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實驗報告范例[15篇]
隨著社會不斷地進步,報告的適用范圍越來越廣泛,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那么,報告到底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實驗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實驗報告1
一、實驗目的
(一)掌握一般培養基的制備原理及要求,掌握培養基酸堿度的測定,熟悉一
般培養基的制備過程和各種器皿滅菌方法。
(二)掌握細菌分離培養的基本要領和方法,掌握細菌抹片的制備方法和革蘭
氏染色法及油鏡的使用方法,并認識革蘭氏染色的反應特性。
(三)掌握學習用微生物學原理診斷疾病的一般方法及步驟。
二、實驗用品
(一)器材
量筒、燒杯、電子天平、漏斗、三角燒瓶、空試劑瓶、玻璃棒、玻璃平皿、刻度吸管、ph試紙、紗布、脫脂棉、天平、電爐、試劑瓶瓶塞、扎繩、放大鏡、包裝紙、洗耳球、酒精燈、載玻片、火柴、吸水紙、剪刀、記號筆、接種環、注射器、鑷子、鉗子、毫米尺、培養箱、水浴培養箱、高壓蒸汽滅菌鍋、油鏡
(二)試劑及材料
肘胨、蛋白胨、豬膽鹽、氯化鈉、瓊脂、乳糖、0.01%結晶紫水溶液、0.5%中性紅水溶液、血清、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氫氧化鈉、鹽酸、牛血清、革蘭氏染色液、蒸餾水、小白鼠、病豬內臟
三、實驗步驟
(一)培養基的制備
(所有用到的器皿都已121℃高壓滅菌15~30min,傾注平板在無菌操作臺內完成,并放在無菌操作臺內)
1、麥康凱培養基
(1)組成:蛋白胨17g、肘胨3g、豬膽鹽5g、氯化鈉5g、瓊脂17g、乳糖
10g、0.01%結晶紫水溶液10ml、0.5%中性紅水溶液5ml、蒸餾水1000ml
(2)方法:將蛋白胨、肘胨、豬膽鹽和氯化鈉溶解于400ml蒸餾水中,調節
ph至7.2。將瓊脂加入600ml蒸餾水中,并加入乳糖,加熱熔化。將兩
液混合,分裝于燒瓶內,用紗布、扎繩等捆好后,121℃高壓滅菌
15~30min。待冷卻至50~ 55℃時,加入結晶紫和中性紅水溶液,搖勻后
傾注平板。
注:結晶紫和中性紅水溶液配好后需經高壓滅菌。
2、血清平板
(1)組成:營養瓊脂、牛血清
(2)方法:將滅菌的營養瓊脂加熱熔化,冷卻至45~50℃時,加入牛血清,并
混勻,傾注平板。
注:不得將牛血清一并加入后再滅菌。
3、lb培養基
(1)組成:胰化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氯化鈉10g、瓊脂15g
(2)方法:在950ml蒸餾水中加入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瓊脂和氯化鈉,調節ph至7.4,加熱熔化,分裝于瓶中,用紗布、扎繩等捆好后,121℃高壓滅菌15~30min。待冷卻至50~ 55℃時,傾注平板。
4、液體培養基(在lb培養基的基礎上,裝入大試劑瓶中,不加瓊脂,不分裝)
(二)病料取材
在病豬死亡后,首先用顯微鏡檢查其末梢血液膜片中是否有炭疽桿菌存在,未發現,則立即用消毒的器械對其進行生理解剖,觀察其病理特征現象,取出病豬的十二指腸、胃、肝臟三處的組織物,并注意組織的完整性,用儲物袋密封保存。
(三)細菌粗培養
1、消毒滅菌:操作人員先用消毒水清洗手或戴好實驗手套,再用消毒水對無菌操作臺內桌面及用酒精燈外焰對待用器械進行火焰滅菌。
2、接種
(1)在無菌操作臺酒精燈旁打開用儲物袋密封保存的病料,先左手持鑷子右
手持剪刀,把病料剪出一個小口。
(2)右手持滅過菌的接種環,左手持平板,并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將平皿揭
開約20左右,然后將接種環前端插入小口旋轉一下后,再用劃線接種的方法接種到一個血清平板上。
(3)用記號筆在平板底部作好日期、操作人員、部位等標記,并將平板倒放。
以此方法,分別接種十二指腸、胃粘膜、肝臟于血清平板上,各接種2個血清平板。
3、培養:將接種好的血清平板倒扣放入37℃培養箱中,反向培養24小時。注:劃線接種時盡量劃開,以保證長出單個菌落,且劃線時接種環應盡量傾斜,以免劃破培養基(后同);待接種完畢后熄滅無菌操作臺內酒精燈,關閉好無菌操作臺窗口,打開無菌操作臺內的紫外燈。 。
(四)細菌純培養
1、菌落特征判斷
待粗培養的細菌培養24小時后,取出用放大鏡觀察記錄單個小菌落的形態特征并用實驗報告紙記錄好,并在平板底部上做好觀察標記,其形態特征包括大小、形狀、菌落邊緣、表面構造、隆起度、濕潤度、透明度、顏色等。
2、取單個菌落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
(1)取干凈的.載玻片,用記號筆在其一面做好正反面標記,再在載玻片另一
面中央滴上一小滴蒸餾水。
(2)將接種環在火焰上滅菌,待冷卻后,在酒精燈旁從標記的單個小菌落中
取少許細菌置于蒸餾水中混勻(同時蓋好平板倒扣置于一旁),用接種環涂成直徑約1.5cm的菌膜,再在酒精燈火焰上方以鐘擺速度通過固定好細菌,待冷卻進行染色。
(3)先滴加草酸結晶紫溶液染色1~2min,再水洗;然后滴加革蘭氏碘液溶液
染色1~2min,再水洗;隨后滴加95%的酒精脫色30~60s,再水洗;最后滴加稀釋的品紅進行復染30~60s,再水洗;待干燥或吸水紙吸干后鏡檢。
(4)將干燥的載玻片放在1000倍油鏡下,滴加一滴松柏油進行鏡檢,觀察其
形態特征,判斷細菌的種屬。
3、細菌接種培養
(1)消毒滅菌:操作人員先用消毒水清洗手或戴好實驗手套,再用消毒水對
無菌操作臺內桌面及用酒精燈外焰對待用器械進行火焰滅菌。
(2)接種:右手持滅過菌的接種環,左手持平板,并用拇指、食指及中指將
平皿揭開約20左右,然后將接種環插入揭開的平板口內蘸去一下鏡檢標記的小菌落,再用劃線接種的方法接種到一個血清平板、lb平板或麥康凱平板上。并用記號筆在平板底部作好日期、操作人員、菌種、部位等標記,將平板倒放。
(3)將接種好的平板倒扣放入37℃培養箱中,反向培養24小時。
注:油鏡用完后應立即清理物鏡上的松柏油;劃線接種時盡量劃開,以保證長出單個菌落;待接種完畢后熄滅無菌操作臺內酒精燈,關閉好無菌操作臺窗口,打開無菌操作臺內的紫外燈。 。
(五)菌液的制備
1、鏡檢:用革蘭氏染色法在1000倍油鏡下鏡檢,觀察并記錄是否為純培養的細菌。
2、分裝液體培養基:先對無菌操作臺及需要使用的器械進行消毒滅菌,然后用鉗子揭開一個空試劑瓶,用傾倒的方法在酒精燈旁從液體培養基大試劑瓶中分裝于空試劑瓶內,并立即蓋上液體培養基大試劑瓶瓶塞。
3、接種:右手持接種環,用火焰對其進行滅菌,待冷卻后,取出純培養的平板,在無菌操作臺內酒精燈旁,蘸去少許細菌,左手傾斜液體培養基,將接種環,伸入液體培養基內攪動,然后取出對接種火焰環滅菌,并用滅菌的包裝紙捆綁好后,用記號筆做好相應標記,置于一旁。
4、培養搖菌:將接種好的液體培養基置于水浴培養箱中培養24小時。注:分裝一個培養基就接種一個培養基,不得全部分裝完后再一個一個接種。
(六)小鼠致病性實驗
1、保定:選擇健康的青壯年小白鼠,先用右手抓住尾巴,旋轉數周讓其眩暈,然后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兩耳及頭部皮膚,并翻轉左手,使其頭部朝下,以達到內臟前移的目的。
2、接種:先用酒精棉球蘸取酒精對注射部位擦洗消毒,再用注射器注射吸取0.2ml菌液注射于小白鼠腹腔中。
3、觀察:將接種的小白鼠放在適宜的環境下生活,并在鼠籠處用記號筆標記好接種時間、菌種等。
4、再培養鑒定:待小白鼠死亡后,對其進行解剖,觀察其內臟病變情況,并取肝臟直接涂在相應培養基上,在適宜條件下反向培養24小時后,取菌落細菌進行鏡檢觀察判斷。
注:在注射小白鼠2小時候需要觀察小白鼠是否因注射時傷害到內臟而死亡。
生物實驗報告2
實驗一:練習使用顯微鏡
目的要求:
1.練習使用顯微鏡,學會規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夠獨立操作顯微鏡。
3.能夠將標本移動到視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圖象。
材料用具:顯微鏡,寫有“上”字的玻片,動、植物玻片標本,擦鏡紙,紗布。
方法步驟
1.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2.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距邊緣7厘米左右處,略偏左。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3.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
4.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一只眼注視目鏡內,另一只眼睜開。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圓形視野。
5.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6.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此時眼睛一定要看著物鏡)。
7.一只眼向目鏡內看,同時逆時針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象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
8.練習將所觀察的標本移到視野中央,先移動一下標本,物象朝相反的方向移動。說明了在目鏡中看到的像是真實的像的倒像。
注意事項
實驗完畢,把顯微鏡的外表擦拭干凈。如需擦拭目鏡和物鏡,請用擦鏡紙。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并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后把顯微鏡放進鏡箱里,送回原處。
討 論
1.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有哪些?
答:1、取鏡和安放2、對光3、觀察(放片、調焦) 4、清潔與收鏡
2.使用顯微鏡觀察時,為什么在下降鏡筒時眼睛要注視物鏡?
答:物鏡把載玻片壓碎,也容易劃傷物鏡。
3.在顯微鏡下能看清寫在不透明紙上的“上”字嗎?
答:看不到,不透明的紙會阻擋光線從物鏡進入光筒再從目鏡射出,所以可能什么也看不見。
實驗時間:20xx.9.15
實驗二:觀察植物細胞
實驗目的:
1、制作植物細胞的臨時裝片,學習制作臨時裝片的基本辦法.
2、認識植物細胞等基本結構. 3、練習畫細胞結構圖.
實驗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顯微鏡、洋蔥、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鑷子、放大鏡等。
實驗過程:
一、制作洋蔥表皮玻片標本
1、用潔凈地紗布把載玻片擦拭干凈。
2、把載玻片放在實驗臺上,用滴管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制作臨時裝片
3、用鑷子從洋蔥鱗片葉內側撕取一小塊透明在膜——內表皮。把撕下的.內表皮浸入載玻片的水滴中,用鑷子把它展平。
4、用鑷子夾起蓋玻片,是它的一邊先解除4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緩緩地放下,蓋在要觀察的材料上,這樣才能避免蓋玻片下面出現氣泡而影響觀察。
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蓋玻片的一側。
6、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三、觀察洋蔥表皮細胞
利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先用低倍鏡下觀察,再在高倍鏡下觀察。
四、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圖。
五、實驗結束。
回收實驗器材,整理實驗桌。
實驗時間: 20xx.9.22
實驗三: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
目的要求:
1. 制作和觀察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
2. 認識人體口腔上皮細胞的結構
3. 熟練畫細胞結構圖
材料用具:
顯微鏡、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生理鹽水、碘液、鑷子、紗布、漱口杯、牙簽 方法步驟
(一) 制作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
1. 用紗布擦凈載玻片、蓋玻片(很薄,應輕擦)
2. 在載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0.9%),說明:為什么用0.9%的生理鹽水,觀
察洋蔥表皮裝片用清水,都是為了讓細胞所處的環境和它們所生活的環境相同,
不至于脹破或變形,使細胞保持原狀。
3. 漱凈口。目的:將口腔的飯粒清除,以保證所取的細胞純度。
4. 用牙簽在口腔內壁輕劃幾下,將上面附有碎屑涂抹在生理鹽水中,盡量涂均勻。
5. 蓋蓋玻片。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側先接觸載玻片的水滴,然后慢慢放
平(注意:避免產生氣泡)。
6. 染色。①在蓋玻片一側滴加稀碘液,②用吸水紙在蓋玻片另一側吸引,使染液
浸潤標本的全部。
(二) 用顯微鏡觀察。
使用顯微鏡①安放②對光③放置玻片標本,調節焦距,用眼觀察,在視野中會看到被染成桔黃色的上皮細胞.
(三)繪圖:
人體口腔上皮細胞模式圖
(四)整理:清潔玻片,廢物放在指定位置。
歸納討論:人的口腔上皮細胞有哪些基本結構,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相同和不同之處。 答: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植物細胞與動物細胞相比,細胞壁、葉綠體和液泡是植物細胞特有的。
實驗時間: 20xx.9.27
實驗四:觀察人體的基本組織
目的要求:
1.觀察人體基本組織的永久切片,認識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2.描述同一種組織中細胞的共同特點;
3.描述不同組織中細胞形態上的不同之處;
4.根據觀察,概述組織的共同特點,形成組織的概念。
材料器具:
顯微鏡;扁平上皮、立方上皮、柱狀上皮等上皮組織玻片;橫紋肌、骨骼肌、心肌等肌肉組織玻片;骨、軟骨、血液、韌帶、肌腱、脂肪等結締組織玻片;神經組織的玻片。
方法步驟:
1.根據教師提供的玻片,逐個在顯微鏡低倍鏡下認真觀察,注意細胞的形態特征和細胞間的聯系特點。
2.根據觀察,同組間的同學互相討論,認真填寫下表。
主要分布位組織類型 主要特征 功能 舉例 置
皮膚,消化 皮膚,小腸腺上皮組織 排列緊密形成表面 保護,分泌 道 上皮
四肢,軀 骨骼肌,平滑肌肉組織 呈長條狀緊密排列 干,內臟器 收縮,舒張 肌 官
支持,連接, 軟骨,軟組結締組織 細胞之間間隙較大 全身各處 保護,營養 織,血液
產生傳導興神經組織 形狀獨特呈發散狀 神經系統 神經纖維 奮
實驗時間:20xx.10.26
實驗五:觀察葉片結構
目的要求:
1,練習徒手切片.
2認識葉片的結構.
3畫葉片的表皮細胞和保衛細胞圖.
材料用具:
新鮮葉片,顯微鏡,雙面刀片,鑷子,載玻片,蓋玻片,葉片的永久切片,盛有清水的培養皿,滴管,吸水紙,碘液,紗布,毛筆,小木板.
方法步驟:
一,練習徒手切片,制作葉片橫切片的臨時切片
1,把新鮮的葉片平放在小木板上.
2,右手捏緊并排的兩片刀片,沿著圖中虛線的方向,迅速切割.
3,刀片的夾縫中春游切下的薄片.要多切幾次(每且一次,刀片要咱蘸一下稅)。把切下的薄片放入水中。
4,用毛筆蘸出最薄的一片,制成臨時切片。
二,觀察葉片的結構
1用顯微鏡先觀察葉片橫切面的臨時切片,再觀察葉片的永久橫切片。
2在顯微鏡下分清業的表皮,葉肉和葉脈。
三,觀察葉片的下表皮
1用鑷子撕下一小塊葉片(如蠶豆葉片的下表皮,制成臨時裝片。
2 用顯微鏡進行觀察,看一看葉片下表皮的細胞是什么樣子的,下表皮上有沒有氣孔?下表皮氣孔多于上表皮。
四,實驗結果。
討論:保衛細胞和它周圍的細胞在結構上有什么不同?保衛細胞的這種結構特點對蒸騰作用有什么意義?
答:當水分充足時,保衛細胞膨脹張開,則氣孔張開,這時,蒸騰作用很強;當水分不充足時,保衛細胞收縮關閉,則氣孔關閉,這時,蒸騰作用變弱。保衛細胞能夠控制氣孔開關,所以也就能起到促進或減緩蒸騰作用的意義。
實驗時間:20xx.12.5
生物實驗報告3
實驗: 練 習 使 用 顯 微 鏡
目的要求:
1、練習使用顯微鏡,學會規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夠獨立操作顯微鏡。
3、能夠將標本移動到視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圖象。
材料用具:
顯微鏡、e字玻片、動植物永久玻片、擦鏡紙、紗布
方法和步驟:
一、對照圖示認識顯微鏡,識別顯微鏡的結構及各部分的作用。
二、練習使用顯微鏡
1、取鏡和安放
右手握住鏡臂,左手托住鏡座。 把顯微鏡放在實驗臺上,略偏左(顯微鏡放在距實驗臺邊緣7厘米左右處)。安裝好目鏡和物鏡。
2、對光
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的前端與載物臺要保持2厘米的距離)。 把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左眼注視目鏡內(右眼睜開,便于畫圖)。轉動反光鏡,使光線通過通光孔反射到鏡筒內。通過目鏡,可以看到白亮的視野。
3、放置玻片標本
4、觀察 (先低后高)
把所要觀察的玻片標本放在載物臺上,用壓片夾壓住,標本要正對通光孔的中心。 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直到物鏡接近玻片標本為止(眼 睛看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 左眼向目鏡內看,同時反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清物像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5、收放
注意事項
1、注意安全,不要損傷顯微鏡、目鏡和物鏡。
2、材料對準通光孔,用壓片夾將玻片壓好。
3、下降鏡筒時,不要注視目鏡,一定要注視物鏡,以免損壞玻片標本和物鏡頭。
4、取下玻片標本時要小心;
5、實驗完畢,把顯微鏡的外表擦拭干凈。轉動轉換器,把兩個物鏡偏到兩旁, 1
并將鏡筒緩緩下降到最低處。最后把顯微鏡放進鏡箱里,送回原處。 思考回答:
1、在進行低倍鏡觀察時,使鏡筒下降至接近玻片的過程中,眼睛應注視什么地方?為什么?
2、光線較暗時,應選用反光鏡的平面還是凹面?
3、怎樣計算出視眼中的圖像的放大倍數?
4、若視眼中“e”位于左上方,怎樣操作才能將其移到視眼中央?
生物實驗報告4
一、實驗目的
了解細胞膜[1]的滲透性及各類物質進入細胞的速度[2]
二、實驗原理
1、在等滲溶液中,細胞對各種溶質的透過性不同。有的溶質可以進入,有的溶質不能滲入。
2、滲入的溶質能提高細胞的滲透壓,促進水分子進入細胞,引起溶血現象[3]。
3、不同的溶質滲入到細胞內的.速度不同,因此溶血時間也不同。
三、實驗材料
新鮮血液(雞血、豬血、牛血等)
四、實驗器材
試管(1.5cmX18cm)、試管架、10ml移液管、1ml移液管、200ml燒杯(2個)、250ml容量瓶、移液槍、膠頭滴管、菜刀、吸球、電子天平、顯微鏡、蓋玻片、載玻片、秒表
五、實驗藥品及試劑
0.17MNaCl、0.17MNH4Cl、0.17MNH4Ac、0.17MNaNO3、0.12MNa2SO4、0.12M草酸銨、0.32M葡萄糖、0.32M甘油、0.32M乙醇、0.32M丙酮、肝素抗凝劑[4]
六、實驗步驟
1、制備血液稀釋液
(1)抗凝劑的制備:首先稱取1克肝素鈉粉末,然后加入0.17MNaCl溶液10ml(1∶10的比例),混合均勻,制成肝素抗凝劑。
(2)血液稀釋液的制備:取新鮮血液,按比例(肝素抗凝劑:血液=1∶10)混合均勻,配制成經肝素抗凝的血液[5][6]。
(3)按比例(經肝素抗凝的血液∶0.17MNaCl溶液=1∶10)混合均勻,形成一種不透明的紅色液體[7]。
2、低滲溶液(空白對照)的觀察
取試管一只,加入10ml蒸餾水,然后再加入1ml稀釋的血液。注意觀察溶液顏色的變化。結果是溶液由不透明的紅色變為澄清。記錄下這個過程所要的時間。
3、紅血球的滲透性
按表一的配制,分別在下列十種等滲溶液中進行實驗。輕輕搖動,注意有無顏色變化,是否有溶血現象發生,記下時間(自加入稀釋血液到溶液逐漸由紅色變為透明澄清,紅血球全部溶血所需時間),填入表一的空格中。
4、顯微觀察
[1]何為細胞膜?[5]注意:這一步,動作要非常迅速,否則雞血會凝固。或者先把抗凝劑加入到燒杯中,再加入新鮮的[2]雞血,邊加邊震蕩即可。為何不同物質進入細胞的速度不同?[6]為什么新鮮的雞血會凝固?[3]何為溶血現象?[7]為什么這一步要使用0.17M的NaCl溶液?[4]你知道有哪些血液抗凝劑?
(1)血液紅細胞的觀察
滴一滴稀釋的血液于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胞的種類、形狀和顏色。
(2)細胞破碎的觀察
在上一步的載玻片的一端滴加清水,在另一端吸水,并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的破裂。
七、實驗結果與分析
1、比較和分析你所觀察到的實驗結果,并解釋原因。
結果:
(1)在所提供的試劑中不溶血的有:
(2)在所提供的試劑中不完全溶血的有:
(3)在所提供的試劑中完全溶血的有:
結果分析與比較:結論:
2、繪制你所觀察到的血液細胞圖。
3、討論溶血實驗在研究中應用的可能性。
生物實驗報告5
實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
一、實驗目的
初步掌握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二、實驗原理
1.還原糖的鑒定原理生物組織中普遍存在的還原糖種類較多,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它們的分子內都含有還原性基團(游離醛基或游離酮基),因此叫做還原糖。蔗糖的分子內沒有游離的半縮醛羥基,因此叫做非還原性糖,不具有還原性。本實驗中,用斐林試劑只能檢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存在與否,而不能鑒定非還原性糖。
斐林試劑由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5g/mL的硫酸銅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藍色的Cu(OH)2沉淀。Cu(OH)2與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則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應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時,溶液的顏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淀)。
2.蛋白質的鑒定原理鑒定生物組織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時,常用雙縮脲法,使用的是雙縮脲試劑。雙縮脲試劑的成分是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A)和質量濃度為0.01 g/mL(B)的硫酸銅溶液。在堿性溶液(NaOH)中,雙縮脲(H2NOC—NH—CONH2)能與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這個反應叫做雙縮脲反應。由于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因此,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發生顏色反應。
3.脂肪的`鑒定原理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成橘黃色,被蘇丹Ⅳ 染成紅色
三、實驗過程(見書P18)
四、實驗用品(見書P18)
五、注意
1.關于鑒定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并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沖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于沸騰,可以上提試管夾,使試管底部離開大燒杯中的開水。
2.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后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3.蛋白質的鑒定中先加雙縮脲A,再加雙縮脲B
六、討論
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根據是什么?
生物實驗報告6
探究目的
1、通過探究,加深對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的認識。
2、學會自制魚的模型代替魚進行探究,培養學生保護動物的意識。
一、探究步驟
1、發現并提出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作出假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制定計劃:
4、實施計劃:認真記錄和分析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和。
5、得出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表達交流。
二、討論
1、魚在游泳時,各個魚鰭起什么作用?
2、什么叫模擬實驗,與實驗法相比,模擬實驗的方法有哪些缺點和優點?
飼養和觀察蚯蚓
年級班實驗人:組次:試驗時間:
一、實驗目的
1、設置一個適合于蚯蚓生存的環境并飼養蚯蚓。
2、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
3、觀察蚯蚓的'運動。
二、實驗器材
活蚯蚓、玻璃板、粗糙的紙板、棉球、放大鏡、制作飼養蚯蚓裝置的材料用具。
三、實驗步驟
1、檢查調查用具是否齊全、完好。
2、創造一個蚯蚓的生存環境,并觀察蚯蚓的生活習性和食性。
3、觀察蚯蚓的外部形態。
(1)觀察它的身體是否分節。觀察它的環帶,區別它的前后端,數一數從蚯蚓前端到環帶共有多少節?
(2)用手觸摸蚯蚓體節近腹面處,你有什么感覺?
4、觀察蚯蚓的運動。
5、用手觸摸蚯蚓的體壁,感覺體表是否有黏液?
四、討論
1、蚯蚓適于在怎樣的環境中生活?它的生活習性是怎樣的?
2、身體分節的什么意義?蚯蚓的體節和剛毛在運動中起什么作用?
鳥適于飛行的特點
年級班實驗人:組次:試驗時間:
一、探究目的
1、通過探究得出鳥有哪些適于飛行的特點?
2、學會用多種方法探究鳥為什么能飛?
二、探究步驟
1、發現并提出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作出假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制定計劃:
4、實施計劃:認真記錄和分析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和。
5、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表達交流。
三、討論
1、鳥所吃的食物經消化后形成的殘渣,1.5小時就隨糞便排出,這與飛行有什么關系?
2、鳥的心臟占體積的百分比較大,心博次數多,這與飛行有什么關系?
生物實驗報告7
用高倍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和細胞質流動
1、初步掌握高倍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2、觀察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在細胞質基質中的形態和分布。
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呈橢球狀,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葉綠體可以運動,改變橢球體的方向,這樣既能接受較多的光照,又不至于被強光灼傷。在強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側面朝向光源;在弱光下,葉綠體以其橢球體的正面朝向光源。因此,在不同光照條件下采集的葫蘆蘚,其小葉內葉綠體橢球體的形狀不完全一樣。活細胞中的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觀察細胞質的流動,可以用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的運動做為標志。
步驟:制作蘚類葉片的臨時裝片;用顯微鏡觀察葉綠體;制作黑藻葉片臨時裝片;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質流動
3、材料:蘚類的葉,新鮮的黑藻,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刀片,培養皿,鉛筆
4、問題:細胞質基質中的葉綠體是否靜止不動,為什么?葉綠體的形態和分布與葉綠體的功能有什么關系?植物細胞的細胞質處于不斷的流動狀態,這對于活細胞完成生命活動有什么意義?用鉛筆畫一個葉片細胞,標出葉綠體的大致流動方向。
生物實驗報告8
一、實驗目的
初步掌握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基本方法。
二、實驗原理
1、還原糖的鑒定原理
生物組織中普遍存在的還原糖種類較多,常見的有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它們的分子內都含有還原性基團(游離醛基或游離酮基),因此叫做還原糖。蔗糖的分子內沒有游離的半縮醛羥基,因此叫做非還原性糖,不具有還原性。本實驗中,用斐林試劑只能檢驗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存在與否,而不能鑒定非還原性糖。
斐林試劑由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質量濃度為0.05 g/mL的硫酸銅溶液配制而成,二者混合后,立即生成淡藍色的Cu(OH)2沉淀。Cu(OH)2與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的Cu2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則氧化成葡萄糖酸。其反應式如下:
CH2OH—(CHOH)4—CHO+2Cu(OH)2→CH2OH—(CHOH)4—COOH+Cu2O↓+2H2O
用斐林試劑鑒定還原糖時,溶液的顏色變化過程為:淺藍色棕色磚紅色(沉淀)。
2、蛋白質的鑒定原理
鑒定生物組織中是否含有蛋白質時,常用雙縮脲法,使用的是雙縮脲試劑。雙縮脲試劑的成分是質量濃度為0.1 g/mL的氫氧化鈉溶液(A)和質量濃度為0.01 g/mL(B)的硫酸銅溶液。在堿性溶液(NaOH)中,雙縮脲(H2NOC—NH—CONH2)能與Cu2+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紅色的絡合物,這個反應叫做雙縮脲反應。由于蛋白質分子中含有很多與雙縮脲結構相似的肽鍵,因此,蛋白質可與雙縮脲試劑發生顏色反應。
3、脂肪的.鑒定原理
脂肪可以被蘇丹Ⅲ染成橘黃色,被蘇丹Ⅳ染成紅色
三、實驗過程(見書P18)
四、實驗用品(見書P18)
五、注意
1、關于鑒定還原糖的實驗,在加熱試管中的溶液時,應該用試管夾夾住試管上部,并放入盛開水的大燒杯中加熱。注意試管底部不要接觸燒杯底部,同時試管口不要朝向實驗者,以免試管內溶液沸騰時沖出試管,造成燙傷。如果試管內溶液過于沸騰,可以上提試管夾,使試管底部離開大燒杯中的開水。
2、斐林試劑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勻后方可使用,切勿將甲液和乙液分別加入組織樣液中。
3、蛋白質的鑒定中先加雙縮脲A,再加雙縮脲B
六、討論
鑒定生物組織中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根據是什么?
生物實驗報告9
一、實驗目的
1.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方法。
2.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
二、實驗原理
淀粉和蔗糖都是非還原糖,它們在酶的催化作用下都能水解成還原糖,還原糖能夠與斐林試劑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生成磚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淀。
用淀粉酶分別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試劑鑒定溶液中有無還原糖,就可以看出淀粉酶是否能催化這兩種化學反應。
三、材料用具
滴管、試管、火柴、試管架、溫度計、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燒杯、質量分數為2%的新鮮淀粉酶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蔗糖溶液、斐林試劑
四、實驗過程
(見書P47)
五、討論
1.制備的可溶性淀粉溶液,必須完全冷卻后才能使用。為什么?
2.兩支試管保溫時,為什么要控制在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
3.如果2號試管也產生了磚紅色沉淀,可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生物實驗報告10
一、實驗報告的特點
1.實錄性實驗報告是實驗研究工作的如實記錄。內容包括整個實驗的主要過程,如實驗步驟、方法、實驗結果等。
2.科學性科技實驗報告既可以描述創新的內容,又可以記述重復實驗的工作。另外,實驗報告可以不要求具有明確的結論,只要對科學研究有參考或借鑒價值,無論結果是否達到預期要求,都可以寫成科學實驗報告。
3.目的性以如實記載實驗過程與結果為目的的所有科學實驗工作都可以寫成科技實驗報告
4.規范性一般的實驗報告如分析報告、教學中的實(試)驗報告、病理化驗單等,內容比較單一,而且項目固定,并按一定的格式印成表,由實驗者根據要求逐項填寫;比較復雜的實驗,要按一定的格式寫成實驗報告,其寫作方法具有特定的規范性。
二、實驗報告的種類
1.教學實驗報告這類實驗報告主要指理工科學生撰寫的實驗報告。重復科學技術史上前人已做過的實驗,目的是為了驗證某一學科定律或結論,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其實驗步驟和方法一般是由教師自己擬定的,只不過是教學中的一個環節。這種實驗報告通常印制成表格,由實驗者逐項填寫。它是重復前人已做過的實驗,不具有學術價值。
三、實驗報告的格式寫法
實驗報告的寫作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1.標題即實驗或試驗項目的名稱。有時在項目之前加“關于”兩字。如“關于xxx的實驗報告”。實驗報告標題要力求明確、醒目,集中映實驗的內容。
2.摘要摘要是對報告內容不加注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內容具有立性、自含性,即不閱讀報告的全文,就能獲得必要的信息。也供文摘等二次文獻采用。寫摘要要注意:一般應說明實驗的目的、方法、結果和最終結論等;一般不用圖、表、化學結構式等;字數一般不超過200字;位于正文之前。
3正文
(1)引言。引言部分應是一系列間題的說明,如:研究的對象、實驗的意義和作用;此前該項工作的發展概況以及存在的問題;本實驗要達到的目標,等等。引言要使用概括性的語言敘述,較重要的地方才略作說明,而且點到為止。
(2)主體。
①實驗原理。實驗原理是進行科學實驗的理論依據,因此,在寫作時要做到細致準確。其內容主要包括:簡要介紹實驗涉及的主要概念、主要定律、公式等。原理部分的文字應做到簡明、清晰,易懂。對于比較復雜和比較新穎的實驗,或者考慮到讀者并非都是專家的情況下,可以對實驗所依據的理論作簡要的說明。否則,原理部分可以省略
②實驗設備和方法步驟。實驗設備是實驗報告中比較重要的部分。有關實驗設備應說明其原理、結構、型號、性能,若有自主設計制造的設備,還要附必要的'圖紙和表格,另外還要敘述實驗的條件和對實驗的具體要求。
實驗方法是實驗能否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在寫作時要敘述得全面完整、準確無誤。在說明實驗裝置時,一般按空間順序來表述,說明操作程序時,般按時間順序來表述。
化學實驗中的試劑,應標明形態、濃度、成分等。③結果與討論。這部分是實驗報告的主體,也是讀者最為關注的實質性內容,應力爭寫好。實驗結果一般都用專業術語表述,引用的數字要真實,報告中的圖表、數字要符合規范要求。如果實驗結果的記錄失真,將使實驗報告喪失科學價值。
討論就是從理論上對實驗所得結果進行分析、解釋,闡明結果的必然性。通常是分條進行討論,要求簡短,這也是實驗報告與實驗型論文的區別所在。報告討論的內容可包括:對實驗結果進行具體分析、說明影響實驗的根本因素、實驗結果的適用范圍及與理論結果的差別等。
(3)結論即對實驗結果進行總結評價,同時逐條列出實驗結果。應當用簡練、肯定的語言表達,必要時可引用關鍵性數據,但不再列圖表,不再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材料。
4.致謝致謝是對實驗中給予助的單位或個人表示感謝。
實驗報告的構成并非千篇一律,由于實驗有定性實驗、定量實驗、結構分析實驗、析因實驗、對照實驗、模擬實驗等類型,因此,寫作時重點應有所不同。以上六項構成項目,只是實驗報告的基本構成內容。
四、實驗報告的寫作要求
I.做好實驗是前提要寫好實驗報告,實驗前一定要熟悉實驗原理、儀器設備、操作方法。在實驗中,要按步驟操作,細心觀察現象,正確測取數據,認真做好記錄。
2.做好實驗后的綜合與分析對實驗過程中的各種現象以及最后的結果都要逐一分析,通過分析,揭示出其本質的東西,這也是寫好實驗報告的關鍵。并在此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加工,才真正_卜升到理性認識,使理論與實驗統一起來。這一過程就是實驗報告由起草到定稿的過程。
3.堅持客觀嚴肅的寫作態度不經重復實驗不得修改數據;在處理數據時,遇到誤差分析和有效數字位數的問題,應按有關要求執行。
4.運用準確嚴密的表達方式
(1)充分利用圖表。圖表比文字敘述要直觀、簡潔、明了。
(2)說明的準確性、條理性。實驗報告的主要表達方式是說明,要求說明準確,言之有序。即在說明物質的性狀時要定性、定量;在說明實驗設備、步驟和方法時要條理分明。
生物實驗報告11
一、實驗目的
1. 初步學會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方法。
2. 理解植物細胞發生滲透作用的原理。
二、實驗原理
當細胞液的濃度低于外界溶液的濃度時,水分會通過原生質層進入外界溶液中,導致細胞壁和原生質層發生收縮。因為原生質層的收縮性大于細胞壁,隨著細胞不斷失水,原生質層逐漸與細胞壁分離,即發生了質壁分離。相反,當細胞液的濃度高于外界溶液的濃度時,外界溶液中的水分會通過原生質層進入細胞液中,原生質層會逐漸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從而使植物細胞逐漸發生質壁分離復原。
三、材料用具
紫色洋蔥鱗片葉、顯微鏡、載玻片、蓋玻片、滴管、鑷子、刀片、吸水紙、清水、0.3g/ml蔗糖溶液
四、實驗過程(見書P60)
五、討論
1. 如果把洋蔥表皮細胞浸泡在與細胞液等滲的`蔗糖溶液中,這些細胞會發生質壁分離現象。
2.當紅細胞細胞膜兩側的溶液具有濃度差時,紅細胞會不會發生質壁分離現象?為什么?
3.繪制一組模式圖,描述一個細胞在正常狀態下,經過處理后的變化。首先將細胞放入0.3g/ml蔗糖溶液中處理,然后再經過清水處理。
生物實驗報告12
為了加強我院醫院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確保實現醫院的安全目標,我院檢驗科根據xxxx省《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的相關規定,對醫院實驗室的安全管理工作進行了自查。我們還針對涉及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及樣本的人員進行了培訓,提高他們的生物安全意識,并確保他們掌握必要的生物安全知識。
一、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各項規章制度的運行情況
醫院檢驗科注重學習和遵守《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并定期對生物安全各項規章制度的運行情況進行檢查和整改。實驗室嚴格遵守國家標準、實驗室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并指派專人監督檢查其落實情況。同時,詳細記錄檢查情況,并定期召開會議討論發現的問題,并及時糾正。
二、病原微生物菌(毒)種的管理及運輸
由于目前我院的相關條件存在限制,暫時無法開展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的檢查。為了滿足通知要求,我們積極組織相關人員學習了以下內容:嚴格管理病原微生物實驗室菌(毒)種的登記制度,一旦收到菌(毒)種后立即進行編號登記,并詳細記錄菌(毒)種的名稱、來源、特性、用途、批號、傳代日期和數量。在菌(毒)種的管理過程中,包括安全保衛制度、安全保衛措施和保管過程中的傳代、分發和使用,都需要及時進行登記,同時定期核對庫存數量。在銷毀菌(毒)種時,還需進行滅菌指示標志和滅菌效果的登記,并做好銷毀過程的記錄。
三、實驗室生物安全突發事件的.處理工作
在本次自我檢查中,我們實驗室對之前制定的應急指揮和處置體系進行了修訂,以更好地滿足實際工作的需求。
當遭遇自然災害(例如地震、水災等)或設施故障時,我們制定了針對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的處理原則和應對措施。
同時規范了菌(毒)種外溢在臺面、地面和其他表面的的處理原則、皮膚刺傷(破損)的處理原則、離心管發生破裂的處理原則并建立了意外事故報告制度。
我們在實驗室的醒目位置貼出了一份聯系電話列表,方便大家隨時獲取相關部門的聯系方式。這份列表包括實驗負責人、實驗室工作人員、消防部門、醫院、公安機關、工程技術人員、以及水、電氣維修部門的電話號碼。
四、提高意識,加強學習
組織檢驗人員對《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進行全面系統的學習,同時加強了實驗室的準入制度的管理,標明實驗室類型、負責人及其聯絡方式。加強了個人安全防護。
經過此次對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的自查,我們全體檢驗人員對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為加強管理,確保實驗室工作的安全,我們采取了有效措施。
生物實驗報告13
考點提示:
(1)雞血能用豬血代替嗎?為什么?不能,因為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中沒有細胞核,不能提取DNA.
(2)雞血中為何要加檸檬酸鈉?為何要棄去雞血細胞的上清液?
防止血液凝固;因為上清液是血漿,不含細胞和DNA.
(3)脹破細胞的方法?能用生理鹽水嗎?
向血細胞中加入蒸餾水,使細胞大量吸水而脹破;不能用生理鹽水,因為血細胞在蒸餾水中不能吸收水分。
(4)該實驗中應用玻璃燒杯還是塑料燒杯?為什么?用塑料燒杯,因為玻璃燒杯容易吸附DNA.
(5)前后三次過濾時,所用紗布的層數分別是多少?為什么?
第一次用一層紗布,有利于核物質透過紗布進入濾液;第二次用多層紗布,能防止DNA絲狀物透過紗布進入濾液;第三次用兩層紗布,既有利于DNA透過紗布,又能防止其它雜質透過紗布。
(6)若實驗中所得黏稠物太少,其原因是什么?第一次加蒸餾水過少,細胞未充分脹破;第二次加蒸餾水過多或過少;第一次過濾用了多層紗布;第二次過濾用了一層紗布。
(7)兩次加入蒸餾水的目的分別是什么?
第一次是為了使血細胞吸水脹破;第二次是為了降低氯化鈉的濃度,有利于DNA有析出。
(8)實驗中攪拌溶液時,為何總要沿一個方向攪拌?防止DNA分子受到損傷。
(9)兩次析出DNA的方法分別是什么?原理分別是什么?
第一次是加蒸餾水,降低氯化鈉的濃度,促使DNA析出;第二次是加入冷酒精,因為DNA不溶于酒精溶液。
(10)三次溶解DNA的液體分別是什么?原理分別是什么?
第一次、第二次都是用濃度為2mol/L的氯化鈉溶液,第三次用的是0.015mol/L(或2mol/L)的氯化鈉溶液。其原理是DNA在氯化鈉中的溶解度,是隨著氯化鈉的濃度的變化而改變的'。當氯化鈉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14mol/L時,DNA的溶解度最低。2mol/L的氯化鈉溶液和0.015mol/L的氯化鈉溶液對DNA的溶解度都比較高。
(11)鑒定DNA時為何要用兩支試管?其現象分別是什么?
其中不加DNA的試管起對照作用。該試管溶液不變色,另一支加有DNA的試管溶液變藍色。
實驗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條件下進行有氧呼吸,產生二氧化碳和水: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在無氧條件下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少量能量
2、裝置:(見課本)
3、檢測:(1)檢測CO2的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或使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由藍變綠再變黃。
(2)檢測酒精的產生:橙色的重鉻酸鉀溶液,在酸性條件下與酒精發生反應,變成灰綠色。
高一生物易錯知識點
1.使能量持續高效的流向對人類最有意義的部分
2.能量在2個營養級上傳遞效率在10%—20%
3.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4.真菌PH5.0—6.0細菌PH6.5—7.5放線菌PH7.5—8.5
5.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食物鏈食物網流動
6.物質可以循環,能量不可以循環
7.河流受污染后,能夠通過物理沉降化學分解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8.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食物網
9.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
病毒衣殼的是1—6多肽分子個
原核細胞的細胞壁:肽聚糖
10.過敏:抗體吸附在皮膚,黏膜,血液中的某些細胞表面,再次進入人體后使細胞釋放組織胺等物質.
11.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總量為流入該食物鏈的總能量
12.效應B細胞沒有識別功能
13.萌發時吸水多少看蛋白質多少
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
脫氨基主要在肝臟但也可以在其他細胞內進行
14.水腫:組織液濃度高于血液
15.尿素是有機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時產生有機物
16.是否需要轉氨基是看身體需不需要
17.藍藻:原核生物,無質粒
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質粒
高爾基體合成纖維素等
tRNA含CHONPS
18.生物導彈是單克隆抗體是蛋白質
19.淋巴因子:白細胞介素
20.原腸胚的形成與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關
生物實驗報告14
年級班實驗人:組次:試驗時間:
一、探究目的
1、通過觀察酒精或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知道酗酒和吸煙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2、知道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對人類健康的影響。
二、探究步驟
1、發現并提出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作出假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制定計劃:
4、實施計劃:認真記錄和分析探究的過程和結果和。
5、得出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表達交流。
三、討論
1、酒精或煙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有什么影響?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2、酗酒和吸煙對人體健康可能有哪些危害?
3、影響人們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生物實驗報告15
一、實驗目的
1. 學會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方法。
2. 比較、觀察葉綠體中四種色素:理解它們的特點及與光合作用的關系
二、實驗原理
光合色素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葉綠體的基粒片層上,而葉綠體中的色素能溶于有機溶劑
中。故要提取色素,要破壞細胞結構,破壞葉綠體膜,使基粒片層結構直接與有機溶劑接
觸,使色素溶解在有機溶劑中。
葉綠體中的色素有四種,不同色素在層析液(脂溶性強的有機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
因而隨層析液的擴散速度也不同。
三、材料用具
取新鮮的.綠色葉片、定性濾紙、燒杯、研缽、漏斗、紗布、剪刀、小試管、培養皿、毛細吸管、量筒、有機溶劑、層析液(20份石油醚、2份丙酮、1份苯混合)、二氧化硅、碳酸鈣。
四、實驗過程(見書P54)
1.提取色素:
2.制備濾紙條:
3.色素分離,紙層析法。(不要讓濾液細線觸及層析液)
4.觀察:
層析后,取出濾紙,在通風處吹干。觀察濾紙條上出現色素帶的數目、顏色、位置和寬窄。結果是:4條色素帶從上而下依次是:胡蘿卜素(橙黃色)、葉黃素(黃色)、葉綠素a(藍綠色)、葉綠素b(黃綠色)。
五、討論
1.濾紙條上的濾液細線為什么不能接觸到層析液?
2.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的關鍵是什么?
【生物實驗報告】相關文章:
生物實驗報告冊答案生物實驗報告01-08
生物實驗報告08-13
生物實驗報告06-20
生物實驗報告06-04
生物實驗報告格式07-01
生物實驗報告模板07-03
生物實驗報告格式01-27
微生物實驗報告01-06
微生物實驗報告01-29
微生物實驗報告模板07-01