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歷史人物的故事
歷史人物的故事1
縱觀中國歷史,不憚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為了理想而忍受塵世摧殘的英雄卻少有。
司馬遷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顆。他以肉身的殘缺修得了精神與著作的雙重圓滿,他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憑著一個文人的良心寫下一部偉大的書,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包羅歷史的傲慢與偏見、光榮和夢想,并從此領跑著中國文化。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歷史人物的故事2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漢武帝的太子劉據被奸臣江充害死,使漢武帝的后嗣出了問題。這個時候,漢武帝已是垂暮之年,長子衛太子出事,次子齊懷王劉劇六歲夭折,三兒子燕刺王劉旦和四兒子廣陵厲王劉胥又不爭氣,不斷犯有過失,很難為太子。只有寵姬鉤弋夫人趙婕妤生的小兒子劉弗陵聰明伶俐,因此,漢武帝從內心里想讓弗陵繼承帝業。但是,當時弗陵才三歲,漢武帝又不放心,他死后弗陵能否保住江山,漢武帝便打算在大臣中找一位值得信賴、可以托孤的人。選擇誰呢?又用什么樣的方式托付幼子呢?
漢武帝想來想去,覺得只有霍光堪當重任,能夠輔佐兒子支撐劉氏社稷。霍光是個什么樣的人呢?霍光,字子孟,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是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的異母弟弟。霍光的父親叫霍仲儒,他當年在河東郡平陽縣縣衙里做小官時,曾被派到平陽侯家里臨時當差,與平陽侯家的侍女衛少兒私通,生霍去病。霍仲儒在平陽侯家里服役期滿回家后,娶妻生下霍光,便和衛少兒斷絕來往,不通音信了。過了很久,衛少兒的妹妹衛子夫得到漢武帝寵愛,被立為皇后。霍去病因為是皇后姐姐的兒子,也很受漢武帝寵愛。霍去病成年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霍仲儒。霍去病還沒有來得及去尋訪探問,正巧就被任命為驃騎將軍出征匈奴,路過河東郡。河東太守親自到郡界迎接,替霍去病背著弓和箭在前面引路。到了平陽后,霍去病便派屬官去接霍仲儒。霍去病為父親購置了許多田產、房屋及奴婢,然后就離去了。霍去病出征匈奴回來,又從平陽經過,就帶了弟弟霍光到長安。霍光這時才十幾歲,漢武帝任命他為郎官,后慢慢地升為侍中,負責掌管尚書下設各部的事務。霍去病去世后,霍光做了奉車都尉兼光祿大夫,漢武帝出行的時候侍奉車輦,回宮后就在身邊侍奉,出入宮廷二十多年,小心謹慎,從無差錯,深得漢武帝的信任。
漢武帝選定霍光后,就命令畫師畫了一幅周公背著成王接受諸侯朝見的畫,把它賜給霍光。后元二年(前87年)春天,漢武帝到五柞宮游玩,病情突然加重,霍光流著眼淚問:“陛下如有不測,誰應是帝位繼承人呢?”漢武帝說道:“你沒有明白我前次送你那幅畫的用意嗎?立我的小兒子,你就像周公那樣輔助幼主。”于是,漢武帝任命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第二天,漢武帝去世。隨后,太子即位,這就是孝昭皇帝。漢昭帝這時年僅八歲,國家大事一概由霍光決定。
霍光為人忠厚信實,辦事沉著精細,嚴謹不茍,每次進出殿門,停和走都有一定的方位。郎仆射暗中記下,每次都不差寸分。霍光不負漢武帝之托,盡忠盡責地輔助漢昭帝。剛輔佐漢昭帝時,一切政令都由霍光親自頒發。
霍光和左將軍上官桀是兒女親家,關系親近。霍光的大女兒嫁給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生了一個女兒,和漢昭帝年紀相近,上官桀就托漢昭帝的姐姐鄂邑公主把自己的孫女納入后宮為婕妤,幾個月后就立為皇后。上官桀因此做了驃騎將軍,封為桑樂侯。每逢霍光休假出宮,上官桀就代他處理政事。上官桀父子得到高官厚爵,很感激鄂邑公主恩德。公主的私生活不檢點,寵愛丁外人,并為其求取封爵,希望按照娶公主為妻者封為列侯的國家舊例,也封丁外人為列侯,霍光不同意。公主又請求任命丁外人為光祿大夫,想讓他有更多的'機會得到召見,霍光又沒有允許。鄂邑公主因此對霍光非常不滿。上官桀父子也因一再為丁外人求封不成而感到臉上無光。
本來在漢武帝時,上官桀已經做到九卿的要職,地位比霍光高。到后來,父子兩人都做了將軍,宮中又有皇后可以借重——皇后是上官桀的親孫女、上官安的親女兒,霍光只不過是她的外祖父,反而獨攬了朝政。因此上官桀心里很不服氣,便與霍光開始爭權。燕王劉旦自以為是漢昭帝的哥哥,卻未能繼承皇位,常常心懷怨恨。還有御史大夫桑弘羊因為創立了酒類專賣、鹽鐵國營的制度,為國家開辟了財源,夸耀自己有功,想為子弟謀求官職沒能如愿,也怨恨霍光。
于是,鄂邑公主、上官桀父子及桑弘羊與燕王劉旦串通,就以燕王的名義給漢昭帝上一奏章,說:“霍光出外總領郎官演習,沿途超越本分地下令戒 嚴,并預先派皇上的膳食官到目的地為他準備飲食。”還說:“霍光持權營私,把自己府上沒有什么功勞的人都封了官,最近又擅自選調增加大將軍府的校尉。他專斷朝政,為所欲為,必有陰謀。我劉旦愿意交還封國的玉璽,回京到宮中做侍衛,以監視奸臣的行跡。”上官桀等到霍光出宮休假的日子,就把奏章呈奏上去,并打算趁機將奏章發給主管的官員審理。那時,桑弘羊則同其他大臣把這作為把柄,想以此迫使霍光辭職。不料奏章呈上后,漢昭帝不批。這使他們沒有了主意。
第二天,霍光知道了此事,就停留在西閣畫室里不去上殿。漢昭帝問:“大將軍在哪里?”左將軍上官桀回答道:“因為燕王告發了他的罪行,所以他不敢上殿了!”漢昭帝心知肚明。于是下詔宣霍光上殿。霍光進來,脫下帽子叩頭謝罪。漢昭帝說:“請大將軍戴上帽子,我知道,這封奏書是假的,漢將軍沒有罪。”霍光問:“陛下怎知是假?”漢昭帝說:“將軍去廣明總領郎官演習,是最近的事,我知道。至于選調校尉一事,又能說明什么問題呢?因為即使將軍要作亂,也不需要增加校尉啊!”當時漢昭帝才十四歲,在場的尚書和左右朝臣都敬佩他見英明。
后來上官桀的同黨又有進言毀謗霍光的,漢昭帝就發怒說:“大將軍是忠臣,是先帝特意囑托輔佐我的人。他忠心耿耿,天地可鑒。再有敢說大將軍壞話的就治罪。”從此,上官桀等人不敢再說什么,就謀劃讓鄂邑公主出面宴請霍光,埋下伏兵殺他,想就此廢掉昭帝,迎接燕王回京為帝。不料這個陰謀被發覺,霍光在漢昭帝的支持下殺了上官桀父子、桑弘羊、丁外人等,燕王劉旦、鄂邑公主也都自殺了。
霍光忠心耿耿輔佐漢昭帝,漢昭帝始終將政事委托給霍光,直到去世,共十三年。這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富裕,四方外族都歸附漢朝,俯首稱臣。
誠信是君主用人的首要條件,霍光出入宮廷二十多年,小心謹慎,從無差錯,贏得了漢武帝的信任,因而贈圖托孤。漢昭帝不聽讒言,充分信任霍光;霍光不負武帝之托,盡忠盡責地輔助昭帝。從一定意義上說,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君臣之間的誠信,才有了霍光理政期間西漢的民富國強。
歷史人物的故事3
一天,我正翻看著《中外歷史名人》這本書,偶然間看到了李時珍的故事,我看得入了迷,一剎那好像有身臨其境地觀察著李時珍的感覺。
李時珍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學醫家之一。他從小時候開始學習醫學,李時珍出生在一個醫學家庭,爸爸和哥哥都是學醫的,李時珍從小就跟著他們一起學醫。有一次爸爸帶著哥哥出門了,家里只留下了小兒子李時珍,不久,有兩位病人來了,李時珍說:“我爸爸出去了,不到晚上回不來,我先給你們治吧。”病人同意了,李時珍立刻開方抓藥,晚上,他爸回來了,問:“這是你開的?”李時珍小聲說:“是的,不知道對不對。”然后把病人的癥狀,為什么開這種藥講得頭頭是道。
李時珍十幾歲的時候,發現當時流行的《本草經》有誤差,便準備將其修正。而他父親說:“你的想法是好的,但你讀的書不夠,再等會兒吧。”李時珍聽后認真讀書,知識量大大增加。之后他便翻山越嶺,嘗遍百草,還經常詢問山中的獵戶、農民……終于,他寫成醫學名著《本草綱目》震撼全國。
李時珍一生學醫,他所撰寫的《本草綱目》現在也仍造福眾生。我要當一名醫生,我要向李時珍學習!
歷史人物的故事4
呂臣——秦末陳勝農民起義軍將領
人物簡介
初任陳勝起義軍將軍。陳勝被害,他在新陽(今安徽界首北)組織蒼頭軍,收復陳縣(今河南淮陽),重建張楚政權,不久,又與英布聯合,再破秦軍。后歸項梁,與項羽同屯軍彭城。項梁在定陶戰死后,楚懷王乘機奪取他和項羽的兵權,并改任他為司徒。此后呂臣投奔劉邦,后來他繼承他父親的新陽侯的爵位直到病死。
人物生平
公元前209年9月,呂臣開始擔任陳勝起義軍中涓。
公元前208年1月,陳勝被莊賈殺害,呂臣在新陽(今安徽界首北)組織蒼頭軍,收復陳縣(今河南淮陽),鎮壓殺害陳勝的叛徒莊賈,重建楚國。
公元前208年2月,秦國軍隊再次攻陳,呂臣敗走
呂臣銅印,不久,呂臣又與英布聯合,反攻秦國軍隊,在青波擊敗秦國軍隊,再次收復陳縣。
公元前208年10月,項梁在定陶戰死后,呂臣將軍隊駐扎在彭城東。
公元前208年11月,楚懷王從盱臺到彭城,奪取他的'兵權,并改任他為楚國司徒。
公元前203年11月,呂臣投奔劉邦。
公元前191年,呂臣繼承他父親的新陽侯的爵位。
公元前173年,呂臣病死。
歷史人物的故事5
圍魏救趙(孫臏)
[釋義] 指攻擊敵人后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的戰術。魏、趙:戰國時的國名。
[語出] 《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辨形] 魏;不能寫作“味”。
[反義] 圍城打援 聲東擊西
[用法] 用于軍事。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例句]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出來搶糧;我們便用~的辦法;打他的縣城;鬼子就急忙撤回。
[成語故事]
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于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敵人的后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公元前354年,魏國圍趙國都城邯鄲,雙方戰守年余,趙衰魏疲。這時,齊國應趙國的求救,派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兵八萬救趙。攻擊方向選在哪里?起初,田忌準備直趨邯鄲。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議說,現在魏國精銳都集中在趙國,內部空虛,我們如帶兵向魏國折都城大梁猛插進去,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向魏國的國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進軍,它必然放下趙國回師自救,齊軍乘其疲憊,在預先選好的作戰地區桂陵迎敵于歸途,魏軍大敗,趙國之圍遂解。孫臏用圍攻魏國的辦法來解救趙國的危困,這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名折戰例,被后來的軍事家們列為叁十六計中的重要一計。圍魏救趙這一避實就虛的戰法為歷代軍事家所欣賞,至今仍有其生命力.
歷史人物的故事6
卞和,又作和氏,春秋時楚國人。又名和氏。是和氏璧的發現者。《韓非子·和氏》記載,卞和于荊山上伐薪偶爾得一璞玉,先后獻于楚厲王、楚武王,卻遭楚厲王、楚武王分別砍去左右腳,后“泣玉”于荊山之下,始得楚文王識寶,琢成舉世聞名的“和氏璧”。留有“卞和獻璧”“卞和泣玉”等故事。不能完全確定到底有關卞和的籍貫問題,因為《中國名勝詞典》、《涂山荊山記所見》提到卞和以及卞和洞,目前在蚌埠市懷遠縣不僅有荊山和卞和洞(當初發現以及打磨和氏璧的地方),而且涂山也是隔河相望。
據《韓非子·和氏》記載,卞和在荊山發現一塊石頭,認定內藏美玉,就獻給楚厲王,楚厲王叫玉匠鑒定此玉,玉匠說:“這是石頭。”楚厲王就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左腳。楚厲王駕崩,楚武王即位。
卞和跛著腳再次去獻玉,不料楚武王砍掉卞和右腳。楚文王即位,卞和懷著一線希望抱玉哭于荊山下,三天三夜,血都哭出來,文王得知,派人詢問:“天下被砍雙腳的人這么多,惟有你哭得這么傷心,為什么?”卞和說“我不為失去雙腳而哭,而是為珍寶被人看作石頭。”文王請來能工巧匠,琢石打開驗看,果得一罕見之美玉。
后來楚文王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塊白璧,作為傳世之寶,為表彰卞和而命名為和氏璧。楚文王因感卞和其忠,憫卞和其刑,封卞和為零陽侯,和辭而不就…… 卞和獻玉,斷雙足不減其志,雖封侯不動其心,卞和意不在封祿,而在玉石之分,貞誑之明,卞和其志其忠,令人欽敬,傳為千古佳話。
卞和執著獻玉,是對真理的追求。簡單的說,就是證明自己的眼光。卞和 最早見載《韓非子??和氏篇》∶春秋林人卞和, 得璞于荊山,卞和奉獻于楚厲王。楚厲王以為石,楚厲王以卞和為誑,刖其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復獻璞于武王,楚武王復以為誑,刖其右足。后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泣于荊山,淚泣盡而繼之以泣血。楚文王見狀,使人問其淚泣盡繼之泣血故。卞和答∶“臣非悲刖。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為誑,所以悲也!”
楚文王命匠剖之,果得寶玉,名為“和氏之璧”。
對于卞和的.籍貫問題,有人認為卞和是安徽懷遠縣人。其實,對卞和是哪里人的問題,應該不存在爭議。卞和得玉于荊山是事實,至于這個荊山在哪里,全國共有四處,分別在湖北省南漳縣西部、在陜西省閻良區、三原縣、富平縣三地交界處、河南省靈寶縣閿鄉南、安徽省懷遠縣西南,其中以湖北荊山最為出名。
但是把卞和與所處的年代相結合,便不難發現,卞和是湖北荊山(襄陽市南漳縣)人。原因如下:雖然卞和生卒年月無從考證,但是“卞和獻玉”的故事告訴我們,卞和是生活在楚厲王、武王、文王時期,也就是公元前757年至677年之間,楚武王是公元前740年繼位,也就是說卞和在公元前740年之前就已存在。楚國早期是在丹淅至荊山一帶活動,史學界已無異議。
當時楚國面積很小,據《左轉·昭公二十三年》記載:“若敖、蚡冒至于武、文不過同”,周制“方百里為同”,就是說楚國到武、文王時期面積不過百里。這里與安徽懷遠縣相距何止百里,更何況當時楚國周邊還有很多的諸侯小國,楚國大面積開疆拓土是楚武王之后的事了。
歷史人物的故事7
北宋時期,大宋王朝的西北部,很長時間以來,都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威脅——那就是黨項人。
黨項人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民族,最初起源于青藏高原。
后來,在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時期,遭受到擠壓的黨項人,在大唐王朝的同意下,千里迢迢遷徙到黃土高原一帶定居。
“安史之變”爆發后,黨項人的首領還曾經帶領自己的隊伍,不遠千里來到長安城下,幫助大唐王朝收復都城。
但是,在宋朝建立之后,由于各種原因,宋朝和黨項人的關系并不是太好。
所以,黨項人便借機對宋王朝發動偷襲,燒殺擄掠,給邊境城鎮的百姓,造成了極大的損失。
直到一位名叫王彥升的宋軍統帥到來,這種情況才得以制止。
王彥升,北宋開國將領,是著名的驍將,因為劍術高超,人送外號“王劍兒”(善擊劍,號"王劍兒")。
因為開國有功,王彥升被宋太祖趙匡胤任命為京城巡檢,負責整個京城汴梁的安全。
但是,不久之后,他便因為四處炫耀自己的`功勛和敲詐官員錢財,而被宋太祖調離了京城,到唐州去擔任刺史。
在之后的多年中,又先后被調任為申州、防州和原州的軍事主官。
讓黨項人為之膽寒的事情,就發生在王彥升擔任原州防御使期間。
身為一個沒有讀過書的武將,王彥升不僅為人粗狂,而且非常的殘暴(性殘忍)。
原州和黨項部落緊鄰,而黨項人也因為粗狂的性格,時常會越界犯法。
當然,按照規定,在宋朝地界犯法的黨項人,理應接受宋朝法律的制裁。
然而,王彥升卻并沒有這么做——對于那些膽敢違反宋朝律法的黨項人,他總會在和部下喝酒的時候,把這些人叫來。
但是,王彥升一不審問,二不宣判,而是直接用手擰掉犯人的耳朵,當做自己的下酒菜(引所犯以手捽斷其耳,大嚼,卮酒下之)。
而且,每次都會有多個犯人被王彥升如此處理。
然后,這些被處理過的黨項犯人,就會被釋放回去。
如此以來,王彥升的名聲很快就傳遍了整個黨項人的部落。
面對如此彪悍、暴力的宋軍將領,黨項人自然是不敢輕易招惹(西人畏之,不敢犯塞)。
于是,在王彥升駐守邊關的那些歲月里,黨項人從來都沒有進犯過他所在的地方。
歷史人物的故事8
英勇出眾的拖雷
成吉思汗與皇后孛兒帖生育了四個兒子:長子術赤、次子察合臺、三子窩闊臺、小兒子拖雷。在平常人家,一般都是小兒子最受父母寵愛,再加上拖雷與生俱來的機智和勇敢,自然深得成吉思汗的喜愛與信任。
拖雷從不恃寵而驕,從年幼起便跟隨在兄長們身邊學習騎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作戰的時候也非常勇猛,逐漸在軍中樹立了自己的威望。成吉思汗見他很有軍事才能,便一直讓他跟隨在自己身邊。拖雷受父親的影響很深,非常崇尚武力,熱愛戰爭。在成吉思汗的蒙古遠征軍中,他所帶的軍隊是最威武和最殘暴的,西征所到之處,反抗蒙古軍隊的城市,都會遭到殘忍的報復和屠殺。
當時蒙古西征軍已經攻打了不少中亞古國。有一次,一小隊蒙古士兵在馬魯城下被殲滅,拖雷得知后非常憤怒,決定率七萬精兵圍攻馬魯。
拖雷并沒有草率行事,他先是派出了先鋒軍——四百騎兵夜襲城外的突厥軍,將七萬多突厥人完全擊潰。等到蒙古大軍到達后,再將馬魯城重重圍困。
大軍兵臨城下,拖雷見馬魯城城門緊閉,難以探清城內情況,于是親自率領五百騎兵繞城觀察敵情。當他發現馬魯城城防森嚴,糧草充足,果斷決定發起強攻。
馬魯城內的守將們無奈之下只好出來迎戰。只見威風凜凜的'拖雷雙腿夾緊戰馬,一手抓住韁繩,一手揮舞著兵器,飛快地向前沖,很快就沖到城門口,擊退了馬,一手抓住韁繩,一手揮舞著兵器,飛快地向前沖,很快就沖到城門口,擊退了出戰的敵方將領。
馬魯城的將領見拖雷和他的軍隊如此勇武,而自己的守將已犧牲很多,心知敗局已定,只好出城投降。拖雷假裝許諾不殺投降者,但在蒙古軍入城后,他悄悄選出工匠四百人帶走后,便下令屠城,死者達七十萬人。
隨著年齡漸長,軍功越立越多,拖雷的聲望也越來越高,成為繼承成吉思汗汗位的有力爭奪者。
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各有所長,多年來屢立戰功。在三兒子窩闊臺和小兒子拖雷之間,成吉思汗一直猶豫不決,不知道該立誰為汗為好。窩闊臺謹慎堅定、老成持重,而拖雷一直陪伴在他身邊,戰功卓越,少有過失。成吉思汗最終從大局出發,認為拖雷會是一個很好的輔佐者。所以在臨終前,成吉思汗把窩闊臺和拖雷留在身邊,把汗位傳給了窩闊臺,卻讓拖雷暫時監國。
兩年后蒙古王庭召開議事大會,此時大哥術赤已死,二哥察合臺全力支持窩闊臺,拖雷勢單力薄,無計可施,只得擁立兄長窩闊臺即位。
歷史人物的故事9
王充少年時死了父親,家鄉人都說他對母親很孝敬。后來到了京城,在太學學習從業的本領,拜扶風班彪為師。王充愛好廣泛,瀏覽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窮沒有書,經常去逛洛陽街上的書店,看人家所賣的書,看一遍就能背誦,于是(他)廣泛地弄通了眾多流派的'學說。后來回到家鄉,退居在家教書。
歷史人物的故事10
八斗之才(曹植)
[釋義] 八斗:指量多;才:才華。舊時比喻人才學豐富;詩文多而華美。
[語出] 清?梁啟超《飲冰室詩話?二四》:“乃歸來及一月;竟溘然長逝;年僅逾弱冠耳。懷八斗之才;飲萬斛之恨。”
[正音] 斗;不能讀作“dòu”。
[辨形] 才;不能寫作“財”。
[近義] 才高八斗 文江學海
[反義] 胸無點墨 繡 花枕頭
[用法] 贊頌文人富有才學的用語。一般作定語。
[結構] 偏正式。
[例句] 李白雖有~;在唐王朝也很難一展抱負。
[英譯] full of literary talent
歷史人物的故事11
春秋時期,有一次楚王率對絞國發動進攻。楚軍連連得勝,一直攻到絞國都城的南門。絞國不出城交戰,竭盡全力把守城池,楚軍幾次三番攻城,都沒有取得成功。
楚國大將屈瑕見此情形,就對楚王說:“絞國國勢弱小,處理事情很輕率而不使用計謀,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弱點,用智謀取勝。”然后,他向楚王獻了一條計策。楚王一聽,認為很好,就依計而行。
第二天,楚國的幾十個士兵扮做樵夫模樣,到絞國都城周圍打柴,來引誘敵軍。絞國將領見到楚人在山上打柴,身后沒有楚軍保護,就派捕捉他們,結果三十個手無寸鐵的楚人被他們抓住。絞國官兵見這么容易就獲得“勝利”,都高興得笑了起來。
過了一天,又有一群楚兵扮做打柴的.樵夫,到山上引誘敵軍。絞兵發現后,沒有等到下命令,就紛紛出城,到山上捉拿楚人。這時,事先埋伏在城北門的楚兵一起沖殺出來,絞國很快就被打得大敗。
絞國遭到慘敗,城池眼看就守不住了。在這種情況下,絞國國君為了保住國家,被迫在絞國的城下與楚國簽訂屈辱的盟約。從此以后,絞國貪小便宜吃大虧的事情,便在各國中傳揚開來。
歷史人物的故事12
你的決定震動了整個皇宮!當他們看到你驚世的容貌,都愣住不能言語。我的小姐呀,還記得你走入殿堂,滿朝文武的驚詫嗎?還記得元帝看見你時驟然蒼白的臉嗎?你的決定震動了整個長安城!看看那沿街駐足的百姓吧,或者,想想臨行前的那個夜晚,連月亮也深躲在云后哭泣,不敢相信這樣的事實。你才能說你愛江南水汽氤氳的小橋流水人家,你曾說你夢想騎一匹輕快的馬,打江南而過,讓歡笑融入滾滾的長江水。可是,你出人意料的選擇了干旱荒蕪的大漠,選擇了漫天黃沙的孤寂得異域生活。
你海棠般的`容顏,你菊花般孤高的傲視風骨,你柳絮般飄飛的沉思,你桃花般紅綃香斷的淚痕,都在這廣漠中消隱,你的聰明癡迷著漢賦。
歷史人物的故事13
劉備:
1、劉備的勢力不斷壯大,引得東吳孫權寢食難安,于是密謀周瑜設下"東吳招親"的鴻門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劉備攜著趙云來到江東。一到南徐,劉備即用樹上開花大造輿論,讓吳國太插手此事,以致弄假成真。等到后來,孫權,周瑜想軟硬皆施扣住劉備時,劉備使出瞞天過海之計,智激孫夫人,阻退追兵,解除圍困,得以順利逃脫。最終,孫權落了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
2、禮賢下士,尊重人才。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軍閥混戰,曹操,孫權廣發檄文,招納人才。劉備,流落在民間的"龍子龍孫",在對自己的政治生涯進行認真反思,并接受"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批評后,奮起直追,表現尤為突出。
先看"伐樹望徐"。徐庶,作為第一個投到劉備麾下的比較有文才武略的.人物,一見劉備,便被劉備坦誠相待,拜為軍師,委以指揮全軍之職。樊城大戰,先后打敗呂氏兄弟和曹仁,讓徐庶大展鴻圖,大出風頭。而當徐庶得知母親被曹操囚禁,辭別劉備時,劉備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凝淚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玄德以鞭指曰'吾欲盡伐此處樹木。'眾問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如此難以割舍,不難看出,劉備對人才的重視和渴望人才的來歸。
歷史人物的故事14
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以才華橫溢、博學多聞而盛譽于世,但他在王安石面前卻丟了不少丑。
一次,蘇東坡去拜訪當朝宰相王安石,未遇。偶然發現其書桌硯臺底下醫著一首未寫完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東坡想:“只有秋天才刮金風,金風起處,群芳盡落,但菊花有傲霜之骨,怎么花瓣四處飄落呢?王公真是江郎才盡,鑄成大錯啊!”于是,他揮筆續詩曰:“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然后拂袖而去。
王安石見到東坡續詩,暗自忖道:“真是少見多怪!”決定給蘇東坡一點小小的`懲罰。他建議皇上將東坡調任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東坡到任后,不理政事。一日他和好友陳季常到后花園賞菊飲酒。這天正是刮了幾天大風之后,園中十幾株菊花枝上一朵花也沒有了。只見滿地鋪金,落英繽紛,東坡一時瞠目結舌。陳季常問:“你見菊花落瓣,怎么這樣驚詫呢?”蘇東坡敘述了在王安石府中改菊花侍一事,好友大悟。蘇東坡不禁感慨萬分:“去年我剛被貶謫來黃州,我還以為是荊公恨我揭了他的短處,公報私仇,誰知這不是王荊公之錯,而是我鍺了。這事給我的教訓太深了:凡事要謙虛謹慎,千萬不可自恃聰明,隨便譏笑別人。”
歷史人物的故事15
春秋時期,晉平公問大臣祁黃羊:“南陽縣缺一個縣官,你認為派誰去當合適?”
祁黃羊立刻回答說:“叫解狐去最合適。”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嗎?你為什么要讓他去做官呢?”晉平公驚奇地問。
“你只問我派誰去合適,并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晉平公聽了祁黃羊的話,派解狐去做了南陽的縣官。果然,解狐在南陽辦事很公正,為那里的人民做了很多好事。
過了一段時間,晉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里缺個大法官,誰來當合適呢?”
“祁午可以做好。”祁黃羊說。
“可是,祁午不是你的兒子嗎?”晉平公感到很意外,心想,“讓自己的兒子做大法官,也不怕別人說閑話。”
祁黃羊說:“你只是問我誰可以勝任,并沒有問我他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于是,晉平公派祁午去做大法官。祁午當了大法官以后,也替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老百姓十分擁護他。
孔子聽說后,稱贊說:“祁黃羊說得太好了!他推薦人,完全是拿品德和才能作標準的。既不因為是自己的仇人就不推薦他;也不因為是自己的.兒子,怕人議論,就不推薦。祁黃羊這樣的人才真正稱得上是大公無私!”
哲理點撥:做一個誠實坦蕩的人,是沒有必要顧忌大多的。
【歷史人物的故事】相關文章:
歷史人物的故事04-24
歷史人物的故事01-03
歷史人物的故事【精選】06-03
歷史人物勵志故事07-03
歷史人物經典德育故事06-28
歷史人物小故事06-23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12-14
歷史人物故事03-10
關于歷史人物的故事04-20
歷史人物張衡的故事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