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特性》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學設計是必不可少的,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角形的特性》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對應關系,會在三角形內畫高,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外高。
2、在找一找、畫一畫、說一說的過程中感知三角形的定義,理解“圍成”的含意;在畫高的過程中感受三角形底與高的相互依存的關系。
3、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作圖能力,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積累在三角形內畫高等數學活動經驗。
4、培養學生樂于思考,勇于質疑的良好品質。養成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習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理解三角形的概念、會畫指定底邊的高。
教學難點:
能準確畫出指定底邊的高。
教具、學具:
教師準備:課件一套,三角尺一個。學生準備:三角板,鉛筆,白紙。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揭示概念
1、初步感知。
猜今天學什么?提示:一種平面圖形!你猜可能是什么?是呀,這么多的平面圖形我們到底要研究哪一個呢?仔細觀察下面兩副圖,也許能找到答案。
課件出示古金字塔和安康漢江三橋畫面。
現在能確定今天要學什么了嗎?從古到今三角形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它是人類智慧的象征。今天我們將一起來認識三角形。板書課題
2、畫圖理解概念。
三角形是什么樣的?能把你記憶中的三角形畫出來嗎?
在白紙上畫一個三角形。畫好以后跟同桌或小組里的同學說一說你是怎么畫的?開始吧!
說說看,你是怎么畫的?還有不同的畫法嗎?(根據學生匯報的畫圖方法,老師在黑板上畫兩個三角形。)(相機板書“三條線段”等)
3、嘗試概括定義。
什么樣的圖形叫三角形?通過課件畫圖對比分析學生的概括結果,引導學生逐步完善。(理解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
出示定義:完善板書。
二、認識各部分名稱
1、引導觀察并講述:(課件出示)圍成三角形的這三條線段就是這個三角形的邊,每相鄰兩邊相連的端點叫做頂點,由一個頂點出發的兩條邊所組成的圖形就是角。三角形有幾條邊,幾個頂點,幾個角?
練習:找個同學上來指一指黑板上這個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2、用字母表示。
老師說“那個頂點”讓學生上黑板指,學生指哪個都搖頭。
師:為什么現在他指不對了呢?(因為有三個頂點,不知道說的是哪個。)
師:為了更好的區分它們,我們可以用字母A,B,C分別表示這三個頂點。這個頂點就讀作“頂點A”讀,(指B,C)這個是?這樣一來這條邊就叫AB邊。(指另外兩條)。這個角就是——角A。
師:整個三角形就可以叫做——三角形ABC。真會類推!快動手把你的三角形也用字母表示出來。
練習并過渡:(課件出示同底不等高的三角形)現在會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了嗎?
師:這是個三角形家族,如果用ABC表示這個藍色的三角形的話,這個綠色的三角形可以表示為AB——D。這個紅色的就是——三角形ABE。
3、認識高。
觀察這些三角形,你有什么發現?(一個比一個高,一個比一個大)
生1:我發現這些三角形下面的兩個頂點不變,上面的頂點分別就變的名稱。
師:你的意思是說它們下面這條邊長度相等,是這個意思嗎?可這些三角形確一個比一個高,一個比一個大。為什么會這樣呢?
師:看樣子三角形也是有高的,而且這個高還影響著三角形的大小。
師:如果三角形有高的話,那這個高應該在哪兒呢?(停頓一下出示課件)
看看哪幅圖畫出了你心目中的高?你憑什么說第二幅圖是,其它不是?
在今天之前,我們還學習過哪些圖形的高?
什么叫平行四邊形的高?有人記得嗎?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課件出示平行四邊形的高)
獨立思考后小組交流:
1)三角形的這一點在哪兒?它的對邊在哪兒?
2)三角形的高應該是一條怎樣的線段?
3)底在哪兒?底和高有什么關系?
匯報學生的理解與概括。
請打開課本60頁,讀高的定義。
4、理解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對應關系。
課件演示畫高,強調這點的對邊在哪
思考三角形有幾條高?課件演示(顏色區分)
5、指導畫高。
誰想上來試試畫畫三角形ABC的高。說一說你想畫哪條邊上的高?(指名一生上黑板,指導畫高)三角板這樣擺放對嗎?
指名一人上黑板畫指定底邊的高(斜邊)。
同學們,現在會畫高了嗎?
三、課后練習
1、基礎練習:60頁“做一做”。畫出指定底邊的高。(準備打開展臺)
展示匯報:在學生的作業展示中理解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互為底和高
2、拓展練習:初步了解鈍角三角形的形外高。
數一數圖中共有幾個三角形?
課件演示過A點做BC邊的垂線AE。觀察你覺得AE是哪些三角形哪條邊上的高?了解鈍角三角形的形外高。
3、用直尺畫高。
四、進行一次想像
課前老師也在生活中發現了一個三角形,想知道是什么嗎?大家說是直接出示圖片還是給一些線索大家來猜一猜?課件出示:高30厘米,底40厘米。這個三角形可能是什么?先把你的想法與同桌比劃比劃。
一組數據給大家留下了如此豐富的想像空間,也進一步說明生活中的三角形無處不在。其實答案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對高30厘米,底40厘米的這個三角形有多大,已經有了自己基本的想像和判斷。今天下課后,王老師希望大家能夠像今天課堂上一樣,帶著一雙數學的眼睛重新認識我們周邊的世界,認識我們的生活,去發現更多的與數學有關的問題和奧秘!
【《三角形的特性》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三角形的特性》的教學設計03-09
《三角形的特性》教學設計02-01
《三角形特性》教學設計05-11
《三角形的特性》教學設計(精)08-14
《三角形的特性》教學設計15篇03-08
《三角形的特性》教學設計(15篇)03-08
《三角形的特性》教學設計精選15篇03-12
《三角形的特性》教學設計通用15篇03-12
《三角形的特性》教學設計合集[15篇]12-12
“聲音的特性”教學設計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