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兩漢的科技和文化》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說教材
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下面,我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是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5課的內容。本課由“造紙術的發明”“張仲景與華佗”“歷史巨著《史記》”“道教與佛教”四個子目組成,主要講述了造紙術的發明改進對文化傳播的重大影響、華佗與張仲景的醫學成就以及司馬遷的史學成就、佛教與道教在兩漢時期的傳播,與前面所學的經濟繁榮遙相呼應。通過本課的學習可以認識到文化的繁榮是經濟繁榮的表現之一,地位非常重要。
二、說學情
要想上好一堂歷史課,不僅要深入分析教材,還要對學情有所把握。
七年級的學生對歷史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一方面帶有低學段學生的特點,希望老師講課內容新鮮、充實、饒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說教;另一方面已具備接受較系統的知識、理解一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會采取多種教學方法,提升課堂的趣味,并進行系統歸納,使學生更好的進入到我的課堂中來。
三、說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指揮棒,是教學行為的指路燈,因此我依據新課標的理念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能復述華佗與張仲景的醫學成就以及司馬遷的史學成就,了解佛教與道教的發展歷程,分析造紙術的重大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閱讀史料,提高總結、歸納、概括歷史信息的能力,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史學意識;通過討論造紙術發明的重大意義,學生提高自主探究與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兩漢時期的科技發明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通過對司馬遷等人的認識,學習其堅忍不拔,為理想奮斗終生的堅強意志。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兩漢時期科技與文化成就的相關史實。
【難點】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對文化傳播的重大意義。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主要采取的教學方法有情境教學法、史料教學法和小組討論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眾所周知,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使他們心懷期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為此,我采用創設情境導入法。
我會先展示五禽戲的視頻,并提問學生:視頻中模仿的分別是哪幾種動物?學生回答出虎、鹿、熊、猿、鳥。之后我會繼續引導:它是古代人用以強身健體的方式,是由華佗發明,除了五禽戲他還發明了什么?與他同時代的還有那些科技成就?順勢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采用視頻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設置的思考問題增加了課程的懸念,有利于烘托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進入新課的學習。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造紙術的發明
為了讓學生對造紙術發明的背景有個簡單的認識,我會出示在紙發明之前的書寫材料,并提問紙之前的書寫材料主要是什么?有何弊端?通過這樣一個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到之前的竹簡笨重,不便閱讀搬運,帛造價昂貴,僅限達官貴人使用。接著為了讓學生對蔡倫改進造紙術有深刻的認識,我會采用視頻史料、文字史料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到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的過程,并且認識到使用便宜的樹皮、麻頭及破布、魚網以來造紙,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文化的傳播,這種紙稱為蔡侯紙。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難點,在意義部分我會使用史料教學法與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展開,從而理解造紙術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史料,設置問題的設計,能夠逐步引導學生全面理解造紙術的偉大貢獻,培養學生史料分析和總結概括的能力。
(二)醫學成就
在醫學成就這一子目,我會通過播放視頻來展示華佗、張仲景的人物生平與醫學成就,讓學生通過填表格的方式,來認識二者的突出貢獻,學生通過視頻能夠總結出華佗的主要貢獻是麻沸散與五禽戲,張仲景的主要貢獻是《傷寒雜病論》,二者都對中醫作出巨大貢獻。
【設計意圖】通過填表格的方式既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總結歸納的能力。
(三)史學成就
在講述史學成就時,首先我會展示司馬遷游歷路徑圖與《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史料,讓學生總結概括司馬遷的生平,并把它復述出來,在學生了解司馬遷生平后,可以得出司馬遷剛正不阿,堅強不屈。緊接著我會出示《報任安書》中的片段與魯迅對史記的評價,引導學生分析史記的歷史價值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的優點是能幫助學生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并加深對于重點內容的理解。
(四)佛教與道教
對于佛教與道教的講述,我會先請學生來講述他在課前搜集到關于佛教與道教的歷史,在學生分享的基礎上,我會展示四川青城山與洛陽白馬寺的圖片,以此為切入點來講述佛教與道教的發展歷程。通過講述,學生可以了解到佛教產生于印度,西漢時期傳入中原,對整個中國影響巨大,道教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宗教,最初的創立者是張陵的五斗米道與張角的太平道。之后我還會引導學生對于宗教發表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宗教是封建統治者加強統治的手段,從而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發言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本知識點的理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
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為了更加明確教學重難點,我將采用引導的方式梳理本課知識點進行小結。這樣更能加深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
2、作業
在課程的最后我設置了開放性的作業:紙的發明對社會文化和人類生活帶來哪些影響?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設計,更能夠提高大家的歷史學習興趣,讓同學們積極主動的投入到歷史課堂的學習中來。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說課稿】相關文章:
兩漢時期的傳統文化03-20
《藝術和科技的新結合-現代建筑》說課稿02-19
人教版九年級歷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說課稿03-18
隋唐文化說課稿05-30
我們的科技樂園說課稿05-30
科技與文化作文07-03
淺談文化哲學背景下科技文化06-28
農牧文化的交融說課稿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