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評課稿2篇[必備]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評課稿編寫工作,評課有利于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怎么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評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安塞腰鼓》評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安塞腰鼓》評課稿1
《安塞腰鼓》出自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是一篇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它用宏大的場面,奔放的動作,鏗鏘的節奏,激昂的鼓點,搏擊的軀體,瑰麗的舞姿等來表現黃土高原的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對于這樣一篇文章,我覺得李小軍老師做的最棒的就是他的朗讀教學。從腰鼓中理解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對初一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避開難點,重點放在朗讀上,通過讀,體會文章,感受文章,難點自然就隨之突破了。
李老師的朗讀主要分為三種:
一,聽讀,交流朗讀技巧。聽老師讀,聽同學讀,聽自己讀。交流讀的好的地方,要改正的地方。為什么要這么讀,理由是什么。李老師讀的時候還故意給同學設計了小的“陷阱”,讓同學去討論去交流。通過聽讀同學們初步感知文章內容,初步感受到氣勢,力量,激情,生命······
二,速讀,用句式說話。用“好一個------的安塞腰鼓”或“陜北人民是多么的------”這樣的句式說話。李老師提出了讀的速讀,同時要求學生動腦思考,同時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把“可意會”轉化為“可言傳”,用句式說出了同學們對文章的感知和感受。
三,尋讀,學習一些方法。先是通過尋找標志性的句子,尋找文中語氣轉折的地方讀出文章結構,梳理作者的思路。再尋找排比,反復的句子,大聲的讓同學讀出來,一浪一浪的高潮讓人喘不過氣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接著尋找用短句,獨詞句構成的內容,體會表達效果。氣勢充沛,節奏鮮明,語句鏗鏘。而后,委婉的尋讀出對比,指出江南有江南的風格,西北有西北的`特點。黃土高原蘊藏著原始的生命,積蓄著騷動的力量。只有這,才打得起安塞腰鼓。最后讓同學們選讀,寫出自己的感悟。對這厚重的黃土地,對這熱情奔放的年輕后生說點什么,不僅培養了學生“讀”的習慣和能力,極好地加強了學生的語感,還讓學生從字里行間體會安塞腰鼓的“那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這些特點,更要動手寫出心中不可遏制的沖動。
李小軍老師的朗讀教學內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統一。
《安塞腰鼓》評課稿2
我很喜歡《安塞腰鼓》這篇文章,作者劉成章簡直把安塞腰鼓寫活了,寫神了。
可是,當這樣的一篇文章編入了教材,成為文本擺在我面前時,我膽怯了。因為安塞腰鼓離我們的生活是那么遙遠,遠得從來不曾看過,從來不曾聽過。
就這樣,我帶著滿心的期盼,些許的擔憂,走進了趙老師的課堂,和學生們一起聆聽那黃土高原上一群茂騰騰的`后生所捶打敲擊的安塞腰鼓。整堂課,酣暢淋漓,氣勢如虹,舉手投足間豪放、灑脫、大氣,完全不似女教師般小家碧玉。
在如此強烈的課堂氣場上,趙老師也在充分地用自己的實踐去驗證張田若先生的那句話:“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要讓學生頻繁地朗讀課文并不難,但要讓學生頻繁朗讀后而不心生厭煩,那也不是很容易的。在這一點上,趙老師的教學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初讀課文,讓學生讀通、讀順課文,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的照著課文的順序讀下去。趙老師在解讀課文后很巧妙地將課文重新建構,并創造性地分成兩大板塊指導學生朗讀:1、聲音震耳欲聾;2、動作強健奔放。在這兩大板塊中,適時地、多次地穿插安塞腰鼓的鼓聲、視頻。雖然在朗讀的細節上稍顯粗糙,但能夠讓學生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創造,是賦予作品以生命。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將文本語言融入自身的血液,化為生命語言。在讀好這兩部分的基礎上,趙老師順勢引導出“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真是:好一個安塞腰鼓。
最后,我想提一點小小的建議:在進一步指導學生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要指導學生讀出字面背后的意思,去體悟黃土高原上那奔放而熱烈、磅礴而淋漓的生命力,進而把課文讀出感情來。這樣的課堂有了理性的思考,更有了生命的厚度。要是課堂上學生再活躍一些會更好。
【《安塞腰鼓》評課稿】相關文章:
《安塞腰鼓》評課稿04-01
《安塞腰鼓》評課稿(優選)07-30
《安塞腰鼓》評課稿(精選15篇)03-01
《安塞腰鼓》評課稿5篇04-01
《安塞腰鼓》評課稿(5篇)04-01
《安塞腰鼓》評課稿匯編5篇04-24
《安塞腰鼓》評課稿(匯編5篇)05-30
《安塞腰鼓》評課稿[集合2篇]07-12
(合集)《安塞腰鼓》評課稿5篇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