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示兒》和《題臨安邸》組詩教學設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么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示兒》和《題臨安邸》組詩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學背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語文實踐活動。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家國情懷”為主題,語文要素是“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在第四單元單元任務群的依托下,本節課通過對《示兒》和《題臨安邸》組讀教學,進行參照閱讀,再加上適時、適度地補充資料,引導學生走進詩歌,感受愛國情懷。
貳
教學目標
1、合作學習,能夠正確理解兩首詩地大概意思。
2.咀嚼和體悟重點字詞的意味,在反復誦讀與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得到心靈的熏陶和滋養。
3.在兩首古詩的參照閱讀中,明了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系,體悟詩人誠摯的愛國情懷。
叁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咀嚼和體悟重點字詞的意味,正確理解兩首詩的意思與情感。
教學難點:
在兩首古詩的參照閱讀中,明了詩與詩之間的內在聯系,體悟詩人誠摯的愛國情懷。
肆
教學過程
一、構劃學習任務群,創設任務情境
1.明確單元學習任務群,對應本課子任務
親愛的同學們,我們年級即將組織“我的中國心”愛國人物故事展播會,我們即將學習的第四單元將為我們提供助力(展示學習任務群),老師對課文材料進行了重組整合,我們將通過學習完成對應任務,這節課,我們將走近詩詞《示兒》《題臨安邸》,聆聽詩人的心聲。
圖片
二、檢查預習通讀釋題
請學生結合注釋思考詩題中透露了什么信息。
明確:《示兒》是寫給兒子看的,是作者臨終前寫的,也就是一封遺書。
《題臨安邸》題:寫;臨安:南宋都城;邸:旅店。
寫在臨安的旅店上的詩,是一首題壁詩。他是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這首詩。
師:請同學們帶著理解再齊讀詩題。
三、朗讀古詩發現共性
過渡:葉嘉瑩先生曾說過聲音中有詩歌一半的生命。接下來就讓我們用朗讀來感受詩歌。誰來嘗試讀?
(一)指名朗讀。
(二)比較感知,發現共性。
1.讀著讀著,有沒有發現兩首詩存在一些相同之處?(詩人朝代、時代背景相同)
2.宋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朝代,課前同學們查找了一些相關資料,說說你了解到了什么?
預設:宋朝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北宋定都河南開封(汴州),南宋定都臨安(杭州)。1127年靖康之恥,金國對北宋虎視眈眈,后來皇帝逃到臨安,就是杭州,南宋王朝貪圖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復失地。
師:兩首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我們再來好好讀讀這兩首詩,體會一下詩人想要傳達的心聲。
四、初識“悲”,不見大同
(一)讀懂“遺言”,知悉詩意
都說《示兒》明白如話,那么陸游臨終前,他對孩子們說了什么?(生解釋詩意,讀懂陸游的自白與臨終的叮囑。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相機指導“元”“但——只是”的意思。)
預設:我本來知道,我死后人間的一切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在舉行家祭的時候,千萬別忘了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父親!
(二)尋找詩眼,感知詩情
在遺言中,陸游用一個字寫盡了自己此刻的心情,是什么?預設:悲。
心愿未成,所以傷悲。再讀讀這首詩,找一找,陸游的什么心愿未達成,讓他臨終前如此之悲?預設:九州沒有統一。
(三)結合資料,感知“悲痛”
1.人生即將走向走點,有這么多遺憾與割舍不下的事情,為什么陸游只悲“不見九州同”呢?九州究竟怎么了?
2.看來,想要讀懂詩人的情感,我們需要資料的幫助。閱讀資料,同桌交流:為什么“不見九州同”讓陸游如此之“悲”?
資料一靖康之恥
這段歷史又被稱為靖康之難,但是更多人稱它為靖康之恥。
還記得三年級時所學的《一幅名揚中外的畫》——北宋畫家張擇端筆下的《清明上河圖》,生動地再現了一個王朝的興盛和一座都城的繁華。大家看——街道縱橫,店鋪林立,人來車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的氣象啊!但是,這一切的一切,從城門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從兩個皇帝淪為金人階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復存在了。(播放金軍攻打汴州的視頻)師:山河破碎,城市蕭條,金兵肆虐,遺民盡淚。
師:同學們請看上面這幅圖片,你觀察到了什么?
預設:
1.人們衣不蔽體,骨瘦如柴。
2.圖片上有很多尸體。
3.看到有孩子抱著大人哭。
師:如果這幅圖片能發出聲音,我們有會聽到什么?
預設:嬰孩的啼哭;老人的呻吟;百姓的哀嚎求救。
總結:哀鴻遍野,百姓們流離失所。國將不國,何以為家啊?
小組討論:結合上面的資料,說一說陸游“悲”的是什么。
預設:陸游悲傷的是北宋滅亡,國家被侵占,人民流離失所,更悲的是國家遭此磨難,南宋朝廷不去收復失地,而在花天酒地。
3.教師總結結合材料體會詩句情感的方法。
小結:在不同類型的資料中,用上篩選(篩選與詩詞主題背景相關的材料)、理解(理解材料內容)、聯結(聯結詩句,感受情感)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結合資料,讀懂詩人情感。正是用了這樣的方法,我們讀懂了陸游的“悲”,他悲的是見不到國家統一,他的悲是為國家、為百姓而心生的悲痛。
4.再次齊讀《示兒》。
五、再識“悲”,歌舞不休
(一)想象畫面,知悉詩意
1.陸游為什么遲遲見不到九州大同呢?該去北方平定中原的王師們此刻在做些什么呢?我們去《題臨安邸》中找答案。
2.指名朗讀《題臨安邸》,3.我們知道,在林生的筆下,那些”游人“一定不只是普通的游人!他們是——皇帝、是權貴,更是陸游寄予厚望的”王師”啊!他們在干什么呢?
預設:逃到臨安的達官貴人們,不去收復中原失地,反而在飲酒作樂,日日買醉,甚至于把杭州當作了以前的汴州。
這些達官貴人們貪圖享樂,你從哪個字可見他們尋歡作樂的狀態?(預設:醉。他們紙醉金迷,他們在大好山河和優美環境中醉生夢死)他們還記得身在水深火熱的百姓嗎?不,他們直把杭州作汴州。(似乎早已忘記了恥辱,忘記了老百姓的苦難和生死)
(二)感知詩情,讀出質問
1.看著這一切的林升此刻心情如何?(憤)
2.正如你們所說,林升目睹這群從戰火紛飛、刀光劍影的汴州一路逃亡到杭州的王師權貴們日日笙歌,夜夜買醉。他是多么的憤怒。他忍不住質問——西湖歌舞幾時休?
3.你會怎么問?指名讀質問————西湖歌舞幾時休?
我們一起指著這些醉生夢死的權貴們問一問——西湖歌舞幾時休?
4.小結:陸游難道不知道王師在做什么嗎?不,不是的。原來,陸游的“悲”里不止“悲痛”,他同林升一樣,還有“悲憤”。
5.再讀《示兒》,讀出悲憤。
六、三識“悲”:抱憾終身
1.陸游的“悲”還有其他的原因嗎?請同學們運用學到的結合資料的方法,完成學習任務。
(1)自學:默讀《示兒》,結合資料,思考陸游還為何而“悲”。
(2)共學:小組討論,補充自己的想法,完善理解。
圖片
2.正如你們所說,“九州大同”這個心愿,陸游一等就是一生。陸游不僅在等待,他自己也一直都在努力——陸游愛國詩作串詩朗讀。
(1)當朝廷向金求和,陸游想要報國無門,他說:
夜視太白收光芒,報國欲死無戰場!——《隴頭水》
陸游一年一年老去,但是他報國之志仍在,他說: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書憤》
又過了幾年,陸游已經是70余歲的老人了。他知道,自己的日子可能不多了。這年秋天,他說,自己這一輩子唯一的憾事,是死前看不到祖國統一:
砥柱河流仙掌日,死前恨不見中原。——《太息》
(2)順勢朗讀《示兒》
體會情感。
這一年,陸游垂垂老矣,他在病榻上寫下自己的遺書——《示兒》,他將自己的一生之悲,一生之盼都凝結在其中,請你代替陸游讀一讀吧!陸游在他彌留之際仍在囑咐兒子若是九州統一了,千萬不要忘記告訴他。(板書:無忘)
(3)總結陸游一生對祖國統一的牽掛。
是啊!其實,何止是這幾句啊!在陸游這一生創作的九千多首詩里——言恢復者十之五六。
——趙翼《甌北詩話》
著名文學研究家、作家錢鍾書先生這樣說——愛國的情緒飽和在陸游的整個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他看到一幅畫馬,碰到幾朵鮮花,聽了一聲雁唳,喝幾杯酒,寫幾行草書,都會惹起報國仇、雪國恥的心事,血液沸騰起來……——錢鍾書《宋詩選注》
3.陸游等到子孫們的消息了嗎?補充資料:后來的南宋,在眾多愛國志士的努力之下,雖然也短暫收回過部分失地,但最終仍在與金兵、蒙古的抗爭中節節敗退,陸游死后69年的公元1279年3月19日,元兵攻入杭州,南宋滅亡,不說九州大同,甚至連“宋”都不復存在。再看《示兒》中的“悲”字,有什么感受?預設:遺憾、不平。
4.原來,陸游的悲,是九州不同的悲痛,是歌舞不休的悲憤,更是永世遺憾的悲壯。
5.讓我們帶著這份情感再次讀響這兩首詩!
七、縱觀古今愛國情延
1.回看兩首古詩,它們有著相同的情感——濃濃的愛國之情。
2.不論是《詩經》中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還是南宋文天祥口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抑或是艾青筆下的“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時代雖在變化,但愛國情懷卻一直根植在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中。
3.總結:今天,結合了多個資料,我們的心與作者貼在了一起,我們的心與作者一起跳動,一起悲,一起憤,一起恨……課后,同學們可以運用這種方法去搜集整理資料,感受清代詩人龔自珍那份拳拳的愛國之心。
4,布置作業:搜集其他詩人的愛國詩篇,感悟詩人的家國情懷。
八、課后反思
兩首詩一起學習對我而言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同學們的配合下,課堂氛圍還不錯,就本課我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結合資料,讓情感有所依托。
長期以來,中國古代文人在文化的繼承和傳揚中認同了特定的意象。正因古詩詞中的意象有其特殊的寓意,在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準確把握這些意象所表達的特定文化心理,才能將詩歌思想情感的理解深入到位。
二、資料補充,讓情感更加飽滿。
語文要素中的結合資料是手段,是載體。單元主題“愛國情懷”是目的,是歸宿,只有更好地結合當時的背景資料,豐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才能很好地把握單元主題,更好地理解詩人的內心情感。
【《示兒》和《題臨安邸》組詩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題臨安邸課后教學反思06-26
題臨安邸課堂實錄07-02
《示兒》教學設計05-17
示兒教學設計12-12
古詩《題臨安邸》及《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教學設計07-03
《示兒》教學設計(15篇)06-04
《示兒》教學設計15篇05-17
古詩《示兒》優質課教學設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