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母親的恩情課后反思
在現實社會中,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我們該怎么去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母親的恩情課后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母親的恩情課后反思1
在學生感悟文章情感的基礎上我重點引導學生聯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愛。首先我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媽媽是個什么樣的人。大家發言熱烈,看來他們對自己媽媽的了解還是很深的;其次,我讓學生說說你觀察了一天媽媽后有哪些發現呢?“早上洗衣、做飯、送我上學,然后上班。下班回家,輔導我作業、煮晚飯、洗碗筷。晚上織毛衣……”我引導學生說說媽媽的一天過得怎樣?大家不約而同地說“辛苦!”
然后,我乘機問:“媽媽那么辛苦,可你為媽媽做了什么呢?”好多學生都沉默不語。看來好多學生心里產生了慚愧。接著我再問,“你知道媽媽平時最喜歡什么?”。“你的媽媽知道你平時最喜歡什么嗎?”通過回答,同學們明白了自己平時對媽媽的關心較少。紛紛表明自己今后要多關心媽媽,讓媽媽少操心。那怎么關心呢?我讓同學們談了一些具體做法:媽媽下班回家,給她遞上一杯茶,作業自己獨立完成,給媽媽做小幫手,幫媽媽捶捶背。吃飯時,給媽媽夾菜。平時認真學習,讓媽媽少操心……
通過學習本文,同學們明白自己的`成長離不開母親的培育,作為子女對待長輩應該尊敬、孝順。而且體現在每天每時每刻。
母親的恩情課后反思2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是蘇教版二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里的第九課。今天上午我執教這一課的第二課時,整節課講下來,發現有以下不足:
時間掌握不當,前面有點松,后面有點緊。課堂上在第一環節復習回顧里,我讓學生做完基礎達標,里面兩個題,一個是看拼音寫詞語;一個是回顧課文主要內容填空。小組匯報結果時,前進組里的那個有智力障礙的學生也積極興奮地進行了參與合作,我讓她回答了她力所能及的問題著名的“著”不是“注”時并表揚了她,全班同學也給予了她熱烈的掌聲。給予了她自信,但卻浪費了點時間。在第二個環節精讀感悟的.第一個大問題上浪費了時間。由于進步組學生不能及時領悟母親的恩情除了縫衣,還涉及在生活中其他什么情誼時,組員陳美言幾次重復是縫衣,組長及其他成員也沒補充。于是我就這個問題注重了對學生的多元指導。我認為語文就是生活,就是社會。
這篇課文是親情篇,體貼父母、孝敬長輩、知恩圖報本就是我國的傳統美德,現在的兒童在溫室中長大,母親對他的愛視而不見。所以我認為學習語文不能專從書本上學那點滴知識,而要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聯系自己母親對自己的愛來體會孟郊的愛。因此,我就生活中的母愛進行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母親表現出來的點點滴滴,全方位讓學生去體會母親對孟郊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偉大而無私。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通過小組匯報一涌而出。課堂上挖的有點深了,時間悄然無聲地從指間溜走了。
母親的恩情課后反思3
這類課文往往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為陶冶學生的情操,增強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素質提供了很好的機會。但因為這類課文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甚遠,要學生入情入境,教師的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看似平實卻扣人心弦的感人文章,但當我真正開始備課的時候,我深深地感覺到這并不是一篇容易上好的課文。
在教學時,我抓住課題中的“抱”字,先讓學生找能解答“作者第一次抱母親的感受是怎樣的?”的句子,學生很快找到了“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里很難過。”對這句話的閱讀理解是教學的關鍵,由此我抓住這句話中的“輕”展開教學,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能感受到母親輕的句子。于是找出了句子“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在學生理解感悟的基礎上,再次出示“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里很難過。”學生就有了更深的體會,然后抓住“竟然”理解我心里為什么很難過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能找到相映的句子“我”記憶中的母親總是挑著重擔翻山越嶺,“我”總以為母親力大無窮,卻一直不知道母親只有80多斤的身體,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
我抓住“重擔”、“翻山越嶺”等詞引導學生感悟母親肩頭所承受的生活的擔子,感受母愛的無私和偉大。尤其是“重擔”一詞,要想學生的理解達到這種深度是比較困難的,這也是我未能處理好的'地方,我想縱向深層的理解可用個關聯詞“不僅…..而且…..”來引導學生,但當時沒能及時應對。學生沒能真正發自內心地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從學生的朗讀可以看出,學生并未能將感情融入到朗讀中間,感受不深,以致在想象說話時無話可說或者是說得不著邊際。
不少語文老師說語文課越來越難上。好多有識之士大聲疾呼要“簡簡單單上語文”,可是就連許多特級教師似乎也沒有把語文課上簡單。為什么簡單的事反而搞復雜了?老師們說:怕別人說沒有“新意”,沒有“亮點”。沒有“亮點”意味著什么?它雖然不能和失敗畫等號,至少意味著平庸。
以往,我的許多徒弟,每拿到一篇課文,還沒讀兩遍,便考慮怎樣上出“彩“來——做什么樣的課件,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小組合作”,哪里可以拓展、發散,哪里可以“多元解讀”,如此等等。企圖以花架子來制造“亮點”。
語文教學的真正亮點在哪里?
前不久,我在西安執教了《第一次抱母親》。既沒有做課件,也沒有表演,卻獲得了師生的好評。如果說獲得師生掌聲和贊嘆之處是亮點的話,那么,歸納一下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我的朗讀,二是學生的朗讀,三是我對關鍵詞語的理解和處理。其他還有一些,如老師的講解和板書的字等。
由此我覺得,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并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涵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老師的范讀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深深地打動他們,學生的朗讀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聲,能說不是亮點?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得聲情并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母親的恩情課后反思4
《母親的恩情》這篇課文以講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古詩《游子吟》,并提供了相關的背景知識,展現了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我在教學中,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來感受文章樸實語言中蘊涵的純美意境,真摯感情。
課前,我一直不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得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的意思,特別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句。所以在設置教學目標的時候,我還把這句詩句的理解定為了教學難點。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這句詩的理解還是不夠透徹。我在引導學生理解時,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沐浴著陽光的小草能夠報答太陽的恩情嗎?”,學生在沒有讀懂的基礎上是很難回答這個問題的。膚淺的回答只能是學生猜測的結果,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主動學習。感情鋪設的不足,也導致了學生在理解句子“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發生了困難。
我想在這段的教學中,我應該在充分激發學生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再進行適時點撥,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才是可取的`。如在這段中的兩個動詞“撫摸”、“注視”我應該可以把它作為一個突破口,喚醒學生的情感,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中體會他人對自己的情感,自己對他人的感情,再融合到孟郊對衣服、對母親的情感,體會孟郊表面看似在撫摸衣服,注視針腳,實質表達愛母親的感情。
母親的恩情課后反思5
《母親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詩的課文。文包詩這種課文類型是蘇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詩教學的新課型。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詩包含在一篇簡短的文章里,生動地介紹了與古詩相關的背景知識及創作本詩的具體情境。可以說:“詩”是“文”的中心與升華。在教學時,我主要圍繞“文與詩”的聯系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文本故事,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激發情感、想象,從而體會母愛子、子念母的一片真情。在細節上,我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自然段主要抓“夜深了……一針針……她想……”這句話,通過看課文插圖,理解“一針針”“一線線”的意思,引導學生品味:從母親在燈下一針針一線線的'縫補衣服,你知道了什么?再聯系上句中“忙著”一詞,體會出母親為兒日夜操勞的辛苦,然后通過想象:母親會在心里想什么?進一步感受母親對兒子的牽掛疼愛,最后通過朗讀表現母親把對兒子的愛縫進了衣服里的無私關愛之情。
母親的恩情課后反思6
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說讀得有感情了。我把讀正確、讀流利當作硬任務。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為確保每個學生達到讀正確、讀流利,我是嚴字當頭,“一字未宜忽”,就連標點符號也不放過,逗號和句號要讀出區別來,嘆號和問號要讀出不同來。第一節課我是逐段逐段地“過”的,必要時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領讀。盡管他們是四年級了,但該領讀的還要領讀。做任何事情不能從概念出發,要從實際出發。張田若先生說:“評價一節課成功與否,首先看全班同學是否把課文讀熟了。”
第二節課是“精讀”,所謂“精讀”,就是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后的意思,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期間離不開老師的必要講解和朗讀示范。不要以為老師范讀只是為了讓學生模仿。老師的范讀也能起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作用。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好、朗讀好,萬萬不可缺少了老師的范讀。課后有位老師對我說:“怎樣使學生把課文讀得有感情,看起來,就是‘跟我讀’。”我說:“對的。”課堂上我和學生經常互讀,互相朗讀是“對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把“對話”只是理解為“你說我說”,也包括“你讀我讀”。
過程真的比結果更重要。有過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導學生把書讀好的.“過程”,更是我追求的亮點。
母親的恩情課后反思7
《懷念母親》的作者是季羨林。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因為本文語言富于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我主要采用了“補白”的方式進行拓展式教學,比如時代背景的補白,對關鍵詞語補白,向文后延深補白等方式。
教學本文,我先請學生談談對季老先生的了解,隨后我作了補充:“季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學家,精通12國語言,是北京大學的教授、校長,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提起季老先生,我們看到的是他頭上的光環,然而,當我們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你們會發現作者心中有一個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說: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這個課前導入,讓學生對季羨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便于課文的理解。
隨后,我請學生找到文中直接表達對兩位母親感情的段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首尾呼應,文章中間部分具體寫了對兩位母親懷著怎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
作者首先寫了對親生母親的懷念。教學本段,我緊緊圍繞著“從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親生母親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這一問題展開。學生主要結合兩句話談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學生聯系上下文談到作者六歲離開母親,很少呆在母親身邊,再加上母親只活了四十多歲,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絞。為了加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我請學生想象一下:“在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時候,他的腦海里會回想起什么?”學生交流后,我出示了以下資料讓學生體會:“這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時我大部分時間是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親到地里摘綠豆莢,我便跟到地里,在母親身后跑來跑去,不停地問這問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給母親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霉,我一定要問母親這是為什么。母親總是一邊摘著豆莢一邊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通過這個資料的介紹,學生對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句話是:“我的愿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什么是“靈魂不全的人”這一個問題是這一句中理解的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我換了一種提問方式:“結合作者此時的經歷,想一想:一個靈魂不全的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有的學生說:“作者感到很痛苦。”我說:“對,長久的痛苦就是一種靈魂不全。”有的說:“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責,很愧疚。”我說:“對母親深深的自責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有的說:“作者感到生活空虛,寂寞,已經沒有意義了。”我說:“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正如作者在《賦得永久的悔》中所說:世界上無論什么名譽,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可見母親的離去,帶給作者多大的傷痛,母親的去世,更是作者終生的遺憾。”我接著出示了這一則資料:“我暗暗地下定決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學生通過這個資料的補白,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痛苦和自責,同時知道了“我的愿望沒能實現”是指贍養母親的愿望沒能實現。我趁機引導學生誦讀:“是啊,正如古人所說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者豈止是沒有贍養母親,連母親臨終前要見他一面的愿望也沒能實現。要知道,作者見母親的最后一面是在母親去世前的第八年。在這八年里,母親有多少期盼,多少等待呀。但是一直等到最后也沒有見到自己的兒子。作者怎能不抱終天之恨,怎能不淚流不止呢?讓我們懷著這樣的感情再來讀讀這幾句話。”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談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并用摘抄日記的形式重點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的懷念。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讀,并寫下自己的感受。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了第一則日記,為什么我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里感到凄涼,卻又是甜蜜的?對于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個句式的訓練:因為( ),所以我感到一絲凄涼,又因為( ),我心里又是甜蜜的。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了游子那誠摯的愛國心,再次走進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記,作者還引用了散文《尋夢》中的開頭和結尾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夜里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隨后,我請學生賞讀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在夢里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蒙蒙的,母親仿佛從云堆里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于向我走來了。”“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持續了6年,現在終于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余,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游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里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留學德國已十霜;歸心日夜憶舊邦,無端越境入瑞士,客樹回望成故鄉。”這樣學生就進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游子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思念和熱愛。
“補白藝術”重在教學過程,通過啟發性、開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學,體現創新精神,達到語文創新教學目的。對于留有想象空白,飽含豐富內涵的文本材料,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補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在頭腦中浮現具體而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補白拓展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想象、去探究、去表達……在文本、學生、教師的交流對話中,實現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絲絲聯結,從而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在補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內在的情感,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實現“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訓練”和“感悟”的比翼雙飛,實現了課內閱讀與課外拓展的有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