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作文大全(6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作文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作文 篇1
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各地都忙碌這慶祝元宵節(jié),這不你看看我的家鄉(xiāng)也忙的不亦樂乎。
如果在我的家花鄉(xiāng)——陽城過元宵節(jié)的'話,那你就會感受到真正地“鬧”元宵了。除了璀璨奪目、五彩斑斕的花燈和焰火,最吸引人的還是街頭文藝表演。
早晨九時剛過,表演開始了。街道兩旁早已是人山人海,整條街道簡直就是流動的舞臺,各個村鎮(zhèn)帶來他們最拿手的絕活,有扭秧歌、跑旱船的,他們穿著花花綠綠的服裝,手舞彩綢彩扇,扭得精神抖擻……威風鑼鼓隊站在高高的、裝飾一新的彩車上,鑼鼓敲的震天響;五六歲的小孩兒扮成戲劇里的人物,被大人們頂在頭上,真令人驚嘆,告訴你,這可是我們陽城的傳統(tǒng)節(jié)目——上裝故事;踩高蹺隊更是技藝精湛,在高約七八尺的高蹺上,表演者“跳雙凳”、“大劈叉”讓你直為他們捏一把汗。
我們家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還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希望下次大家元宵節(jié)能來我們家鄉(xiāng)做客。
家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作文 篇2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的家鄉(xiāng)在東莞,那里是一個風景優(yōu)美、花果飄香的城市,在東莞的元宵也是很熱鬧。
在元宵的那一天早上,家人們一大早就起了床,大家都在忙著準備過元宵用的東西。只有很小的孩子在睡覺。
第一件大事就是掛燈籠。有的人的燈籠是買回來的,有的人的'燈籠是自己純手工制作的。但是,不管是買的還是自己做的,燈籠一個個臉上紅撲撲的,像一個害羞的小姑娘。
掛完燈籠后,第二件大事,就是貼各種各樣的對聯(lián)。有的貼在門上,有的貼在窗上,有的貼在家具上。平靜的家里貼上了這么多的對聯(lián),一下子又增加了許多氣氛。對聯(lián)還是可以給大家?guī)砗檬碌模S蛹胰丝梢云狡桨舶玻灰l(fā)生禍患。
到了黃昏日落時,母親都要把從市場上買回來的面粉面團拿來做成很多餃子和湯圓。要知道,元宵可是要吃湯圓的。同時他們也會用花生、紅棗、豆子等各種干果做零食,拿給我們吃。
晚飯過后,大家都帶著自己的零花錢去大街上大飽口福。還有的會到廣場上面去看煙花,鞭炮,當然這都是人們所說要嚇走年獸。大街上還有許多猜燈謎的活動,都可以參加。
此時廣場上面一片歡聲笑語,快樂的時光過得很快。東莞又漸漸沉睡在月色下。
家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作文 篇3
元宵節(jié)適逢周六,這樣的日子最好!恰是陽光明媚,驅(qū)車下鄉(xiāng),一路輕松愜意。先過往岳父家,暫停之即接到了已到老家的哥哥電話,說忘了買燈,提醒我不要忘了。頭一下子大了,買燈?干嘛?快速地搜索答案,想到了上墳用,但又不敢肯定,只好問明白,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是啊,我有多少年沒有在正月十五這元宵節(jié)陪同爸爸一道給老祖宗們上墳了?竟把這傳統(tǒng)給忘了!但愿先輩們不予怪罪。
依稀記得以前元宵節(jié)傍晚上墳曾買過蠟燭,爸爸再用竹篾做成燈籠架子輔之透明塑料做成燈罩以放在先祖墓前,這樣的燈怕風雨,天晴又怕引起火災。現(xiàn)在都改用電子燈了,使用紐扣電池或干電池,以發(fā)光二極管或小燈泡為發(fā)光體,有的還輔以音樂,唱響墳塋,好處是有利于消防,卻不環(huán)保,可見事事都需辯證地看待,利弊權衡。至于上墳緣何送燈,至今仍不太明白,暫且認定是祭典先祖、懷念先輩的一種形——表達對親人的懷念和感恩。有一種說法是“燈”與“丁”近音,意即祈禱先祖保佑家族人丁興旺;或蘊意前途光明。也許福蔭子孫,多種期待都兼而有之吧!
因為已身處鄉(xiāng)村,只能在路邊找小百貨店買記憶中的電子燈了。第一家沒有,只得掉頭回蓼花鎮(zhèn)。回轉(zhuǎn)之即,前后左右照顧到了,卻在倒車之即,從車頂傳來摩擦聲,應該是車頂擦上了一旁廢棄的向外伸展的水泥斗蓬!難道是老祖宗的警告?!其實沒有這樣的想法,只是自身眼觀六路的技能不足而已。前行不足幾百米就看到路邊有祭祀用品,擺了一地電子燈。為表示自己的歉意,我挑了這里最大的外形似亭臺的電子燈。在同約30多歲的店老板溝通之即,要求所購的每個燈都能在開關打開之即燈都亮,便用家鄉(xiāng)話說了句,大意是:“每個燈都要確保亮,不然的話老祖宗會找我麻煩,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請他們找你哈”。沒想到,此話一出,已經(jīng)裝袋的燈被再次拿出來驗證。我啞然失笑,想起了關于清明的一個段子:一店主鼓動已經(jīng)為老祖宗購買了紙扎智能手機的.后生,告訴他需為老祖宗買個充電寶,免得老祖宗手機沒電時來找他。他欣然同意之時,要求店主給個名片,若質(zhì)量不過關,就請老祖宗來找店主售后……
元宵之夜,月明星稀。村里人聚集祖堂,是要游龍和舞獅。不覺又翻篇到兒時參與過的舞草龍:村里一群小孩,用稻桿扎成一節(jié)一節(jié)的草龍,用竹桿撐起,各自在家里帶上一捆香,點亮插滿自己護著的一節(jié)草龍身上,形成連串星星點點的亮光,到每家每戶游走。還記著那時不知怎么傳開的配套土話兒歌(音譯):“桿巴龍,乓乓光,一要糖子二要香” 焚香所產(chǎn)生的煙霧,混雜每家接送草龍放鞭炮時產(chǎn)生的硝煙,聚集在各家本不寬敞的廳堂,往往讓你淚眼模糊,卻時時伴著聲聲笑語!今晚,我再次成為其中一分子,成為鑼鼓隊中的一員。草龍已換成了布制黃龍,形神兼?zhèn)洌瑫r配套了金獅裝備。負責游龍的身著黃色配套服飾,清一色青年,雄姿英發(fā)!舞獅者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獅褲。在鑼鼓齊鳴聲中,堂叔唱起了舞龍歌,村里自娛自樂的鬧元宵節(jié)目正在開演。游龍和金獅要到每家每戶的客廳里轉(zhuǎn)轉(zhuǎn),驅(qū)趕晦氣,留住福氣;就連常年不開門的老房子,今晚也會敞開廳堂,以鞭炮接送。整個活動近兩小時,全村男女老少都參與其中,好不熱鬧。再就鑼鼓敲打多扯兩句:村里添置了兩套,每套有六件,分別是鑼、鼓、鐺鑼、銅鈸、镲、咯鑼(家鄉(xiāng)話,打擊時發(fā)時咯咯的聲響,書面語不知道是不是“小云鑼”),這其中,按照傳下來的節(jié)奏,我相對擅長的是的是鼓和鐺鑼(其實是個半吊子),另外還能濫竽充數(shù)的是镲、咯鑼,而大鑼和銅鈸是不敢動手的。敲鑼打鼓這件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可是我輩卻無法比及父輩,節(jié)奏的協(xié)調(diào)、韻律的優(yōu)美均差一大截,而我們的下一輩,都不敢拿起鼓槌了。不得不感慨,有些傳統(tǒng),隨著時間慢慢地流失……
事后,迎著月色,驅(qū)車趕到星子縣城(當今應稱廬山市區(qū),但不習慣)住下,枕著游龍時的余興和鑼鼓的余韻美美地睡了一大覺。
家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作文 篇4
我家在美麗的十八重溪旁,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是個特別熱鬧的日子。
在前幾天,我的奶奶和鄰居就開始忙碌了,打掃衛(wèi)生,布置廳堂……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每一個人都起得很早,各家各戶都在廳堂里擺上了供品,然后畢恭畢敬地等侯著。隨著一聲聲震耳欲聾的鞭炮響,游神的隊伍浩浩蕩蕩地來了,有威武的古代衙役,可愛的'金童玉女,還有恐怖的黑白無常,最后才是微笑地俯視著人們的“娘娘”……。咱們跟在隊伍的后面,走街串戶,放鞭炮,吃供品,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個日子是咱們的日子,因為有著娘娘的庇佑,咱們就是犯了錯,大人也不會責罰小孩的。
正月里雨經(jīng)常會淋淋瀝瀝地下著,天陰沉沉的,很是討厭,可是十五這一天是我最喜歡的日子,因為那一天天是最藍的。
家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作文 篇5
元宵飄香,花燈掛起,一年一度的元宵節(jié)到來了。人們身著節(jié)日的盛裝,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相伴著涌上街頭。大街上,熙熙攘攘,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孩子們的嬉鬧聲、小販的吆喝聲此起彼伏。人們在這歡樂的`海洋中盡情享受,沐浴在濃濃的節(jié)日氣氛中。
夜幕降臨,五彩繽紛的花燈亮起來了。一盞盞造型別致、逼真可愛的兔子燈讓人駐足不前。人們評論著、欣賞著,不時見縫插針的拍幾張照片。這時,最高興的莫過于孩子了,他們有的手拿五顏六色的熒光棒、有的頭戴形態(tài)各異的兔子帽,有的在花燈中玩起了捉迷藏。大人們也不甘示弱,賞花燈、猜字謎、贊揚設計師的心靈手巧。大街小巷上,擺地攤的、推小車的、買東西的、賣東西的,各個眉開眼笑,共同慶祝這快樂的元宵節(jié)。
廣場上人聲鼎沸,絢麗的煙花在空中開放,整座城市沸騰了。雖是寒冬臘月,但人們的熱情似乎未減,歡呼著、說笑著,給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絲絲溫暖。
夜深人靜,花燈悄然熄滅,人們在依依不舍中期盼明年的元宵節(jié)更熱鬧、更喜慶。
家鄉(xiāng)的元宵節(jié)作文 篇6
正月十五,我回老家重溫兒時元宵節(jié)的歡樂。
離開縣城路程還沒有過半,陜北的特色景觀便越來越明顯。公路兩旁坐落著一排排窯洞,窯洞口掛著花花綠綠的門簾,兩邊的大紅春聯(lián)和紅燈籠,煞是喜慶。此時,窯洞在我心里已不僅是遮風擋雨的棲息之所,已變成了一種眷戀和牽掛。
在老家人眼里,正月十五要比大年三十更為隆重。因為,過了這一天,新的一年才算開始,所有的辛勞也將開始。因此,這一天,就成了老家人心目中最特殊的節(jié)日。當我興沖沖地推開大姨家的窯洞門時,一種家的感覺撲面而來。親戚們用好吃好喝(八大碗)招待我這一遠方來的“客人”,直至酒飽飯足才肯罷休,讓我忘卻了自己異鄉(xiāng)客、倍思親的惆悵和陌生。
夜晚的村莊,到處流光溢彩,歡歌笑語。戲臺上的晉劇演出和走街串戶秧歌隊的.即興表演,把美好的祝福送到歡樂的人群;最引人注目的水船、趕毛驢、張公背張婆、大頭娃娃等社火表演;還有精神抖擻的秧歌隊舞出了老家人的風采,扭出了老家人的情趣。讓老家喜慶的氣氛更加濃厚。
一米多高的火塔點燃起來,我們和大姨一家人圍坐在周圍,感受著元宵節(jié)的氣氛。當一碗碗湯圓端上桌的時候,碗里的湯圓映襯著圓月的潔,我想起兒時用餃子代替湯圓的那份喜樂。湯圓剛剛下肚,滾燙的米酒又端在眼前,還有大姨為我們早已準備好的花饅頭,像一個個吉祥的元寶,散發(fā)出誘人的香氣。當我陶醉其中的時候,八十多歲的大姨把我的上衣向上撩起,讓暖暖的炭火烤熱了我的全身,也溫暖了我的心房。在老人的帶領下,我們圍著火塔轉(zhuǎn)呀、跳呀、唱呀……讓我如癡如醉,一時不知道是兒時爛漫,還是如今的純真。
“嘭啪”的炮仗聲,夾雜著熠熠的禮花,天空被裝點的非常艷麗。那一張張笑臉,流露著醉人的愜意與祥和,情景交融,天地人和,讓家鄉(xiāng)的年味更加吉祥圓滿。
元宵節(jié),家鄉(xiāng)醉了,我也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