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傳統文化的征文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征文吧,征文一般都具有意味深長的結尾。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征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傳統文化的征文,歡迎大家分享。
傳統文化的征文1
泱泱大國,上有黃堯舜禹,下至宋元明清。對于歷史學家也許萬言筆墨就能撰寫一部中華史記,但是千百年來真正支撐起中華民族屹立不倒的卻是積淀下來的文化傳承。沒有文化的民族,好比沒有青翠欲滴的春季,百花盛開的夏日,落葉飄零的秋色,大雪紛飛的凜冬。五千年來的文人筆下的是一部歷史,是組成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正因為如此,中華文化才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讀罷《離騷》,聽屈大夫高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跨越千年的傳唱,我被屈先生那種身先士卒的民族氣節所折服。他為中華文化添磚加瓦,弘揚愛國敬業的精神。我為這些組成我們中華文化的人和物所驚嘆,又懷著崇高的向往。
南京六朝古都,玄武湖邊上的古城墻藤葛拂拂,明故宮的遺址仍可尋訪,雞鳴寺的鐘聲依稀能聞,明孝陵的石人石馬巍然端立,秦淮河的流水未曾枯竭,夫子廟的店鋪重又繁密,棲霞山的落葉年年飄落,紫金山的架勢千載不移,去中山陵,靈谷寺的林蔭道,永遠是那樣令人心醉。還有那開封的古塔,廣州的花市,敦煌的莫高窟,這些都能在中華的傳統中找到。作為中國人,我們每人都應去領略它們的風光,都應感受著歷史的滄桑,讓我們明白文化傳承來之不易。我仿佛覺得我們的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脊梁,就像喜馬拉雅山聳入凌霄,屹立不倒。文化是有載體的,凡載體必有記憶做依據,這片我們生活著的土地,流淌著先人的血和淚的土地,我懷著有神往的崇敬去感受著一切,去遍覽名川古剎,山川大河,我想找到他們的足跡,滄桑的足跡,不被風雨磨滅的足跡。
在多元文化的今天,中華文化卻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在這沖擊的洪流中,圣誕節,情人節,家喻戶曉,他們昭示自己的宣言,把這土地當作了另一種信仰的大地,驅除著這片大地的守護神。國人們竟被這羸弱的外來文化弄得紙醉金迷,甚至連文人,學者也有崇拜的心絲。郭沫若先生曾經說過一句話“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想必說的就是這類人吧!外來文化固然值得我們去接受他們。但應是在繼承,發揚中華文化的前提下,融入多元文化進而豐富自己的價值觀和精神觀,沒有任何民族文化是完美的,所以才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之說。中華文化積淀了上下五千年,其博大精深,可想而知想想諸如上類,能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屬中華民族之外,舍我其誰,我們為什么要放棄自己的文化而去無條件的尊敬他人的文化。如果我們還一如既往的盲目下去。當有一天我們忘了自己的文化,這是一個悲涼的民族在輪回盡頭的.吶喊,終有會湮滅在歷史的硝煙中。
我看過史記,讀過列傳,也曾尊崇過諸子百家,這使我深深地認識到每個文化的背后都有英雄的背影烙印在文化的脊背上,組成了一幅中華文化民族的宏偉巨圖,英雄有我們平凡人不曾具有的。即活著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爛。從邁過起跑線的那刻起,我就意識到自己將要一直跑下去,跑到自己忘了停下,忘了自己是誰,但我決不能忘記中華民族的文化,它是我身份的象征,中華兒女的象征。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在我眼中,中華文化就是一首青春的歌謠,唱著永恒的時光。它是我們傳承的象征,它教會我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讓我們明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這些道理。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傳統文化的征文2
每年的正月十五是我們的傳統節——元宵節,這一天也是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又被稱為上元節。
俗話說正月十五鬧元宵,團團圓圓吃湯圓。我家也不例外,一大清早,媽媽就給我們每人煮了一碗由豆沙、芝麻、白糖等餡做成的'糯米湯圓,而且每碗都是六個。我好奇地問到:“媽媽,元宵節為什么要吃湯圓?為什么都是六個?”媽媽笑瞇瞇地說:“這代表我們在新的一年里和和順順,甜甜美美,團團圓圓???”還沒等媽媽說完,我迫不及待地端起碗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哇!真是又香又甜,美味極了!不一會兒,六個湯圓就被我吃的干干凈凈的。
吃完湯圓,媽媽又告訴我,元宵過完代表春節已經過完,所以全國各地都要準備慶元宵活動。在我們古時候人們都要舞龍燈,逛燈會,猜燈謎,但是到了現代已經很少有燈會了,大多演變成放煙花。
晚上,我和爸爸也加入到了放煙花的行列中。你們看一朵朵美麗的煙花騰空而起,把元宵之夜變得五顏六色,絢麗多彩,美不勝收。
這就是我們的傳統節日——快樂的元宵節。
傳統文化的征文3
中國,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國家;一個具有傳統文化的國家;一個具有數億人的國家;
中國歷史傳統文化,經過五千年的時間長河的積累沉淀,已經是非常之多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民間藝術;傳統節日等,但是,我最喜歡的有兩樣,一是節日,二是道德。
節日,這個詞語對我們華夏兒女來說非常熟悉,因為一年四季都有許多的節日、例如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重陽節等。春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因為它是可以讓所有的親人團聚,也是擁有重要意義的節日。春節俗稱過年。每年過年,每家每戶都會吃團年飯,大街上都是人山人海,每個店鋪旁邊都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揚,所有的小朋友都穿上了漂亮的新衣服,大人們的臉上露出幸福的微笑,眼睛里包含著濃濃的關愛之意,這時,在廣場上每個人都會拿出許多的煙花、鞭炮來放。在晚上時,一起沖上深黑的天空,迸發出五顏六色的光彩,猶如彩虹般美麗。好看極了。
到了晚上8點春節聯歡晚會開始了,人們坐在電視前觀看。
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這一天人們會、吃元宵,猜燈謎。還會到公園里觀禮。重陽節,是農歷九月九日,對于這個中國的古老傳統佳節,還讓我想到了一首詩,一首對他鄉兄弟思念的感情詩。那是唐朝時期王維的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當是重陽節時,就會想起王維那種思念他鄉親人、兄弟的情景,讓我也不禁地感傷起來。中國的傳統節日何其之多,每一個都有故事,述說了節日的.來源。每個節日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它闡述了中華民族古人的智慧結晶。但是,現代又有多少人能夠完整的記住這些節日了。
每個人都差不多都覺得中國的節日低俗、無趣,只知道盲目的追求外國的節日。例如圣誕節、愚人節、情人節等,但是在他們心中是不是有想過,自己是不是中國人,是否能忘本�;蛟S在他們心中已經沒有心里的那份堅持,對于中國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堅持,只知道一眛的效仿別人,反而舍棄了對于自己的民族來說重要的東西—文化。當然,不是一定要抵制外國文化,只要我們能夠取其精華,棄其糟耙,為自己所用,這是可以的,能夠讓我們借鑒他人的長處,來彌補己身的不足,讓我們的傳統文化變得更加完美。
道德是一個底線,提醒我們做人的道理。我們人類為什么站在食物鏈頂端,就是我們心中有那份道德。學習爭先雖重要,文明禮貌也要好。學校規定都遵守,見到老師要禮貌。同學之間相友愛,友誼小手鎖的牢愛護動物放心上,樹立新風我做到這是一首文明禮貌歌。
禮貌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它的意義是: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意念和行為,是言談舉止對別人的尊重與友好的體現�,F代社會的各行各業之間都離不開禮貌這個詞語。它代表了一個人的涵養標準,品性等。一個好的禮貌態度,留下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在小時候,父母總是說見到人一定要叫。小時候的我天真爛漫,很聽父母的話,一見到認識的人就會叫個不停,什么叔叔阿姨啊,姑父姑母啊。
現在的我已經是一個高二的學生了,現在的我已經變得不愛叫人了。只有在父母的逼迫下才會開口叫人,一般的時候也就會見到熟人才叫一聲,這還是老媽一直在我耳邊嘮叨的緣故,這是禮貌問題。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在學校老師教導我們要守禮貌懂知識,見到老師要問好,遇到熟人也要打招呼,要做一個乖孩子。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名學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墒乾F在的我,總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大人了,嘴邊一直掛著叔叔、阿姨什么的,會被我自己得朋友、同學笑話,會覺得自己仍然是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子。這也是現代社會上青少年的通病。中國現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各種商品日益更新。但是,很多東西已經在人們的心中失去。
但是,有好就有壞,人也有好人,比如說:“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兩彈一星鄧稼先”這些都是中國人的榜樣。為什么他們都會被很多的人牢記,就是因為他們心中有對祖國的熱愛和心中的堅持。正是因為這份心他們能夠做出讓人敬佩的事,克服困難取得成功。
從他們的身心上我學習到了一些十分可貴的東西—謙虛、待人友善,更是有著自己的道德底線。時刻要求自己做到心中的最好。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多,但是禮貌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具備的,它代表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國民精神,代表了中國人的自豪!
禮貌不用花錢,卻能贏得一切,禮貌能使有禮貌的人喜悅,也是那些受人禮貌相待的人喜悅!讓我們行動起來,做一個有禮貌的人,來繼續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
傳統文化的征文4
過年啦!過年啦!新的一年就到了,辭舊迎新,我最喜歡這個喜慶的節日——春節。
大年三十這一天,我又忙又累又開心。早上起來,聽見鳥兒在窗外唱著歌,翩翩起舞,自由自在快樂著。我和爸爸準備把屋子大掃除,我們首先把每個房子打掃一遍,清理得干干凈凈,我們在衣柜清理了很多舊衣服,爸爸問我說:“這些衣服怎樣處理呢?”我想了想說:“爸爸,我在電視上看到,有很多山區小朋友,連衣服也穿不上,不如我們把這些衣服整理好,捐給他們吧�!卑职珠_心地笑了笑說:“很好的注意哦�!庇谑俏覀兙桶雅f衣服整整齊齊收拾好。房間清潔完畢以后,我們接下來一鼓作氣把廚房、客廳、飯廳、衛生間等打掃的干干凈凈,非常整齊美觀,好像給房子穿上了一件嶄新的衣服。
下午,爸爸買了很多對聯、揮春回來,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項活動,爸爸說:“我先現在開始,用一個小時完成吧。”我聽了以后跺了跺腳,開心地跳了起來說:“保證完成任務�!蔽矣眯倪x了三張揮春,分別是學習進步、恭賀新禧、龍馬精神,我拿起雙面膠,小心翼翼地貼在揮春上,貼好馬上跑去我的房間門口,門框實在太高了,無論我怎樣跳,也摸不到,于是我想了一個辦法,找來一張凳子,我快速爬了上去,好像猴子一樣靈活,站到高高的凳子上,多么威武啊,經過一番的努力,終于完成了任務,整個屋子里充滿了過年喜慶的節日氣氛。
晚上,我就和爸爸、媽媽去逛花街,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花朵種類多種多樣,有紅的玫瑰、紫的蘭花、黃的菊花,百花爭艷,美麗極了。我和爸爸細心挑選了一盤紫羅蘭,大紫大紅,襯托著新年的喜悅氣氛。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祝福大家新年好�!痹缟掀饋砭臀揖统@首歌,心情特別開心。我換上新衣服、新鞋子,跟爸爸、媽媽去拜年了。來到他們面前說:“爸爸、媽媽新年快樂,祝您新的'一年身體健康�!卑职謰寢屄犃艘院�,心里樂開了花,面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他們順手遞給我兩個大紅包,我開心地拍了拍手,高興地跳了起來。
春節這傳統的節日,非常熱鬧、非常喜慶、我非常喜歡。
傳統文化的征文5
我國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中,書法藝術是我最感興趣的傳統文化。
我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歷史悠久,也是我國最引以為自豪的文化瑰寶之一。書法大體可分為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五種,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我從小就認識了幾位藝術家,比如,書法家潘杰和畫家蔣耀輝。我很崇拜他們,他們還送我一些毛筆、宣紙,蔣耀輝伯伯還精心給我刻了一枚篆章。
我的爸爸媽媽都喜歡書法。我家的書房里擺放著一個硯臺和許多毛筆,只要有空,爸爸媽媽都會練習一會兒。爸爸最喜歡臨寫“柳體”。媽媽最喜歡臨寫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媽媽告訴我這是天下第一行書,與我們語文課本中學過的《清明上河圖》一起被稱為“書畫雙絕”。著名書法家丁夢周爺爺還專門為我爸爸媽媽題寫了一首《白梅》。有時爸爸媽媽還教我寫,要我從楷書寫起。一開始,毛筆在我手中一點也“不聽話”,寫出來的字也東倒西歪,難看極了,爸爸媽媽就鼓勵我堅持下去。當我寫得好的時候,他們就為我鼓掌加油。漸漸地,我寫的字也有了進步!
今后,我要好好學習,努力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傳統文化的征文6
當英語狂潮在中國大陸掀起的時候,當大街小巷都充斥著DJ舞曲旋律的時候,當我們的傳統節日被大眾忽略、遺忘的時候,我們是否知道,自己正在與傳統文化漸行漸遠?掩卷沉思,一個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夢在我的腦海中漸漸清晰,我夢想有一天,全國人民能攜起手來共同捍衛我們的傳統文化。
捍衛傳統文化需要全民參與,一起用行動來實現。
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二十四史的古老文化已經被遺忘在時代的角落里太久太久�,F在應是他們重新看見陽光的時刻了。只要我們在閑暇之余多看看那些精髓書籍,少看一些八卦新聞,于此之中提高我們的傳統文化素養,那么我們的傳統文化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傳承。
捍衛傳統文化需要將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讓傳統文化散發出新的生機。
傳統音樂與現代元素相結合也許是傳統文化新的.出路吧。這其中,以周杰倫的歌曲最為突出。《發如雪》中的古箏,《東風破》中的琵琶、二胡,《我的地盤》中的京劇,《蘭亭序》中對中國書法的贊嘆。
捍衛傳統文化需要教育部門大力推行傳統文化教育,讓傳統文化活在大眾心底。
我有一個中國夢,夢想捍衛中國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代。
傳統文化的征文7
上周日,(11月22日)我們267班第1、2小組在家長的陪同下來到了孝義巿木偶劇團,通過實地考查、采訪老師、觀看演出,來了一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零距離接觸,真是大開眼界,收獲頗豐。
我們一群人興致勃勃地來到了木偶展演廳,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那些栩栩如生的木偶造型,有手拿金箍棒的孫悟空,有肥頭大耳的豬八戒,有扛著鐵耙的沙和尚,還有身穿彩色衣裙的仙女,以及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小木偶人,真是造型千姿百態,個個活靈活現。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侯建川老爺爺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他還詳細地給我們講解了木偶的四大種類,有提線木偶、仗頭木偶、布袋木偶和鐵線木偶。爺爺講完后,戲團幾位老師舉起了小木偶給我們表演了幾段小戲,他們精湛的演技贏得了臺下同學和家長們的嘖嘖稱贊和陣陣掌聲。我們還與木偶大師以及他的一些木偶作品進行了拍照留念,在一遍遍地欣賞中,我還真對那些木偶作品愛不釋手了,真佩服他們的聰明才智,竟然賦予了那些呆板的木頭人以生的氣息,詮釋了人間的喜怒哀樂。參觀結束后我們一起來到同學楊鴻橋的家里,家長們你一言我一語合作編了《夸夸家鄉的`木偶戲》三句半,在一遍遍的彩拍中,屋子里充滿了歡聲笑語。
走進傳統文化的實踐活動讓我受益匪淺,在活動中我們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也加深了對木偶這一孝義傳統文化的深刻認識。通過活動我深深地愛上了這項傳統文化,也希望它能被后人繼承和弘揚下去。
傳統文化的征文8
這個星期,我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感興趣,包括傳統節日、民間藝術等。在我收集的資料中,我發現了許多有關傳統節日的信息,因為節日是家人團聚的重要時刻,所以我對此格外喜愛。
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重陽節······春節是農歷正月初一,俗稱“過年”。每年過年,每家每戶都會吃團年飯,街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彩旗飄揚。孩子們穿上了新衣服,家長們笑逐顏開。人們購買了煙花爆竹,晚上放煙花,慶祝新年的到來。晚上8點,春節聯歡晚會開始,家人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春節過后,迎來了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在農歷正月十五,這一天人們吃湯圓,猜燈謎,還會到公園賞燈。重陽節是農歷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節日之一。重陽節又稱“老人節”,人們會登高賞秋,祭祖祈福,表達對老人的'敬重之情。
“重九節”。這一天,人們登高賞菊,佩茱萸,攜美酒登山。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我最喜歡春節。每逢春節,家家戶戶貼春聯,穿新衣,包餃子,還有爺爺奶奶給我壓歲錢,我們家還會把我寫的春聯貼在門上。記得有一次過年,爸爸買了煙花,在我家樓下放了起來。只聽“咚咚”幾聲,一束束煙花飛上天空,真是美極了!各種煙花在夜空中綻放,有的像一條巨龍騰空而起,在空中搖擺擺尾,有的像一顆子彈直沖云霄,還有的像一朵花苞,在夜空中怒放。春節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講吧!
傳說中,古時候有一種叫“歲”的怪獸,它長著獠牙,尖銳的角,兇猛異常�!皻q”長年潛伏在深海之中,每當新年來臨的夜晚,怪獸便會爬上岸,前往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襲擊。村民們早已知曉怪獸的到來,他們緊鎖大門,卻始終無法阻止“歲”的入侵。怪獸會偷吃村民的食物,傷害人畜,村民們都對此深感恐懼。
這一年的除夕,人們正準備避難。這時,一位仙翁走過來,他告訴村民“年”怕紅色和響聲,人們聽了連忙準備了紅對聯貼在門上。晚上,“年”又來了,它一見紅色,聽到鑼鼓聲陣陣,嚇得趕緊逃跑了。從此以后每逢過新年家家戶戶都貼春聯、貼年畫、放鞭炮,這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還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中國的傳統文化光輝燦爛,我們要認真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征文9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它包括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典哲學、中國古典史學、國畫、書法、篆刻、對聯、中國古典音樂、中國古典園林、中國古代建筑、中國古代科技、中國古代工程、中國古典雕塑、陶瓷、絲綢、酒、茶、中國功夫、中國手工藝品、中國民俗、中國菜、中國古典醫學等等。
中國的傳統文化更是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作為我們新一代要加強學習,大力弘揚中國的這些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征文10
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布老虎、香包包和剪紙。現在,我把最熟悉的告訴你吧!
我最熟悉的'是“貼門神”了。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皇帝,每天夜里睡覺的時候,都能聽見“咿咿呀呀”的叫聲,皇帝感覺很恐懼,每天夜里都不敢睡覺,長時間休息不好,皇帝生病了。后來皇帝讓兩名大將在門口守著,終于,“咿咿呀呀”的聲音沒有了,皇帝也平靜了許多,也安心地睡著了,但是,大將們站在門口的時間太長了,他們感覺很疲倦,后來,人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畫兩張和他們一模一樣的人貼在門上。這就是“貼門神”的來歷,每逢過年,人們都要“貼門神”,驅走惡魔,保護家人平安。
今年過年,我去天津過新年,我發現:人們的門口就貼著門神,有的貼著尉遲敬德和秦瓊,守衛著門口,樣子十分兇猛;有的貼著關羽和張飛,站在大門兩側,揮著槍和刀真像活了一樣。還有的貼著神荼和郁壘,身上穿著黃金甲,威風凜凜。所有的人都栩栩如生。
中國的傳統文化真豐富��!過大年的時候,你家貼門神了嗎?
傳統文化的征文11
中華傳統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寶庫,我奶奶的針線包為我打開了這座寶庫的一扇門�,F在我就介紹一種我最喜歡的傳統文化吧!
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奶奶就開始為我們一家人織花鞋墊,織鞋墊的由來,是來自一首詩,詩的名字叫“游子吟”,里頭的慈母為了讓兒子在外思念家鄉,為了兒子認真地縫補衣服……這首詩表達了母親很認真地、一針一線地給孩子織衣服,希望他早日歸來的意思。
這花鞋墊是奶奶一針一線地認真繡出來的,很漂亮,上面有一只可愛的小兔子,“希望我像兔子一樣開心快樂”,下面有一個漂亮的花瓶,“希望我生活得平平安安”,鞋墊顏色鮮艷,色彩豐富,非常發看。奶奶下午沒事的時候,就帶上花鏡,拿起布,拿針線和剪刀,認真地在太陽底下繡起鞋墊來。奶奶給我繡了一雙鞋墊,我就把它放在我的`小屋里,每天當我寫完作業時,我就拿起它,左看看,右看看,自言自語地說:“真漂亮啊!”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就像一條大海,我要在這條大海中游來游去,繼續觀察身邊的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的征文12
婚嫁習俗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們不能隨著時代的步伐就忘記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習俗。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黨員干部作為“領頭羊”就必須要以身作則,為人表率,全面系統的學習傳統文化及習俗,從中汲取營養,加強自我修養,重修傳統道德觀。筆者認為,黨員干部帶頭做優秀傳統“踐行者”,有利于在更大范圍內形成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繼而讓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展現出更大的魅力。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來賴以生存的沃土,更是讓我們黨凝心聚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支撐。常山縣推行這“八項要求”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呼喚,通過此種形式,還可以團結干群關系,營造良好的干事氛圍,讓中華傳統文化煥發出更強大的生命力。
創新一直路上,文化更是不例外,常山縣取傳統文化之精華,除去婚喪糟粕文化,結合實踐提出移風易俗“八項規定”,很好的將傳統與時代進行結合,讓黨員干部帶頭行動,提前實踐,帶動群眾積極參與。雖然我們支持優秀文化推而之,但是利用“強推” 的方式要求百姓得到的效果不會盡如人意,甚至會讓百姓心生反感,所以,只要將優秀傳統文化的“金字招牌”打響,百姓自然就可以“心領神會”。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是中華民族團結奮進的重要力量,更是我們黨用好權、執好政的精神脊梁。因此,廣大黨員干部要積極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通過學習和借鑒來讓中國傳統文化走得更遠、更好。
傳統文化的征文13
在過年的時候,我們要放爆竹、貼窗花、掙壓歲錢、吃餃子、聽年的故事。其中,我最喜歡聽年的故事。關于年的故事有很多種,我最喜歡其中的兩種。
一種是說年是一群非常兇猛的動物,它們聚在一起,一出動,多則上千只,少則幾百只。每到寒冬,年就出來覓食,走到哪里,哪里的人和各種動物就要遭殃。據說,一群年一次可吃上百只虎豹熊和幾十個人。
一到冬天,人們都得集中起來和年作斗爭。在和年的斗爭過程中,人們逐漸發現年雖兇惡殘暴,但它最怕火,一見火光就拼命逃跑。因此人們一旦發現年群來犯,就迅速點燃火把,手持武器吶喊助威,直到把年全部趕走。
另外一種傳說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深居海底的怪獸叫年,它的頭上長著一對尖尖的角,非常兇猛。到了除夕這只叫年的怪獸就會爬上岸傷害人命,因此到了除夕,大家都逃到深山里。
這一年,從村外來了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老人告訴大家,年有三怕,第一它怕紅色,第二它怕響聲,第三它怕火光。因此當過年的時候,人們都要放爆竹、貼窗花、開燈過夜。
年的故事很吸引人,過年的習俗豐富多彩,我喜歡過年! 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征文(篇8)
各位老師、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二年十一班的郭嘉淇同學。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浸潤傳統文化,你我共同成長》。在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在“十。一“放假期間親身走進傳統文化課堂,感受了它第一次帶給我心靈的震撼。下面就請大家和我一起聆聽傳統文化的魅力……。
可以說今年的十一長假,對于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假期,也是一個意義非同尋常的假期,這一次媽媽沒有帶我去旅游,而是在十月二日這一天,我們共同踏上了去長春的火車,媽媽帶我去參加一個由吉林省家庭教育促進會舉辦的“浸潤傳統文化,你我共同成長”親子歷練營活動,一路上,我對這次活動充滿了期待和猜測,一個半小時的路程后我們乘了輕軌,最終我們來到了歷練營的活動場所好漢坡度假村。
第一件事就是分營房,這是我第一次和媽媽分開,自己照顧自己,雖然有些害怕和擔心,但心里還是有一點點小小的竊喜,心想終于脫離了媽媽的魔爪了。雖然環境看起來很好,但是實際上這個時候沒有取暖,屋子里的冷無法形容,尤其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整個人都蜷縮在了被窩里,四面透著風,第一次感受到這種環境,想起媽媽平時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照顧。心生一絲歉意,平時生活在那么好的環境中還不知道珍惜。
到了吃晚飯的時候,餐桌上沒有了平時的大魚大肉,只有兩道菜分別是白菜豆腐湯和茄子土豆,這也讓我第一次體會到了環境的變化帶給我心里的思考,我應該更加珍惜爸爸媽媽們給我創造的幸福生活。
到了晚上我們上了一堂傳統文化課,老師帶著我們研讀了《弟子規》和一些傳統禮儀,邊游戲邊學習,活動在活躍的氛圍中進行到了八點半,但我全然不知道累,反而更加喜歡這種氛圍,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傳統文化的學習之中...... 第二天,隨著一聲號響,該起床了,我睜開眼睛一看才五點,我還是第一次起這么早,起來跑步和做操,鍛煉之后感覺真的神清氣爽,這也是我在家從來沒有體驗過的,美好的清晨都是在睡懶覺中浪費掉了。
白天一整天的課程都是老師在講,講孝道、講禮儀、講親子、課程非常精彩,我非常喜歡他們那富有哲理的語言,對比生活中的我真是該改掉的毛病太多太多。自己在對待父母、對待學習等等方面做的都太不合格。給我最大的觸動就是我應該珍惜現在的`好生活,感恩父母和老師對我的養育和教導,努力使自己成為對祖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如今我們中國,在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繁榮背后,然而在奔跑著追趕西方的路上,我們也時常察覺和嘆息:一些原本屬于我們的珍貴的東西,不知什么時候被弄丟了,甚至已不能清楚的描繪它的本來面貌,這種東西就叫做傳統文化。
為了我國的發展,傳統的精華不能丟,優秀的文化不能丟,優良的傳統更應繼承。
傳統文化的征文14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國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都積淀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華。
中國傳統節日很多,比如說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除夕等。中國的過節方式也很有韻味:除夕、春節就是過年,我們要祭祖,吃團圓飯,貼窗花,掛燈籠;元宵吃湯圓看花燈到處團團圓圓
為過年劃上圓滿的句號;清明要懷念和追思故去的親人,要上墳祭祖踏青;端午包粽子賽龍舟,孩子們是要穿新衣的;七夕是女子的節日 有乞巧的習俗,因為牛郎織女的傳說,現在已經成為中國情人們的節日;重陽要和親友一起登高,因重陽九九之數又成為老年人的節日;冬至在農耕社會是個大節氣,大家在冬日剛來時終于可以歇下來慶祝一下豐收了。
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這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因而我們要過好我們的中國節。
首先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教育。一是政府和宣傳部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立法機關要將所有的傳統節日都應列入國家法定假日。二是要挖掘文化內涵,加強傳統文化宣傳與教育,我國傳統節日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宏揚.要想讓民族文化資源鮮活永恒,還必須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礎上,尋找孕育內在驅動力的平臺——教化——國家層面的國民教育和微觀層面的個人修行。三是傳媒應該有系統地宣傳和普及民俗文化,通過我們的傳媒,把即將消失的`東西趕快搶救、拍攝,對還在傳承的東西要細心報道、加以引導,這些都是我們傳媒應該做的事情.特別是絡化的時代.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有體系化的進行宣傳.首先要介紹傳統民俗文化,然后請嘉賓來講,有研究的人來講,另外就是到下面去采風,去了解普通民眾的生活和感情,這樣才能從點到面鮮活地把傳統知識宣傳給年輕人.
二、提高節日文化質量。要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不斷豐富節日文化活動內容,創造新穎的活動形式,拋棄陳舊、單調、落后的活動;同時要堅持以人為本,增加節日文化內涵,突出個性化特點,賦于傳統節日文化更多的現代意識和時代氣息,增強節日文化對年輕人的吸引力。
三、要認真處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既要看到西方文化進入中國的必然性,又要研究西方文化沖擊和傷害中華文化的應對措施。對西方節日文化的認識要自覺,不能盲目,要分清良莠,去蕪存菁,不能一概吸納,也不要一概排斥。要將西方節日文化中的文明的、適合中國國情、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東西吸納進來,充實到我國傳統節日文化中,兼容東西方文化,發展中華文化,做到中西結合,共存共融,促進中華節日文化的健康發展。同時也要將不斷發展的中華節日文化推向世界,進一步豐富海外華人同胞的節日生活,以喚起他們思親念鄉之情,寄托中華民族情感。
四、年輕人應重新去認識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我們年輕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各種方式重新去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七夕這個節日有些地方還在過,有的保存得還很好,我們民間還保存了很多東西,我們不要盲目地拋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回過頭往后看一看,看看我們的傳統的東西,特別是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至少通過傳統文化應該知道我們的前輩、祖先是怎么思考的,在每一階段是過著什么樣的生活,這種社會正是發展到我們今天的社會,它又有一些什么新的變化和發展.
節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寶,每個民族都有其傳承的節日,這是民族凝聚力的維系。我們要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堅定中國文化自信,汲取中國文化智慧,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傳統文化的征文15
領悟中華傳統文化 感悟中華民族精神 在第二屆校園國學文化宣傳月上的致辭
文化是引導社會進步的羅盤,文化是張揚真善美的旗幟。教育需要吸納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和文化精華。校園活動是育人的重要載體。創造富有教育價值的校園活動需要先進文化的引領;需要優秀文化元素的移植;需要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為此,我校以創辦“文化宣傳月”為形式,組織開展校園活動。通過詮釋各類文化的內涵,提取各類文化的精華,通過各種認知活動、實踐活動,使文化的光輝照耀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使我們的校園高唱生命的樂曲,綻放道德的光輝。
在綿亙數千年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貫穿著一種非同凡響的精神內質;在我國廣袤的領土上無論何人,在其身上都顯示出一種共同的,與社會生活相融合,且互相影響的文化精神。這共同的'文化精神就是——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當前,我們既要洋為中用,接受“西學”——學習西方工業文化和科技知識,更要古為今用,傳承“國學”——吸納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思想之精髓。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崇尚和平是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中華民族精神之靈魂。今天,我們舉辦“國學”文化宣傳月,就是要我們同學們領悟中華傳統文化之思想,感悟中華民族精神之精華。并且,使之成為我們每位同學的思想的源泉和行為的準則。
讓我們每一個同學不僅有知識,更有文化;不僅有技能,更有思想,是我們的教育理想,更是我們不懈追求的教育目標。 最后衷心祝愿這次國學文化宣傳月系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謝謝!
【傳統文化的征文】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征文11-03
傳統文化的征文05-16
關于傳統文化征文06-30
弘揚傳統文化征文07-12
[優秀]傳統文化的征文05-18
傳統文化的征文(合集)05-18
傳統文化節征文07-02
我眼中的傳統文化征文07-06
我身邊的傳統文化征文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