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教學設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1
教學內容:《螳螂捕蟬》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故事內容,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板書:螳螂這是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指名讀,齊讀
2.故事:話說有一天,這只螳螂來到一個花園里,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這只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請問:這只螳螂吃到蟬了嗎?為什么?你怎么知道?
3.小結
這是一條成語,你知道它來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個練習中,我們復習了幾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你能說幾個嗎?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嗎?(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二、自學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讀通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這個故事說明什么道理,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朗讀體會。
三、學習課文第一節:
1、如果也按螳螂、蟬和黃雀這說法,那么它們在課文中分別指哪些呢?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討論并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1)吳王為什么攻打楚國?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嗎?把你找的資料告訴給大家
(2)乘虛而入是什么意思?諸侯國怎么乘虛而入?
(3)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設想呢?你來幫它設想一下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局面吧。
2、指導朗讀,注意突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
3、這種情況,吳王設想過沒有?他是怎么說的?指導讀出吳王兇殘、固執的口氣
4、你覺得吳王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5、齊讀課文第一節。
四、學習課文最后一節:
1、那么吳王最后有沒有攻打楚國呢?你從哪兒知道的?
2、出示課文最后一節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這番話是哪些話?
五、學習第二至十一節。
1、畫出少年的話,同桌一起讀讀,邊讀邊想,哪句話最使吳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讀,想想:吳王悟出了什么?
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3、齊讀這句令吳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吳王從沒設想后果的固執到恍然大悟,你覺得這個少年怎么樣?
5、在讀讀2———11節,你覺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機智?
6、師:如果說大臣的諫是直諫、力諫,那么少年的諫就是智諫巧諫
齊讀2—————11節,體會少年的機智
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現在,你再來看看吳王又是個怎么樣的人呢?(知錯就改)
五、總結課文:
1、小結:
吳王看到楚國過力較弱,想要去攻打楚國,他沒想到其他諸侯國對他虎視眈眈,可算一個沒遠見的人;還聽不進大臣的勸說,可算是個固執的人。然而,一個侍奉他的少年卻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少年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下一堂課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體會螳螂捕蟬的含義
(2)抄寫詞語
(3)理解不堪設想,乘虛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練習用恍然大悟說一句話。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3、復述課文中的寓言故事。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一、復習
1、同學們,這堂課我們繼續學習螳螂捕蟬(齊讀,板書課題)
2、通過上一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那么,大臣們是怎么認為的呢?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3、可是吳王卻很固執,誰來讀讀吳王的話?
出示: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指名讀。
4、就是這位固執的吳王,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卻——出示“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那么這位少年到底說了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仔細學習課文。
二、精讀感悟
1、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迅速瀏覽課文第二部分,看看少年到底說了什么?(少年說了一個故事)
2、交流:少年講了一個故事讓吳王懂得了道理。誰來把這個故事講一講。
出示這個故事
①故事中對于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抓住相關的詞語體會一下,相信你會深有感受。
②交流:
“蟬”: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從這幾個詞語你能體會到蟬的心情怎樣?練讀
“螳螂”:“拱”、“舉”;螳螂心里怎樣想,練讀體會。
“黃雀”:“伸長”,黃雀心里怎樣想,練讀體會。
③現在,你覺得這個故事有意思嗎?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齊讀)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板書:蟬螳螂黃雀)
那么,蟬、螳螂、黃雀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的禍患又是什么呢?
試著完成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4)師小結:其實少年講的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同學們都知道每個寓言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那么這個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它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隱伏著的禍患,是非常危險的!)
(5)我們聽了這個故事都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么吳王聽了以后,明白了嗎?
——明白了。
從哪里看出?——恍然大悟。
(出示):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6)“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吳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導學生交流
(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蟬、螳螂與黃雀一樣,只考慮到眼前的利益,沒有顧及到身后的隱患,如果自己執意攻打楚國的話將會被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那后果將是自己的國家被其他的諸侯國所滅。)
相機請學生上臺板書。(諸侯國——→吳王——→楚國)
3、所以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1)課文學到這兒,同學們,你覺得這個少年是怎樣的一個人?你對這少年產生了怎樣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一個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道理,主動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
(2)他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細讀課文第二部分,找出相關的詞句細心體會,我相信咱們對他一定會有更深的認識。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語句讀出來,然后說說自己的體會。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
交流:
1、這位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勇氣可嘉)
2、從這里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為國分憂、十分愛國)
“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交流:
1、從這里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一連轉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堅定決心)
2、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么都沒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為重)
3、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里轉,并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閑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現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
4、指導朗讀:那么,吳王和少年的對話,你覺得應該怎么讀?(課件出示)
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小組內讀一讀。
生自由練讀
小組展示
三、人物對比、欣賞少年
1、吳王攻打楚國可能會帶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不堪設想的后果,大臣們和少年都看出來了。,也都進行了勸阻,但前者沒有成功,而后者卻如愿以償。這是為什么呢?
2、少年侍衛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更委婉一些,稱得上是——智勸、巧勸。可見,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智謀。
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回頭來看課文,這位少年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最終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2、你從中能得到什么收獲呢?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說明。(課件出示)
(從少年身上、吳王身上,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故事中受到的啟發)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3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吳王不聽大臣們的勸告,固執地要求攻打楚國,而且下了死命令------“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這時候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在王宮花園里給他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位少年講了怎樣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呢?
二、合作學文
(一)創說領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參照課文插圖畫面,試講這件挺有意思的事。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2-12節,找出文中“螳螂捕蟬”的內容;
2、試說故事,最好有創新。
3、指名說故事。從“具體、生動”這一要求來評議。(從讀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讓學生讀故事、講故事,整個課堂教學,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
(二)研讀理解
1、聽了這個故事,你們想到一個什么成語?(板書:蟬---螳螂---黃雀)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提問: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它們沒想到的“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課件:辨一辨]自讀課文9、11小節故事部分,同桌討論。
提問: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些什么?
過渡: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指名讀課文12節)
2、“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板書:恍然大悟)
3、這個固執的吳王,怎么會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我們還得研究一下當時的歷史。出示《春秋列國圖》。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假如你是吳王,你從中明白了什么?會說些什么?[課件:說一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
師:(鼓勵地)這里用逗號,請講下去。(相機板書:楚國---吳國---其它諸侯國)
4、這些道理,是少年直接告訴吳王的嗎?(不是,是吳王聽了故事后自己悟到的。)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與大臣一樣,只是勸說的方式不同,如果說大臣是直勸、力勸,那么少年就是?從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組討論)(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并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勸。)
(請讀讀課文,3—11小節。)相機指導朗讀。先小組分角色自讀:一人提示語,一人讀吳王的話,一人讀少年的話,一人當評委;然后當眾讀,集體評議;最后再當眾分角色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是理解、鑒賞文學作品的過程。這兒,教師充分讓學生自主閱讀,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語感。)
(三)合作體悟
過渡:同樣是勸說,為什么其他人的話吳王沒有聽,而少年的話卻讓他改變了主意了呢?
1、下面,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可以相互合作,分角色讀,也可以合作表演。)
友情提醒:請注意提示語,想一想少年和吳王說話時是怎樣的語氣?
當時有什么神態、動作?
2、分小組準備后組織交流、評議。
在別的小組展示學習成果時,你是評委,請你仔細聽,認真看,用心體會,他們哪些地方讀(或演)得不錯,哪些地方你認為可以改進?為什么?(“螳螂捕蟬”是一個經典故事,很有文化含量,因此讓學生分角色讀、表演這個故事,借此發展學生語言,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學生的復述準確、流暢,而且有創新,加入了自己獨特的理解,這便是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所感悟的表現。在訓練中,學生對語言有了感悟、積累和運用,基本技能也得到了訓練。)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4
一、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三、教學準備
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聽說訓練,指導復述
1、先請同學們聽寫四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每組四個詞,同學們要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四個詞之間有什么聯系。
2、(老師依次念四組詞,每組只念一遍:(1)蟬悠閑自由自在(2)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3)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3、(4)侍奉吳王的少年拿著彈弓瞄準)同學們聽寫得很認真,老師獎勵大家一組詞(學生都開心地笑了):不堪設想隱伏著禍患恍然大悟
4、現在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出示的詞語,自己批閱,全對的打個“☆”。(學生對照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教師將幾位同學的聽寫作業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扼要地評點。)
5、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從大臣的勸阻,執意攻打楚國。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靈機一動,對吳王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一聽便打消了伐楚的念頭。這是怎樣一件事呢?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待會兒請你來講這個故事。
6、(老師邊講故事,邊出示圖畫和剛才學生聽寫的五組詞語。)
7、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8、同學們聽得很專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內容都記住了。不過,為了讓大家講得更好,老師還是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圖,自己來練講一遍,盡可能地用上剛才聽寫的`幾組詞語。(學生大聲地練講故事。)
9、現在誰愿意來講這個故事?師:(驚喜地)你們聽出些什么來了嗎?
(師: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動聽了。看來,你很有文學細胞。師:故事聽完了。誰來評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
10、這個故事就叫——(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二、讀文明理
1、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這個故事勸說吳王的呢?讓同學們打開課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來完整地讀一讀這個故事。(教師讓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2、誰想把這個故事讀給大家聽,(指名讀)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想:少年的那句話給吳王的啟示最大。
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這句話為什么能給吳王以啟示呢?(提示:再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誰像螳螂,什么是蟬,什么是黃雀。)
3、師:這句話讓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的意思是(生說)
(出示: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是呀!吳王是個聰明的大王,他明白了
(學生齊讀句子)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后隱伏的禍患。
這就是少年要告訴吳王的一個道理(齊讀)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后隱伏的禍患。
這也是這則寓言故事要告訴人們的一個道理(齊讀)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后隱伏的禍患。
三、質疑感悟人物形象
1、學到這兒,你還有什么問題?(提的問題能解決的讓學生自己解決)(老師現在想到這么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
2、師小結:少年表面上是講趣事,實際上是——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3、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那好,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你們覺得應該怎樣演?(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三、演故事
四、拓展
同學們,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設計
1、課后請同學們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2、你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勸動吳王嗎?請你談談你的想法。
3、再讀讀其他的寓言故事看看從中明白了什么。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實錄07-04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實錄07-04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實錄范文07-04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實錄及評析07-04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06-23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02-26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0-30
《螳螂捕蟬》的說課設計06-21
螳螂捕蟬說課設計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