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故事[優]
歷史小故事1
有一次,曾晳、冉有、子路、公西華和孔子在一塊談論各自的志向。
孔子問他們:“假如現在有人請你們出仕,你們會怎么辦呢?”
子路對軍事十分感興趣,聽了孔子的話,立即說道:“如果有一個小國,國內只有一千輛兵車,且位置夾在幾個強國之間。外有強敵,內有天災人禍,如果讓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人人有勇氣,國家也可以強盛起來。”
孔子微微一笑,不置可否。轉身問冉有:“你的想法是怎樣的呢?”
冉有說:“如果給我一個小國家,它的面積只有縱橫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我只需三年時間,就可以讓人民豐衣足食,至于修明禮樂倫理道德,就只能等賢人君子來處理了。”
孔子聽了冉有的話,臉上毫無表情,又問公西華。公西華說:“我愿意作個小司儀。當然并不是說我的品德修養已經可以勝任小司儀之職,我至少可以借此多多地向他人學習為官的.禮儀。”
孔子望望公西華,欲言又止,轉頭再問曾晳。
曾晳說:“我想我的生活應該是這樣的。當暮春三月之時,穿上春天的衣服,陪著五六位成年人、六七個小孩子到郊外踏青,來到沂水旁看云觀天,到沂水里洗澡,然后在舞雩臺上吹吹風,一路歡笑,踏歌盡興而歸。”
孔子長嘆一聲,說:“曾晳的主張正合我的本意啊!”
學生們相互看看,莫名其妙。
哲理點撥:曾晳講的生活方式是一種任性率真的生活方式。
為人處世,當時時自律,然而自律并不等于屈己,并不等于讓人違心地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更不是自我壓抑,虛偽造作,而應時時處處順應個性,無拘無束的展現真我。
歷史小故事2
名落孫山
【解釋】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后面,指考試或選拔沒有錄取。
【近義詞】一敗涂地
【相反詞】名列前茅
【成語故事】宋朝蘇州滑稽才子孫山與朋友去蘇州參加鄉試。考完以后,孫山考中但是最后一名。朋友沒考中留在省城。孫山回到鄉里接受鄉親的祝賀。朋友的`父親來打聽兒子的情況,他作詩“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來回答朋友的父親。
歷史小故事3
這個故事史料記載如下:“亮知羽護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當與益德并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這便是成語“超群絕倫”的由來。
中國影視文藝作品的皇帝,經常是一副德高望重的樣子,很穩重,缺少像西方歷亞歷山大、凱撒、拿破侖一類的政治:既是統帥和政治功業的開創者,自身又是具備崇高武德和天才戰斗技藝的武士,項羽是大家知道擁有高超戰斗技能的例外,但他本身戰略思維的水準以及政治智慧的不足,卻又降低了他作為偉大士兵的聲望,而他對俘虜的殘忍,更是一件敗壞武德的不名譽行為。回顧中國歷史,要說在這方面足以與世界上那些偉大武士政治家媲美的人物,非唐太宗李世民莫屬。
陳寅恪先生談李唐開創的核心力量及其族群特征,曾用“胡化的漢人和漢化的胡人一語,”這一論斷可謂精準鉤劃出唐太宗時代與地區精英族群的文化及個性特征。當時李家所在的太原是北方不同族群勢力交錯,戰爭為生活主要內容的地區,按民國 軍事家蔣百里的說法,生活方式與戰斗方式高度一致,這就決定了唐太宗年幼時代所受的教育是一種武士化的貴族子弟教育,騎射、戰斗技能以及戰略的知識,乃成為其日常的功課,而由于戰亂時期,有防衛的城市為各種躲避戰火的游民聚集之地,而好行動與向往功業的性情則又使其對不同的底層人群有接觸的興趣。這些再與其得天獨厚的天才相結合,于是,一個既有天下大局觀,又有高超戰斗技藝的少年武士就誕生了。
史書中記載他第一次參加戰斗,并發揮重大作用是十六歲。當時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一個既有天下大局觀,又有高超戰斗技藝的少年武士就誕生了。
史書中記載他第一次參加戰斗,并發揮重大作用是十六歲。當時隋煬帝在雁門被突厥圍困,李世民參加了一名叫云定興的將軍的部隊,前往救援。他向主帥提出:突厥敢于圍困中國皇帝,必定是基于大規模救援不及的判斷,如此小規模的救援部隊,直接投入戰斗,不會起到任何作用,不如讓部隊分成不同的分隊,多張旗幟,拉開行軍間距,令敵人認為是大規模部隊來援,如此,突厥人必定認為自己判斷錯誤,因此就會自動撤軍。主帥采納了他的建議,后來事實果然如他所判斷。
關于他在太原起兵的關鍵決定中的作用,史書已有太多記載,但人們容易忽略的關于他作為武士的'獨特個性和作為。到李唐底定關中,他作為方面軍統帥,在與王世充和竇建德的戰略決戰中,仍然有大量他親自參加戰斗,帶隊突擊敵陣,并取得關鍵戰果的記錄。這是中國
軍事極為罕見的。
讀過隋唐演義的人都諳熟尉遲恭單騎救主之類故事,與一般毫無根據的歷史人物演義不同的是,這些故事都有真實的戰史原型,而且,歷的故事遠比演義精彩。在演義中,是由于唐太宗游園之類原因,導致對方偷襲,而事實上,這是太宗常見的戰斗方式。公元621年,在圍攻洛陽王世充的最后戰斗階段,他多次帶少量騎兵部隊或偵察敵情,或誘敵來攻,或直接帶頭突擊、貫穿敵陣,他的主要武器是弓箭,左右開弓,與他經常配合戰斗的是后來那位門神尉遲恭,后者的武器是馬槊,一種騎兵使用的長矛。他專門編練了一支千余人的騎兵突擊分隊,號稱玄甲軍,各小隊分別有秦叔寶、程知節等人率領,這種矛頭部隊經常是他戰役計劃的核心,也成了其百戰百勝的秘密武器。與亞歷山大一樣,他不僅親自參加戰斗,而且也是古代騎兵戰略的大師,堪稱閃電戰的古代前驅。
正如后世有所謂三大戰役的說法,緊接著東都的圍攻,竇建德救援王世充的大軍傾巢而來,除了史書記載的太宗在戰略和戰役戰法上的精妙之外,在決戰當日,太宗率領的騎兵特種部隊,率先對潰逃中臨時反身結陣的河北大軍展開中央突擊,其勢如奔雷,銳不可當,一戰陣擒竇建德,因此也使得東都負隅的王世充開城而降,為李唐王朝掃平了統一天下的兩大障礙。
唐太宗自16歲正式參加戰斗,直到29歲通過政變成為皇帝,這種輝煌武士的青春時代對他的一生事業也有決定性的影響。漫長的戰斗歲月使其僚屬成為政治利益一體化的團體,而長期戰斗中形成的戰友感情也給傳統的君臣關系注入了一種難得的伙伴色彩,這也是唐初政治空氣相比其他王朝遠為寬松的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戰斗的殘酷和戰略思維的務實、嚴謹與冷靜也給予他與眾不同的人格和個性訓練,使他的統治更富于人性與理性色彩,可以說,他統治的年代也是中國漫長帝王專 制歷罕見的思想相對寬容、個性化和文化上開放的年代,這是他作為偉大的帝王經常被后世人們懷念的重要原因。
歷史小故事4
詩意的愛情奇跡
1845年,長期癱瘓在床的伊麗莎白·巴萊特在英國詩壇聲名鵲起,其地位已取代衰老的華茲華斯,而與丁尼生齊名。本來就欽慕她的詩才的'白朗寧給女詩人寫了一封信,大膽地對她說:“我愛極了你的詩篇——而我也同時愛著你……”。女詩人接到信后也給他回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兩人從此開始頻繁的書信來往。在白朗寧的多次要求下,女詩人克服從不見生人的習慣,兩人有了第一次見面。哪知三天后,抑制不住強烈感情的白朗寧竟給女詩人寫了一封求婚信。39歲的女詩人這時躺在床上已有24年,她對結婚一事早已沒有想法,認為自己不可能嫁給比她小6歲的白朗寧。她拒絕了他。盡管如此,兩人依然保持親密的交往,直至達到誰也離不開誰的地步。這奇跡發生了,伊麗莎白突然能下地自由行真誠了。盡管猶如暴君的父親完全不同意她的婚姻,她還是勇敢地投入了白朗寧的懷抱,兩人一起遠離家鄉,到意大利生活,后來還生一下孩子。愛情的力量使白朗寧夫人原本孱弱的生命延續了15年,并使她寫出了更多優秀的詩篇。
歷史小故事5
明末南京曲院名妓董小宛,可以說是個有相當水平的戲曲演員。當時南京妓家有“朱(珠)市”妓和“曲院”妓之分,朱市妓身份較低,“曲中羞與為伍”;曲院妓即所謂“倡兼優”者,擅于戲曲演唱,其中藝術水平較高者即為“名妓”。明末張岱《陶庵夢憶》“過劍門”一則記載:“南曲中妓,以串戲為韻事,性命以之。楊元、楊能、顧眉生、李十、董白以戲名”。董白即董小宛。董小宛后嫁給“明季四公子”之一的如皋冒襄(辟疆)為妾。冒襄對戲曲也有特殊喜好,蓄有一個規模不算太小的家班,常教歌僮排演新劇。吳梅村有詩“念家山破定風波,郎按新詞妾唱歌”,描寫他們的相得之狀。
清末開始流行小宛入清宮為順治帝所寵幸的傳說和戲劇,因為這不僅關系到這位名妓的個人命運,而且還涉及到滿漢民族矛盾問題,故能長期引起人們的關心。一般劇中所謂小宛入宮是由洪承疇挾仇報復,當系編劇之虛構;但據近人劉成禺《世載堂詩》所稱,近代訓詁學家和文學家黃侃(季風)在大學講授清史時,曾說“小宛入宮,實顧亭林主謀,有獻西施沼吳之意”,而且“稱獲確證”,可又“匿不示人”。因而也無法確定其可靠性,只能姑存一說。后來,孟森(心史)、冒廣生等都力辯小宛入宮之妄,因為順治帝比董小宛要小14歲。
然而,證明了董鄂妃不是董小宛,并不能同時解決董小宛下落的疑問。這個疑問不單單是后人出于對吳梅村的那些與董氏有關的“朦朧詩”的猜度。張明弼的《冒姬董小宛傳》也同樣使人感到迷惑。張明弼與冒襄、陳則梁等“四五人,刑牲稱雁序于舊都”,是在南京義結金蘭的兄弟。他對于董小宛嫁給冒襄之前的遭遇,嫁后的種種生活細節,知道得都很詳細。文中的描寫也很具體和動人;唯獨對她的疾病與死亡只有輕描淡寫的五個字:“以勞瘁病卒”,而且特別申明:“其致病之由,與久病之狀,并隱微難悉”。
既曰“久病”,以張明弼的盟兄弟身份不應一概不知;既若不知,盡可不寫,何必來這么兩句!故而羅癭公日:“非不得已,何至言其致病之由與久病之狀隱微難言!”(《賓退隨筆》)而且張明弼似乎還有意無意地引導讀者與冒襄自己的文字聯系起來:“詳辟疆憶語哀辭中”。其實《影梅庵憶語》和“哀辭”中對小宛久病之狀也同樣一筆帶過,最為不詳。結果弄得疑團越來越大。而所有持董小宛確病死于如皋的研究者,對這個疑團都未能作出針對性的解釋。其實,吳梅村的詩也并不是每句都朦朧得不可理解的。比如“手把定情金盒子,九原相見尚低頭”(《古意》),且不管下句究竟是指小宛失節自愧于冒襄,還是吳梅村自責有負于朱明王朝;上句的“金盒子”按傳統的修辭方法用以象征愛情是無疑的。那么《題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之七“鈿盒金釵渾拋卻,高家兵馬在揚州”,似乎可以理解為由于高杰的`亂兵以及由明末清初的社會動亂引起的兵匪相雜,使小宛和冒襄之間的情愛不得不“拋卻”了。為避禍亂,冒襄曾挈家至浙江鹽官(今海寧縣)投奔盟兄弟陳則梁,途中多次遭險;后來曾寫過這樣的詩句:“至今望秦海,鬼妾不曾歸”。鬼妾是誰呢?有人查出冒襄之妾除小宛而外,蔡氏、金氏、吳氏均娶于離亂之后,一同逃難之妾只能是董氏。《影梅庵憶語》中也有一段著重寫了“秦溪蒙難”之狀:“遇大兵,殺掠奇慘”,“姬之驚悸瘁阇,至矣盡矣”。要不是有什么奇禍落到了小宛頭上,不至于使一路上始終比較鎮靜多智的她驚悸如此。有的研究者認為,也許董小宛就是此時落在亂軍匪徒手中,受辱而亡或下落不明,故有秦海不歸句。
若此說能夠成立,在《影梅庵憶語》中似乎也可找到多處暗示。清末民初“同光體”詩派的代表人物陳衍(石遺)就曾指出《憶語》結尾處“姬曰,甚異,前亦于是夜夢數人強余去”是有所含意的(《石遺室詩話》)。而且文中又反復渲染小宛為救冒氏老小不惜自己落入亂軍之手的決心。吳梅村《題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的“引文”也說到“高無賴爭地稱兵,奔迸流離”則,董氏表示“茍君家免乎,勿復相顧,寧吾身死耳”。這和《憶語》也可相互參證。
若此說能夠成立,小宛的悲劇對世代官宦望族的冒家來說,是會感到不光彩的,公開的說法自然的病故,而外人對病狀也自然“難悉”了。至于冒襄異母弟冒褒在陳迦陵《婦人集》中關于董氏的記載之后注明“姬后夭”,冒襄“哀辭”中說“安香魂于南阡”,也都是可以理解的。現如皋城南中學南面,龍游河邊彭家蕩舊時確實有個董小宛墓。筆者至如皋調查與冒襄有關的戲曲史料時,在冒襄別業水繪園中聽得一位高齡的張老先生說,發掘董小宛墓時,穴中隨葬之物有之,卻不見骨殖,言之鑿鑿。
若董小宛既未獻入清宮,又未沒于兵,上面一些詩文中的疑團怎么解釋?她的骨殖又到哪里去了呢?
歷史小故事6
覆水之舟
亡國之君,手中握著的最后一條馬鞭。你就是臥塌下的薪柴,你就是懸在床頭的苦膽了,浣紗的女子從民間一路走來,因你遺棄的棒槌已長成苧蘿山的叢林。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于浙江苧蘿村。天生麗質。2400年前,春秋末年,吳越爭戰,越敗夫椒。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復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為興越滅吳作出了重大貢獻,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
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蟬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字。后人常說的“情人眼里出西施”或多或少有些對歷史不恭了。
她長袖善舞,絆倒一代豪杰座下騰空的馬蹄。
她柔骨似水,熄滅一代壯士胸囊四海烈火般的'激情。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歷史的事實可以上升到哲學的高度。
女人,一旦成為武器,沒有任何盾可以抵御,沒有任何矛可以擊穿。能讓一個君主失卻江山,也能讓另一個君主得到江山。
得也好,失也罷,過眼的富貴云煙,恰如太湖泛舟的那份恬靜。
傳說吳被滅亡后,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不知這片舟子是否也被覆了?
歷史小故事7
數學史家把0稱作“哥倫布雞蛋”,這不僅是因為0的形狀像雞蛋,其中還含有深刻的哲理。凡事都是開創時困難,有人開了端,仿效是很容易的。0的出現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發明之前,誰都想不到,一旦有了它,人人都會用簡單的方法來記數。
我們知道,零不僅表示一無所有,它還有以下的一些意義;在位值制記數法中,零表示“空位”,同時起到指示數碼所在位置的作用,如304中的0表示十位上沒有數;零本身還是一個數,可以同其他的.數一起參與運算;零是標度的起點或分界,如每天的時間從0時開始。
在古代巴比倫,楔形文字的零號已起到現今位值制中0號的作用,它一方面表示零位,另一方面也指明數碼的位置。然而他們還沒有把零看作一個數,也沒有將它和“一無所有”這一概念聯系起來。
印度人對零的最大貢獻是承認它是一個數,而不僅僅是空位或一無所有。婆羅摩笈多對零的運算有較完整的敘述:“負數減去零是負數,正數減去零是正數,零減去零什么也沒有;零乘負數、正數或零都是零。……零除以零是空無一物,正數或負數除以零是一個以零為分母的分數”。每一個學過除法的人都知道,零不可以作除數,因為如果a≠0而b=0,那就不可能存在一個C使得bc=a。這個道理盡人皆知,但在得到正確結論之前,卻經歷了漫長的歷史。
我國自古以來就用算籌來記數,早就用算籌來記數,用的是10進位值制。巴比倫知道位值制,但用的是60進制。印度到公元595年才在碑文上有明確的10進位值制的記數法。位值制必須有表示零的辦法。起初,中國使用空格來表示零,后來以○表示零,后來印度的0就傳入了中國。
在我們眼里,零的存在是那么自然、簡潔,但就是這么一個簡單的零,卻也有這么一段頗不簡單的歷史。
歷史小故事8
近來讀史,讀到兩個有意思的故事。
商鞅幫助秦孝公變法后,秦國國富民強,憑借這個功勞,商鞅很是牛了一陣子。盡管他的變法,惹惱了太子身邊的一些人,然而,有秦孝公這棵大樹靠著,別人再咬牙切齒,也奈何不了他。秦孝公一死,他的災禍便來了。
太子的黨羽告他謀反,于是,新秦公舉天下之力追捕他。商鞅如喪家之犬,一口氣從都城逃到關下。疲憊至極的他,找到一家客店,想住下來躲避一時。店主不知道他是商鞅,說:“對不起,這位大人,按照商鞅的法令,住宿的人必須驗證身份,否則店主就要被連坐的'。你不能住在這里。”
商鞅仰天長嘆一聲,苦啊!他沒想到,他制定的律令,最后,竟讓他自食其果。
另一個故事,是說王安石的。
據說,王安石推行新法之后,招致好多罵名。有一次,他和一個仆人相伴,微服回鄉。晚上,他們住在一個老婆婆家。第二天早上,老婆婆一邊用木勺攪拌盆中的泔水,一邊喊:“拗相公來。”兩只豬聽懂是在喊它們,一溜煙沖過來。
然后,老婆婆給雞喂食,又喊雞:“王安石,來。”沒想到,她這么一招呼,所有的雞都跑了過來。
王安石滿臉的疑惑與不快。
老婆婆說:“官人有所不知,王安石是當今丞相,拗相公是他的渾名,我恨他,所以以畜牲喚之。”
王安石容顏大變,忙問究竟。老婆婆說:“我是一個寡婦,已經寡居二十多年了,只和一個婢女住在一起,然而王安石卻要我們出這樣那樣的賦稅錢,出了錢,差役還一樣不少。我種桑、麻,全交給了官府,我養豬、雞,自己卻從來吃不上一塊肉。說實在的,有朝一日,如果我碰到王安石,我立刻把他烹了,以解心頭之恨。”
聽完老婆婆的一番話后,據說,王安石當下須發皆白。
商鞅和王安石誰也不曾料到,他們搬起石頭,最后,砸到了自己腳上。這石頭,在此刻砸痛了自己,那么,在某一刻,也一定傷害過別人。
歷史小故事9
勵精圖治
【解釋】圖:謀求,設法。厲:奮勉。治:治理。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亦作“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厲精為治”。
【相近詞】雄才大略
【相反詞】喪權辱國、禍國殃民
【成語故事】公元前68年,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議漢宣帝劉詢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假借太后命令欲殺魏相,漢宣帝先發制人將霍氏滿門抄斬,從此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
10.兩袖清風
【解釋】衣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相近詞】潔身自好、一貧如洗、廉潔奉公
【反義詞】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成語故事】明朝監察御史于謙為官十分清廉,從不收受老百姓的財物,而當時的官場十分腐敗。于謙在任巡撫期間回京什么也沒有帶,特帶《入京》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歷史小故事10
灰戰
公元919年,五代后梁皇帝下詔吳越王錢鏐征討吳王楊隆演。錢鏐派遣節度副使錢傳瓘為諸軍都指揮使,率戰艦500艘擊吳。吳派舒州刺史彭彥章及副將陳汾迎戰。戰于狼山江,錢傳瓘指揮士兵順風揚灰,吳兵不能開眼。他又教軍士撒沙于己船,撒豆于敵船,結果吳兵立腳不住,紛紛跌倒。彭彥章奮戰力盡,受傷數十處,見陳汾不來支援即自殺而死。錢傳瓘指揮兵士斬敵千余,燒毀敵船400余艘,大獲全勝。
歷史小故事11
周成、康王時期,東都洛邑建成,東西連成一片,長達千里以上,初步鞏固了對東土的統治。周共王時,楚國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篳路藍縷,辛勤開發,國家已呈勃興之勢。所以到周昭王時期(約公元前1000椙77年),周、楚關系開始緊張起來了,周昭王集中全力,打擊楚國。據陜西扶鳳出土的《墻盤》銘文記載:弘魯召(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可見周昭王親領軍隊南征,聲勢浩大。另據《竹書紀年》記載,周昭王攻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約公元前985年),周昭王伐楚,涉漢,遇大兕。這次,一般認為其時與上述《墻盤》記載相同。周昭王領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渡漢水時還遇見大兕(兕,古代犀牛一類動物。《左傳宣公二年》:犀兕尚多。)。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約公元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日[壹],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這次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驚恐,軍隊大部喪失。這次失敗歸咎于天時不利,實際上周王朝軍隊當遭到楚軍強有力的伏擊。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此年,據魯紀年推算,當為周昭王二十四年(約公元前977年)。這次攻楚,周昭王全軍復沒,周人諱言此事,模糊地說南巡不返。周昭王死因,《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說:昭王德衰,南征濟于漢,船人惡之,以膠舟進。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這里說的船人,就是楚人起而抗周,設計獻膠粘接的`船只,船駛至中流,膠液融化,船只解體,周昭王及其部眾,溺水而死。屈原在《天問》中寫道: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周昭王累累南征,當然不是為了貪求什么,而是由于楚國的勃興,引起周天子的驚恐,不得不領兵親征,企圖遏制楚國的發展。
周昭王攻楚及其敗亡,是我國歷史上一件大事。此后,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國則日益發展強大,逐步走上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道路。
歷史小故事12
齊景公是在春秋時期比較奇葩的一位君主,因為他在任期間,沒有做什么正經事,整天游手好閑,沉迷酒色,跟他的哥哥齊莊公如出一轍,都是一個不守君道的君主,但是奇怪的是當時的齊國在眾多諸侯國之中國力仍然是很強的,可謂主昏于上,政清于下,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齊景公,出生年月不詳,公元前547年正式即位執政,姜姓,呂氏,名杵臼,齊靈公之子,齊莊公之弟,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景公的名字很奇怪,不僅是齊景公,春秋時期的人物的名字都很奇怪,比如說齊景公的名字杵臼,是先秦時期經常會看到的名字。這個時期的很多人的名都是杵臼,陳宜公名杵臼,齊景公名杵臼,宋昭公也名杵臼。杵臼,就是杵和臼,杵的意思就是沖擊,而臼的意思是承接,意用來舂谷子。《周易。系辭下》曾記載: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萬民以濟;《世本》曰:雍父作杵臼。杵和臼連用的情況,可能是先秦時期的一種習慣。我們還會經常見到與之類似的名字,例如:宜臼。周平王名宜臼,晉靖侯也名宜臼。
齊景公并不是齊靈公的嫡長子,他能夠登上王位,多虧了他的哥哥齊莊公。熟悉歷史的人會知道,齊莊公是歷史上出了名的好色之徒,他看上了大臣崔杼的妻子,并且給崔杼戴了綠帽子,而綠帽子這個稱呼就是由齊莊公來的,齊莊公因為好色死在了自己大臣崔杼的手上,崔杼為了保全整個家族,決定擁立齊莊公的弟弟杵臼為國君,這便是齊景公。齊景公的登基之路看似很順暢,而他的整個執政期間,雖然個人沒有什么作為,卻能夠使得齊國越發強大起來,危機四伏的春秋時期,齊國能夠在絕境中殺出一條血路。
齊國的強盛,除了依托齊國延續到這一代的運氣以外,他手下擁有大臣崔杼、慶封、晏嬰、司馬穰苴等賢才。同時,齊景公又是一個擁有矛盾人格的君主,他既有治國的`壯懷激烈,又貪圖享樂。讓人不得不驚訝齊景公的管理能力。不僅他的即位之路走得順暢,讓人嫉妒的是,他還是個高顏值的美男子。史料記載他:容貌嬌美,有羽人之姿。渾身長滿了羽毛,在今天看來,古人的想象力真是奇怪,放在古代羽化是一種美的象征,由此可見齊景公在別人的眼里,他就是一種美的化身。
丁丑,崔杼立莊公異母弟杵臼,是為景公。景公母,魯叔孫宣伯女也。景公立,以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齊景公雖然幸運地繼承了哥哥齊莊公的君位,但是大權還沒在握,他新即位手里根本就沒多少實權。朝政中崔杼大權在握,與慶封共同執政,齊景公沒有什么黨羽,在慶封、崔杼的勢力下,形同傀儡,唯命是從。齊景公上臺后,齊國經歷了長達16年的內亂,齊景公自己摸索,大量任用賢才,晏子、田穰苴等能臣都為他所用,又善于納諫,政治經驗日益豐富,逐漸帶領齊國發展起來,此時齊國的內亂終于暫時告一段落。
而齊國在他執政的前期,之所以能夠發展起來,就是由于齊景公有這種遠大的政治抱負,景公上臺后十分勤奮,兢兢業業,愛民如子。以晏嬰為相,田穰苴為大司馬,一個主內一個主外,富國強兵,齊國國勢漸漸恢復。
歷史小故事13
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并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
歷史小故事14
孔子的家境貧窮而且社會地位低賤。成年以后,孔子為了謀生,曾經在季氏門下擔任管理倉庫的一個小官吏,他對待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倉庫里錢糧的出納、計量不但公平而且準確。后來,他又擔任過管理牧場的小官吏,結果,牧場也讓他管理得井井有條,牲畜牛羊成群,膘肥體壯。因此,孔子受到上級表揚,得到了進一步重用,成為管理營建事宜的司空。不久,孔子離開魯國,來到了齊國,但是受到排斥;此后,他四處碰壁,在宋國、衛國遭到了驅逐,在陳國、蔡國之間被圍困。于是無奈之下,他又返回了魯國。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所以,人們都稱他為“長人”,認為他與常人很是不同。
南宮敬叔是魯國的貴族,喜好禮儀。一次,他請求魯君派他與孔子一同到周京去學禮。魯君贊成他的想法,還出錢資助了他們。于是,二人一起來到周京,并且跟當時的大思想家老子學習。等到學有所成,臨別的`時候,老子教導他們說:“我聽說,富貴的人送別時贈送財物,品德高尚的人送別時贈送言辭。我一貧如洗,不能算是富貴的人,只好冒充品德高尚的人,就用言辭來為你們送別。請你們記住這幾句話:‘聰明深察的人往往受到死亡威脅,這是因為他好議論別人的原因;博學善辯、見識廣大的人常常遭受困厄、危及自身,這是因為他好揭發別人罪惡的原因。做人子女的要忘掉自己,一心想著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一心想著君王。’”孔子將老子的話默默記在心中,作為自己今后的行動指南。孔子返回魯國以后,廣收門徒。由于自己學識淵博、德高望重,門生漸漸多了起來。
歷史小故事15
元成宗鐵穆兒直到臨死前也沒有指定繼承人,等他死后,曾經發生在他身上的爭奪皇位的一幕,又一次出現了,不過這次并不像鐵穆兒和與他爭奪皇位的兄長那樣,得以和平解決。而是經過一番屠戮后,元武宗方才登基稱帝。
公元1307年,元成宗死后,皇位究竟由誰來繼承就成了重中之重的問題。因元世祖生前有日后帝位必須傳給真金太子之后的成約,依此應是元成宗長兄甘庶剌的長子今孫帖木兒,而元成宗的卜魯罕皇后和左丞相阿忽臺等準備擁立的是元成宗的.堂弟安西王阿難答。而作為元成宗次兄答剌麻八剌的海山不太可能成為皇帝,但他的兄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與母親答己也以奔喪的名義回到京城,逮捕了左丞相阿忽臺和安西王阿難答等人,以“亂祖宗家法”的罪名將其誅殺。愛育黎拔力八達本想稱帝,但他考慮到海山擁有重兵且能征善戰,不敢造次,便把皇位讓給了海山。
公元1307年,率三萬精兵來爭奪皇位的海山得知弟弟將皇位讓給他后,大喜過望,立即馬不停蹄地趕到上都,即位稱帝。
海山登基后,還算做了些好事,他下令凡是征戰的將士和供給繁重州郡的役卒,都可免除三年差稅;云南、八番、田楊等地免除一年差發;在外逃荒回家種地的,免三年差稅;停止征收受災地區的山場湖泊稅,聽任貧民就地采取;兵馬經過地方,不得騷擾百姓;充許民間冶鐵;鼓勵興辦學校;免除儒戶的差役;關照孤寡老人和孤兒。
海山很想因循漢制,重儒尊道。所以即位不久,他就遣使以大牢之禮祭祀孔子,并加封號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對全國遵行儒教的人給予優赦。中書右丞孛羅帖木兒用蒙古丈譯成《孝經》,上給海山,海山便命令中書省刻板模印,使得諸王大臣人手一本。
海山的奢侈、揮霍更超過元成宗。他即位不久,為鞏固統治而大賞諸王、宗族,搞得國庫儲備空虛,入不敷出。公元1308年,由于江南發生大饑荒,政府的財政更為困難,再加上海山大興土木,建城修寺,財政危機再度出現。
海山還篤信佛教,因此,他修建興圣宮,請僧侶們入內禱佛祈福,又派士兵1500人及大量民工修建五臺山佛寺,并令皇太子親自主持在大都城南建造佛寺。他還命令喇嘛翻譯佛經,以便誦讀。這就使得僧人在朝中炙手可熱,氣焰囂張、無所顧忌,成為當時禍害百姓的一大勢力。
【歷史小故事】相關文章:
經典的歷史小故事-歷史故事06-24
歷史小故事11-13
歷史小故事07-27
歷史小故事05-12
誠信歷史小故事12-16
周瑜的歷史小故事06-03
周朝歷史小故事09-23
周瑜的歷史小故事10-11
【熱】歷史小故事07-19
關于歷史小故事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