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恐龍無處不有》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對學業業績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策劃的過程。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恐龍無處不有》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恐龍無處不有》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遺骸、褶皺、劫難、追溯”等詞的讀音,理解“劫難、致密、追溯、天衣無縫”等詞的詞義,并學會運用。
2、了解“板塊構造”“大滅絕”“泛大陸”等科學概念。
3、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三)情感目標
1.科學需要大膽的推測,合理的想像,合乎邏輯的分析、求證。
2.學會從不同角度對所觀察到的自然現象進行思考。
3.廣泛閱讀科普文章,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了解這篇短文所說明的事理以及作者思路。
難點:不同領域的科學發現可以互相啟發,從而發現新的論據或得出新的結論。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世界地圖的同時,介紹“大陸漂移假說”產生的故事:
1912年的一天,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因病躺在床上。當他把目光移到墻上那張已看過千百遍的世界地圖上時,突然產生了一個新奇的想法:為什么地圖上南美洲巴西亞馬孫河口突出的一塊大陸,同非洲喀麥隆海岸凹陷進去的部分,形狀竟會如此相似?為什么沿北美洲的東海岸到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帶,與歐洲西海岸到非洲西海岸的凸形大陸,竟會如此吻合呢?難道這幾塊大陸原來曾連在一起,后來才分離開來的嗎?
魏格納被這個奇妙的想法激動得幾天沒有睡好覺。他把地圖上所有的陸塊都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發現它們的海岸線都能較好地吻合在一起。后來,他經過多方面的研究、求證,大膽地提出了轟動世界科學的著名學說——大陸漂移假說。同時其他領域的科學家也拿出了證據來證明,比如考古學家就發現北美洲和非洲都有同種的蚯蚓和蝸牛化石。在1986年阿根廷研究所發現的恐龍化石也能成為證據嗎?
那么“恐龍無處不在”與大陸漂移假說有什么關系呢?
二、字詞環節
1、介紹作者
阿西莫夫(1920 —1992)出生在蘇聯彼得羅維奇小鎮,3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紐約。自小喜歡讀科幻小說,18歲那年,就發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說《偷乘飛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機器人三原則”,1942年開始創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獲雨果獎),1972年科幻小說《神仙們自由》獲當年雨果獎和星云獎。他發表的`科幻小說和科普作品已300部,是公認的當今美國科幻小說家泰斗。
3、檢查預習情況,多媒體顯示:
(1)辨音:
遺骸 褶皺 劫難 追溯
(2)釋義:
遺骸 褶皺 劫難
致密 追溯 天衣無縫 選四名同學回答,明確:(1)hái zhě nàn sù (2)遺骸:遺骨(遺留的殘骨)。
褶皺:由于地殼運動,巖層受到擠壓而形成的彎曲。 劫難:災難、災禍。 致密:細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發源處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來。 天衣無縫:比喻事物沒有一點破綻。
三、研讀課文
1、自讀課文,并結合大屏幕展示的圖片,了解課文內容,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準備復述。 推理環節
現在我們要通過閱讀課文(),試著來做一道推理證明題。 題目是:
已知:地球上其他大陸以及南極附近發現恐龍化石。 求證:地殼在緩慢又不可抗拒的運動而不是恐龍在移動。 解答過程
∵已知南極附近的島上發現恐龍化石。 現象 又∵其他大陸已發現了恐龍化石。 聯系 ∴恐龍曾經遍布世界各地。 判斷
∵恐龍的生活習性和南極的氣候不相適宜。 聯系 ∵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 疑問 ∴大陸在漂移? 假設
又∵一些板塊邊緣可以拼合 依據 ∴地殼在緩慢又不可抗拒的運動。 結論 猜想環節
多媒體展示4張地圖,讓學生閱讀課文7-12段,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來解說大陸板塊的變化。
4、總結
以上推理和猜想分別涉及到了哪些學科?從中我們可以明白一個什么道理?
生物學和考古學(恐龍)——地質學(板塊理論)
“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里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四、理解品味。
(一) 說明方法判斷
1、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 ( )
2、大約在2億年前,泛大陸分裂成四部分( )
3、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個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等等.( )
(二) 品味語言
1、“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
2、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
3、到6500萬年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大陸也已完全分開。
五.拓展延伸(10分鐘)
1. 學完這一課你有哪些收獲?
2. 觀看有關恐龍的圖片,了解恐龍的種類。
3.由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式,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
六.作業布置
比較閱讀《被壓扁的沙子》
《恐龍無處不有》教學設計2
單元導語:
草木枯榮,大雁去來,恐龍無處不有,沙子極為致密,這些現象背后都蘊含著一定的科學道理。本單元的課文都是闡釋事理的說明文,涉及物候學、地質學、生態學等領域,體現了求真、嚴謹的科學精神。
學習本單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篩選主要信息,讀懂文章闡述的事理;還要學習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質疑問難,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
單元學習目標:
1.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敢于質疑問難、自主思考的品格。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篩選主要信息,讀懂文章闡述的事理。
3.學習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學探索的方法。
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事理說明文,且本文在理解上又有一定的難度,“理清本文寫作思路,讀懂本文闡述的事理”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對恐龍知識很感興趣且有一些同學是恐龍知識小達人,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資源進行教學。
本節學習目標:通過追問質疑、概括段意的方法,理清本文寫作思路,讀懂本文闡述的事理
學習過程:第一板塊:通讀全文,通過追問質疑、概括段意的方法,理清本文寫作思路,讀懂本文闡述的事理。第一環節:角色互換,向“小老師討教恐龍知識”,設疑追問,概括段意,讀懂2—14段內容及寫作思路。激趣問題及段意:師:看題目就知道本文寫了與恐龍有關的內容,一下子勾起了老師對恐龍的興趣。但老師對恐龍知之甚少,你們能做小老師,幫老師答疑解惑嗎?第2、3段:“恐龍無處不有”這是真的嗎?有證據證明恐龍無處不有嗎?段意(2、3段):南極洲和其他大陸都發現恐龍化石第4、5段:恐龍如何能在南極生存?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大陸呢?段意(2—5段):南極洲竟也曾有恐龍,令人費解。第6、7段: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大陸為什么會漂移?段意(6、7段):“板塊運動”使大陸漂移。第8、9段:恐龍和板塊有什么關系?它為什么會出現在泛大陸上?段意(8、9):早期恐龍出現在最后一次泛大陸形成時期。第10、11、12段:恐龍化石為什么會出現在現在的每塊大陸上?段意:(10—12)泛大陸經歷了兩次分裂。教師小結:謝謝小老師們的解答,我明白了2—12段向我們講述了恐龍無處不有的原因是板塊在運動。第二環節:恢復教師身份,和學生互動質疑,研讀13、14段。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文13、14段,猜測這兩段幫老師解決了關于南極恐龍的哪三個疑惑?疑惑1: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疑惑2:恐龍為什么在南極滅絕了?疑惑3:南極恐龍化石為什么直到1986年才被發現?答案1:南極在恐龍時代有繁盛的植物(13段第1句)答案2:南極氣候變寒冷(13段2、3、4句)答案3:南極冰雪層太厚(14段)師總結:回顧2—14段的內容,2—5段面對恐龍無處不有作者疑竇叢生;6—14段解答了關于關于恐龍無處不有的所有困惑。從篇幅所占的長短就可以看出,作者最想向我們解答的就是“恐龍無處不有的原因是板塊在運動。”第三環節:教師主導,引導精讀首尾兩段,理解句意,分析首尾兩段與2—14段的關系,判斷本文闡述的核心事理。師:作者由上文的科學研究得出了什么結論?師:你從哪一關鍵詞看出15段是對2—14段的總結?(因此)師:請同學們提煉一下課文15段這句話的主干。(發現提供證據。)師:什么發現為什么理論提供了證據?(生物學上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板塊運動理論提供了證據。)師:為什么說是又一證據?“板塊構造”理論是正確的,還有那個證據?(第6段及第11段括號中的文字。)師總結:這時候我們就恍然大悟了原來文章是借恐龍無處不有這一生物學上的發現來證明地質學上的板塊運動理論是正確的。生物學上的發現推動了地質學的發展。文章哪一句話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師:還有哪些證據能證明第一段是作者要闡述的事理?(位置,“例如”)師:第一段兩句話中,哪一句才是核心事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師總結:本文作者真正想告訴讀者的即本文闡述的`事理是“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向我們分享了他收獲的啟示。
第二板塊:歸納文章寫作思路,收獲兩套閱讀方法。第一環節:師生總結本文的寫作思路,梳理清楚段落間的層次關系。教師邊總結邊板書。學生在書上劃分段落層次,標注層間關系。第二環節:明確兩種閱讀方法。師:“發現現象——提出質疑——給出答案——推理闡釋”這也是科技工作者們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路徑。以后我們再閱讀類似的科技說明文的時候,也可以循著這種方法去快速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閱讀就順捷一些了。(收獲一種閱讀方法)師:回顧本節課我們的閱讀過程,我們是怎樣“把文章的思路梳理清楚,把文章闡述的事理弄明白”的?我們是從題目入手進行一系列的追問質疑,然后概括段意,梳理層次,抓住關鍵語句品味思考,遇到長句子先提煉句子主干或分析復句關系,在這種邊讀邊思考的“沉浸式真閱讀”中,我們完成了本節課我們的學習任務。這種閱讀方法,不僅適合閱讀科技說明文,對于其他文體的文章也都適合。大家可以在自己的閱讀中多多嘗試。(收獲第二種閱讀方法)
第三板塊:談收獲師:完成了本節課的閱讀,你有怎樣的收獲,不管是知識上的,還是閱讀方法上的,抑或是做事理念上的,都可以談談。生暢談自己的收獲。師:通過好奇追問、尋找答案,概括段意,理清本文寫作思路,我們讀懂了文章闡述的事理,訓練了閱讀能力,收獲了閱讀方法。老師也期待著那些有志于科學研究的同學們用“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這樣一種思維方法投身于科技事業,成為國家需要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科技人才!
第四板塊:布置作業一也有人認為《恐龍無處無有》闡述的核心事理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是大陸在漂移”。對此,你怎么給他解釋?二運用本節課所學的閱讀方法,自主閱讀《被壓扁的沙子》,梳理文章寫作思路,讀懂作者闡述的事理,并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出來,寫在作業本上,明天早晨交給語文課代表。
《恐龍無處不有》教學設計3
單元導語:
草木枯榮,大雁去來,恐龍無處不有,沙子極為致密,這些現象背后都蘊含著一定的科學道理。本單元的課文都是闡釋事理的說明文,涉及物候學、地質學、生態學等領域,體現了求真、嚴謹的科學精神。
學習本單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篩選主要信息,讀懂文章闡述的事理;還要學習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質疑問難,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
單元學習目標:
1.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培養敢于質疑問難、自主思考的品格。(難點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篩選主要信息,讀懂文章闡述的事理。(重點)
3.學習分析、推理,初步了解科學探索的方法。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剛剛接觸事理說明文,且本文在理解上又有一定的難度,“理清本文寫作思路,讀懂本文闡述的事理”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對恐龍知識很感興趣且有一些同學是恐龍知識小達人,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資源進行教學。
本節學習目標:
通過追問質疑、概括段意的方法,理清本文寫作思路,讀懂本文闡述的事理。
學習過程:
第一板塊:通讀全文,通過追問質疑、概括段意的方法,理清本文寫作思路,讀懂本文闡述的事理。
第一環節:角色互換,向“小老師討教恐龍知識”,設疑追問,概括段意,讀懂激趣問題及段意:
師:看題目就知道本文寫了與恐龍有關的內容,一下子勾起了老師對恐龍的興趣。但老師對恐龍知之甚少,你們能做小老師,幫老師答疑解惑嗎?
第2、3段:“恐龍無處不有”這是真的嗎?有證據證明恐龍無處不有嗎?段意(2、3段):南極洲和其他大陸都發現恐龍化石
第4、5段:恐龍如何能在南極生存?恐龍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大陸呢?
段意(2-5段):南極洲竟也曾有恐龍,令人費解。
第6、7段:問題的答案是什么?大陸為什么會漂移?
段意(6、7段):“板塊運動”使大陸漂移。
第8、9段:恐龍和板塊有什么關系?它為什么會出現在泛大陸上?
段意(8、9):早期恐龍出現在最后一次泛大陸形成時期。
第10、11、12段:恐龍化石為什么會出現在現在的每塊大陸上?
段意:(10-12)泛大陸經歷了兩次分裂。
教師小結:謝謝小老師們的解答,我明白了2-12段向我們講述了恐龍無處不有的原因是板塊在運動。
第二環節:恢復教師身份,和學生互動質疑,研讀13、14段。
師:請同學們閱讀課文13、14段,猜測這兩段幫老師解決了關于南極恐龍的哪三個疑惑?
疑惑1: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
疑惑2:恐龍為什么在南極滅絕了?
疑惑3:南極恐龍化石為什么直到1986年才被發現?
答案1:南極在恐龍時代有繁盛的植物(13段第1句)
答案2:南極氣候變寒冷(13段2、3、4句)
答案3:南極冰雪層太厚(14段)
師總結:回顧2-14段的內容,2-5段面對恐龍無處不有作者疑竇叢生;6-14段解答了關于關于恐龍無處不有的所有困惑。從篇幅所占的長短就可以看出,作者第三環節:教師主導,引導精讀首尾兩段,理解句意,分析首尾兩段與2-14段的關系,判斷本文闡述的核心事理。
師:作者由上文的科學研究得出了什么結論?
師:你從哪一關鍵詞看出15段是對2-14段的總結?(因此)師:請同學們提煉一下課文15段這句話的主干。(發現提供證據。)
師:什么發現為什么理論提供了證據?(生物學上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板塊運動理論提供了證據。)
師:為什么說是又一證據?“板塊構造”理論是正確的,還有那個證據?(第6段及第11段括號中的文字。)
師總結:這時候我們就恍然大悟了原來文章是借恐龍無處不有這一生物學上的發現來證明地質學上的板塊運動理論是正確的。生物學上的發現推動了地質學的發展。文章哪一句話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師:還有哪些證據能證明第一段是作者要闡述的事理?(位置,“例如”)師:第一段兩句話中,哪一句才是核心事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師總結:本文作者真正想告訴讀者的即本文闡述的事理是“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向我們分享了他收獲的啟示。
第二板塊:歸納文章寫作思路,收獲兩套閱讀方法。
第一環節:師生總結本文的寫作思路,梳理清楚段落間的層次關系。教師邊總結邊板書。學生在書上劃分段落層次,標注層間關系。
第二環節:明確兩種閱讀方法。
師:“發現現象——提出質疑——給出答案——推理闡釋”這也是科技工作者們進行科學研究的一種路徑。以后我們再閱讀類似的科技說明文的時候,也可以循著這種方法去快速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閱讀就順捷一些了。(收獲一種閱讀方法)
師:回顧本節課我們的閱讀過程,我們是怎樣“把文章的思路梳理清楚,把文章闡述的事理弄明白”的?我們是從題目入手進行一系列的追問質疑,然后概括段意,梳理層次,抓住關鍵語句品味思考,遇到長句子先提煉句子主干或分析復句關這種閱讀方法,不僅適合閱讀科技說明文,對于其他文體的`文章也都適合。大家可以在自己的閱讀中多多嘗試。(收獲第二種閱讀方法)
第三板塊:談收獲
師:完成了本節課的閱讀,你有怎樣的收獲,不管是知識上的,還是閱讀方法上的,抑或是做事理念上的,都可以談談。
生暢談自己的收獲。
師:通過好奇追問、尋找答案,概括段意,理清本文寫作思路,我們讀懂了文章闡述的事理,訓練了閱讀能力,收獲了閱讀方法。老師也期待著那些有志于科學研究的同學們用“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這樣一種思維方法投身于科技事業,成為國家需要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科技人才!
第四板塊:布置作業
一也有人認為《恐龍無處無有》闡述的核心事理是“恐龍無處不在的原因是大陸在漂移”。對此,你怎么給他解釋?
二運用本節課所學的閱讀方法,自主閱讀《被壓扁的沙子》,梳理文章寫作思路,讀懂作者闡述的事理,并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出來,寫在作業本上,明天早晨交給語文課代表。
【《恐龍無處不有》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恐龍無處不在教學實錄07-01
《恐龍》教學設計07-30
《恐龍的滅絕》教學設計07-11
《恐龍的滅絕》教學設計07-05
恐龍的滅絕教學設計04-12
《恐龍世界》教學設計01-09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08-10
飛向藍天的恐龍教學設計04-10
恐龍的滅絕教學設計(優選)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