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況報告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鄲腊,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民俗文化古村落概況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況古村位于苗族自治縣西南部的大橋江鄉境內,村落屋居面積0.5平方公里左右,現有326戶、1137人,其中苗族占98%,龍姓村民占總人口的97%,是江南尤其是湘西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村之一。
這里歷史悠久,人才輩出,風光旖旎,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的名字頗有來歷。此地原系曹姓居住地,叫做曹家坪。附近蔥崽園還有一江姓富戶,龍姓本來住在小溪的老屋坊。后來曹、江兩姓家道衰落,將田土房子慢慢賣給龍姓,日子一久,龍姓隨之遷移到該村,而曹姓則搬到西晃山腳下的洞塘溪居住。自龍姓搬到這塊背靠青山、三面環水的風水寶地以后,可謂家發人興,人丁興旺。最鼎盛的清朝乾隆、嘉慶時期,就出了18戶大戶人家。目前該村保留下來的大量的古色古香的窨子天井屋,都是那時修建。這些屋舍多為磚瓦結構,封火鰲頭,氣派非凡。清朝時期,該村人才輩出,文武雙全,尤其晚清拔貢龍植三還當過“湘西王”陳渠珍的師爺,參議政事。因為村里已經沒有曹姓人氏居住,為了發揚豪俠氣慨,在龍植三的倡議下,村民一致同意將“曹家坪”改名為“”。但是老一輩人和民間還是習慣稱該村為曹家坪。古村的文化底蘊集中表現在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名人文化、福壽文化、和諧文化五個方面,其韻味當是乃至整個湘西地區文化風情的特寫。從現存的史料和口碑資料中調查發現,古村有人居住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了。千百年來,人民在這里躬耕細讀,繁延生息,不僅創造了令人嘆為觀止的居住、工藝、飲食等物質民俗,也創造了讓人叫絕的節日、禮儀、信仰等精神民俗。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民俗風情久沿成習,傳而不衰,成為古村歷史文脈的現實載體。
。ㄒ唬┪幕鷳B良好古村背依青山,對面近處三面坡田層疊,遠處山巒環繞,山腳與田畈之間穿行淙淙溪水,山如屏障,水似玉帶。鳥瞰古村,環村五座青山形似蛟龍,起伏騰挪,風水行語曰“五龍竄槽”。村民龍學文、龍學好家旁邊,有一口泛碧溢玉的老井,當地習慣稱為“龍眼”。聚族而居的龍姓村民,對這方與“龍”結緣的風水寶地無疑珍愛有加;蛟S因為“龍”的守護,古村雖經過歷史風雨的浸淫,遭受時代炮火的洗礪,蒙受了不少損失和破壞,但很多文化符號、文化基因、文化形態仍得以承傳至今,光彩照人。寨堡老墻雖已毀壞不少,但透過斷壁殘痕,撫摸墻石堡基,依稀可見古村當年高大夯實的雄姿麗態。村中古巷,有一戶被袁世凱麾下游兵刀砍槍擊過的古木門,現在仍固若金湯,牢不可破。“破四舊”以石灰、黃泥覆蓋的“小資情調”--大門題字、楹聯以及門墻花、鳥、魚、蟲水墨小畫,依然凝結著古村昔日的品位。
。ǘ┕琶窬咏ㄖ暾罟诺拿窬泳嘟窦s七百年,宅門上題“科名世兆”門楹,為龍姓先祖科舉獲功名后,自“老屋場”移居豪家坪時所建。古村民居大多建于明清時期,一般墻高三丈,一律封火青磚砌成,一律呈幾何等邊以斜角開墻為門,墻內一律為窨子屋,或兩棟二層等高對峙,兩側等高廂房相連,中留敞亮天井,似北京“四合院”;或二進二層主屋相疊,前配等高廂房,留天井,頗具蘇州園林建筑結構風格。中堂樓房較兩側房間閣樓略升,與天井呼應,高大敞亮;每間房皆鑲鏤花木窗,木壁雕龍畫鳳、刻走獸飛鳥及花草,典型的湘西木刻;柱石或方或圓,上雕花紋;天井底或鋪整塊石板,或嵌各種幾何圖狀石塊,干天井常架條形石塊于坑上,濕天井常置石鼓于方坑,勾連交通。像這種較完整的建筑在該村尚有38棟。有的雖遭不同程度的破壞,但只要稍加修復,基本可重現舊貌。過去,這里還建有戲樓、風雨橋、宗祠、廟宇、牌坊、商鋪,可惜都已只剩下遺跡了。
。ㄈ┟耖g工藝豐富古村的人們有著苗鄉共有的印染、剪紙、雕畫、挑花、刺繡、扎花、繪畫、納襪底、打鞋墊、織彩帶等民間工藝習俗。以前,這里人們的衣服、被褥、門簾、蚊帳等生活用布,都是自紡自織的家織布。他們將“喜鵲竄梅”、“雙龍搶寶”、“鳳戲牡丹”等花紋印染于布料上,就成了耐用、不褪色的印花布。婦女們對桃花刺繡更是得心應手,針到活成。戴的帽子,穿的衣服,睡的床幃,墊的襪底,都是她們心靈手巧的藝術什物。在村里,至今還有老人、婦女在家挑花繡花,將一件件精美的繡花頭巾、枕套等工藝品銷往村外,頗有市場。遺存在村里的木雕、鏤柱、石刻、墻畫等等,也大都是本村的能工巧匠們藝術成果的匯集。革命烈士陳佑魁的遺孀龍溆就是出生在這里。她不僅聰穎好學,智識過人,還有一手挑花刺繡的本領,繡出的龍鳳、花卉都神態逼真,讓時人贊嘆莫及。昔日隱居娘家撫養革命遺孤的日子里,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她就是靠挑花刺繡的手藝維持生計。一代豪杰龍翔有著過人的紙扎技藝,特別是龍燈手藝常讓鄉鄰望塵莫及。之所以蘊藏著如此豐富的民間工藝財富,主要得力于這里自古耕讀成習,節儉持家、愛美求美的歷史傳統。
。ㄋ模┕澣樟曀转毺貧q時節日是民俗文化的形象演繹和重要構成。古村傳統節日活動除了中國全民族性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之外,還有本土本族的民間節日。這些節日,有季節時序性的,有紀念祭祀性的,有娛樂交往性的,還有祈求慶賀性的,也有以上特征互相交糅、兼而有之的雜錯性的。一是正月過“雨水節”。這天忌挑水,不出工,相傳這樣會帶來風調雨順的好收成。二是農歷二月“過社”(春社)。每家每戶掐“社菜”、“挖野蔥”、“煮社飯”,然后是掃墓、壘墳、祭祖。三是農歷五月初五過“端午節”。節日這天,各家各戶都要用菖莆水浴,采艾葉懸門,灑雄璜驅霉,燒香紙敬祖,觀龍舟于河。四是農歷六月過呷新節。即呷肉食外,還要到稻田掐幾桿稻穗,放飯上蒸熟,摘新辣椒、新茄子或其他新鮮瓜菜供全家食用,表示吃新谷新米新蔬菜。五是過農歷“七月半”。村人稱“中元節”、“鬼節”,燃香焚紙,燒包籠,祭祀先人。六是過農歷十月初二“保冬節”。節日這天,殺豬宰羊,打粑唱戲,意在慶賀豐年,敬祀神祖。這種氣氛,不亞于過年。七是臘月二十八燒年紙。新婚郎女在這天要回娘家與岳父岳母、哥嫂、兄妹同過小年,村里稱“呷年嘎飯”。在,以往還盛行一種頗具特色的節俗活動,叫“打青醮”,即一種“做道場”的祭祀活動,既有儒教的正統,又有釋教的超然,也有道教的神秘。一年四季都興做,尤以“春祈秋報”為主,但時逢農歷五、六月,如遇天旱久晴不雨,禾苗干枯或病蟲成災,夏季也做道場。其中的秋季道場隆重、壯觀,一般放在秋收完畢后進行,舊稱“人命道場”。由村寨一名或幾名首事(頭人)出面與眾商量,籌糧措款,安排事宜,時間為五天。第一天請來先生(儒家文人)、道士做準備布置場所;第二天早晨懸幡升五色彩旗,白天道士行法事,敲木魚,念經卷;第三天游船(篾條做骨架、五色紙糊成三尺長的小船)、舞草龍燈(稻草扎成的小龍,供三人舞),在村寨四周及田間地角游行。第四天白天道士行法事念經文,晚上放河燈(用彩紙在一模型上糊成的朝天小紙燈,底部涂有防水的蠟油)于溪水中。第五天白天道士依然行法事念經卷,晚上繞村寨周圍道路插路燭,邊走邊點,圍村轉一圈之后道場儀式才告結束。在打青醮的五天中,村里家家戶戶都要打齋粑呷齋飯,祈求天公神靈保佑四季五谷豐登,一生吉祥平安。
(五)表演藝術活躍藝術源于宗教,由于節俗文化獨特,歷史悠久,這些帶有宗教意味的祭祀、慶禱、娛樂等節日習俗往往伴以特定的器樂演奏,都會舉行不同形式的歌舞和戲劇活動。節日習俗是滋生民間藝術的土壤,是展示民間藝術的舞臺,兩都互為表里,相得益彰。如前文提到的“打青醮”,就有“娛神娛人”的歌舞表演,樂器彈奏。作為苗族主姓的族名,秉承著苗族能歌善舞、喜書愛畫的歷史傳統,龍氏家族延續著本族書香盈室、墨韻怡心的祖傳血脈,把自己悠美質樸的歌聲化作了對勞動的贊美,把自己鏗鏘喧烈的鑼鼓化作了對生活的吟詠,繼承和光大了本族的民間藝術光華。相傳伯高公愛看戲,他在朝廷當大官,告老還鄉時,皇上恩準,在堡寨大門前豎起了一個大戲臺。自此,每年請外地、本村的戲班從正月起,一直唱演到二月間做陽春時才停止。一旦演出開始,村民當天從家里拿出火箱、凳椅就一直擺在戲堂里,到次年演出結束才拿回家。常常是四五百人聚在一堂,看不釋眼。除了從臘月至正月為該村唱戲演出的高峰期外,這里到了三月要唱社戲,五月要鬧龍舟、唱龍歌,七月要放敲鑼鳴鼓,迎接“余納會”開會議式,九月要唱漢戲高腔,十月要“打青醮”。村里遇喪事,要唱儺堂戲;村里過喜事,要跳花燈等。由村里德藝雙重的老人組織成立的“文匯堂”、“七賢堂”則是專業性的演出機構。他們上演最負盛名的地方戲劇品種要數花燈戲、辰河高腔、漢戲、儺堂戲、陽戲了;羰且环N集歌、舞、戲于一體的民間藝術,“跳花燈”又叫“擺燈”,常常是在春節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間,村里花燈隊走戶竄村,玩燈拜年。外去“跳燈”時,前面舉著“神燈”,打著各種燈籠,舞著紙扎的各種小動植物,中間是2-3個“燈娘娘”和“賴花子”,全騎在青壯年的雙肩上,后面跟著一群唱燈的和打樂器的,尾隨小孩一大群。跳唱時,扇法多姿,舞態多變,鑼鼓多韻,把村寨春節的歡樂喜悅氣氛演繹得淋漓盡致。辰河高腔、漢戲、儺堂戲是該村祖傳的一種古老而神秘的地方劇種。高腔的代表劇目有《五虎平南》、《仁貴鎮東》、《大審白玉霜》等;漢戲的代表劇目有《醉戰幽州》、《收姜維》等;陽戲因多在陽春三月間演唱而得名,其代表劇目有《三寶舞龍》、《三仙傳道》、《大魔兵敗渡小溪》等。演戲的主角有龍宏根、龍治軍、龍桂蓮、龍彩華、張紹基、龍緒功等人。他們大多從十幾歲開始學藝,還言傳身教,不忘培養本村演戲的接班人。成立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的劇團,二十多年來演出的足跡遍及四鄰八鄉及鳳凰、銅仁、芷江等地,他們常常是先演戲,待民眾看了滿意后再付報酬,幾乎每到一處,都唱紅走俏,倍受歡迎,往往在一個村演出常常一演十天半月尚難辭行。劇團被農民稱為“咱們的貼心劇團”,曾受到省、市、縣文化部門的多次表彰獎勵。人還有習武的傳統,歷史上就出現過龍達山、龍元魁好幾位武舉人,不過他們習武旨在自衛和強體健身,并融入戲舞表演的武功中,留下了不少佳話趣聞。
【民俗文化古村落概況報告】相關文章:
民俗文化調研報告06-20
概況調查報告04-28
民俗文化研究報告小結06-28
民俗文化調查報告06-30
民俗文化課題研究報告07-05
TOEIC考試概況06-24
書法概況教案07-01
塔下古村落的楹聯文化散文12-14
民俗文化的介紹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