就通過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來鍛煉身體,因此,也就又有了踏青、蕩秋千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所以說,清明節中既有祭掃離別的悲酸,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是一個極富特色的節日。
我們該如何對待清明節呢?
第一,尊重。傳統的清明節始于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全球化大潮下,我們可能會關注一些西方的節日,卻忽視了我們自己的傳統,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節等應該被尊重、被銘記。因為這些節日傳承了千百年來人對自然、生命的特有的理解。
第二,感恩。在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里,中華大地上眾多英雄兒女不屈于外來侵略與壓迫,獻出了他們寶貴的青春和生命。從城市到農村,從沿海到內地,都有清明掃墓的習俗,這就是我們對先祖、對先烈的感恩和敬仰。我們應該懷著一顆感恩之心,感恩祖先、先烈為我們創造的寶貴財富,對他們懷著深深的敬意,緬懷他們的豐功偉績。
第三,孝敬,孝,狹義講就是善待父母和長輩,廣義講就是熱愛祖國報效國家。漢字的“教”字就是一個“孝”字加一個“文”字,意思是教育首要的就是要人懂得孝道,即所謂“百善孝為先。”我們要充分尊重父母長輩的意見和教導,理解父母的期望與關愛。
第四,珍惜。清明節的文化內涵不僅是紀念感恩,緬懷故人,還有親近自然、珍惜生命的意味。清明時節,萬物萌動,人們懷著欣喜迎接春天的到來,走進充滿生命活力的'季節。我們要珍惜生命,珍惜青春,充實自己,活得更健康、更快樂,這是紀念先人、感恩親人的最好方式。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美好的環境里,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只有懂得珍惜,懂得我們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才會更加努力去創造未來,創造美好的生活。
同學們,的傳統節日都有貴人倫、重親情的特點,如春節之喜慶、清明之緬懷、端午之追憶、七夕之忠貞、中秋之團圓、重陽之敬老。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祭祖敬祖的傳統,這種傳統已經積淀成一種民族文化,成為人們的集體意識。讓我們重視傳統節日,了解民族文化,用真誠的心來緬懷革命先烈,瞻仰他們為祖國的和平解放,為國家的繁榮富強所做出的一切努力!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過一個健康、充實、有意義的清明節!愿我們的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得到應有的傳承與發展!
最新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通用3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隨著清明節的即將來臨,各地也開啟祭掃模式。對這樣傳統節日來說,其實有更多需要思考的內容。清明節里,我們追思緬懷先人,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活著,更好地傳承先人遺留下來的最好傳統。而對于傳統節日來說,對我們每個中華民族的子孫來說,無疑都是最好的原鄉。所以,如何建造好這樣的家園,如何才能夠將這樣的原鄉打造好,成為每個人都應該關心的基本話題。而傳統節日作為“我們的節日”這樣的話題勢必會再次被提及,同時也能夠演繹成為最美的原鄉。
傳統節日源遠流長首先在于傳承。傳統是現代的根基所在,傳統節日里深深浸透著文化的基因。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源遠流長的都是文化因素,比如春節,我們舉家團圓,這是最好的“和”文化傳遞;比如清明節的緬懷先人,是最好的傳遞傳統的表達;中秋節里的團圓,又是最好的合家歡樂的表達。從這里出發,我們都應該能夠懂得,傳承才是首要的因素。第一,需要傳承傳統文化的“形”,讓傳統文化能夠演繹成為我們共同的家園,在原鄉里能夠有更多寄托;第二,我們也需要能夠懂得,傳承傳統節日更在傳承其中的“神”,這就需要我們深刻挖掘傳統文化和現代的關系,懂得其中的固定邏輯。
傳統節日源遠流長更在于創新。可以說,創新也是傳統節日不能夠或缺的因素之一。在這里,我們需要看到,對傳統節日來說,一方面需要賦予其中與時俱進的內涵,在與時俱進的過程中,隨著時代的進步能夠出現新的內容,比如春節搶紅包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以往的.春節中,沒有搶紅包這樣的環節,如今隨著信息化程度的提升出現這樣的環節,這就是對我們最好的一種撫慰。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應該順應這樣的潮流和趨勢。另外一方面,對于傳統節日來說,源遠流長的過程中,需要創新的內涵釋放,這包含著主動和被動兩個層面的意義。在主動層面上,傳統節日需要在地方文化部門的推動下努力賦予新內涵;被動層面上,需要接受更多的進步因素,這些都是傳統節日創新的基本內容。
在傳承和創新中,傳統節日能夠在年年的流傳中,不僅傳遞傳統的因素,賦予我們文化的積極價值,更能夠給我們在現代生活中帶來更多的啟迪,不斷讓我們回首過去,懂得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意義和價值,從歷史和文化資源中吸收積極的因素,給我們前行帶來源源不斷的力量,讓傳統節日成為我們共同的原鄉。
謝謝大家!
最新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通用4
尊敬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題目是:賞中秋明月,揚中華文化。
漫漫歷史長河中,偉大的祖國母親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詩詞曲賦是她柔光輕泛的雙眸,國畫、書法和曲藝展現出她曼妙的身姿,而傳統節日更是描繪出她靈動飛揚的神采。
《周易》有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成就了民族的崛起。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每個節日都是文化的載體。兩天后,我們將迎來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中秋節。同學們,可如今,中秋節對于我們的意義又到底是什么呢?是忙碌喧囂中一個難得的法定假日以供消遣娛樂?是應接不暇的宴席與觥籌交錯的應酬交際?抑或僅僅只是一年之中月亮最大最圓的農歷八月十五?
現實一次次向我們證明:我們過著歷史悠久的中秋節,卻不一定了解中秋節起源于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我們坐在庭院里賞月,卻未必能再聯想起“嫦娥奔月”、“吳剛伐桂”或“玉兔搗藥”的古老傳說;我們嘗盡了美味的月餅,卻往往沒聽說過“朱元璋與月餅起義”。象征團圓與幸福的中秋節似乎在漸漸淡化它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民族。
面對印度尼西亞將“皮影戲”捧成自家文化成就,面對無數西方節日的滲透性興起與部分傳統節日無形的沒落,生長在21世紀的自尊自強的我們發出了一聲聲吶喊與呼喚:“請讓我們,來繼承和弘揚這看似正在失落的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正是博大精深,傳承開拓。曾有人這么說:“傳統的文化節日的淪喪就是文化的淪喪,文化的淪喪就是民族精髓的淪喪。”偉大的祖國母親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無價的文化遺產,而那鏗鏘有力的“傳承開拓”現在正需要我們這年輕的一代去付諸實踐,而即將亮相的廣州亞運會也期待著我們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文化。
“歷史是逝去的無法改變的昨天,傳統文化是生于人類之始并可進化永生的。”同學們,作為附中人我們更應該走在這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隊伍的前列,從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中抓住契機,認真學習中華文化知識,過好每一個傳統節日,挖掘其背后的傳統文化,深入理解并取其精華,主動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大放異彩。
最后,祝愿大家在中秋賞月之際,不忘中華傳統節日傳統文化之本源,過一個幸福快樂的中秋節。
謝謝大家!
最新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通用5
尊敬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國旗下的題目是——珍惜傳統節日,弘揚傳統美德。 五千年的斗轉星移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歷史的背影雖已漸行漸遠,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卻傳承至今,散發著永恒的魅力。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被保留到現在。然而,一個嚴峻的現實正擺在我們面前,近年來“洋節熱”現象層出不窮,而許多人對我們的傳統節日卻有些冷漠,了解甚少。年11月24日,韓國成功申請端午節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消息傳來,舉國震驚,但同時也為我們敲響了搶救傳統文化的警鐘。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節日,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情懷,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自豪和心結。4月4日,是今年的清明節,國家將其定為法定節假日的意義并不是簡單的放假休息,而是通過掃墓、祭拜等活動來追憶祖輩,傳承文明,弘揚美德,從而使我們更加珍惜先輩已為我們創造的美好生活,心懷感恩,繼往開來,奮力拼搏。
傳統文化,是世界的瑰寶,是中華文明給予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的寶貴財富,不要等它湮沒在時代的'潮流中才追悔莫及。今年春節以來,大江南北都在發起“光盤”行動——吃“光”你“盤”子里的東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作為未來社會的棟梁,我們南中學子更應多了解傳統文化,并有責任堅守傳統文化的陣地,時刻牢記: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為此,我號召全體師生:從我做起,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節約水電,珍惜糧食,愛護公物,用實際行動來弘揚祖國的傳統美德,真正做到“勤以修身,儉以養德”。最后,讓我們以男生公寓樓的對聯共勉:日新其德仁智修雙,三省吾身知行合一。
謝謝大家!
最新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通用6
尊敬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西湖游覽志余》:“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由此可見,作為歲時節令,中秋節形成較晚,但玩月活動卻由來已久。東晉時,在南京“牛渚玩月”,即是流傳至今影響最廣的賞月佳話,以至演化為千百年來廣大人民群眾樂以歡度的中秋佳節。牛渚今采石磯,漢時即屬丹陽郡秣陵今南京。《續漢書·郡國志》說,秣陵縣“南有牛渚”。早在一千六百年前,東晉于南京當時叫建業建都,鎮守牛渚的謝尚月夜泛舟牛渚江上,聽到有在運租船上諷詠自己的《詠史》詩,大為贊賞,于是邀請過船,此人即是袁宏。他們一見如故,吟詩暢敘直達天明。當時謝尚身為鎮西,而袁宏只是個靠運租為業的窮書生,由于對才能的尊重,他們之間打破了身份地位的壁障。袁宏因受到謝尚的贊譽,從此名聲大振。謝尚玩月聞袁宏詠史于前,文人雅士亦趨之于后,于是泛舟、登樓玩月者連綿不絕。唐朝大詩人李白游抵金陵聞知此事,即賦詩曰:“昔聞牛渚詠五章,今來何謝袁家郎?”感慨系之,登城西孫楚酒樓“玩月達曙”。唐歐陽詹作《玩月詩序》也說:“玩月古也,謝賦、鮑詩,眺之亭前,亮之樓中,皆玩月也”。唐明皇是夜游月宮,這些都是流傳至今的玩月佳話。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歷八月十五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成為千古名句。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最新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通用7
尊敬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的父親是一名中醫。做外一個訪問學者他懷著一個偉大的夢想去了美國,讓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于傳統醫學。但在那期間,他遇到了些同胞,他們不但主張廢除中醫,還說我父親缺少國際公民的素質。
聽了這個,我感到特別驚訝!這種話怎么會從我們自己的同胞嘴中說出呢?他們的話不禁讓我深思:什么是國際公民?怎么又才能成為一個國際公民呢?
難道全球化就意味著我們舍棄自己的傳統節日而盲目地過圣誕嗎?或是在好萊塢電影前我們傳統京劇的黯然失色嗎?
當然不是!在我看來,國際公民身份意味著對世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巨大尊重,但這種心態是建立在我們民族身份基礎上的,只有我們充分地表現出我們的民族身份,才有可能成
為國際公民!換句話說,國際公民從家里做起!
要成為國際公民,我們在意識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誰,要做些什么,向哪個方向前進; 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們才能被世界銘記與尊重。比如說孔子,他可是什么外語都不會說,但憑著對人類智慧做出的巨大貢獻,他成了一個無人不知的人;成龍,作為一個的文化大使,之所以被廣受歡迎,不是因為他穿牛仔,喝可口可樂,而是他的.功夫,和他那低調的微笑!
所以,大家看,民族身份其實正是使全球化的基礎,全球化不意味,也不應意味著民族身份的喪失。要在世界做好一個國際公民,先得在做好一個人!
女士們先生們,全球化是我們無法逃避的時代潮流,竟然我們沒有其他選擇,為什么不主動擁抱它呢?帶著我們的民族身份去擁抱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國際公民!
謝謝!
最新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通用8
敬愛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我是來自高二5班的xxx,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重視傳統節日,弘揚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艱苦求索中汗水與美德的結晶,希望與祈禱的產物,文明與發展的承載。每個傳統節日都有形式方面的組合,更有內涵方面的體現,比如,全社會公認的最具有普遍性和影響力的四大傳統節日:元宵節——吃湯圓、掛燈籠、舞獅子;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吃月餅、賞明月;春節——吃餃子、貼春聯、放鞭炮、穿新衣、拜大年等。本來,“吃”只是過節的一個組成部分,后來由于“破四舊”、易風移俗,再加上溫飽沒有解決,“吃”成了一種企盼乃至是唯一的過節形式了。把傳統節日歸結到飲食是一種悲哀,而因為飲食生活的改變,便放棄過節更是一種悲哀。節日更重要的是一種文化,一種內涵,一種精神寄托。
傳統節日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傳統文化的體現,重視傳統節日是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方面。傳統節日之所以能延續幾千年,就是因為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越是經濟發達,傳統節日越是應該紅火,也越有條件做得紅火。如果我們不用傳統節日去占領市場,外來的洋節就會占領市場,同時外來文化就會占據我們的心靈,左右我們的意識。
我們重視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但并不排斥外來健康文化。我們沒有必要用命令的'方式去阻止人們過圣誕節和情人節等洋節,但洋節有其產生的特殊背景和獨有的文化內涵,如果我們長時間過洋節,不過傳統節日,肯定會對我們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造成影響。我們不提倡狹隘的民族主義,但我們也不能用外來文化全面代替我們的傳統文化,況且,外來節日所體現的文化并不一定就適合我們,現在不是傳統文化排斥外來文化,而是外來文化在擠壓傳統文化。我們不否定借鑒,但需要的是以我為主的借鑒。
正因如此,作為一個炎黃子孫,了解我們的傳統節日,愛我們的中華文化,振興我們的中華民族,讓我們從對國旗的尊重、國歌的領悟還有對民俗的崇敬開始,一起努力吧!
最新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通用9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就要到了,你知道端午節的起源嗎?讓我來告訴你!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午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
但是今天的'端午節更多的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說賽龍舟是為了拯救投河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
把粽子投入江,是為了不讓魚餃蝦蟹吃屈原的遺骨。在這里,我給大家講一個關于屈原的故事。
相傳春秋時期,中原地區以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為雄。當時,屈原是楚國的左徒官,他勸楚懷王要仁治,不要聽小人的讒言,但懷王不但不聽,而且還要聽讒言除掉屈原。
屈原寫了不朽的詩篇。公元前278年,屈原的精神在當時受到了極大的打擊,面對國破家亡,看著百姓民不聊生,自己卻無能為力,于是在極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長江東邊的汨羅江。
楚國百姓聞訊趕來,紛紛劃船,到河里打撈屈原的尸體,并把粽子放進河里喂魚喂蝦喂螃蟹,讓他們不要吃屈原的尸體。
兩千多年過去了,但是詩人屈原的形象仍然在人們的心中。今天,在農歷五月初五,人們會劃龍舟,吃粽子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
當然,各地的習俗不盡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葉、佩帶香囊、賽龍舟。除此之外,我們還有送綠豆糕和吃綠豆糕的習慣。
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不僅因為它能吃粽子和綠豆糕,而且因為它對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懷念。
謝謝大家。
最新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通用10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早上好!
5月5日是端陽,門口放滿了艾。吃粽子,撒糖,賽龍舟。節日是人生的禮物,因為等待的過程充滿驚喜,一切準備都是甜蜜的.。
端午節前幾天,最有氣氛。勤勞的人們異常忙碌開朗,空氣中彌漫著粽子葉的香味。這是幸福的生活。
端午節始于春秋戰國時期,已有多年的歷史。那么是一個怎樣的節日呢?
首先,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因為愛國詩人屈原看到國破民亡,五月初五投汨羅江。屈原沉入河中后,古人將竹筒中的米丟入河中,成千上萬的船只燃起熊熊烈焰,吶喊鼓噪,以嚇跑惡龍,從而表達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
第二,端午節是健康的節日。端午節是春夏交替的時候。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是傳染病高發季節。為了避免疾病,古人在端午節時插入艾葉,驅趕蚊子、蒼蠅、昆蟲和螞蟻,凈化空氣。
第三,端午節是一個體育節日。因為這一天人們會在水上賽龍舟。賽龍舟是一項極具氣勢和合作的競技活動。端午節比賽可以促進身體健康和人民團結。
第四,端午節是一個美食節。早在晉代,粽子就被官方指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泡糯米,洗粽子葉,包粽子,粽子的顏色多種多樣。形狀有四邊形,圓錐形,菱形。從餡來看,北方有很多包棗;南方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各種餡料。可謂是香葉,好吃的餃子。
同學們,的傳統節日文化內涵豐富,但一些傳統習慣已經淡化了很多。我希望我們能以愛和珍惜來度過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傳統節日,成為古代文明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和傳播者。
謝謝大家!
最新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通用11
尊敬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這一周,我收集了大量的傳統資料:對聯、生肖、剪紙、傳統節日的圖片和文字等。其中我最喜歡傳統節日的信息,因為我對傳統節日很感興趣。
在我感興趣的傳統節日中,春節是我最喜歡的,因為它是人民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夏歷正月初一,又稱農歷,俗稱“過年”、“過年”。每年新年,街道上都掛滿了紅燈籠和飄揚的彩旗。購物中心擠滿了人。買年貨可以熱鬧。奶奶準備了充足的'食物,外面有很多“砰,砰,砰”的鞭炮聲。每個孩子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露出滿意的微笑。爸爸給我買了很多煙花爆竹。晚上,我拿出煙花,下樓和孩子們一起玩。我們玩得很開心。直到晚會開始,我才依依不舍地回家,一邊吃著水果,一邊和家人一起看晚會。精彩的表演讓我們笑了,心想:“要是天天過年就好了!”!
我也喜歡“重陽節”,這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名為——重陽節。在重陽節,還有“老人節”。這一天,人們賞菊,穿山茱萸,喝酒爬山。這天放學后,我和父母準備了一份禮物去看望爺爺奶奶。我心里很高興,因為我明白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
元宵節也讓我難忘。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春節剛過,就迎來傳統節日元宵節。這一天,我們還放了很多煙花,吃了元宵,猜燈謎,看了公園的燈。我家是圓的圓的。當時心里充滿了無比的幸福和喜悅。傳統節日真的很豐富多彩。他們是文化。
我知道的傳統節日有端午節、清明節、情人節、中秋節等等。這些傳統節日也給我們帶來了快樂和幸福,所以我們應該記住這些節日,并永遠繼承它們。傳統文化是一種燦爛的古代文化。作為我們的新一代,我們應該加強學習,大力弘揚這些傳統文化。
最新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通用1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它們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累和凝聚的過程。下面列出的節日都是從古代發展而來的,從流傳至今的節日習俗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古人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逐漸完善、逐漸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過程。
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發產物,我國這些古老的節日,大多數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后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戰國時期,分為24節氣,已基本齊備,后來,后來的傳統節日,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是節日產生的前提。節日大多出現在先秦時期,但民俗內容的豐富和流行仍需要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最早的風俗活動與原始崇拜和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說為節日增添了一絲浪漫;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了永恒的紀念意義,并滲透到節日之中。所有這些都融入了節日的內容,使中國的節日具有深厚的歷史感。
到了漢代,中國的.主要傳統節日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于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后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很大的發展,它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條件的最終形成。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從最初的祭祀、禁忌神秘的氣氛中得到解放,變成娛樂禮儀型,成為一個真正的節日。
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活動出現了,并很快成為一種流行時尚,這些習俗不斷發展,經久不衰。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歷代的文人、詩人,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膾炙人口,被廣泛傳播,因此,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
中國的節日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包容性。在節日里,全國人民一起慶祝,這符合我國悠久的歷史和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
最新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通用13
尊敬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弘揚民族 傳承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的血脈,是一個民族自信的源泉。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浩浩蕩蕩,滋養出的是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浸染著的是中華兒女熾熱的愛國情懷,凝聚成的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生生不息的'力量,孕育的是歷經千年洗禮依舊熠熠生輝的民族。
我們剛剛過了一個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它是一個莊重的日子,在這個日子里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個民族,追賢思孝,祭祀祖先和民族始祖,以及緬懷英杰。我們經常說,清明到,兒盡孝。清明節的內在是孝道的傳遞、弘揚。
中華傳統節日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態,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歷久彌新。它以一種潛移默化、寓教于樂的形式,來展示中華民族的世界,表達著對美好的理想、智慧與倫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載體。
同學們,弘揚民族,傳承民族文化,讓我們擁有一座美麗的家園,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里棲息成長,讓我們的生命煥發光彩,讓我們每個人都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而貢獻自己的力量吧。謝謝大家!
【最新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相關文章:
弘揚中華傳統節日的作文09-02
弘揚中華傳統節日的作文(實用)01-20
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07-28
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08-29
弘揚傳統節日的主題演講稿11-14
關于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06-29
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優選)10-29
弘揚傳統節日演講稿范文11-05
【必備】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11-18
[精華]弘揚傳統節日的演講稿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