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心得體會3篇[精選]
我們有一些啟發后,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心得體會1
在華師大學習的第二周,又陸續領略了幾位“名師”的風采,其中15日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楊玉東教授向我們主講的“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通過上午三個小時的講解,使我對課例研究有了重新的認識。
“課例”是一個課堂教學改進的實例,是對教學改進過程中的問題和教學決定的再現和描述。以前我沒有認識到“課例”在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和價值,平時把它當成一個負擔,更談不上在管理中指導教師進行“課例研究”。課例研究的價值在哪里?就參與教師來說,可以聚焦課堂、聚焦學科,促進學科教學內容知識發展,是傳統教研活動的精致化研究。優秀教師積累的豐富的“實踐智慧”需要通過課例加以傳遞;同伴的經驗可以通過課例讓大家共享;大量的教育教學案例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
課例研究起源于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最早產生于醫學領域,后來哈佛商學院將案例研究引入教學領域來培養和教育學生,每年每位哈佛商學院的'學生都要研究300多個案例,因此而獲得巨大成功,并為其它領域所借鑒。中小學教育教學借鑒案例的模式而形成今天的“課例研究”。
回到學校,我要“學以致用”,要開展課例研究的探索,首先發現問題、確立主題、設計方案:要對教師的需求進行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統計分析,了解大多數教師的實際需求,摸清教師的認識和行為現狀,然后據此確定課例研究的主題和形式。入口要小,便于深入研究,盡量避免“大”而“空”的主題。然后觀察課堂、研究課例。課例研究需要先進的理論和課改理念做支撐。在課例研究過程中,有些教師缺乏理論底蘊,在自我反思、課堂觀察、課例研討等環節,僅僅停留在經驗層面上,不善于對課堂中發生的問題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致使課例研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理論學習是課例研究走向深度的關鍵。圍繞主題學習理論,使理論學習與實踐有效對接。最后行為跟進、持續研究。在課例研究活動的最后階段,要集中大家的智慧,要對問題解決的多種策略加以比較和甄別,從中篩選出解決問題的可行性辦法和有效策略,供大家在今后的教學中自主選擇。當然,歸結總結,達成共識,不是為了追求單一的、權威的改進建議,而是為了教學策略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更具有建設性,更容易被教師認同和理解。
課例研究是提升教師教學實踐智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與教師的專業成長密切相關。從日常聽課、評課到主題課例研究的開展,是一種課堂研究方法的改進,更是一種學習文化和研究文化的重建。
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心得體會2
在沒有接觸《課例研究》這本書之前,我們已經開始摸索著做課例研究的課題,只是苦于沒有理論的指導。20年冬天我們課題組根據張磊霞老師講的公開課《三角函數的誘導公式》進行了課例研究的學習,首先是設計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探討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老師需要解決的問題等進行第一次備課,并通過說課完成教學任務,但運用到實際課堂后會發現好多意想不到的問題,比如學生討論過程中思維的發散,計算能力的欠缺,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而反饋的信息不同等等。從而我們課題組再次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行二次備課,在第二個班級里實踐,通過幾次反復磨課和探討,最終找到了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同時我們提交了課堂實錄,研討的記錄及個人的反思與總結,從而完成了第一次課例研究。
拿到這本書時,如獲至寶,不但給出了實例研究,更給出了理論支撐,使我們在課例研究的道路上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下面是對本書的一點認識。
一、課例研究與教學設計和教學案例的區別
教學設計是事先構想的教學思路和具體的教學措施、步驟,寫在“教”之前,設計“做什么”、“如何做”等問題,而課例是對已發生的教育過程或事件的記錄和反思,寫在“教”之后,包括“做了什么”、“做的怎樣”,“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課例與教學案例都是基于課堂教學的一種反思,都要求有鮮明的主題,選取的材料要為主體服務。但就兩者的研究范疇、中心問題、研究對象、研究目的等方面是不同的。一是課例重點在于對課本身的優化、提升和改進,二課例的主要目的是找到教學的策略的方法和如何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三課例的核心內容是針對問題解決、圍繞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反思展開的。
二、課例研究的特點
課例研究是對一節課的研究,是對“教學設計——課堂觀察——反饋會議”三個環節循環反復、不斷研究改進的過程,有以下特點。
1、協同性,研究課的設計要求能針對問題,提出假設,構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課例研究把日常的教學活動提高到了教學設計的高度,使備課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為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們必須親力合作,在制定計劃、上課、觀課、修訂、再次上課的系列活動中,教師間的'合作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2、情境性,理論始于觀察觀察,滲透理論。在小組討論中,觀課教師會認真聽取上課教師對課例得失的自評,同時也可以對上課教師的課例進行提問,交換看法。
3、周密性,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方式記錄課例,通過錄音、錄像、詳細筆錄、課堂觀察筆記、復制學生作業全息描述教室環境、師生的語言、行為、表情和氣氛等,目的是為課后分析提供客觀、翔實、全面的第一手資料。
4、省悟性,授課教師優先發言,合作研究者進行點評。只有讓不同教學觀點碰撞,才能有效促進教師思想的進步與發展。
三、課例研究的好處
對教師的好處:一幫助教師深入思考一個特定的內容;二幫助教師主動思考面向學生的長遠目標;三是幫助教師在研究課中切磋和提高;四幫助教師深入細致的研習教材;五幫助教師漸進的提高教學能力。
對學生的好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課例研究有助于教師始終聚焦學生的學習;
2、課例研究有助于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
3、課例研究有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課例研究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5、課例研究有助于學生審視學習目標。
“課例研究”著眼于學生寬廣長遠的學習目標,發展學生自己的看法,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形成學生自己的學科興趣。同時也為教師發現教育學生的方法提供支持。教師之間相互相觀課并進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增進教師之間的學術友誼,另一方面有助于增長教師的智慧,其教學效果非常明顯。課例研究的方法
1、明確選題方向:一課例從現實問題中來;二課例從現實困境中來;三課例從實踐場景中來。
2、確定選題原則:一是實踐性;二是激趣性;三是可行性;四是生活性;五是系統性。
3、方式方法:一是重視集體備課,大家一起活動準備,集中研討,修改提綱,撰寫教案,信息收集與反饋。二是重視課堂觀察,有利于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營造學校的合作文化。三是注重課后的研討,我們遵循執教者說課,聽課者研討,主持人總結,然后重新修訂教案,爭取“一課兩研,分步研討”即上完一次課之后即興的組織研討,隨后針對整理出來的課堂教學實錄再進行深度的研討。
四、存在的問題
所有的這些都是理論上的東西,在實踐過程中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我們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爭取上課每一節課,做好每一個課例。
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心得體會3
我有幸聽了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的申宣成博士《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的報告,申博士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將深奧枯燥的理論知識講解的淺顯易懂,讓我們興趣盎然的同時,深刻反思自己的言行,對所學內容回味無窮。
在我們平時的教學工作中,通過各種途徑讀了不少課例,自己也寫課例,但卻沒有深今后的課例研究該如何做起:課例是課堂教學的實錄,是關于一堂課的教與學的案例;課例研究是以教師的教學實踐為基礎,通過對一節課或其中若干教學事件的'描述和分析,在互助與反思中提高教學水平的教研活動。
我們做課例研究可以用專題分析法、情景填空法、結構復盤法三種方法,結合自己課堂實踐進行。申博士結合大量生動、具體的課例來為我們解析這些理論,如拂面春風、如甘露入喉,我迫切地認識到自己思考、反思自己課例的需要。
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教師的成長是個不斷學習的過程,能讓自己不斷提高的,是自己不斷的研讀與反思,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倍感動力百倍!
【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心得體會03-22
教師如何做課例研究心得體會范例[4篇]01-12
課例研究報告06-27
怎樣做課例研究心得體會06-28
課例研究報告范文06-27
數學課例研究報告06-27
英語課例研究報告06-27
語文課例研究報告06-30
課例分析研究報告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