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優秀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優秀,歡迎大家分享。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優秀1
教學內容:《螳螂捕蟬》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故事內容,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板書:螳螂這是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指名讀,齊讀
2.故事:話說有一天,這只螳螂來到一個花園里,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這只螳螂一看,饞壞了,它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邊補充完整題目)
請問:這只螳螂吃到蟬了嗎?為什么?你怎么知道?
3.小結
這是一條成語,你知道它來源于什么呢?(寓言故事)
上一個練習中,我們復習了幾個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你能說幾個嗎?
你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嗎?(借一則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那么,課文中的這則寓言想借螳螂捕蟬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二、自學課文
要求:
1、讀準字音,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
2、讀通課文,了解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想一想:文章借這個故事說明什么道理,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朗讀體會。
三、學習課文第一節:
1、如果也按螳螂、蟬和黃雀這說法,那么它們在課文中分別指哪些呢?找出課文中的句子。討論并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1)吳王為什么攻打楚國?你知道當時的情況嗎?把你找的資料告訴給大家
(2)乘虛而入是什么意思?諸侯國怎么乘虛而入?
(3)堪的意思是什么?那么不堪設想呢?你來幫它設想一下將會出現什么樣的局面吧。
2、指導朗讀,注意突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
3、這種情況,吳王設想過沒有?他是怎么說的?指導讀出吳王兇殘、固執的口氣
4、你覺得吳王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5、齊讀課文第一節。
四、學習課文最后一節:
1、那么吳王最后有沒有攻打楚國呢?你從哪兒知道的?
2、出示課文最后一節
什么叫恍然大悟?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這番話是哪些話?
五、學習第二至十一節。
1、畫出少年的話,同桌一起讀讀,邊讀邊想,哪句話最使吳王恍然大悟?
2、交流,出示句子。指名讀,想想:吳王悟出了什么?
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3、齊讀這句令吳王恍然大悟的句子
4、吳王從沒設想后果的固執到恍然大悟,你覺得這個少年怎么樣?
5、在讀讀2———11節,你覺得哪些地方反映出少年的機智?
6、師:如果說大臣的諫是直諫、力諫,那么少年的諫就是智諫巧諫
齊讀2—————11節,體會少年的機智
你能讀讀吳王的話,讀出恍然大悟的口氣來嗎?
3、現在,你再來看看吳王又是個怎么樣的人呢?(知錯就改)
五、總結課文:
1、小結:
吳王看到楚國過力較弱,想要去攻打楚國,他沒想到其他諸侯國對他虎視眈眈,可算一個沒遠見的人;還聽不進大臣的勸說,可算是個固執的人。然而,一個侍奉他的少年卻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這個少年是怎么做的呢?我們下一堂課繼續學習。
2、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體會螳螂捕蟬的含義
(2)抄寫詞語
(3)理解不堪設想,乘虛而入,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練習用恍然大悟說一句話。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優秀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3、復述課文中的寓言故事。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一、復習
1、同學們,這堂課我們繼續學習螳螂捕蟬(齊讀,板書課題)
2、通過上一堂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吳王要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大臣們的反對。那么,大臣們是怎么認為的呢?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3、可是吳王卻很固執,誰來讀讀吳王的話?
出示: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指名讀。
4、就是這位固執的吳王,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卻——出示“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那么這位少年到底說了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仔細學習課文。
二、精讀感悟
1、請同學們打開課文,迅速瀏覽課文第二部分,看看少年到底說了什么?(少年說了一個故事)
2、交流:少年講了一個故事讓吳王懂得了道理。誰來把這個故事講一講。
出示這個故事
①故事中對于蟬、螳螂、黃雀的動作、神態描寫得非常形象,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抓住相關的詞語體會一下,相信你會深有感受。
②交流:
“蟬”: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從這幾個詞語你能體會到蟬的心情怎樣?練讀
“螳螂”:“拱”、“舉”;螳螂心里怎樣想,練讀體會。
“黃雀”:“伸長”,黃雀心里怎樣想,練讀體會。
③現在,你覺得這個故事有意思嗎?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齊讀)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板書:蟬螳螂黃雀)
那么,蟬、螳螂、黃雀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的禍患又是什么呢?
試著完成表格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4)師小結:其實少年講的這個故事就是著名的寓言故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同學們都知道每個寓言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一個發人深省的道理。那么這個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它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呢?(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看不到身后隱伏著的禍患,是非常危險的!)
(5)我們聽了這個故事都明白了這個道理,那么吳王聽了以后,明白了嗎?
——明白了。
從哪里看出?——恍然大悟。
(出示):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連聲說:“對!對!你講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6)“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吳王一下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引導學生交流
(吳王聽了少年的故事,知道了自己就像是故事中的蟬、螳螂與黃雀一樣,只考慮到眼前的利益,沒有顧及到身后的隱患,如果自己執意攻打楚國的話將會被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那后果將是自己的國家被其他的諸侯國所滅。)
相機請學生上臺板書。(諸侯國——→吳王——→楚國)
3、所以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1)課文學到這兒,同學們,你覺得這個少年是怎樣的一個人?你對這少年產生了怎樣的情感?(佩服)佩服少年的什么?(用一個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道理,主動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
(2)他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細讀課文第二部分,找出相關的詞句細心體會,我相信咱們對他一定會有更深的認識。
交流要求:先把自己所找的語句讀出來,然后說說自己的體會。
“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大臣們的議論,想去勸說吳王。可是吳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辦呢?”
交流:
1、這位少年是一個非常勇敢的人。因為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許別人來勸阻,他還要去勸說,說明他真有勇氣。(勇氣可嘉)
2、從這里還能看出少年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如果不為自己的國家著想,他就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勸說吳王了。(為國分憂、十分愛國)
“第二天清晨,他拿著一只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交流:
1、從這里能看出,少年勸阻吳王的'決心已下,說明他很有勇氣。因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濕了,一連轉了三個早晨,還在等待吳王的到來,可見他的決心確實很大。(堅定決心)
2、露水打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說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轉就是三個早晨,說明他有足夠的耐心;而且他還毫不介意,說明他一心只想勸阻吳王,其他的什么都沒放在心上。(不怕吃苦、大局為重)
3、這位少年拿著彈弓在花園里轉,并不是來打鳥,真正的意圖是要勸說吳王。這說明他已經想好了勸說吳王辦法,他已經胸有成竹了。(胸有成竹)
“吳王問:‘你打著鳥了嗎?’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來了興趣,問:‘什么事啊?’”從這段對話可以看出少年確實是足智多謀。他表面上說是打鳥,好像很悠閑的樣子,我覺得這是他故意不讓吳王發現他的用意,因為前面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不允許別人來勸他。
他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他說“一件挺有意思的事。”這樣,就把吳王給吸引過來了。因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聽,吳王當然不會例外的。(故意賣個關子,把吳王的好奇心給吊起來。而且做得含而不露,確實高明!)
4、指導朗讀:那么,吳王和少年的對話,你覺得應該怎么讀?(課件出示)
根據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小組內讀一讀。
生自由練讀
小組展示
三、人物對比、欣賞少年
1、吳王攻打楚國可能會帶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不堪設想的后果,大臣們和少年都看出來了。,也都進行了勸阻,但前者沒有成功,而后者卻如愿以償。這是為什么呢?
2、少年侍衛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更委婉一些,稱得上是——智勸、巧勸。可見,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智謀。
四、總結課文,拓展延伸
1、回頭來看課文,這位少年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最終使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2、你從中能得到什么收獲呢?聯系生活實際舉例說明。(課件出示)
(從少年身上、吳王身上,從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故事中受到的啟發)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優秀3
一、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三、教學準備
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聽說訓練,指導復述
1、先請同學們聽寫四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每組四個詞,同學們要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四個詞之間有什么聯系。
2、(老師依次念四組詞,每組只念一遍:(1)蟬悠閑自由自在(2)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3)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3、(4)侍奉吳王的少年拿著彈弓瞄準)同學們聽寫得很認真,老師獎勵大家一組詞(學生都開心地笑了):不堪設想隱伏著禍患恍然大悟
4、現在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出示的詞語,自己批閱,全對的打個“☆”。(學生對照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教師將幾位同學的聽寫作業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出來,扼要地評點。)
5、春秋時期,吳王不聽從大臣的勸阻,執意攻打楚國。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靈機一動,對吳王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吳王一聽便打消了伐楚的念頭。這是怎樣一件事呢?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待會兒請你來講這個故事。
6、(老師邊講故事,邊出示圖畫和剛才學生聽寫的五組詞語。)
7、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8、同學們聽得很專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內容都記住了。不過,為了讓大家講得更好,老師還是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圖,自己來練講一遍,盡可能地用上剛才聽寫的幾組詞語。(學生大聲地練講故事。)
9、現在誰愿意來講這個故事?師:(驚喜地)你們聽出些什么來了嗎?
(師:對!用上了“唱歌、吮吸甘露”,故事就更動聽了。看來,你很有文學細胞。師:故事聽完了。誰來評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
10、這個故事就叫——(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二、讀文明理
1、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這個故事勸說吳王的呢?讓同學們打開課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來完整地讀一讀這個故事。(教師讓學生自由練習朗讀)
2、誰想把這個故事讀給大家聽,(指名讀)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想:少年的那句話給吳王的啟示最大。
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這句話為什么能給吳王以啟示呢?(提示:再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誰像螳螂,什么是蟬,什么是黃雀。)
3、師:這句話讓吳王恍然大悟,恍然大悟的意思是(生說)
(出示: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是呀!吳王是個聰明的大王,他明白了
(學生齊讀句子)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后隱伏的禍患。
這就是少年要告訴吳王的一個道理(齊讀)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后隱伏的禍患。
這也是這則寓言故事要告訴人們的一個道理(齊讀)做事不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身后隱伏的禍患。
三、質疑感悟人物形象
1、學到這兒,你還有什么問題?(提的'問題能解決的讓學生自己解決)(老師現在想到這么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
2、師小結:少年表面上是講趣事,實際上是——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3、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那好,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你們覺得應該怎樣演?(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三、演故事
四、拓展
同學們,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五、作業設計
1、課后請同學們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2、你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勸動吳王嗎?請你談談你的想法。
3、再讀讀其他的寓言故事看看從中明白了什么。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優秀】相關文章: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設計02-24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優秀12-28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實錄07-04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實錄07-04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實錄及評析07-04
《螳螂捕蟬》課堂教學實錄范文07-04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06-23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02-26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