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房子》課后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造房子》課后反思通用
在社會發展不斷提速的今天,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造房子》課后反思通用,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造房子》課后反思通用1
一、關于活動內容、教學理論、幼兒學習方法
“造房子”是孩子看得見,但摸不著的活動。活動讓幼兒在了解生活的同時,感受生活,并通過活動挑戰自己的運動技能。在運動活動中,幼兒身心愉快,活力無限。能充分滿足了他們好奇、好動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因此,在運動活動中,讓幼兒賦予“建筑工人”的角色,提高了幼兒參與運動的興趣。
同時,我以課改精神為指導思想,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選擇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非常感興趣且都想嘗試的材料作為器械。用頭飾、沙包、泡沫紙等作為材料,幼兒可以通過推、拉、走等動作技能完成運轉過程,大大激發和培養了幼兒參與運動活動的興趣。
二、對活動過程的反思
我通過身體創造性活動“建筑工人、角色演繹”的游戲,通過讓幼兒用身體模仿建筑工人的動作,引起幼兒參加運動活動的興趣。健康有力的動作,加上節奏鮮明的兒歌,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給提了起來。
活動中,我讓他們共同嘗試不同的方法,從而獲得身體運動的經驗。不同材料的選擇,讓幼兒有了很大的創想和發展的空間。由此,讓我更加理解了“要讓每個孩子在與材料的有效互動中,大膽的.探索,充分地表達”。所以老師要提供豐富的活動器材,并讓幼兒自己決定玩什么和怎么玩,不過分限制幼兒,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老師要啟發幼兒思考,創造出新穎、有趣的玩法。
在此次活動中,激發和培養了幼兒對運動的興趣,提高了幼兒參與運動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孩子們在運動活動中感到快樂。同時他們在合作意識及交往能力都得到了發展,也培養了幼兒不怕挫折、勇于競爭、勇于創新的良好品質。
三、活動效果
通過了這次活動,也發現了自己的不足之處。首先是教師對幼兒游戲中的評價,在最后的競賽游戲中,每個組從鋪路到運轉到最后的造房子,過程中各不相同,存在著個體差異,因此形成了速度上的不相同,所以不能以此評判幼兒的游戲進行得“好”與“不好”。對孩子來說,只要他們能夠專心致志地沉浸在自己的游戲之中,就應當判斷他們在很好地游戲。
四、如果重新上課該怎樣做?
我想在以后的評價過程中,要了解幼兒的個體差異,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進行分層指導,讓每一位幼兒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使人人獲得成功的體驗。
《造房子》課后反思通用2
這節美術課主要是手工活動,本節課的活動目標:
(一)運用剪好的幾何圖形拼貼出房子。能夠使邊和邊拼貼在一起。
(二)用過探索、交流,了解房子的不同組合方法。
(三)對參加手工拼貼活動感興趣。小班下學期的幼兒已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但將這些圖形的組合起來拼搭還嘗試得不多,經常可以看見孩子們用積木積塑塑造房子的形象,所以這一內容對他們來說應該是不陌生的。為激起幼兒的興趣,我采用“小兔子的家被大風刮倒”的故事情景,鼓勵幼兒幫助小動物,嘗試用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來拼搭房子的平面造型,發展幼兒的操作能力及創造力。
本次活動我設計了四個環節,第一環節是圖片導入,觀看各種房屋造型圖片,分析房子結構;第二環節是創設情境,引起幼兒的制作欲望,其中包括設計房子的部分;第三環節是幼兒操作,教師進行指導。此環節也包括裝修房子的.部分;第四環節是作品評價,感受手工拼貼活動的樂趣。
當然在此活動中,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如在二研活動中:
教師要提醒幼兒先蓋墻壁,再蓋屋頂,而且房子蓋的要沒有空隙;
2.教師準備的背景圖上零散的圖形,在幼兒操作的時候,教師可以用背景圖上散亂的圖形來拼;
3.此活動中可以把裝修環節合并在“設計房子”一起,減少反復操作的次數;
4.活動中請幼兒上來示范操作的時候,教師可以在幼兒操作時灌輸給幼兒粘貼的要領,如粘貼時要四條邊、四個角都要涂到膠水等;
5.活動時教師的語言要規范,如粘貼時手上沾到膠水要擦在毛巾上,不要說成抹布上。
在三研活動中:
1.幼兒上來示范操作粘貼失敗了,教師可以讓幼兒先商量一下,剛才失敗的原因,然后教師可以順手進行很好的示范,最后可以再請幼兒上來幫房子進行裝修等。
2.有的幼兒房頂與房身沒有粘到一起,教師應該及時的給予指導,要求幼兒將房子粘的牢固一些。
但是從幼兒的操作成果上看,很多幼兒還是比較成果的,能夠運用老師提供的幾何圖形拼貼出房子,邊和邊緊緊的拼貼在一起。在以后的手工拼貼活動中,會著重注意這些的不足之處,反復琢磨進行,爭取更好的進行此類活動。
《造房子》課后反思通用3
今天我們上手工《造房子》,主要是運用剪好的幾何圖形拼貼出房子。由于班內幼兒年齡偏小,動手操作能力較弱,在手工活動中,老師和幼兒都顯得比較“吃力”。我們常采用的形式是第一環節老師一步步的具體示范講解,接下來就是孩子們按部就班地操作。在操作過程中,那些“老師我不會”、“老師幫幫我”等求助聲總是不絕于耳。于是耐心的時候我一個個地再一次分步驟進行示范講解,性急的時候我則一幫到底。不知不覺中,一個手工活動竟然成了老師自己的流水作業,完全失去了活動的教學意義。反思出現上述情況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點:
1.活動目標過于單一,過于注重活動結果的象形性
2.活動過程流于形式
3.過于注重幼兒某項技能的掌握
所以當我在確定手工活動題材時,考慮得更多的是:是否適合幼兒的具體實踐能力,能夠對不同層次的幼兒提供相應的可操作空間;能否激起幼兒主動操作、探索的積極性,而不只是簡單的技能傳授。實踐告訴我,在寬泛的可操作空間中,幼兒能夠放開手腳、大膽操作,創造力獲得了充分的釋放。
操作材料的'準備:
孩子們熟知的、適合于具體活動內容的材料有利于他們立即上手,并將思維重點放在制作形象上,更有利于幼兒進行創新思維。所以我想如果在《造房子》活動之前,讓小朋友先觀察周圍的房子,因為周圍的房子是孩子們熟悉的事物,在活動之前,請幼兒一起看一下房子的結構,房頂是什么形狀的?窗戶和門是什么形狀的?讓幼兒有了感性的認識,請幼兒自由想象,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盡可以大膽地進行制作,而不必拘泥于老師所要求的形象,也不是一味的灌輸。所以后來我在美工區放置了大小和顏色都不同的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讓他們發揮自己的想象,自由拼貼房子。在操作過程中,小朋友都很感興趣,結果,作品的豐富程度令我大吃一驚;熊佳磊拼貼了一幢樓,還開了左右兩扇門,說這樣方便人出入。張李陽拼貼的房子開了扇窗戶,還裝上了煙囪……
雖然我們都知道要尊重孩子,但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還是會有意無意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這說明尊重孩子還沒有成為我們的習慣性行為。還需要不斷地去反思,去改變。
《造房子》課后反思通用4
近期我參加了為期三天的《幼兒園科學領域教育教學專題研討》的活動。在活動中我不僅觀摩了各地優秀教師科學領域和數學領域課堂教學風采,也聽到了上海和深圳名師帶來的繪聲繪色、圖文并茂的學科講座,讓我從中學到了很多,受了很多的啟發。其中張玫紅老師上的一次大班數學活動《造房子》讓我記憶深刻。
這節簡單、清晰、明了,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說它“簡單”是因為從活動準備上來看十分簡單,意圖8張、6筐積木、操作板若干,沒有動用任何復雜的設備,從材料可以說是極簡的,但是在老師的組織下,卻將蘊藏在這些幾何體積木的.數學知識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其次“清晰”是說活動目標把握的準確,活動的第一條目標是:嘗試用語言描述示意圖中幾何體的特征,并根據指令造房子。目標的難點就落實在“語言”二字上,對于大班的孩子來說,用幾何體積木大房子,那是再拿手不過的了,可是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把重點放了語言表達上,用語言來表達房子中每一塊積木的空間位置,這對大班幼兒來說是一個需要“跳一跳”,才能“夠到”的挑戰。對于教學活動的難度設置充分體現出教師對教學的把握能力,也說明了教師心中清晰的了解大班孩子數學能力發現水平。
在后“明了”二字則體現在數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上的聯結和遞進。活動中第一次合作的難度最低,只要幼兒看著示意圖來搭建,并說說用到了那些積木,但這個環節看似簡單,卻為第二個環節的講述做好了鋪墊。接下來的第二次合作,是聽指令進行搭建,首先是聽教師指令造房子,在幼兒熟悉規則后,再請個別幼兒來說指令。有了這樣的過渡和示范,幼兒也能夠較為順利的進行語言表達。第三次合作,要求兩個幼兒進行合作,一人說指令,一人搭建,在操作過程中出現了好幾次說指令的幼兒動手來幫忙的現象,足以說明這次合作的難度是最高的。但是從整個活動幼兒的表現來看,一開始只有兩三個人愿意講述,到最后幾乎所有人都舉起了小手,都想來介紹自己搭的房子,而且表述空間位置的用于十分精確。
【《造房子》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造房子》課后反思06-22
《會動的房子》課后反思06-21
云房子課后反思06-23
《云房子》課后反思06-25
《云房子》課后教學反思06-22
《云房子》聽課后的反思06-23
我們來造環形山課后反思06-23
造房子作文01-28
幼兒園《蘑菇房子》課后反思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