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選]《論語》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論語》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后感1
賜,是子貢的名。往,是已曾說過的。來,是未曾言及的。孔子因子貢引《詩》證學,遂稱許之說:“《詩》有三百篇之多,其言詞微婉,意味深長,非有穎悟之資者,不足以語此也。如賜也才可與言詩也已矣。”蓋處貧處富的道理,是我所已言的',切磋琢磨的意思,是我所未言的。今因我已言的道理,就知我未言的意思,這等樣聰明的人,與之論詩,必能觸類旁通,而不至于以詞害意矣!豈不可與言《詩》矣乎。然子貢悟性雖高,而學力未至,猶不得聞性與天道之妙,此可見美質之難恃,而學問之當勉也……
《論語》讀后感2
讀了《論語》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句話是反映學習態度的,知道就是知道,不懂就是不懂,這才是聰明的'選擇。同樣,我們上課時不也應該這樣嗎?遇到不懂的地方,馬上問老師搞懂,學習成績才能名列前茅。讀了這本書,像是得到了大量知識道理一樣。
《論語》真是一本好書,它可以教給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和許多學習的方法,讀了這本書,你就會發現身邊許多事的道理,不妨去讀一讀,看一看。
《論語》讀后感3
爸爸給我講了“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只要讀半本論語就可以治理天下了。我想:“這本書有這么神奇么?”我和爸爸買了《論語》來讀。
在這本書里有句話我很喜歡。這句話就是“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內容深刻但是用詞不恰當就會讓人覺得文章簡陋,用詞恰當但是內容不深刻就會讓人覺得文章浮淺,用詞恰當內容深刻才是還文章。這也可以形容君子。
我有兩本《三國演義》。一本很精彩內容很深刻,這就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啊!還有一本用詞簡單,這就是“質勝文則野”啊!
《論語》讀后感4
《論語》,記錄了孔子的言行,是留給后人的一本珍貴的'寶典。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教導我們,要經常復習一些舊知識。因為我們能在溫習過程中領悟到一些新的東西,因此,溫故而知新也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辦法。
子曰:“與人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告訴我們,人如果沒有信用,根本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的。就像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一樣,是走不了的。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子認為,要重義輕利。若一味追求個人利益,就會犯上作亂。
《論語》是一坐知識的寶庫,希望大家都來讀,即受教育,又有所得。
《論語》讀后感5
在這個盛夏中,我仔細地閱讀了一本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一本中華經典讀物《論語》。
讀了這本書后,我覺得它傳遞的是一種樸素而又溫暖的生活態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質。《論語》是孔子弟子記錄的言行的一本名著。論語全書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它是儒家思想的'著作,古人有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想而知,熟讀《論語》之后的人知識有多么淵博啊!
在《論語》這本書中,孔子曾說過:“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我相信每個人都非常熟悉這句名言,而且也經常掛在嘴邊。這句話的意思也就是說學習了知識又按時實踐,不也是很愉快嗎?讀了這句話,我深深地感悟到了孔子希望我們學習了一樣本領后就要經常去練習,這樣才不會忘記。
《論語》讀后感6
在我讀的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論語》中《季氏十六》那篇文章。它說人可以分成四種;一種是生下來就懂得的人;一種是經過學習才懂得的人;一種是經過發奮圖強、努力學習才懂得的人;最后一種是要經過刻苦努力學習才能懂得卻偷懶不肯學習的人。
我認為這個世界上第一種人幾乎沒有,第二種人也很少,大多數是另外二種人。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發奮圖強、努力學習,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可不要做第四種人,不學習就想成功。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實力,自以為是第一種人而不去努力學習,變成了第四種人。一輩子都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