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有感4篇【集合】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有感1
蘇霍姆林斯基—著名的教育學家,他擁有深厚的學養,扎實的教育實踐,并且他以超乎尋常的勤奮,把一切教育思考記錄了下來。這幾方面使得蘇霍姆林斯基成為一座活的教育寶庫,人們在這座寶庫里,可以聆聽到許多膾炙人口的有益教誨;可以汲取到許多用來豐富和指導自己工作的理論和經驗。身為教師的我就經常研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學》,我選了其中兩段著名的話,來談談我讀書的心得。
一、教學和教育的技巧和藝術就在于,要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就是說,在學習中,無論就腦力勞動的內容,還是就所需的時間來說,都應當采取個別對待的態度。
因此,我意識到為何班級中會出現一些不完成作業以及抄襲的情況。因為我的作業布置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對待:由于原有基礎情況的不同,有些同學無論如何努力,都不可能勝過其他同學,所以他們想要獲得尊嚴感或者逃避懲罰,他們就會索性放棄或以抄襲來獲得高分。
老師們應當意識到,作業的布置應當有所區分:一些同學布置兩三道甚至四道應用題,而給另一些同學只布置一道;一些同學做的是比較復雜的應用題,另一些同學做的是比較簡單的;一些同學完成的是完成語言的創造性作業,另一些同學則在學習文藝作品的片段。這樣,所有的學生都在前進——有的人快一點,另一些人慢一些。但是他們都在此過程中看見了自己的勞動和努力,學習給他們帶來了精神上的滿足和快樂,他可以坦率地對老師說:某某地方我掌握了,但是某某地方我還有所欠缺,他的態度是積極的,他的良心是純潔的,他不可能去抄襲別人的作業。
二、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于發現并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壯大,最后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
在蘇霍姆林斯基的心中,是沒有一個差學生,沒有一個教不會的學生的,每個孩子的心靈都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田地,而教師的責任就是發現并扶正學生心靈土壤的每一個幼苗,讓他們茁壯的成長。蘇霍姆林斯基尊重、信任學生,尤其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并指出他們是脆弱的,要小心地像對待一朵玫瑰花上顫動欲墜的露珠,要培養自尊心,只能用溫柔細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允許采用粗暴的、強有力的憑意志的手段的的。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聰明才智在于,是孩子們把教師的意圖當做自己的意圖提出來并加以實施,一個真正的教育能手永遠也不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是一個發號施令的人。在他的眼里,上課、評分不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活動領域,真正的教育者意味著奉獻——奉獻愛心,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
我也有同感。我們的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可避免地受經驗的影響,特別是對特殊學生。我們應該把學生看成一個完整的人,每個學生都有缺點,但優點還是占大多數的,作為教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要引導學生不斷的發揚優點,摒棄缺點,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會越來越健康成長。
在這本書中,令人稱贊的、熠熠生輝的理論和膾炙人口的、語言雋永的佳句,比比皆是,從中可以領略和品味到蘇霍姆利斯基那些教誨的品位高尚和育人律己名言的內蘊豐富。這些名言佳句將永遠激勵、指引著我,讓我在教師的崗位上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貼近學生的心靈,最大限度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每一個孩子都能茁壯成長!
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有感2
抱著提高自身教育素養的態度,開啟了蘇霍姆林斯基《家長教育學》的閱讀之旅。本書的文字類似一種談話,是在同父母們進行談話,與兒子、女兒們進行談話,通過列舉很多真實的、通俗易懂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了為人父母這一工作的復雜性。
書中提到“育人,培育自己的子女,是公民頭等重要的社會活動,是公民的責任。”這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是的,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每個家庭都把孩子的教育問題當做頭等大事,尤其是把學習成績當做重中之重,從而忽略了“培育”一詞的真正含義。
蘇霍姆林基認為,“培育”一詞除了包含學習方面,更重要的還有人格、道德、勞動等方面的培養。
突然意識到我作為媽媽,也曾一度荒唐的'把成績作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眼睛里看不到孩子其他的優點,我被分數蒙住了眼睛,錯失了很多美好的親子時光,也給孩子造成了很多困惑甚至是傷害。孩子一度認為我這個做媽媽的非常嚴厲,一點不愛她,母女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
現在想來,我帶著偏見來看孩子,孩子當然感知得到,潛意識產生本能排斥。所以當我指出孩子不足之處的時候,孩子總是不接受,也不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不吭聲,就是一聲不吭。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我總是大發雷霆,結果適得其反。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親子關系自然惡化。
我們常常認為是孩子不聽話,卻從來沒有反思過我們自己教育的角度是否有問題。
今后,我要做出改變,努力放大孩子除學習以外的優秀品質。
書中還有一句觸動我心靈的一句話“愛他人只有用愛去培育,如同火焰只有用火去點燃一樣”。我在想,我培育孩子的時候,有沒有真正的帶著一顆愛孩子的心呢?這個愛不是“溺愛”,不是“偏愛”,不是“有條件的愛”。
我沒有做到,很慚愧!我總是以“愛”的名義去要求孩子,而沒有用愛去培育。
最后,用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話自勉“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為物理學家、化學家,但是所有的人都會成為父親、母親、丈夫、妻子”。只有每一個人成為合格的父母,我們的孩子才會生活開心、學習進步、工作順心,真正的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有感3
作為一名基礎教育工作者,我需要經常性翻閱教育類書籍,最近在看的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細閱讀了這本書后,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鑒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下面就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是帶著求知欲去學習的。同時,他們的性格中保有樂觀主義,因而愿意去接受很多新事物、新知識,也愿意去嘗試很多新體驗。然而,許多老師把學生的一些求知表現視作無理取鬧,一味地責備和“糾正”他們的行為;而對于一些所謂“常識”的知識,老師把它們當作學生理應知道的知識,而不加以細心的講解,學生記不住或答不出相關問題的時候就只是指責。在這些老師眼里,這樣做會使學生會更加地努力學習,更加努力地表現;然而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樣會扼殺學生的樂觀主義精神,讓他們漸漸對指責漠不關心,更可悲的是,這樣做還會讓學生對知識產生厭惡心理,不愿意去接受新知,這對于他們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
我對這部分感觸較深,這與我實際的教學經歷不無關系。在教學《為人民服務》這篇議論文時,學生一開始對于文中說理性的.闡述并不感興趣,甚至課堂上出現不少走神、打瞌睡的情況。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原本也打算通過一番嚴厲的說辭,讓他們認真聽課做筆記,但我轉念一想:這樣的方式一旦使用,有可能會使學生對聽講產生不耐煩的心理,而我就必須再次使用同樣的方式維持課堂的順利進行,這樣不僅浪費時間,對于學生接受、理解知識也不見得有好處。同時我也注意到,他們有時會對我講的一些補充性的歷史背景表達自己的看法,說明他們對課堂內容仍然抱有好奇心。我抓住這一點,在后來的課堂中不時就他們表達的看法和提出的問題進行拓展延伸,這樣一來他們的興趣被提起來了,課堂就開始顯得活躍。雖然他們的筆記還是需要我的督促才能完成,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對知識的求取態度。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之后,我對這部分實踐更具有信心:課堂管理有時不是通過整肅紀律來實現;將自己的課程教學形式和內容進行調整,充分利用學生的樂觀精神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一種有效、甚至是更根本的課堂管理方式。
就教育學生而言,蘇霍姆林斯基還對教師提出:讓學生體會到他和老師不是冷冰冰的師生關系,老師在他面前應該展現出活生生的人格;但同時老師要學會控制自己對學生的失望和挫敗感,不讓這種情緒顯露出來。我認為這一點對于所有老師來說都是一種點醒。雖然老師也是普通人,有自己各種各樣的情緒,但教師這份職業決定了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情緒,都會影響到他的學生。我們無法揣測我們的一言一行會對學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但正因為如此,我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就應該更加謹慎。如若讓學生覺察到了老師對自己的厭惡和不滿,學生或可能是更加自卑,或可能是對老師產生同樣的厭惡的心理,這些對于師生關系都是不利的。學生的行為不正時,我們更應該就行為本身進行評判,讓學生理解這種行為的后果;而不應該將其過于牽涉到學生的人格品行問題,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極度的傷害。
人說“三思而后行”,作為能影響學生的教師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還有很多很多,正所謂“學無止境,教誨無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自我,以滿足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需求。
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有感4
蘇霍姆林斯基作為一代教育名家,用32年時間思考教育這個大話題,所得出的成果影響可謂深遠。后人對其教育思想理念也進行了多方面的解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就是其中一部。未來得及捧讀全篇,但僅是閱讀“教師發展”一章,就有許多收獲。其中獲益最多的就是蘇霍姆林斯基對于學生求知心態的把握以及對教師做出的要求。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是帶著求知欲去學習的。同時,他們的性格中保有樂觀主義,因而愿意去接受很多新事物、新知識,也愿意去嘗試很多新體驗。然而,許多老師把學生的一些求知表現視作無理取鬧,一味地責備和“糾正”他們的行為;而對于一些所謂“常識”的知識,老師把它們當作學生理應知道的知識,而不加以細心的講解,學生記不住或答不出相關問題的時候就只是指責。在這些老師眼里,這樣做會使學生會更加地努力學習,更加努力地表現;然而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這樣會扼殺學生的樂觀主義精神,讓他們漸漸對指責漠不關心,更可悲的是,這樣做還會讓學生對知識產生厭惡心理,不愿意去接受新知,這對于他們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
我對這部分感觸較深,這與我實際的教學經歷不無關系。在我給低年級書院的學生講授人文知識的時候,他們一開始對于人文知識,尤其是宗教這一方面并不感興趣,甚至課堂上出現不少走神、打瞌睡的情況。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原本也打算通過一番嚴厲的'說辭,讓他們認真聽課做筆記,但我轉念一想:這樣的方式一旦使用,有可能會使學生對聽講產生不耐煩的心理,而我就必須再次使用同樣的方式維持課堂的順利進行,這樣不僅浪費時間,對于學生接受、理解知識概念也不見得有好處。同時我也注意到,他們有時會對我講的一些點提出自己的問題,說明他們對我的課程內容仍然抱有好奇心。我抓住這一點,在后來的課堂中不時就他們提出的問題進行拓展延伸,這樣一來他們的興趣被提起來了,課堂就開始顯得活躍。雖然他們的筆記還是需要我的督促才能完成,但這并不影響他們對知識的求取態度。一個學段的課程結束之時,其中一位同學還選用我講授的這部分內容作為自己的個人展示內容,讓我感到很高興。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之后,我對這部分實踐更具有信心:課堂管理有時不是通過整肅紀律來實現;將自己的課程教學形式和內容進行調整,充分利用學生的樂觀精神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一種有效、甚至是更根本的課堂管理方式。
就教育學生而言,蘇霍姆林斯基還對教師提出:讓學生體會到他和老師不是冷冰冰的師生關系,老師在他面前應該展現出活生生的人格;但同時老師要學會控制自己對學生的失望和挫敗感,不讓這種情緒顯露出來。我認為這一點對于所有老師來說都是一種點醒。雖然老師也是普通人,有自己各種各樣的情緒,但教師這份職業決定了他所做的一切,包括情緒,都會影響到他的學生。我們無法揣測我們的一言一行會對學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但正因為如此,我們在與學生接觸的時候就應該更加謹慎。如若讓學生覺察到了老師對自己的厭惡和不滿,學生或可能是更加自卑,或可能是對老師產生同樣的厭惡的心理,這些對于師生關系都是不利的。學生的行為不正時,我們更應該就行為本身進行評判,讓學生理解這種行為的后果;而不應該將其過于牽涉到學生的人格品行問題,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極度的傷害。
人說“三思而后行”,作為能影響學生的教師更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還有很多很多,我從中體會到的“審慎”只是一小部分,但這份審慎或許就是激發學生求知、形成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石。
【讀《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有感】相關文章:
蘇霍姆林斯基經典名言12-29
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01-05
蘇霍姆林斯基名言11-27
蘇霍姆林斯基經典名言04-14
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09-19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10-31
(精華)蘇霍姆林斯基名言11-27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11-27
蘇霍姆林斯基經典名言(精選15篇)02-10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通用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