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音樂課高效課堂構建的心得體會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時,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音樂課高效課堂構建的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通過對高效課堂的學習,我感觸頗多,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音樂課堂教學越來越生動、豐富和多樣,教學手段和方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不斷拓展,音樂課堂氣氛寬松而和諧。然而靜下心或稍換角度思考,難免有疑問和困惑產生。音樂課堂上教師帶給學生的究竟是什么?看似豐富多變的教學活動中蘊涵的教學高效性有多少?其具有音樂本體的實質內涵有多少?學生在音樂課堂上所獲得的音樂知識、技能與情感究竟有多少?這些問題不能不引發我諸多思考……
一、準確的教學目標和教材分析是提高課堂教學高效性的前提。
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課前準備很重要,而備課則是重中之重。我們很多老師在備課時注重的是目標和過程,往往忽視教材分析這一環節,通常是照教參上照搬照抄。其實教材分析要和本課的教學目標相結合,突出鮮明、具體的特點。只有教師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知道音樂作品中哪些要素是真正對學生有用的,是本課學習所必要的。因此在分析教材時,決不能只著眼文本而忽視以音響為載體的音樂基本表現形式,首先要反復聆聽,把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感觸和理解記錄下來,再以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的基點上進行整理,尤其要把本課涉及到的音樂要素分析透徹。一旦把音樂作品分析透了,目標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相應的水到渠成了。有了教材分析具體細致這個前提,教學目標定位準確清晰也很重要。在每堂音樂課中,大目標是靠小目標去實現,小目標靠大目標去統一,它們之間是整體與局部的關系。所以有了大目標后,制定小目標時必須注意,若干小目標都必需為實現大目標而服務,既要有針對性,又要有坡度,讓學生的思維和音樂實踐經過“爬坡”的過程,而不是輕而易舉地獲得成功。同理,教學中教師除了對整堂課的教學目標要清晰外,對每一個環節的小目標也要清晰。在教學環節的每一步都要清楚地知道“為什么這樣做?”“怎樣才能達到我預設的目標?”也就是在學生已知與未知之間架橋設階,以不斷激起學生“跳起來摘果子”的熱情和欲望,開發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只有圍繞目標,環環相扣,才能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二、恰當的教學節奏調控是提高音樂課堂教學高效性的重要方法
在聽課時我們經常有這樣的感受:整堂課中教師和學生始終處于興奮的狀態,一節課下來師生都很疲倦。因為學生接觸的音樂作品本身大多活潑愉快,再加上教師聲情并茂的講解和豐富的肢體語言,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一節課下來師生都是異常激動。相反的情況則是整堂課都沒有高潮,學生情緒低落、參與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壓抑而沉悶。這樣好嗎?音樂教學是一門藝術,如何合理調控音樂課堂節奏也是一門學問。音樂課是學生享受美、體驗美、感受美的場所,音樂體驗不僅可以在“動”中參與感受,也可以在“靜”時細細品味,關鍵就在于老師如何調控。可以打一個這樣的比方――教學節奏猶如世間之常理,教學的節奏正猶如音樂得旋律有高有低而跌宕跳躍于每一節課中,有人巧妙地指揮它,有人卻無奈地受制于它。能夠指揮它的老師,總能夠讓課堂如行云流水般奪人眼球;而受制于它的老師,總是讓人感覺上課好像老牛拉車般力不從心。
怎樣才能更好地控制教學節奏,使音樂課堂教學更為高效,從而構成音樂課堂中的一種和諧美呢?在研究實踐中體會到,音樂課的課堂結構要動靜有度、充滿美感。這里的“動”與“靜”,是指教學形態的表現而言的。所謂“動”,是指課堂教學活動的一種活躍狀態。如學生積極參與、涌躍發言、熱情舞蹈、愉快歌唱等,是“有聲有色”的教學。所謂“靜”,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相對安靜狀態,如學生靜心聆聽、深入思考等,是“無聲世界”的境界。如果一堂音樂課一直處于動態,“動”多“靜”少,以致于學生興奮過度,容易使課堂處于失控狀態;如果自始至終寂靜,課堂氣氛十分沉悶,“靜”多“動”少,則學生容易疲勞,抑制學生的思維,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應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使“動”“靜”合理搭配。在低年級要以“動”為主,但也要有適當的“靜”進行調節。讓學生在激烈的活動后靜下來,給他們以舒緩調節的空間和時間,往往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隨著年級的升高,要增加“靜”的次數,延長“靜”的時間,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總之,音樂課堂教學應該是動與靜的交替與有機結合,這樣才能營造出一種和諧的、美的教學氛圍。
三、加強以學生為主體的音樂體驗是提高課堂教學高效性的關鍵。
按照音樂教學的審美規律,精心創設音樂審美情境,是音樂教學得以成功和優化的保證。因為師生在特定的音樂審美情境中能觸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能獲得審美情感體驗,陶冶性情。創設良好的音樂情境,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心境,喚起學生的音樂審美注意,但并不是所有的音樂作品都適合用情境化的手法來表現。因為音樂具有不確定的特性,不同的學生對于相同音樂作品的理解差異很大,如果教師一味采用情境化的教學手法,則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很多老師在教學時也注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但大多做得比較淺,最后還是“言歸正傳”,把學生自由馳騁的思維拉回來,按照教師預設的思路一步一步走下去。如果教師只是按照音樂的本來面貌一味強調其情境性,而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具體感受,就會把他們創造的思維、探究的愿望扼殺在搖籃里,這樣的教師也只能培養出“人云亦云”的學生。
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音樂課堂教學也踏上了一條由樂助學的新路子。如何上好一節音樂課,并不是音樂老師單純技術性的,主觀愿望的問題。而是要置身于被教育者中間,針對所教的具體教學內容細致分析發掘,因材施教,既要備教材,更應該備學生。我們要時刻以學生為本進行教學,為構建高效課堂做堅實基礎。
【初中音樂課高效課堂構建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談談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構建07-03
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07-03
如何構建高效的課堂07-03
初中音樂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05-11
談談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06-26
探討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構建07-03
試論構建初中數學高效課堂07-03
構建高效課堂心得體會02-02
關于構建初中物理高效課堂的探究07-03
構建初中化學的高效課堂論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