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考試高中生物《細胞的增殖》說課稿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優秀的說課稿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考試高中生物《細胞的增殖》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說教材
《細胞的增殖》是人教版必修一第6章第1節的內容。本節內容主要包括細胞生長和增殖的周期性、有絲分裂的過程和意義等。在細胞增殖的三種方式中,有絲分裂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礎知識。既是學習減數分裂和遺傳規律的基礎,也是學習 DNA復制及遺傳信息傳遞的重要基礎,還可為學習選修模塊打下堅實基礎。
二、說學情
高中學生的基礎知識比較扎實,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較高。對生物課程的學習,他們也有著濃厚的興趣,抽象思維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較強。他們在初中曾學過“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但是在對細胞分裂的了解還是很淺。因此,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使新知識有效地整合進學生原有的知識網絡中,使學生的知識體系得到豐富和發展。
三、說教學目標
1.觀察并概述細胞的有絲分裂過程。
2.通過學習有絲分裂過程,增強分析圖像、解讀圖像的能力;學習用曲線圖描述DNA和染色體數量的變化規律。
3.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觀點;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根據課程標準對知識目標的要求,課堂教學的重心應放在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的學習上,同時這一知識點較為復雜,學生很難理解,因此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诖,我準備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講授法、啟發法、合作交流法、直觀教學法。
六、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節,采用復習導入法,我會提出問題,組織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如下:
同學們,上節課咱們一起學習了細胞是通過分裂方式增殖的。我們一起回憶一下,真核細胞有哪幾種分裂方式?其中最重要、最常見的分裂方式是哪種?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能夠回答,細胞有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分裂三種分裂方式,其中最常見的為有絲分裂。我會順勢引導問:為什么會叫做有絲分裂,有絲分裂又有怎樣的特點呢?從而引出新課《細胞的增殖》。以此種方式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于課程的展開。
2.新課展開
我會展示應用“圓形圖表示法”繪制的細胞周期圖,講解細胞周期的概念。并對細胞周期的概念進行提問,檢驗學生掌握效果。
隨后在大屏幕展示不同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表,并提問:
通過觀察蠶豆根尖分生區細胞、小鼠十二指腸上皮細胞、人的肝細胞、人的宮頸癌細胞的細胞分裂間期、分裂期持續的時間的特點,發現了怎樣的規律?
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得出:細胞周期中大部分的時間處于分裂間期,大約占細胞周期的90%~95%。
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以前后桌四人為一小組,觀察老師在大屏幕展現的有絲分裂各時期的顯微照片,對照教材的各個時期特點展開討論。提問:有絲分裂各個時期有怎樣的特點呢?教師打亂各個時期的圖片,組織學生按照時期順序進行排序,同時講解各時期的特點。
教師給出提示:仔細觀察染色體的數目有怎樣的特點?各時期染色體是如何分布的?何時核膜、核仁消失,何時又重新出現?紡錘體如何形成?姐妹染色單體數與染色體數有怎樣的關系?
學生討論得出排列順序為3、1、2、4、5,并回答各時期的細胞特點。
分裂間期:細胞變大一些。教師強調此時期進行重要的物質準備,DNA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即染色體的復制。
分裂前期:染色質縮短變粗,核膜解體,核仁消失,紡錘體開始形成。
分裂中期:紡錘絲附著在著絲點兩側,牽引著染色體使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教師強調:(1)赤道板不是真實存在的結構。(2)中期染色體形態穩定,數目清晰,觀察最佳時期。
分裂后期:著絲點分裂,一分為二,姐妹染色單體分離,由紡錘絲牽引著移向兩極。教師強調:(1)著絲點分裂,染色體數目加倍。(2)染色單體數為零。
分裂末期:染色體解螺旋,新核、膜核仁出現,紡錘體逐漸消失,細胞板出現形成新的細胞壁。
為方便學生記憶,帶領學生組織分裂期口訣:膜仁消失現二體、形定數晰赤道齊、點裂數增分兩極、兩消兩現重開始。
教師對于易混淆知識點強化講解,組織學生同桌兩人為一組討論:
(1)姐妹染色單體是什么?它是何時出現,何時消失?在分裂前期和分裂中期姐妹染色單體與染色體數目的關系?
(2)分裂末期與哪個分裂期的哪一時期染色體行為變化方向相反?
學生通過查閱教材得出:(1)姐妹染色單體:由一個共同的著絲點連接著的兩條并列的染色單體,即同一條染色體上的染色單體,經過原來一條染色體復制得來的,所以一條染色體上的兩條姐妹染色單體是完全相同的。分裂前期出現,分裂后期消失。在分裂前期和分裂中期,姐妹染色單體數目是染色體數目的兩倍。(2)分裂末期與分裂前期染色體行為變化方向相反。
教師引導學生對比觀察植物、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模式圖,提問:
(1)有絲分裂有什么生物學意義?
(2)觀察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模式圖,比較動物細胞有絲分裂與植物有絲分裂的不同?
(3)有絲分裂的“絲”指的是什么?
學生通過觀察回答答案如下:(1)有絲分裂的生物學意義是將親代的染色體經過復制之后精確地分配到兩個子代細胞,保持了親代和子代遺傳性狀的穩定性;(2)動物細胞有絲分裂與植物有絲分裂的不同點是①紡錘體的形成方式不同,②細胞分裂的方式不同;(3)“絲”指的是植物細胞兩極發出的紡錘絲,動物細胞中心體發出的星射線。
在學生理解各時期特點之后,教師在大屏幕呈現有絲分裂各時期的DNA分子數、染色體數、染色單體數的表格,組織學生填寫,并對照表格繪制曲線,在學生填寫表格時教師積極參與討論,給予指導。最后,組織學生對于繪制的曲線進行展示評價。
直觀教學有利于學生對于知識形成感性認識;以討論的形式展開問題探究,可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動手填寫表格和繪制曲線,既可以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還可以提升思考問題的縝密性和邏輯性,可以對知識進行系統的歸納和概括。
3.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知識點。該方式有利于學生能夠快速的回顧本節課知識,加深對于重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可以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
作業:繪制植物細胞和動物有絲分裂示意圖。設計練習式的作業,可以在課后形成強化機制,利于學生加深記憶,理解知識點,提升動手實踐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明了的原則呈現本節課的重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