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事跡材料范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是指黨政軍機關為了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跡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大家知道事跡材料的格式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人事跡材料范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名人事跡材料范文1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夠答應媽媽嗎?”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里大哭起來。
從那以后,媽媽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盡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黃豆般的汗水從媽媽臉上淌下來,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緊牙,硬是幫巴雷尼完成了當天的鍛煉計劃。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于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于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大學畢業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經學的研究。最后,終于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
名人事跡材料范文2
現任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并不出身名門望族,這位黑人顯貴原本家道寒微。鮑威爾年輕時胸懷大志,為幫補家計,憑借自己壯碩的身體,從事各種繁重的工作。
有年夏天,鮑威爾在一家汽水廠當雜工,除了洗瓶子外,老板還要他抹地板、搞清潔等等。他毫無怨言地認真去干。一次,有人在搬運產品中打碎了5O瓶汽水,弄得車間一地玻璃碎片和團團泡沫。按常規,這是要弄翻產品的工人清理打掃的。老板為了節省人工,要干活麻利爽快的鮑威爾去打掃。當時他有點氣惱,欲發脾氣不干,但一想,自己是廠里的清潔雜工,這也是分內的活兒。于是,鮑威爾盡力地把滿地狼藉的臟物掃除揩抹得干干凈凈。
過了兩天,廠負責人通知他:他晉升為裝瓶部主管。自此,他記住了一條真理:凡事悉力以赴,總會有人注意到自己的。
不久,鮑威爾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軍校。后來,鮑威爾官至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銜領四星上將;又曾膺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盟軍總司令的要職;現時是布什總統組閣的國務卿。
鮑威爾一直全力以赴地工作,在五角大樓上班時,這位四星上將往往是最早到辦公室又是最遲下班的。同僚們曾贊賞說:“我們的黑將軍,無處不身先士卒啊!”
鮑威爾在西點軍校演說,曾以“凡事要悉力以赴”為題,對學員們講述了一個頗富哲理的故事:在建筑工地上,有三個工人在挖溝。一個心高氣傲,每挖一陣就拄著鏟子說:“我將來一定會做房地產老板!”第二個嫌辛苦,不斷地埋怨說干這種下等活兒時間長、報酬低。第三個不聲不響揮汗如雨地埋頭干活,同時腦子里琢磨如何挖好溝坑令地基牢實……若干年后,第一個仍無奈地拿著鏟子干著挖地溝的'辛苦活兒;第二個虛報工傷,找個借口提前病退,每月領取僅可糊口的微薄退休金;第三個成了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
據說軍校將鮑威爾的故事作為教育學員“凡事都要悉力以赴”的活教材。
名人事跡材料范文3
我國古今名人事跡材料屠呦呦自幼耳聞目睹中藥治病的奇特療效,小時候就對中藥有了深刻印象,這促使她后來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考大學時,屠呦呦選擇藥物學專業為第一志愿。她認為藥物是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與工具。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現為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系,所選專業正是當時一般人缺乏興趣的生藥學。她覺得生藥專業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歷史的中醫藥領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學4年期間,屠呦呦努力學習,取得了優良的成績。在專業課程中,她尤其對植物化學、本草學和植物分類學有著極大的興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學畢業,分配到衛生部直屬的中醫研究院(現中國中醫研究院)工作。從此,她埋頭從事生藥、炮制及化學等中藥研究,開始了她為之奮斗一生的事業。當時,正值初創的`中醫研究院工作條件差,設備簡陋,科研人員不足。但是,黨的“繼承、發揚中醫藥學寶庫,積極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政策,遂成為廣大中醫藥工作者的奮斗目標。為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從事生藥學研究。1956年,全國掀起防治血吸蟲病的高潮,她對有效藥物半邊蓮(LobeliachinensisLour.)進行了生藥學研究;后來,又完成了品種比較復雜的中藥銀柴胡(StellariadichotoniaL.var.lanceolataBge.)的生藥學研究。這兩項成果被相繼收入《中藥志》。
屠呦呦雖身患結核等慢性疾病,但仍堅持工作,無論到野外采集標本,還是在室內進行實驗研究,她都積極主動地完成。由于她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現,1958年,被評為衛生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
1959年,屠呦呦參加衛生部舉辦的“全國第三期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系統地學習了中醫藥知識。在2年半的學習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論知識,而且參加過臨床學習。通過這次學習,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她還根據自己的專業,深入藥材公司,向老藥工學習中藥鑒別及炮制技術,并參加北京市的炮制經驗總結,從而對藥材的品種真偽和道地質量,以及炮制技術有了進一步的感性認識。以后,屠呦呦參加了衛生部下達的中藥炮制研究工作,是《中藥炮炙經驗集成》一書的主要編著者之一。該書廣泛收集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中藥炮制經驗,對有關文獻進行了比較系統的整理。1978年,該書獲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大會成果獎。
通過一段時間的生藥和炮制研究,屠呦呦體會到,中藥研究還必須重視中藥內含物質與藥效之間的關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藥療效規律的必然途徑。屠呦呦和同志們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發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還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瘧研究課題榮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1979年,獲國家科委授予的發明獎。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華醫學會等評為“建國35年以來20項重大醫藥科技成果”之一。由于屠呦呦在科研工作的出色成績,1987年,世界文化理事會授予她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狀。2011年9月,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獲獎理由是“因為發現青蒿素——一種用于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數百萬人的生命。”
名人事跡材料范文4
張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5歲的時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醫生們一致認為,象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在死神的威脅下,張海迪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也許不會長久了,她為沒有更多的時間工作而難過,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去延長生命。她在日記中寫到:“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1970年,她隨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母到莘縣尚樓大隊插隊落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后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余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并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現在她已是山東省文聯的專業創作人員,她的作品《輪椅上的夢》問世,又一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墻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家里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7、8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并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以后,張海迪又不斷進取,學習了日語、德語和世界語。海迪還盡力幫助周圍的青年,鼓勵他們熱愛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學習為人民服務的本領,為祖國的興旺發達獻出自己的光和熱。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輔導下考取了中學、中專和大學,不少迷惘者在與她的接觸中受到啟發和教育變得充實和高尚起來。張海迪在輪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于為祖國富強、人民幸福而勇敢開拓、無私奉獻!
名人事跡材料范文5
從音樂VJ(電視主持)到“嘻哈天王”,從“NG王”到全能偶像巨星,潘瑋柏跨足音樂、戲劇、主持三個不同領域,用自己的豐富經歷和精彩表現展現了新時期的偶像才華。誠然,潘瑋柏的成功全在他的艱辛付出,但他身上散發出來的至真至誠的交際魅力,同樣讓人“快樂崇拜”。
為自己對歌迷的不當回應,至真至誠地說抱歉
一次,潘瑋柏參加一場歌迷見面會。在交流環節,有個歌迷竟貿然站起來說:“潘帥,我覺得你歌唱得不錯,但舞跳得就有些不堪入目了!”潘瑋柏聽后不悅地反問道:“是嗎?我倒覺得我的舞跳得還行,歌唱得實在是不堪入耳。”他的這番“尖銳回應”把歌迷戧在那里,導致歌迷會在沉悶的氛圍中不歡而散。事后,經紀人紀宜良勸告他:“越是當面說出你缺點的人,越可能成為你的真心朋友啊。”潘瑋柏這才恍然大悟,在紀宜良的協助下,他輾轉找到那位歌迷的聯系方式,誠懇地向對方道了歉,并認真傾聽了對方的批評。后來,潘瑋柏多次在公共場合這樣說:“我希望別人對我可以直來直去,這樣才能知道彼此心里的真正想法。說我唱歌難聽、舞跳得爛也無所謂,只要不是惡意的批評,我都很想去聽聽別人的意見,聽聽別人怎么看‘潘瑋柏’這個人。這樣能讓我更清楚,哪些是我真正的好朋友。”
一個“天王巨星”能放下身段,執意要找到一個歌迷說抱歉,傾聽對方對自己的批評之語,這讓人好生敬佩。孔子曰: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當別人直言不諱地指出你的不足時,說明他已把你當成了可以信賴的朋友。對這樣的益友,定要誠懇地回執他的善意言行,攜手打造出一份穩固而美好的友誼,千萬不可針鋒相對,錯過這樣難得的朋友。
替搭檔對自己的無心失語,至真至誠地打圓場
潘瑋柏在參加偶像劇《不良笑花》的拍攝時,原本覺得演戲不過小菜一碟,卻不想一個鏡頭竟被多次“NG”。有一場,他和楊丞琳拍攝對手戲。在說臺詞時,他總把“烏龜、豬頭”說成“小鬼、小豬”,這讓楊丞琳叫苦不迭。最后,楊丞琳實在受不了了,突然沖著他大聲叫道:“潘瑋柏,你怎么這么笨,我都懷疑你以前是怎么當上主持人的。”話剛落地,楊丞琳立刻為自己無意中說出的過分之語后悔不已。但沒想到,潘瑋柏卻像是什么事都沒發生過一般,沖大家笑著說:“楊丞琳說得很對,要是我,早就會暴打一頓了!”潘瑋柏這句調皮話讓楊丞琳頓時輕松了許多,但她心里還是隱隱擔憂這句話會讓潘瑋柏心里不舒服。然而,等這部電視劇播出后,潘瑋柏在公開場合多次講道:“楊丞琳在拍攝過程中對自己幫助很大,在她的教導下,我才由不會演戲漸漸入了行,我很感激她。”聽到潘瑋柏這樣說,楊丞琳頓覺自己當初的擔憂,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遭遇別人的責罵、質疑,即便是對方的無心之語,也是非常難堪的。但作為“受害者”的潘瑋柏,卻能為“施害者”著想,不讓對方難堪,替對方打起了圓場,這不得不讓人折服于他宅心仁厚的人格魅力。“別人投我以痛,我卻報之以微笑。”懷揣這樣寬宏大量的君子之德與人交往,你的交際之路也必將會越走越寬、越走越廣。
為別人對助理的強烈責難,至真至誠地作解釋
明星似乎就意味著高高在上、與眾不同,但唱片公司曾一度對潘瑋柏最發愁的一點是:他身上找不出一絲一毫明星的“尊貴”來。很多業內人常說,潘瑋柏是個非常隨和的人,這對他的助理紀亞男來說,感觸最為深刻。
有一次,紀亞男陪潘瑋柏前去一家電視臺錄節目。節目錄完后,只見潘瑋柏從前臺走下來,徑直來到了自己休息的地方,匆匆忙忙把東西收拾好后,拎著包就走了出來,站在車邊等著助理紀亞男一塊兒回去。他的這個異常舉動讓旁人看得目瞪口呆,因為大家從來沒有見過等助理的.藝人。這時,有人走到正慢悠悠收拾東西的紀亞男面前,不無諷刺地說:“潘帥可在外面等著你呢!”聞聽此言的紀亞男不禁臉頰微微一紅,趕緊收拾好東西走了出去。在車上,她對潘瑋柏訴說了剛才的事,潘瑋柏笑著安慰她說:“沒事兒,下次我向大家解釋一下。”果然,下次接受采訪時,潘瑋柏就對大家說:“我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就不想麻煩別人,哪怕是自己的助理。請你們別責怪紀亞男,她是個好助理。”這句話讓紀亞男和旁邊的人都大為感動。
交際的最高魅力在于兩顆心的真誠相待,而不是一顆心對另一顆心的敲打。當助手紀亞男被指工作不稱職時,潘瑋柏并沒有趾高氣揚地去責難對方,而是主動出面作解釋,表示是因為自己不讓助理這樣做才導致出現此種情況的。“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潘瑋柏身上體現出的這一平實的交際魅力,很是值得朋友們學習。
在演藝圈已闖蕩十余年的潘瑋柏,在交際中,能夠做到嚴于律己,誠于待人:對歌迷、對搭檔、對助手,至真至誠,實屬難能可貴。也正是在這些品格的支撐下,潘瑋柏才會越走越遠,發展得越來越好。
名人事跡材料范文6
華羅庚中學畢業后,因交不起學費被迫失學。回到家鄉,一面幫父親干活,一面繼續頑強地讀書自學。不久,又身染傷寒,病勢垂危。他在床上躺了半年,病痊愈后,卻留下了終身的殘疾———左腿的關節變形,瘸了。當時,他只有19歲,在那迷茫、困惑,近似絕望的日子里,他想起了雙腿后著兵法的孫臏。
“古人尚能身殘志不殘,我才只有19歲,更沒理由自暴自棄,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青年華羅庚就是這樣頑強地和命運抗爭。白天,他拖著病腿,忍著關節劇烈的疼痛,拄著拐杖一顛一顛地干活,晚上,他油燈下自學到深夜。1930年,他的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這篇論文驚動了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以后,清華大學聘請華羅庚當了助理員。
在名家云集的`清華園,華羅庚一邊做助理員的工作,一邊在數學系旁聽,還用四年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法文、發表了十篇論文。他25歲時,已是蜚聲國際的青年學者了。
【名人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名人的事跡材料12-14
名人事跡材料11-05
經典的名人事跡材料09-25
著名人物的事跡材料10-09
關于名人事跡材料03-01
名人先進事跡材料04-08
中外名人事跡材料02-18
關于讀書的名人事跡材料10-08
有關名人簡短的事跡材料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