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幼兒教師教育教學故事
幼兒教師教育教學故事1
有人說,教師是辛勤的園丁,培育美麗的花朵;也有人說,教師是春蠶,勞作到死吐絲方盡;還有人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塑造著學生的精神世界更有人說,教師是蠟燭,燃燒自己去照亮別人。
我說都不是!教師就是教師,是一個永遠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人。
我覺得,教師與學生是一對互相依賴的生命,是一對共同成長的伙伴。教師的幸福不僅僅是學生的進步與成長,同時還應該包括自己的充實與成長。吾生有涯,而知無涯。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我們只有通過讀書,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給自己和學生的雙重成長以堅實的保證。
記得剛踏上工作崗位時,學校為了讓我們盡快地熟悉業務、完成角色轉換,對我們青年教師進行了一系列的培訓。初出茅廬的我覺得這種培訓沒什么意義,尤其是沒有必要講那些教育教學方面的理論,只要多提供幾堂精彩的示范課,讓我們模仿就可以了。
因為初登講臺,不懂得什么教學方法,面對教材總是感到束手無策,不知道課堂上該講什么、講多少,所以特別希望老教師給一個明確的、具(來源:體的、能“立竿見影”的做法或模式讓我們參照,甚至照搬,否則心里就沒有底。這樣做果然省勁,一切都不必費心,教材的處理、教學環節的設計、課后練習的安排,等等,一切都照老教師的去做,無從下手的困擾沒有了,每天上完課回到辦公室,感覺是那樣的輕松,那時的我以為教學就這樣簡單、容易呢。可是,漸漸地我發現我的課堂缺乏活力、了無趣味,除了少數幾個學生在比較認真地聽講之外,其他學生表現出很淡漠的'樣子。每當我提問問題的時候,下面幾乎都是一片沉默。這樣的教學效果當然不好,我十分沮喪卻束手無策。再去聽老教師的課,看到人家課堂上那熱烈的氣氛,活躍的場面,我感到不解:一樣的知識,一樣的講解,為什么效果卻差這么多?我曾經的一個導師對我說:教師和教師不同,學生和學生也不一樣,不同班級的學生,有不同的學習特點,再者,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需要教師根據具體情況加以變通和取舍。別人的教案和課例,只能作為一個參考,教學還是得有自己的東西啊。
一席話說得我茅塞頓開。我仔細地比較了一下與老教師的差異:
老教師們熟悉教材,了解學生,他們的授課計劃總是以學生為中心,對學生學習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具有預見性,并能準備好一套或幾套解決方案;他們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語言生動,講解詳略得當;他們注重新舊知識的聯系,使學生始終在前一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這樣,學起來輕松,掌握起來也不感到困難。而我總是搞不清楚一節課到底能進行多少內容,惟恐完不成教學任務,所以總像是被人追趕似的趕進度;每節課我的第一句話通常是:
“這節課我們繼續進行下一節。
”完全顧及不到新舊知識的關聯;課堂上我雖然也想上出點新意,可就是不知道有什么新方法、新手段、新角度。通過對比,我終于明白,干工作只憑熱情是不行的,教育教學工作時刻需要心靈的介入。僅靠簡單模仿不可能掌握教學規律,它需要的是長期的學習與積累。不學習,心靈之泉就會枯竭,工作也就無“心”可用。要給學生一杯水,你就得找到永不枯竭的水源。這個水源就是學習和實踐。
帶著這樣的認識,我開始如饑似渴地投入到讀書學習中去。我首先通讀了新課程這本書,因為我知道,現在新課程已經在全國開展了,我首先應該要做的就是學習新理念;再次我到處搜尋名家著作,觀摩名家課例,學校也非常關心我們青年教師,記得去年學校就派我們去Xx聽Xx老師的課,從他的課中我也吸取了許多的教學經驗,以用在我以后的教學當中去,同時,學校里也經常組織我們去聽優秀老師的課,這讓我認真查找著自身的不足。讀書和學習讓我眼界大開。我發現,隨著閱讀量和教學經驗的增加,在我的眼前好象打開了一扇大門,現在我真正地領略到了教學之美,備課變得容易了,課講得生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變得濃厚了。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付出總有回報。
幼兒教師教育教學故事2
不再直接給幼兒喂飯
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一個幼兒因為吃了涼的飯菜而嘔吐。嚇壞的我馬上帶幼兒到洗漱間進行清洗,并告訴了其他的教師,而大家卻覺得這個是很正常的事情,熟視無睹。當時給了我很大的刺激。由于幼兒吃飯比較慢,冬天飯菜沒有吃完就已經冰涼。加之教師不停督促讓幼兒吃干凈,有的甚至一天吃三頓涼飯。所以我從那時起堅持每個中午晚回家一個小時,對平常吃飯慢的幼兒直接進行喂食。
我以為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去照顧好了孩子,是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做的。殊不知,由于我的喂食而剝奪了幼兒自己進食技能的培養。代勞不是幫助幼兒。
我們老師平時在工作的時候,往往是關心幼兒吃飯的多少,快慢、挑食等問題。很少考慮到幼兒進食時的心情,胃口等。這樣一味的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幼兒,所以才會出現催食、喂食等現象。有時,教師在反復催食,或著特殊強調照顧時,也會給幼兒小小心靈帶來無形的壓力。進而更加恐懼甚至厭惡吃飯。
對待吃飯慢的,可以先給幼兒少盛,循序漸進。不要刻意的強調或者批評幼兒吃飯慢,少。或者直接代勞,拿過碗勺喂飯。但是我絕不讓幼兒吃涼了的飯菜。飯前食欲的調動,舒適進餐環境的培養,及時的表揚等等方面做足功夫,也會有利于幼兒的進食。看似無所為,其實功效卓著。
孩子是我們的監督者
記得我第一次下幼兒園見習時……
早上,我起了個大早來到幼兒園,跟主班老師打過招呼后,便來到洗手間洗手。這時第一位到園的.孩子也來到洗手間洗手,小女孩望著我叫“老師”。“哎”我心里高興的應著。不一會兒小女孩突然瞪著我說:“鄧老師昨天才說要節約水資源,洗手時不能開那么大的水,你還開那么大,哼!”我聽完她的話后又驚又羞地冒一身冷汗。愣了一下后,我連忙整理一下臉部尷尬的表情。蹲下來對孩子說:“不好意思,我昨天沒來聽課,不過謝謝你告訴我,我以后一定注意的。你真聰明,老師說過的話都記著呢!”這時小女孩高興的對我說:“不用謝。”然后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真是深受教育啊……在幼兒園里你的一行一舉都有這么多的孩子在監督著,可不容得有一絲的錯誤和馬虎啊!
見習生活中,這些天真無邪的孩子真的讓我學到了很多!
不要剝奪孩子動手的機會
現在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只可惜太多的家長卻因為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而在有意無意中剝奪了孩子許多成長的機會。比如,生活中一個司空見慣的現象----孩子吃的橘子、雞蛋、蘋果、核桃等等,都是父母事先去了皮的,為的是孩子吃起來容易,更不會遇到什么危險。可是不知道這些父母有沒有意識到,他們在為孩子提供這些方便的同時,不僅剝奪了孩子親手實踐的機會,而且剝奪了孩子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甚至會因此養成孩子害怕挫折、不思進取的不良品性,從而耽誤孩子的一生。
多給孩子講故事
幼兒園的孩子們,大多3-6歲,正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如果能讓孩子多聽故事,多說兒歌,多朗誦散文,將對孩子以后的口語表達、說話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的孩子年齡不大,但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就是聽故事。
早上,孩子們到園的時間等等不一,為了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不讓早到的孩子感到無事可干。每天早上,我都播放故事磁帶或音樂磁帶。我發現孩子們的積極性很高,針對孩子們愛聽故事的特點,我將聽故事這一環節穿插在午飯、睡覺前后和放學前,個多月下來,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孩子們在午飯期間邊聽故事,邊做飯前的準備工作,一舉多得。
孩子們從聽的故事中學到了不少的生活常規,自覺性提高了。
孩子們敢大膽舉手講話,并且口語表達能力大幅度提高。
講故事有諸如以上的好處和功效。我們當老師的又何樂而不為呢?
幼兒教師教育教學故事3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只有抓住孩子的心里特點,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才能使孩子注意力集中,課堂效果達到最好。每一個孩子在出生后,媽媽都會為他們講著許許多多的小故事來哄孩子入睡。孩子也已經習慣了,對故事很熟悉,很容易吸引他們。因此在課堂中運用故事教學,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拼音聲調》一節的教學中,我運用故事進行教學。如:今天小動物們邀請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去游玩,你們愿意參加嗎?我們要走一條山路才能到達目的`地,請你扶好,坐穩了。好!讓我們乘上汽車出發吧!現在由導游啊姨為我們解說:我們先走一條平平的馬路,汽車很平穩。小朋友們扶好了,我們要過山路了,汽車先從山下往山上開。汽車要從山上往山下再開往山上了。好險呀!汽車又要從山上往山下開了。現在到達目的地了,請小朋友們下車呼吸新鮮空氣吧!看一看這里的景色美不美?欣賞欣賞吧!讓我們想一想剛才走了幾條路?(平平的馬路---從山下走到山上---從山上到山下再到山上---從山上走到山下)一共是四條。這么美麗的景色,讓我們一同把這個路線圖畫下來。山路崎嶇不平,但在說話也有高有低,讓我們把它用1、2、3、4、順序排成。(一聲平、二聲揚、三聲拐變、四聲降)這就是聲調。讓我們伴著樂乘上汽車沿著路線圖再去一趟這美麗的地方吧!汽車到了,小朋友快看一片大海,許多小蝌蚪a游來了,它們要同我們一同去旅游。小蝌蚪a帶上聲調應該怎樣用聲音來表達呢?請你試著與老師讀一讀。
這節課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達到了好的效果。讓老師也感到很輕松,孩子也在其中感到了學習的樂趣。我從中體會到合理的運用故事教學,課堂后氣氛會更好。
幼兒教師教育教學故事4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以前寫文章常用這句名言,只覺得它好有文采;現在每每讀到它,回想起自己從教1年的歷程,對它便有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真切體會。我是一個平凡的人,但我懂得笨鳥先飛,多一份付出,多一些勤勉,經過1年的累積,便多了一份屬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今天抱著學習的態度,與大家交流成長體會,收獲成長快樂.
回首往事,我常有這樣的體會:每當忙碌了一天后,我總會拿“太累了、該放松放松”等托詞來給自己業余時間的“放假”找理由;我也常陷入這樣的窘境:忙了一天,忙了一個星期,或是更多,可每當回首這段時光的時候,往往是一片空白,好象什么都沒做。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少了一份學習,少了一份反思,更少了一片寧靜的屬于自己的心靈空間……如此日復一日,當我驀然回首時,已然“塵滿面,鬢如霜”。我不止一次地這樣設想,不止一次地感到可怕。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憂患,所以在我的教育工作中,更多的時候還是充實,還是不斷地在進步。在我這一年的成長路上,杜小的老師們一直在引導著我,激勵著我,使得我兩次在區論文評比中分別獲二、三等獎,我所取得的每一點成績,都離不開他們的真情幫助。杜小的五十幾位教師可以說是是五十幾本"人"字的教科書.五十幾本能很快發揮教學功能的書;五十幾位能夠用自己的生命實踐為學生編寫教科書的人.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老師的智慧才學其實是"書"的內容;所以我養成了閱讀課外書的習慣。法國盧梭曾經說過“青年是學習智慧的時期”,讀書讓人明智,讀書讓人深刻。閱讀的習慣對于我的工作、我的成長,幫助是巨大的。我希望可以自豪的站在我的學生面前敢說:我是一本永遠也讀不完的資料書;一本讓他們每天都驚奇的教科書!
如果說,身邊的榜樣引領著我成長的話,那么自身的不斷努力,則是成長的必備條件。我喜歡這樣一句話:實踐出真知,磨礪育新人。用在我們青年教師身上,又是何其的恰當。回想自己這一年的'從教經歷,感觸最多的是工作越忙碌內心就越充實。
一年以來,除完成自己語文教學工作之外,還有班主任工作,也正因為這樣我比別人多了一些實踐、學習和思考的機會。還記得正式成為教師的第一節課,那是一年級報道的第一天,一群好可愛的小孩,他們和我一樣剛剛踏進這個校園,用著好奇的眼睛和試探的心來認識周邊的一切。踏上講臺,第一次說:“上課”,心里感覺還是很別扭的而后聽到孩子們用著清脆整齊響亮的嗓音說道:“老師好”,心里那一刻就如被清新的泉水叮咚叮咚地敲著,感到自己神圣的責任,還有從事這份職業的自豪。第二天,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教者的角色,我的工作對象,是一幫天真無瑕的孩子。我想,我的完美形象的塑造,還得從他們身上得以完善。我試著走近他們中的每一個人。結果,三天不到的時間,我竟熟悉了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從姓名、座位到個人的喜好,甚至于每個孩子形體上的細節特征,我也摸得一清二楚。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那段日子,我常常能閉上眼睛隨時想象得出班級里的現狀:誰在認真聽講,誰在左顧右盼,誰和誰在竊竊私語,誰與誰又在大聲喧嘩……陪伴著孩子的成長,是一件讓人感動的事。看著他們活潑可愛的笑臉,聽著他們問的單純而有趣的問題,也使得自己一直保持著年輕純樸的心態。
回顧一年所走過的腳印,無論是深深淺淺,無論是大大小小,都有值得回憶的經歷。如果說我在“虛心學和勤實踐”上做出了一點成績的話,那么更引起我注意的還是在這些過程中存在的欠缺和不足。無論是教育還是教學工作,在探索過程中,“此事躬行”方知淺,學海無涯需努力,少壯工夫老始成,莫使金樽空對月。這是我借古詩拼湊的心得體會,當作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