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作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寫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節的作文8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端午節的作文 篇1
離今年的端午節已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了。記得以前,端午節是我除了春節之外最高興和開心的節日。在小時候一年之內只會買兩次新衣服春節和端午節。在端午節那天,我也能和過春節一樣穿上自己新買的衣服,因此在過完春節就特別期待端午的到來。然而,隨著時間不斷的流逝,我漸漸的`覺得端午節已和平常的節日無異。我曾在無數夜晚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今年的端午要回家嗎?要是回家一方面,從此地到南昌進而轉車到家,節假日火車上定是特別的擁擠,加上轉車又不能省下逃票的生活費;另一方面,村上和我一起玩的伙伴大多在外地務工,沒有時間回家,我回家了也是孤零零的一個人,索然無味。要是不回家呢,又覺得不能吃上只有在家里才能遲到的那種蜜棗粽子味。真讓人糾結極致。
回家過端午節,這是我們祖先傳承了幾百年的文化,難道要到我們這交通便捷的時代從此斷了嗎?如今的端午節,少了許多過節的氣氛,不像過去那樣,離家再遠,只要有心回家,定能在端午那天和親戚朋友們坐在同一張圓桌上吃著香噴噴的飯菜。
端午節的作文 篇2
時光流逝,歲月如梭,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來,我想起了媽媽曾經給我講的“端午節”來源的故事,想起了每年我和奶奶一起包粽子的往事,想起了每年端午節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粽子的歡樂場景。
曾經聽媽媽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據說是屈原投汩羅江后百姓們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的習俗。
還記得去年端午節的早上奶奶拿來一大盆蘆葉、淘好的米和淹漬好的肉餡,準備包粽子。首先奶奶用四、五片蘆葉稍稍重疊平放在一起,然后將蘆葉卷成一個圓錐形狀,接著用勺子往里面裝米和肉餡,肉餡在米的中間,再接著把蘆葉折來折去,就像在變魔術一樣,不一會兒一個標準的“三角體”呈現在我的眼前,最后用線扎緊。看著奶奶一個粽子包好后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了五片蘆葉開始有模有樣的做了起來。可是這些蘆葉疊平后,好像故意要跟我作對似的,總是卷不成圓錐狀,不是太大就是太小,急得我滿頭大汗,奶奶來到我身邊奶奶細致耐心的指導,經過幾番折騰,一個奇形怪狀的粽子終于包好了。我接連包了五個粽子,累得氣喘吁吁,我終于學會包粽子。晚上我早早就坐到餐桌旁,廚房飄出陣陣粽子的香味,忽然爸爸從廚房端著熱氣騰騰的粽子出來了,我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感到格外美味可口,爸爸常教育我“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今天豁然開朗。每年端午節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粽子的歡樂場景又出現在我的腦海中。
端午節,一個令我難忘的節日!
端午節的作文 篇3
今天是五月初五,一大早我還在睡覺就聞到一股香味,我連忙起床洗漱完順著香味走到廚房,看到桌子上有好多粽子,不用想,肯定又是媽媽那個巧手包的。
端午節是農歷的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五”通“午”,端午節又名“端五”,另外又稱“端節”,“午日”、重五。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偉大的詩人屈原。相傳在五月初五這天,屈原投汩羅江自盡,人們怕屈原的尸體被咬龍水獸吃了,因而紛紛劃船下江撈救。可是河水很急,早已不見屈原的.身影了,于是人們往江中投飯團,外系五彩繩,雞蛋等食物,讓蛟龍水獸有東西吃,就不會傷害屈原了。漸漸地就流傳著在端午節這天要劃龍舟、包粽子的習俗了。
以前的端午節我沒什么印象,可是今年的端午節,一大早媽媽就準備了一盆香噴噴的粽子,一個個清翠清翠的。粽子的形狀有棱形的、四角形的、有肉粽子、也有八寶粽、還有堿粽等各式各樣的。看上去真不錯。聞著粽子的香味,我饞得直流口水,迫不及待拿了一個粽子,剝開粽葉,哇!里面包了肉,香菇、小蝦米等佐料,味道一定好極了,我三五口就吃完了一個粽子,接著又拿來一個,媽媽告訴我說,粽子雖然好吃,但不能吃太多,吃多了消化不好,叫我吃二三個就可以了,可是味道太好,我覺得吃不夠,呵呵……
我們一家人圍著吃粽子,沉浸在節日的氣氛中。感覺好溫馨。
端午節的作文 篇4
作品描述的是端午節的清晨五月六月一家人按照傳統習俗采集“吉祥如意”的過程,小主人公五月和弟弟六月被母親煮在瓦罐里發酵的甜醅子“香”醒以后,“就呼地一下子從被筒里翻出來”,便開始了一早晨短暫而充實愉快地節日之旅。于是,插楊柳、上供、吃花饃、綁花繩、戴香包、上山采艾(其實還應當有抹雄黃和點高高山)等民俗活動便被抽絲剝繭般地徐徐綻開。童年的端午節便在《吉祥如意》里徜徉。
《吉祥如意》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心靈美升華為語言美,語言美構建了意境美,意境美揭示了生活美、人性美。
由于“美在心里”,所以滿目皆是春風,皆是祥和。“甜醅發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樣”,“不用吃,光聞著就能讓人醉”;“長長的巷道里,散發著柳枝的清香味”;巷道里和山上的霧也是香的,就連跪在雨后“濕漉漉的”地下上供、磕頭,“膝蓋和額頭挨到上面涼津津的,有種讓人骨頭過電的爽”。戴香包,綁花繩,吃花饃饃,采艾,作者都用了濃墨重彩,描繪出了一幅鄉村節日風情畫,讓人在寧靜恬淡中感受熱烈狂歡,在清涼肅穆中體會溫馨祥和,在純樸含蓄中領略雋永莊重﹍﹍而這些感悟,集中表現在以下幾組情節中。
戴香包香包(我們家鄉叫荷包)本來是未過門的準媳婦繡好送給婆家人的,五月還小,沒有訂親,就由娘代替。但為了及早培養“女靠一個巧”,娘就讓還是幼女的五月戴了她的大頂針學做香包,以致因不熟練針扎破了她的小手。香包里裝了棉花,棉花上撒了香料,這樣的香包“既是鼓的,又是香的”,六月為了品味香氣,竟搶奪了姐姐五月的香包盡情地吸息,“鼻孔一下一下張得更大了,窯洞一樣。”他真感覺到“能把鼻子香炸”。香包對于節日里農村的孩子來說顯得太重要了,六月因為看到姐姐的香包而想起自己忘了放在家里的香包,“一下子就崩潰了”,他不顧姐姐的感受,搶奪了她的香包,后來想象到爹給娘往口里吹香氣可能用的是自己的.香包時,斷然要放棄采艾這樣重要的事情回家去取。然而,他隨后卻大大方方地把姐姐的香包送給了女孩子白云。白云接到香包就“有點擔當不起的樣子”。而姐姐五月“胸前沒有了香包一下子暗淡下來,就像是一個被摘掉了花的花桿兒,看上去可憐兮兮的。”
綁花繩端午節孩子在手腕腳腕和脖子上綁了花繩,就“像是布下了百萬雄兵”,蛇蝎就會繞道而行,所以姐弟倆選購花花繩就格外地用心,“每人手里攥著兩角錢,蜜蜂一樣在這兒嗅嗅,那兒聞聞”。他們認為“街的新媳婦最漂亮”,因為它的“一個大胳膊上就戴了那么多的花繩兒”。當他們“手里各拿著五根花繩兒”的時候,“那個美啊,簡直能把人美死。”綁了花花繩的胳膊是神圣的,就是在上山采艾的路上,他們也“不停地把手腕上的花繩亮出來看。”當他們真正遇到蛇時,盡管心里發虛,以致分別在手心和褲管上留下了緊張恐懼的體液,但在整個過程中還是以腕上綁的花繩作為心理防線為自己壯膽。
端午節的作文 篇5
我家鄉的端午節是有非常多講究的。包粽子,粽葉有要求,新鮮的竹葉;碧綠碧綠的;散發著淡淡的清香。端午節的前一天下午一切原料準備到位,潔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里,飽滿的紅豆,花生仁,都早已泡好,或是切好的五花肉塊,都早已用作料淹制好。五月初五的這天早上,勤勞的女主人把糯米炒香,用一些新鮮的粽葉包住糯米,在里面放各種配料,然后用靈巧的雙手左折右疊,再用繩子層層纏繞,非常快一個精致的`粽子便誕生了。包好的粽子放在鍋上蒸,等滿屋飄著粽子香的時候就可以吃了。煮熟了揭開鍋,屋里頓時都彌漫著竹葉和粽子的香氣。
吃完粽子,便來到河堤上觀看龍舟賽。只見碧波蕩漾的河面上,五顏六色的龍舟整裝待發,隊員們個個摩拳擦掌,仿佛勝券在握。而站在岸邊的觀眾比隊員們還要緊張,個個屏息凝視著河面。裁判一聲令下,一艘艘龍舟像離弦的箭一樣,飛一般地向前沖去。頓時,河面上鼓聲震耳欲聾。你們看呀!那些龍舟多么威風呀!像凱旋歸來的勝利者。撓手們分別穿著紅短衣、藍短衣、黃短衣、白短衣、青短衣……頭上綁了塊白布,上面寫了幾個字——“奮斗!奮斗!努力奮斗!戰勝困難!”他們如同軍*一樣威風“加油呀!加油呀!”在人們的吶喊助威聲中,伴著急促的鼓點和響徹云霄的響鑼,龍舟好手們斗志昂揚、奮力揮舟,沖向彼岸。好一副龍舟競渡,百舸爭流的景象。
多么令人難忘的節日啊!一個催人奮進的節日。
端午節的作文 篇6
又是一年端陽到,一年的時間一晃就這樣過來了,歲月的腳步總是那樣匆匆又匆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軌跡卻是沿著各自不同的軌道在運行,有的人來了而有的人卻走了,事物的變化也常常出人意料之外,順心順意的這日子就過的快點,人生不如意者就會渡日如年,不論是前者或后者,都要遵循時光的軌跡,走過自己人生的每一天。
端午于中國人來講是一個傳統而有意義的紀念節日,它是因著古代詩人屈原而延襲至今,雖說若干年過去了,這個節日卻早已成為中國每年一度的慣節,不僅在形勢上,且在原有的物質和氣氛上也遠遠超越了它本來的`意義。就拿粽子來說,原是一個紀念形式的象征,現在卻被商家炒的價格居高不下,前兩天跟女兒去家樂福買粽子,好多個品種價格不一,最昂貴的竟然達到幾百塊一盒,最便宜的也在十五元左右,而那些便宜的粽子每袋只裝了不到十個,且體積又小,估計一斤米都沒用到,可想而知這中間的利潤有多可觀。貴的咱買不起,就買了兩袋便宜的,也算給商家小小的出點血,沒想到女兒的公司第二天又發了一盒,昨天朋友又送我一些,這個端午節也算小小的豐收了,看著這些粽子,心里只有一個轉念,如果沈陽有汨羅江,我一定會前往,去祭拜一下那位投江而去的古詩人,他不但給今天的商家有了一個發財的機會,更讓中國的公民有了吃粽子的這個念想。
南方的端午會有賽龍舟的壯觀場面,不知在北方又有何舉動,直到今天也沒見動靜,只看到超市里買粽子的人排著長龍在付款,看到這樣的陣勢,心里不由發出些許感嘆,期望把古人傳下來的這個節日,能夠不奢華地傳揚下去,以至后人還能真正了解到這個節日的原本意義。
端午節的作文 篇7
今天是農歷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節”。說起“端午節”,我還知道它有另外的幾個名字呢!如“端陽節”、“女兒節”、“詩人節”。你知道它們的來歷嗎?讓我來告訴你。由于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來探望自己的父母親而得名“女兒節”;“詩人節”當然是要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現在知道吧?
早上,我吃過早飯,媽媽和奶奶帶我出去玩。一路上,我嘻嘻哈哈、蹦蹦跳跳地走在前面,別提有多開心。不知怎么的,我發現今天大街上有好多人,他們都買樹枝拿在手里。我很奇怪準備問媽媽,卻發現媽媽和奶奶手里也各拿著一捆樹枝,就連忙跑過去問:“媽媽你們買樹枝干啥?啊!真香!”媽媽笑著說:“傻孩子,這是‘艾枝’。艾枝可以驅蚊子和蒼蠅,還可以避邪呢!我們把艾枝掛在自己家的門上、窗戶上,不是很好嗎?”我點點頭。
中午,我們家的'飯菜有豐盛又香甜,除家常菜外,還有漂亮的三角粽子、雞蛋和鴨蛋,香氣撲鼻。我立刻拿起一個較大的粽子,剝開粽葉,津津有味地吃著白嫩的糯米,好吃極!
爺爺告訴我,端午節吃粽子是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及崇高人格。其實這個我已經知道,嘻嘻……
端午節真快樂,真有趣!又可以學到知識,增長見識。過端午節,真好!
端午節的作文 篇8
小學自己的學習生涯中,發生過許多令我難忘的事情,最讓我難忘的要屬四年級的那次端午節了。
在端午節這一天。家家戶戶都熱熱鬧鬧的。每當到了端午節,人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掛艾草、香袋和在孩子的身上寫“王”字,這是為什么呢?我在網上查了一下。原來這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都城,屈原和一位楚國大夫知道消息后,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最后,他們抱著一塊大石頭跳江了。當地的老百姓知道后,就往里面扔粽子,希望魚兒不吃屈原的`身體,只吃他們扔的粽子。所以就有了吃粽子這個習俗。老百姓到了每年的端午節,都會比賽龍舟,贏了就上岸把粽子扔進江里,所以就有了賽龍舟這個習俗。
那在家門口掛艾草和菖蒲,還有掛香袋和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又是怎么回事?原來是因為古時候沒有蚊香,花露水和紗窗,所以人們就在門口掛艾草、香袋,在孩子身上掛香包可以防止蚊子、蟲子來咬。在孩子身上寫“王”字就是蟲子中的國王,蟲子都不能咬他。喝雄黃酒是為了讓蛇不來咬,就又有這個習俗了。
【端午節的作文】相關文章:
端午節作文:家鄉的端午節06-26
端午節作文:兒時的端午節06-27
端午節作文:美味的端午節06-26
端午節作文 :歡樂的端午節06-26
端午節作文:童年的端午節06-26
端午節作文:民間的端午節06-26
悠悠端午節_端午節作文03-25
端午節過端午節的作文04-20
端午節端午節作文4篇08-12
【精選】端午節端午節作文四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