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習童秉綱院士精神心得體會范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那么好的心得體會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習童秉綱院士精神心得體會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習童秉綱院士精神心得體會范文1
童秉綱是我國力學家、教育家,1927年9月生于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1950年畢業于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1953年,他于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專業研究生畢業并留校任教,曾任講師及理論力學教研室主任。1961年調到中國科技大學工作,歷任流體力學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學系主任,1981年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86年到原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xx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任教。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據《科學時報》報道,童秉綱1961年調到中國科大后,曾協助錢學森等科學家建設了中國科大流體力學的專業教學體系。
“童秉綱1961年調到中國科大不久,便接到了(時任)系主任錢學森布置的任務,為首屆(58級)近代力學系學生補課”,報道稱:錢學森認為這屆學生的數學力學基礎不夠扎實,于是找到童秉綱,希望他擔負起為他們強化力學基礎的教學任務。
“這是一項很棘手的任務,好像煮夾生飯一樣。當時該年級有8個班、200多人,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程度不一,講起課來眾口難調。經過認真思考后,童秉綱認為補課的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力學研究的方法論。他最后決定講授最基本的但有深度的內容,既幫助尖子學生加深理解,也能為一般的學生所接受,然后通過大量習題的訓練,來著重解決如何從實際中來又到實際中去的'理解、分析和鍛煉,幫助大家真正理解并建立起力學的思維方式,真正掌握力學的方法論”。
實踐證明,這個方法是成功的。20xx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組織童秉綱從教55年慶祝活動,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教授朱克勤回憶:“童先生講課條理清晰,物理概念和數學推演并重。41年后的今天,課程仍深深留在我的記憶中,在激發專業興趣方面使我終身受益。當時的兩冊講義,至今仍珍藏在我的書架上。”他說,正是由于童秉綱的引領,激發了大家的興趣,當年高速空氣動力學專業的15位同學中,有多人幾經周折后仍回到了喜愛的流體力學專業,終身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童秉綱從教55年,培養了16位博士。在執教生涯中,他始終堅持“要給學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
學習童秉綱院士精神心得體會范文2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學學院童秉綱教授以“漫談研究生教育與人生感悟”為題作主題報告。童秉綱院士從研究生的學位要求和綜合素質培養、科研實踐舉例以及人生感悟等幾個方面闡述了科學研究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強調由“知識傳授型”向“獨立研究型”轉變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并對邁入科學殿堂的新生提出了殷切希望。
童秉綱堅持“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而不是專業機器”的觀點,正如愛因斯坦所言,“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學生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社會倫理、準則)有所理解并產生熱烈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作為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流體力學專業第一批博導,童院士要求廣大學生按照博士學位的要求,培養自主創新能力,即在本門學科上掌握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培養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果,其中最根本的要求是培養自主創新能力。
交流中,童秉綱院士回顧了自己的科研生涯。作為流體力學領域的科技工作者,童院士致力于飛行和游動的生物運動力學研究(領域A)以及氣動加熱新問題的理論探索(領域B)兩個研究領域,其研究成果分別受到中科院外籍院士吳耀祖所寫評述的好評和航天界的關注。就領域A而言,從本世紀起,童院士組成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和中科院研究生院生物運動力學實驗室的聯合團隊,建立了活體測量、模型試驗、數值模擬和理論模化相配合的全部研究手段,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中科院重要方向項目先后兩期的支持,并以執行主席之一的身份主持了兩次香山科學會議(20xx),并開展了昆蟲飛行(拍翼方式和柔性變形)以及魚類游動(自主的`機動運動、運動鏈一體化研究)等創新性研究;在領域B,童秉綱按照錢學森的技術科學方法論,致力于對非定常氣動熱力學,高超聲速稀薄流動,前緣熱環境的理論準則以及熱通量CFD計算的物理準則等問題建立工程理論。
作為從教58年的教師,童秉綱院士重提“Q—A—K”育人方式,即培養學生通過學習(To know)、做事(To do)和做人(To be)的實踐,使其在知識(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質(Quality)三個方面得到綜合提高。
83歲高齡的童院士向年輕的一代分享了他的人生感悟,出生于江蘇省張家港市的他11歲父親去世,家中5個兄弟由母親撫養長大;1937年正上五年級的童院士目睹國家被日本侵占;時期自己由“革命動力”變成“革命對象”……大器晚成的童院士歷盡艱辛、排除萬難,在逆境和坎坷中活出了自己作為一名科學研究工作者的意義。“一生謹慎、處事低調、默默奉獻、潤物細無聲、專心于培養德藝雙馨的下一代”是許多與童秉綱院士共事學者對他的高度評價。
在互動環節,童秉綱院士耐心解答了同學提出的“基礎研究與創新研究兩者的關系怎樣協調?”“研究生階段學習與研究孰輕孰重?”“研究生培養應當重數量還是重質量?”“科學研究方向是否局限于自己所學專業?”等問題,讓在場同學受益匪淺。
學習童秉綱院士精神心得體會范文3
傾心科研的同時,童秉綱一直未曾離開他摯愛的講臺。1981年,他成為我國第一批博士生導師。1986年,童秉綱任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一直為學子們授課到70歲。此后,他不時開設講座,為同學授業、解惑。
如今,童秉綱對教學有了更深的體會和理解。“假如現在讓我教理論力學,我肯定比以前教的更好。”在他看來,科研和教學能夠互相促進,“經歷了那么多年的研究過程,我能把很多有血有肉的、立體的東西貫穿在教學中。”
“你要給學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在童秉綱的'教育理念里,教師就應該告訴學生那些跟課本不一樣的知識。
教育是童秉綱一生熱愛的事業,現在盡管已經很少登上講臺,但他對教育的思考從未停止。
他曾在主持研討錢學森教育思想時,引用吳耀祖教授所介紹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教學和科研原則,其中提到:一要勉勵師生追求有啟源性和創新性的科研工作;二是大學本科和研究生課程著重基礎性和靈活性,靈活性是指要不斷與科研新成果相結合,更新課程。
就教學的“靈活性”問題,童秉綱還專門給吳耀祖寫信,咨詢其含義。吳耀祖答復,加州理工學院的課程講稿,不可能維持兩年以上不更新,每個教師必須把當前最新的研究成果做成案例,與基礎課程結合起來講授。
近年來,童秉綱對于教育傾注的心血,更多體現在他培養的一個個博士生身上。從1981年成為博導算起,他培養的博士生不超過20人,而他本世紀以來培養的9個博士畢業生中,僅有兩人按期畢業,其余均有延期。
是不是他的要求太苛刻了?童秉綱說,自己只是按照博士應有的標準去要求,“畢業生應該是合格的,而不能是湊合就可以”。
在童秉綱眼里,獨立工作能力是對博士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有豐富的想法和實在的能力。“作研究不能像做習題一樣,應該有與時俱進的新思想。”他說博士生在科研中出現的“靈感副產品”,很有可能比原產品更有創造性。
除了科研,童秉綱還會經常跟他的學生聊聊人生,談談理想,希望他們能夠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為走到社會上,就要看人文素質了。”在他的理念里,科技工作者首先需要具備的素質,就是實事求是,“不能急功近利,要老老實實做好事情”。
“一定要做事”,正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成為童秉綱八十余載人生風雨路上,永恒不變的追求。回首人生,他自己總會用這些詞語來概括:艱苦求學,國難當頭;投身建設,歲月良多;逆境很長,挨批挨斗;很晚創業,小有成就。每一組詞語背后,都有一言難盡的故事。
學習童秉綱院士精神心得體會范文4
1952年,研究生還未畢業的童秉綱開始在蘇聯專家克雷洛夫的指導下開展教學工作。他擔任教研室代理主任,講授理論力學課程。
中國早期的工科教育中有一門課程叫應用力學,主要講授與工程有關的基礎應用。然而功課要學得深,只講應用是不夠的,還要講理論、講道理、講基礎,理論力學便是基礎中的基礎,不能深入掌握這個基礎,就很難有更長遠的發展。
為了將理論力學課教好,童秉綱在讀研時便下苦功研究教學法,編寫了《理論力學教學方法指導書》,解決了理論力學授課中“理論容易習題難”的.問題,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歡迎。
1953年,童秉綱研究生畢業,被任命為哈工大理論力學教研室主任,這一年,他僅26歲!
1958年,在教了五年理論力學之后,童秉綱主編了《理論力學》講義,這本講義總結了教學中的實際經驗,完全從蘇聯經驗中脫胎出來,是我們中國自己的教學研究成果。
《理論力學》自1961年第一次出版以來,已再版7次,其中第1-4版獲得了1987年度“全國優秀教材獎”,20xx年還被評選為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部精品教材”之一。
【學習童秉綱院士精神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關于學習馬祖光院士有感06-26
學習馬祖光院士有感范文06-26
學習馬祖光院士有感感觸06-26
學習勞模精神心得體會05-16
學習勞模精神心得體會05-16
學習勞模精神心得體會05-16
學習錢學森精神心得體會11-11
學習工匠精神心得體會02-15
院士退休制07-04
袁隆平院士的事跡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