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讀后感14篇(優選)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
第一次讀哥倫比亞作品。剛讀沒幾頁。
想必名著之所以能經受時間的考驗,定有它的閃光點。浮光掠影也罷,仔細研讀也罷。能有這許多的優秀作品可讀,總是幸福的感覺。
<<百年孤獨>>看的真的是艱難哦,如果是以前早扔一邊不讀了,但現在總想清楚它之所以能成為名著的閃光點。
初讀感覺是人物眾多,無主角與次角之分。帶點神秘與愚昧。現在也沒讀出作者想說什么問題。我也太笨了哦
<<百年孤獨>>。加西來。馬爾克斯用18年時間創作了這部小說,由此也可以看出這本書的精細之處。
這本書讀起來總有種模糊的感覺。時時交雜著幻想,宗教,神話,傳說等等。人名的重復也讓讀起來有如云山霧罩。
全文的格調是深沉的喑啞的基調。讓人深思生與死過程的繁瑣。
文中人物并無鮮明的主次之分。因為每個人都是這部歷史特定時刻的主角。
僅以我看后的感觀,烏蘇拉。伊瓜朗是這百年歷史長河的見證人。她與她的后代共七代人的歷史是由她恐怖的生有小豬尾巴的家族史開始,到最后生出小豬尾巴的最后一位奧雷良諾被螞蟻侵食。
她是位性格堅強的女性。無論在家族原始時期辛苦勞作,到家族興盛之時的高山遠矚及至家族頹廢之時仍在苦苦掙扎。 她的生命是頑強漫長的。
她身上的`母性光輝也是那么的奪目。
她孕育了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在他不屈不擾的武裝起義之時,始終作他堅強后盾。
在上校對戰爭最狂熱之時的瘋狂舉動,又時時的想勸導他麻木敏感的神經,并為他感到痛苦。
在上校對戰爭厭倦時,亮出了她母親的胸懷關心他,讓他四處游走的心回歸了家。
如果說男人在攪動歷史,那么他們身后的女人是柔韌的聯系歷史。
烏蘇拉的簡單勤勞和菲南達的理想化貴族化持家都是在家這方寸之地。然而她們不但使家族的生命力得以繁衍,而且也是家族歷史的主心骨。
這本書看下來真不輕松!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2
偶然得知我手里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正式授權出版。有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讀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特別珍貴。
說到孤獨,看到別人寫的感覺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字寫的。不,不,你們都犯了錯誤。不是文藝青年喝咖啡時孤獨的嘆息,不是非主流黑白生活的孤獨,也不是每天呆在房間里沒有朋友的孤獨。
這種孤獨,是根深蒂固的,天生的性格,不是普通外物所能改變的。這是一種追求理想,發現這種追求毫無意義,多年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孤獨和猶豫,就像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一樣,“被迫發動32場戰爭,打破與死亡的所有協議,像豬在榮譽豬圈滾動,最終推遲了近40年才發現純潔的`價值”。這就是為什么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第一個家庭成員,追求科學,最終精神障礙,被綁在樹上直到死亡。
最奇怪的是,整個馬孔大多陷入失眠的泥潭。他們從不睡覺,但他們忘記了一些東西。他們不得不在一切上貼上標簽,比如杯子、碗、凳子等等。這是一個國家的孤獨,他們盲目地追求,只知道繼續前進,但不知道他們在追求什么,他們背后的事物——歷史,逐漸被他們遺忘。生活在這里的何塞家族經歷了六代人,但每一代都只是第一代的輪回,無法改變流淌在血液中的盲目,渴望虛無。
但是馬孔多的女人堅強獨立。他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建家;阿瑪蘭坦熱衷于刺繡;蕾梅黛絲很善良。他們都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140歲,阿瑪蘭坦與死亡交談,而蕾梅黛絲則飄向天空。
馬爾克斯的回答是對馬孔多孤獨的最好解釋。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3
讀了三遍《百年孤獨》,并對作者的身世及所處的時代背景進行了深入的了解,這種執著探索的精神著實讓我敬佩,不由得讓我想起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誠心,也夠努力,總會有一定的收獲。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其實寫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多世紀的興衰。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接受專訪時對孤獨的解釋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
“不團結”在我的印象里有很多解釋,從片面的角度說,它是自閉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棄的.。其實在職場上也不乏這樣的案例,團結協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和前提,而實際上我們往往是在本職工作上傾盡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實一個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這也說明越是淺顯的道理,越是難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導我的這次閱讀下載,也讓我感覺到自己思維的局限性。閱讀下載,到底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呢?可能有時,讀著讀著,我們會發現它是在寫自己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閱讀下載的自己,這種感覺會拉著我們繼續閱讀下載;有時,當發現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出現在眼前時,那種興奮之情無以言表。
閱讀下載不乏是個好習慣,它不僅能豐富人們的知識,也能養成價值的判斷力,那我們為何不取別人所長,來逐漸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4
時光如梭,歲月飛逝,一轉眼就到了暑假,漫漫長假中我覺得不能浪費,我看了一些書,雖然寥寥數本,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百年孤獨》。這本書是是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
《百年孤獨》內容龐雜,人物眾多,情節曲折離奇,再加上神話故事、宗教典故、明間傳說以及作家獨創的從未來的角度來回憶過去的新穎倒敘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繚亂。但閱畢全書,讀者可以領悟,作者是要通過布恩地亞家族7代人充滿神秘色彩的坎坷經歷來反映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要求讀者思考造成馬貢多百年孤獨的原因,從而去尋找擺脫命運捉弄的`正確途徑。
讀第一遍的時候,我被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給弄暈了,根本不解其義;讀第二遍的時候,我把七代人進行了排列,終于使書中的人物對號入座;讀第三遍的時候,我連同《百年孤獨》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了解,于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為作者,為書本,為拉丁美洲。20年來,我在孤獨中體會其中的孤獨并飽受折磨。為了排遣孤獨,我不斷地向我的朋友推薦《百年孤獨》,分享孤獨,理解孤獨。
這是我對這本書的理解。
同時,我很喜歡馬爾克斯,是哥倫比亞作家、記者和社會活動家,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他將現實主義與幻想結合起來,創造了一部風云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
希望大家能去欣賞一下,這本書會讓你終身受益。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5
有這樣一句歌詞“孤獨是一群人的狂歡,歡樂是一個人的孤獨”。當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之時,我無法理解它的含義。后來我反復想過設身處地,但還是有一些闡釋的跡象。就是因為孤獨,一群不甘寂寞的人聚在一起,互相花時間安慰自己顫抖的心。相反,即使這群孤獨的人向人因聚在一起,沉入醉生夢死的世界,他們的內壁依然把自己封閉在自己的密閉里,所以注定孤獨。
就像我剛開始沒看懂...那句話,看小說《百年孤獨》的.時候,發現文字里孤獨詞匯這個詞并不經常出現。但是當我合上書可看一下看的時候,我聽到了字里行間孤獨隱藏的孤獨,甚至是那個信息時代的孤獨。
感傷首先體現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故事中的第二代貝麗卡、奧雷連諾布恩他們和阿瑪蘭達以及故事中由迪亞連接的相關人物都表現出孤獨一詞。
就像布恩迪亞少校一樣,他真的會發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誰能想到,這個沉默寡言的人,繼續著父親未竟的事業,在實驗室里煉丹,唯有有一天會成就這樣偉大的事業,在戰場上戰斗,殺死無數的敵人;誰能料到,對梅雷迪思充滿愛意,對家人關懷備至的男人,會在戰爭中逐漸失去本性,變得麻木不仁;誰也沒想到結果不會是那樣。
原本和梅雷迪思結婚,孝順的庫珀迪亞是感性的。如果那個時候一定要把孤獨放在他,那大概就是他在實驗室里煉金的時候約莫了。但是因為對“世外桃源”的沖擊而爆發的戰爭,徹底改變了他。冷血,孤僻,對周圍的人因很警惕。他禁止所有人出現在他指定強制的范圍內,包括他的母親。用武器把自己包圍在人墻里。
至于別人的孤獨,我不明白為什么阿瑪蘭達曉得要被孤獨籠罩。她一直在盡力爭取意大利技師沙奇羅的好感,但她不想自殺。后來有一個情人,赫里佐多上校,斷然拒絕了他的私奔,最后讓自己活在悲傷和孤獨中。我想可能是因為絕不她不小心殺了梅雷迪思的罪惡感讓她詛咒,不讓自己幸福。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6
我自己的閱讀時的樸素感受告訴我自己,有許多孤獨者,并不是不懂得愛情。那個意大利樂手,為失去而孤獨,而自殺,他難道是不懂得愛情嗎?在這個家族情欲淹沒一切的漩渦里,他是一個異數。他的死那么美,“手腕上的靜脈已給刀子割斷,兩只手都放在盛滿安息樹膠的洗手盤”,連馬爾克斯都被他的自殺而感動,寫下這么美麗的自殺場景。其實奧雷連諾上校也不能說不懂得愛情,他對雷麥黛絲的愛,那么深沉,“使他經常感到痛苦。這是肉體上的感覺,幾乎妨礙他走路,仿佛一塊石子掉進了他的鞋里”。
在閱讀之后,我所能夠得到的.印象仍然是片斷,依然不太清晰究竟是什么力量使得愛情如此偉大,最終戰勝了一個在家族中延續了百年的莫名的孤獨感。“一種休戚與共的感情”,這是作者留給我們的些微的一些線索。從這個意義上說,孤獨感原來產生于忘卻,如果我們忘卻了自己與他人共同的命運之后,我們就會感到孤獨。
從這個意義上說,孤獨感原來產生于忘卻,如果我們忘卻了自己與他人共同的命運之后,我們就會感到孤獨。從這個意義上,也僅僅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20世紀彌漫著的孤獨感是可以戰勝的,這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對記憶的忠誠來實現,記住我們大家生死與共的命運,記住這個世紀來無數加在我們和祖輩身上的災難,唯有記憶才能讓我們大家團結起來,因為只有這樣,永不孤獨的傳說才成為一種可能。
馬爾克斯是樂觀的,在刻骨銘心地寫就了布恩蒂亞這個百年孤獨的家族后,他仍舊滿懷信心地認定團結的可能性,愛情的可能性,他讓馬孔多這個孤獨的小鎮最終從地球上消失:“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往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
后來馬爾克斯憑借這部作品獲得了1982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拉美文學風暴”中的代表人物。魔幻現實主義也借此書開山立派。
《百年孤獨》一部不可不讀的好書,我們打開它吧,讓它對我們訴說神奇的世界和人生的喜怒哀樂。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7
偶然得知,我手上的這本書,是中國第一次獲得正式授權出版的。以前多少名人,包括深受馬爾克斯影響的莫言,翻閱過的《百年孤獨》,都是盜版。突然覺得它分外珍貴。
說的是孤獨,看見別人寫的讀后感都是圍繞著這兩個字而寫。不不不,你們都搞錯了,不是文藝青年自己喝著咖啡所發出孤獨的感嘆,不是非主流們黑白人生的孤獨,更不是每天宅在房間里沒朋友的那種孤獨。
這種孤獨,是一個根深蒂固,天生性格的,非一般外物所能改變。是一種追求理想過后,發現這種追求根本沒有意義,多年來的精神支柱突然消亡所帶來的那種孤獨與彷徨,正如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被迫發動 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并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里打滾,最后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也正如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一人,追求科學而最終精神失常,被捆在樹上至死 。
最奇特的莫過于整個馬孔多都陷入了失眠癥的泥潭里,一直不睡覺,但卻一直遺忘東西,不得不在每樣東西上貼上標簽,杯子、碗、凳子之類的。這是一個民族的孤獨,他們盲目地追求,只知道不停地往前走,卻不知道 自己在追逐什么,而身后的事物——歷史,卻被他們漸漸遺忘。而生活在這里的何塞家族,一共經歷了六代,但每一代卻只是第一代的輪回,改不了那種流淌在血液里的盲目,向往虛無的東西。
但馬孔多的女人們卻是堅強獨立。她們務實勤奮,烏爾蘇拉照顧全家,開糖果店賺錢不斷修建家;阿瑪蘭坦熱衷于刺繡;蕾梅黛絲則心地善良。而她們都帶有傳奇色彩:烏爾蘇拉活到一百四十歲,阿瑪蘭坦和死神對話, 而蕾梅黛絲則飄上天去了。
馬爾克斯的這番回答,正是對馬孔多的孤獨的最佳解釋。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8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獨中死去,他們的經歷大致是相同的,在馬孔多這一片土地上,沒有進步,沒有創新,每天重復上演同樣的劇情,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注定是不快樂的。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不斷重復著的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孔多的繁榮。因為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辟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他曾向妻子抱怨說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地過日子。”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顆大樹上,幾十年后才在那棵樹上死去。荷塞死去了,連同馬孔多的文明。之后的幾代人,也重復上演著同樣的悲劇,導致馬孔多狹隘、落后、保守直至沒落,到最后整個馬孔多就被一陣來歷不明的風刮走了,從地球上消失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壓抑的,因為整本書幾乎沒有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才發現自己是這么地害怕孤獨,討厭孤獨。我們每天都生活再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里,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于是我們開始反思,是不是節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倉促了?是不是該停下來,尋覓一份安靜,讓心靈歇歇腳?可是只有停下來才會發現,原來我們不停地往前趕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只有不停地創新,不斷地進步,我們才會快樂。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9
這本書充滿了魔幻主義色彩,“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所以《百年孤獨》又可以看做是拉丁美洲從內部糾紛、戰爭到國家分裂的一個發展歷程,揭露了拉丁美洲政客們的虛偽、統治者們的殘忍、民眾的盲從和愚昧。整個民族因為他的孤獨而忽略或是拒絕了與外界的溝通,從而導致了整個民族的落寞與文明的喪失。后來美國跨國公司統治了拉美,折射到書中就是美國人侵占馬貢多建立香蕉公司,對當地居民進行殘酷的剝削。書中的情節基本上完全還原了當時的史實。一個民族的孤獨最終導致了這個民族的衰落與被欺壓。
這讓我想起了《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的興亡。馬貢多的消散更多的是由于外部科技、戰爭、經濟等的沖擊,而大觀園的落沒更多是因為內部封建思想的閉塞與保守勢力的腐化。剛好體現了孤獨所帶來的自我消亡與優勝劣汰。辛亥革命前后,外部帝國主義勢力強烈沖擊著封建主義這座孤獨的`圍城,使得中國越來越不堪一擊。中國內部七十年累積起來的脫節——知識分子與大眾的脫節、城市與農村脫節、沿海沿江與內地脫節、思想意識政治制度與社會的基本結構、深層結構脫節等,這種脫節正蘊含在“孤獨”一詞當中。孫中山當時的三民主義思想也算是中國封建逆流長河中的一座孤島,而如何把它擴展成一片大陸,就需要突破這雙層壁壘,雙層孤獨。
在我眼里,中國一直在嘗試著擺脫孤僻,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從辛亥革命到抗日戰爭,從改革開放到如今,中國在找尋自己的一條發展道路,一條越來越寬闊、越來越獨立、有自己特色但是不孤僻的發展道路。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0
在高中的時候就接觸到《百年孤獨》這本書里面的一個章節,當時泛讀了一遍,并沒有覺得有什么特別的。四年后,經歷了一些世事兒,越發喜歡這本書了,就覺得這個書名都那么富有哲理。完整的看完這本書是在大三參加夏令營的那個暑假里。
重復的名字,不同的孤獨演繹出一場波瀾壯闊的孤獨史,更準確的說折射出民族的辛酸史。一百年的歲月,7代人的故事在馬貢多重復更迭,到最后卻沒有留下半點痕跡。
拉丁美洲民族擺脫不了歷史因襲的圓周率,走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就像中國近代一樣,充滿了心酸血淚。但有些不同的是,中國近代的的國民是麻木,是魯迅筆下的看客;而拉丁美洲國民是孤獨,一個人把自己束縛在自己的世界里,任其自生自滅也不愿意相互交流。中國麻木的國民似乎還可以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當侵略者的屠刀舉行同胞的時候,有的還可以不約而同的'爆發出笑聲。
布恩迪亞家族他們臉上那種一望便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是那個時代民族的符號,馬爾克斯入木三分刻畫出時代的悲哀。在這場波瀾壯闊恢弘的史詩中,你仿佛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他們的孤獨,仿佛你就生活在馬貢多小鎮上,目睹了一切事物的發生。我們急切的想探知羊皮卷的秘密,就當羊皮卷破解時,我們呼吸急促,揭露謎底的那一刻總是動人心弦。然而,當羊皮卷什么的面紗被揭開之時,布恩迪亞家族最后一代人被拖進了蟻穴,馬貢多也在沙暴中消亡。
在我看過的作品中,沒有哪一本給我如此的震撼。《百年孤獨》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孤獨的本質含義,跟讓我看到了拉丁美洲悲催歷史的根源。一場心靈的旅行讓我與現實脫開又回歸現實,審視著這個世界。現代人的孤獨感有來自與何處?人類越來越了解外太空,卻不知道自己的鄰居是誰。人類在喧囂中恣意暢歡,卻在也是人靜時不覺得感到空虛。科技帶給了我們財富,也帶給我們孤獨。
人類何時會逃脫孤獨的枷鎖呢?或許科技的發展,人類用于不會了。只會越陷越深了。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1
在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里的所有主角,像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但更像是空虛無比的靈魂。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從里面的人物的性格中,讀出了我們一生中可能遇到的種種孤獨。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一位屢經失敗,卻又百折不撓的科學家,總是擁有著無盡的幻想和無窮的毅力。他身上映射著所有的科學先驅者的影子,狂熱和冷淡,魯莽和沉著,探知的欲望和放下的意念,各類矛盾的品格在他的身上一一體現。他試圖用磁鐵挖掘黃金,試圖將望遠鏡作為武器,試圖把水銀冶煉成金子。他的發奮并沒有得到多少人的明白,乃至于朝夕相處的妻子烏爾蘇拉也排斥他的所作所為。但是當他揭破了生命的所有謎底時,他卻被當作瘋子,被捆綁在栗樹樹干上,被迅速地遺忘。昔日的煉金夢想在看透生命的他的眼里已成虛無,他只能忍受著生與死之間橫亙的痛苦——無盡的孤獨。馬爾克斯似乎在用這個,表達著對所有的開拓者的深深的.同情。
至于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這位最為孤獨的前行者,一生發動了三十二大大小小的起義,卻又為了重歸原先的生活毀掉了自己創造的戰爭成果。他逃過十四次暗殺、七十三次伏擊和一次槍決,官至革命軍總司令,卻只換來了一條以他名字命名的馬孔多街道。他的一生如颶風般浩蕩壯烈,又如死水般寧靜孤獨。就像那些在哥倫比亞為自由而戰的人們,不論生時建立了多大的功績,死后依然被大多數人遺忘。
一個村莊中,有著一個世界的萬象。這個孤獨的村莊在雨季無盡的雨水中,在旱季無邊的干旱中,在漫天飛舞的蝴蝶和遍地橫行的螞蟻中,品嘗著人間的各種苦澀和孤寂。
但是,如馬爾克斯所說:“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現代化的社會用禮貌將孤獨消除,還給這些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嶄新的天地。這樣,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他們會忘掉內心的迷茫,贏得充實的人生。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2
在拉美文學百余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流派,這些流派都深深的改變了世界文壇。而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則以其對現實世界魔幻般的思索和訴說,開創了魔幻現實主義這一文學流派,而作者也因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剛剛開始閱讀《百年孤獨》時,我們會發現作品中有兩處奇怪的地方,其一是書中訴說的故事大都荒誕不經;其二是作品中人名的反復出現和相同怪事的重復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爾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里亞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家族的第一代創始人阿爾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的身上反復的發生著。聯系到作者的創作年代和生活環境,我們不難發現這象征了什么。
作者在《百年孤獨》中用夢幻般的語言敘述了創業的艱辛,禮貌的出現,繁衍與生存,感情與背叛,光榮與夢想,資本主義的產生,內戰的爆發,壟斷資本主義的進入,民主與共和之爭等足以影響拉美的大事,卻讓他們集中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名叫馬爾孔多的鄉村中。把布萊恩迪亞家的每個成員都深深的牽扯了進去。在故事的'結尾時。家族的最后一個守護者奧雷里亞諾閱讀了記載這個百年世家的命運的羊皮卷后說:“那里面所有的一切,我都以前看到過,也早已明白!”作者正是借這個總結性的人物之口,表達了自己對拉丁美洲百年歷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歷史是重復的,拉美的發展和歷史進程都停滯不前。
《百年孤獨》是一部搞笑的作品,她沒有波瀾壯闊的情節,故事的發展更是令人費解。當你讀完他,掩卷長思,你卻能夠感受到作者對歷史的重復。對拉美的孤獨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3
《百年孤獨》是我比較喜歡的外國小說之一,我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和讀其它書都很明顯的不同,這可能就是本書的特點之一吧。這本書的不同之處就是全書幾乎沒有任何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遠記住: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時不能返回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也只是過眼云煙”坦白地講,這部30萬字的《百年孤獨》,很好看,你會時而放聲大笑,時而眉頭緊鎖,當時重復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雙眼”因為據說本書是公認的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獨》,卻缺乏這種積極的精神,只有偶爾幾個積極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歲的烏蘇娜,他一直活到十幾章(本書一共才20章),那個時候他的曾曾孫子都出世。了總的來說本書的基調還是黑色的,結尾那句話“遭受百年孤獨的家庭,注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了”我的理解與書中的簡介不同,書前面的簡介說這句話代表的是積極,黑暗總會過去,光明即將來臨。
我卻覺得這句話是為這個悲劇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獨歷史畫上句號。并不預示著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獨,而孤獨其實是揮之不去的,誰也逃不掉的。書中的人物都是孤獨的,但每個人面對的方式有所不同。
奧雷連諾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戰爭,永無休止的戰爭來排遣孤獨,但戰爭只讓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愛情,可惜他的愛情不被母親允許,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隨。
看《百年孤獨》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這個家族為什么是孤獨的。我想來想去都貌似找不到答案,或許是因為代溝,或許是與世隔絕,還是說作者根本就不想說原因,只是表達一種狀態?都像,又都貌似不對,這個問題仍然在困擾我,希望朋友們看了之后大家討論討論。
這本書在我看來真的是很不錯,其中反映出的人生常態和人情世故,以及對人的本質的研究,作者都可以說是十分透徹的,透徹的讓人感到有一絲害怕的感覺,這就是書的殺傷了!
百年孤獨讀后感 篇14
《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最重要的經典文學巨著之一。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奠定了世界級文學大師的地位,很大程度上是憑借《百年孤獨》的巨大影響。
希望大家在讀過這本書后,可以討論討論。
整本書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從家族第一個何塞阿爾卡蒂奧,到最后一個具有家族明顯特征的奧雷里亞諾。從高傲果敢轟轟烈烈的奧雷里亞諾上將到精力充沛平凡而偉大的烏爾蘇拉老媽媽。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著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黛斯像被作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麗貝卡執著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爾卡蒂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們都是人群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對于我,則早已習慣了與孤獨為伴,未必開心,但也未必悲哀。孤獨是一個陪伴人一生的'伙伴是一個既定事實,與其否認,與其抗爭,與其無謂的逃避,不如接受它,擁擠的人群里讓它保護你回家,讓它陪伴你的身體與心靈。
如果你和我、和大多數人一樣,也經常與孤獨為伴,不妨看看這本書,讓書中孤獨人的魯莽激起你無畏抗爭的勇氣。
我相信,這本書能帶給我們的,遠遠不止于此。
【百年孤獨讀后感】相關文章:
《百年孤獨》讀后感06-29
百年孤獨讀后感06-30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2-06
《百年孤獨》 讀后感02-17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5-16
《百年孤獨》的讀后感03-24
《百年孤獨》讀后感08-06
百年孤獨讀后感(精選)08-16
《百年孤獨》讀后感08-06
百年孤獨讀后感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