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說課稿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九年級歷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各位評委:
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
一、說教材
1、本節課的出處和作用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的最后一課,也是世界古代歷史部分的最后一課。本課從“杰出的科學家”、“文學與戲劇”和“著名建筑”等方面的幾個代表人物和突出成就,集中體現了世界古代文明的發展和繁榮昌盛,也是對人類古代文明的總結。
科技和文化是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豐富多彩的古代科學與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反映了古代東西方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與繁榮,還為近代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學習本課將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辯證關系的認識。
2、教學重點難點
①根據古代文明的發展這一主題,我認為教學的重點是:阿基米德和他的主要貢獻、《荷馬史詩》、《天方夜譚》、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
之所以把它們作為本課的重點,是為了讓學生通過了解這些科技和文化成果,體驗古代文明的輝煌,充分感知古代人們的智慧與創造性,突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多樣性和不斷“發展”這一主題。這也符合初中歷史課程標準中關于“感悟人類文明的多元性”,“認識到世界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樹立正確的國際意識”,“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開放態度”的要求。
②本課教學難點是:古代世界東西方建筑出現不同特點的主要原因,和對建筑藝術的發展反映不同時代人們社會生活、思想觀念的變化的理解。
建筑藝術的多樣性是人類文明多元化的具體體現,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和社會變化的見證物。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建筑是多姿多彩的,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在學習“著名建筑”一目時,由于初中階段思維能力的限制,學生只能通過課本上的圖片對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高大、雄偉、莊嚴的特點有比較直觀的了解,難以挖掘教材隱含的信息,即東西方建筑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就需要進行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升華才能準確把握本課主題。
二、學生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的歷史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由于年齡的和思維發展水平的限制,現階段,他們對抽象的、理論化的歷史知識難以認知,而對形象、生動、具體的、有趣味性的和貼近他們學習和生活的歷史知識易于且樂于接受。在本課的學習中,初三學生對古代科學家阿基米德的主要成就和古代文學與戲劇的代表作品,易于掌握和提起學習興趣。
但初中學生畢竟還沒有完全具備歷史思維的能力,他們的思維往往存在分散性和孤立性,不能有機地進行前后知識的聯系以及中外歷史的比較。在學習“著名建筑”一目時,探尋東西方建筑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超出了初中學生有限的知識和思維能力范疇,需要教師化繁為簡用更加直觀的方法幫助他們獲得新知。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內容,規劃以下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杰出的科學家阿基米德;古希臘的《荷馬史詩》、悲劇《俄底浦斯王》;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天方夜譚》;著名建筑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基礎知識。
通過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培養學生鑒賞世界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的能力,領略古代科技、文學、戲劇與建筑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通過探究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加深對政治經濟和文化辯證關系的認識。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真理的精神,以及欣賞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力和審美情趣,進一步樹立為發展祖國的科技事業、繁榮祖國的文學藝術做出積極貢獻的遠大理想。
3、過程與方法
教學是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相統一的過程。在教師教授古代文明的發展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學習。
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對阿基米德取得杰出成就的學習,啟迪學生向他學習優秀品質;通過對阿基米德名言的理解,深刻認識科學能產生巨大的力量。
情緒渲染法:通過教師生動而富有激情地講述《伊里亞特》中阿喀琉斯的故事,讓學生充分感受古希臘社會對英雄主義的崇尚和人類與自然不屈不撓作斗爭的精神。教師與學生一起懷著對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集體朗讀教材引用《伊利亞特》中的一段詩歌,體驗英雄史詩的雄壯美。
析圖法:通過讀教材中大量有價值的圖片,使學生學會從歷史圖片中獲取有效信息和挖掘隱含信息。如通過觀察中外古建筑圖片,認識這些建筑的特點并挖掘東西方建筑風格差異的原因。
中外聯系法和列表比較分析法:通過比較中外古建筑圖片,列表比較古代東西方建筑的特點。
合作探究法: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共同探究東西方建筑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學實際,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1、導入新課
教師:有人曾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起地球。”是誰如此大膽,出此狂言?
學生回答:阿基米德。
由此導入新課。
2、學習新課
首先,(板書)杰出的科學家:古希臘阿基米德
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阿基米德有哪些主要貢獻?他的哪些品質值得大家學習?
學生有目的地閱讀課文內容,提取有關阿基米德成就的有效信息:發現浮力定律、杠桿定律,發明螺旋式水車等。并通過故事認識他的貢獻與他善于觀察思考,熱愛科學和忠于祖國的品質密切相關,通過他的事跡,促進學生從小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并滲透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結合《動腦筋》,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回答:你如何理解他的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這句話體現了科學家什么樣的情懷?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答案不是唯一的。通過這個問題主要使學生認識到科學的巨大力量,以及科學家用智慧改造自然的勇氣。但更重要的是激勵學生思考和大膽發表不同的觀點,擴展他們思維的廣度。
關于亞里士多德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點到即止。
其次,(板書)文學與戲劇
①《荷馬史詩》:是古希臘著名的英雄史詩。
教師要交待“史詩”的概念,指出它是指敘述英雄傳說或重大歷史事件的敘事長詩。它包括《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部分,各24卷。相傳是盲詩人荷馬在公元前8世紀加工整理而成。
這時,教師可通過情緒渲染法,生動而富有激情地講述《伊里亞特》中英雄阿喀琉斯的故事,讓學生充分感受古希臘社會對英雄主義的崇尚。
在特洛伊戰爭最后一年。阿伽門農和阿凱亞部落中最勇猛的首領阿喀琉斯為爭奪一名女俘,矛盾重重。阿喀琉斯受辱后,憤而退出戰場,使希臘軍方面連連失利,抵擋不住特洛伊主將赫克托耳的猛烈進攻。情況萬分緊急之時,阿喀琉斯的朋友帕特羅克洛斯借了他的盔甲,殺上戰場,擋住了特洛伊人的進攻。但不幸的是他被赫克托耳殺死了,阿喀琉斯的盔甲也被一并奪走。
阿喀琉斯悔恨自己的過失,為了給亡友復仇
,憤而重新參戰,使用了“木馬計”。他率軍佯裝從特洛伊城下撤退,留下一匹巨大的木馬。不假思索的特洛伊人興高采烈的把木馬當作戰利品運回城內,早已埋伏在木馬里面的希臘戰士就這樣輕易地入城。最后,希臘軍里應外合,打敗了特洛伊軍隊,殺死了主將赫克托耳,攻取了特洛伊城。
全詩在為赫克托耳舉行的盛大葬禮中結束。
接著引用馬克思對荷馬史詩的評價,即荷馬史詩表現了一去不返的“人類童年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是"一種規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引導學生理解《荷馬史詩》的歷史價值:它是一部不朽的文學名著,再現了古代希臘社會的圖景,是研究早期希臘社會的重要史料。它對后世文學影響深遠,但丁、莎士比亞、歌德、托爾斯泰等享譽世界的文學家們都十分推崇荷馬史詩,并從中獲取過豐富的文學養分。
最后教師與學生一起懷著對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集體朗讀教材引用《伊利亞特》中的一段詩歌,體驗英雄史詩的雄壯美。
②對于古代希臘戲劇,教師要說明希臘是歐洲戲劇的故鄉,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悲劇和喜劇作家,《俄底浦斯王》就是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之一。學生只要識記索福克勒斯及代表作品就可以了。
③《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形成于9世紀到16世紀,生動描繪了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顯示了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力,是阿拉伯人民留給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貴的文學遺產,至今還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其中一些膾炙人口的名篇,學生們從小耳熟能詳,不用花過多時間教授。
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世界古代文明傳播的相關知識,即“絲綢之路上往來最多的阿拉伯人曾經為東西方文化的友好交流做出過重要貢獻”,從而強調《天方夜譚》中的故事不止來源于阿拉伯,還有來自波斯、印度和埃及等地,是不同文明交融、發展的成果。
再次,(板書)著名建筑
麥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學生只要通過仔細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和閱讀文字內容,獲取有效信息,就能體會麥加大清真和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特點了。它們的相同點則都是宗教建筑。不同的是,麥加大清真寺是伊斯蘭第一大圣寺,高大而莊嚴,寺中心的克爾白神廟是前來朝覲的穆斯林必須拜謁的地方,這更體現了伊斯蘭在穆斯林生命中的神圣地位。巴黎圣母院是世界馳名的法國天主教堂,它高而尖,把哥特式建筑形式和向往天國的神秘氣氛結合得十分完美,被譽為“中世紀建筑中最完美的花”。
此時,教師可以提示:法國作家雨果把巴黎圣母院比喻為“石頭的交響樂”,可以說建筑是一種凝固的音樂,有人美其名曰:“無聲的詩、立體的畫”,說明了建筑藝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產物和社會變遷的見證。
然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升華基礎知識:展示幾種典型的歐洲建筑的圖片,引導學生理解“建筑藝術的發展反映了不同時代人們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的變化”。
圖片如古希臘帕特農神廟、羅馬萬神殿、巴黎圣母院以及典型的巴洛克建筑凡爾賽宮等,并加以解說:古希臘神廟用廊柱形式反映“人神同形同性”的宗教觀念;羅馬式建筑用高大的柱子和圓拱展現了其帝國的滂沱氣勢;巴黎圣母院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形式體現了中世紀天主教對精神的絕對控制;文藝復興后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統治者追求享樂,華麗、繁瑣、裝飾奢華的巴羅克建筑風行,法國凡爾賽宮就是代表;而工業革命后,由于社會的變革和人們觀念的改變,近現代建筑出現,并以追求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為目的。
再利用課后《活動與探究》中有關中國古典建筑、羅馬式建筑和哥特式建筑的三張圖片和《自由閱讀卡》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感受古代東西方建筑藝術的不同特點,并用列表比較法區別,見下表:
名勝古跡故宮太和殿羅馬萬神殿德國科隆教堂類別中國古典建筑羅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主要材料木頭火山灰混凝土石頭
主要特征按中軸線對稱布局,層次分明,主體突出,屋頂采用人字檐角。多使用石頭屋頂和圓拱,并用復雜的骨架結構來建筑拱頂。高、直、尖和
強烈的向上感,屋頂使用小尖塔并裝置五顏六色的彩色玻 璃窗。
接著開展探究學習:將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共同探討東西方建筑藝術差異的主要原因。教師予以適當引導,聯系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制度,羅馬帝國時期的征服與帝國文化的繁榮,中世紀西歐的宗教在社會中的地位等相關知識,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與探究獲得答案,并在課后把成果以小論文形式總結呈現出來。
3、課堂小結:
輝煌燦爛的古代科學與思想文化成果,是古代人民對生活的提煉、智慧的結晶,是歷史洪流中洶涌的波濤。古代文明的不斷發展是世界古代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也成為了推進人類歷史前進的不竭動力。
【九年級歷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說課稿】相關文章: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初中三年級歷史說課稿06-22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導學案07-04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教學設計07-04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教學設計07-04
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九年級歷史上冊教案06-27
歷史中國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實踐課后練習07-03
高二歷史說課稿儒家思想演變06-24
高二歷史儒家思想的演變說課稿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